❶ 農耕工具有哪些
農耕工具有哪些?
牛:苦力
耒:翻土的
耬車:播種的
犁耙:犁地的
扁擔:挑東西的
鐮刀:割稻穀的
簸箕:裝東西的
鋤頭:鋤地的
鐵耙:耙地的
翻車:灌溉的
水桶:裝水的
我國古代有哪些農耕用具
(耒耜)傳說最古老的工具,大約在炎帝時期。(翻土農具)
(钁) 最早出現商代,春秋戰國時較多。(似鎬的刨土工具)
(銅鏟)商代(青銅器。鏟土除草用的農具)
(牛耕)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腳踏耕具)
(犁耕)漢代。(翻土農具)
(都勻犁)春秋戰國。(翻土農具)
(鏹犁)又寫作「槍犁」或「戧犁」,時間不詳,產自山西。(翻土農具)
(曲轅犁)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東江地區。(翻土農具)
(耦犁)西漢。(二牛三人一組耕地)
(鐴土 鐵鏵)秦漢時期。(鐵鏵為耕犁破土的鋒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 戰國時期。(翻土農具)
(犁鑱) 周朝。(翻土農具)
(竹莜)也叫「竹爬」 出現於西漢。(翻土農具)
(銍)戰國。(翻土農具)
(鐮)周朝。(除草工具)
(疀)沒有出土文物,大約時間在春秋戰國。()
(劐子)戰國。(翻土農具)
(耨)秦代。(鋤草的農具)
(鋤)西周時代。(翻土農具)
(耰)先秦。(弄碎土塊,平整田地用)
(耰鉬)先秦。(用來平田鬆土的農具, 鋤把)
(鐙鋤)元代有記載,具體出現時間不詳。(翻土農具)
(桔槔)春秋時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漢代。(灌溉)
(櫝櫨)秦,漢代較為普遍。(翻土農具)
(翻車)東漢。(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
(水車)東漢造出雛形,完善於三國。(農業灌溉工具)
(水轉筒車)隋朝興盛於唐。(農業灌溉工具)
(浙碓)大約元代。(翻土農具)
(代耕架)源於唐代,改進於明。(人力牽引的耕地機械)
(孔明車)東漢造出雛形,完善於三國。(農業灌溉工具)
(龍骨水車)始於東漢,三國改進。(排水灌溉的機械)
(鍤)漢朝。(掘土的工具)
(鐵鍬)戰國出現鐵,杴於西漢。(耕地,鏟土的農具)
(三腳耬)戰國時期就已有一腳耬車,西漢出現三腳耬。(播種機的一種)
(六爪犁)漢朝文獻有記載,隋朝把「六爪犁」 注釋成 「楎」。()
(耙)北魏。(翻地農具)
(連枷)戰國、秦漢時代。(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穀物、小麥、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來)
(簸颺)最早大約於戰國,最晚大約於漢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 舂搗糧食或葯物等的工具)
(石磨)漢代以後才稱為磨,漢前稱「磑」。(把米、麥、豆等糧食加工成粉、漿的一種機械)
(踏碓)發明於西漢。(去秕、脫殼的糧食加工用具)
(風車)漢代。(機械灌溉)
(颺扇)大約源於西漢。(揚谷器,揚除糠秕的一種風力機械)
(耩)北魏有記載。(用耬播種或施肥)
(竅瓠)北魏。(播種農具)
(耘杷)元代《農器圖譜》記載。(翻地農具)
(耘盪)元代。(水田中除草松泥的農具)
(耘爪)元代。(除草和鬆土用)
(秧馬)北宋。(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長鑱)唐已出現。(踏田農具)
(踏犁)唐代。(翻土農具)
(犁刀)「犁頭」戰國已經出現。(翻土農具)
(蹚頭)考古挖掘,出土最早的蹚頭是北宋時期。(疏鬆兩側的土壤,清除兩側的雜草)
(推鐮)也叫「青銅耨」,春秋戰國時期。(翻土農具)
(麥釤)元代。(割麥刀)
(麥綽)元代。(收麥工具)
(麥籠)元代。(收麥工具)
(水碓)魏末晉初時期。(灌溉)
(水碾)魏晉南北朝。(靠水力推動的碾子)
(船磨)元朝。(搗米器具) (碓機) 西漢末年。(搗米器具)
(跖鏵)元朝有記載。(翻土農具)...
中國古代有哪幾種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1. 耒。古代的一種翻土、開溝渠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作犁的前身。《周易·系辭》說神農氏「揉木為耒」,而《世本》則以為黃帝時「始作耒」。現在所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已發現有保留於黃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畫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雙齒之上有一橫木,表明使用時以腳踏之,以利於耒齒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說的「跖耒而耕」。耒在戰國文獻中也很常見,據《考工記》,耒通高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青銅耒是從木耒發展而來的,後來又發展到鐵耒,並演化到犁。
2. 耜。曲柄起土的農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銅耜出現於商代晚期,實際出土的都是耜頭。形制為扁狀尖頭,後部有銎,用以裝在厚實的長條木板上。木板肩部連接彎曲而前傾的長柄。柄與耜頭連接處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橫木。使用時,手執橫木,腳踩耜頭短木,使耜頭入土起土。
《國語·周語》所引《周制》,其中有「民無懸耜」之語。春秋戰國時仍繼續沿用,《孟子·滕文公》:「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呂氏春秋·孟春紀》說每年之春,天子要親載「耒耜」而來到籍田。《周禮》中還談到製作木耜的情況,《地官·山虞》:「凡服耜,斬季材,以時入之」,即選擇較小的樹木以作為耜材之用。《呂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可見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寬度,而《考工記·匠人》則說「耜廣五寸」,則耜刃的寬度似隨地而異。
戰國時耜也稱為臿,故《說文》雲:「耜,臿也。」當時將臿和耒連在一起,如《韓非子·五蠹》說:「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由於方言關系,象東齊一帶稱臿為梩,如《孟子·滕文公》:「蓋歸反虆梩而掩之。」趙岐註:「虆梩,籠臿之屬。」
在鐵器出現之後,木耜也和木耒一樣,開始套上鐵制的刃口。戰國之後,這種農具開始被淘汰。
3. 耒耜。耒為上部,耜為下部,把耒和耜兩種農具連在一起,形似現在的鏟,但作用是用來翻地的。比如雙齒耒耜。
4. 鏟。鏟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農具,現在還在使用。
5. 錛。開墾土地的農具,也用於砍伐樹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銅錛不僅用於農業,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後來還用於木工,古代沒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錛的區別在於:
(1)安柄的方式不同,斧:柄線同刃口線平行;錛:刃口線同柄線垂直;
(2)刃的區別,斧:雙面刃;錛:單面刃(偏刃);
(3)磨石痕不同,斧:斜向;錛:垂直方向。
這個就不多說了,現在還在用。
7. 鐮。割莊稼或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鐮刀,也就是鐮刀,現在還在用。《說文》:「鐮,鍥也。」
8. 耨。古代鋤草的農具,形似鋤。《呂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
9. 鍤。就是鍬,掘土的工具。「鍤,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見它是一種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
10. 杵,和臼一樣,是搗谷用的工具。據說,是由伏羲發明的,也有說是由黃帝的臣下雍父製造的。杵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在「版築」這種中國傳統土木建築施工法中,通過把土搗實,來修築牆壁或打基礎。而杵就是把土搗實的工具。《說文》:「杵,舂杵也。」《易·系辭》:「斷木為杵,掘地為臼。」
11. 钁。一種形似鎬的刨土農具。《資治通鑒·唐紀》:「钁其城為坎。」
12. 鋤。一種長柄農具,其刀身平薄而橫裝,專用於中耕、除草、疏鬆植株周圍的土壤。有大鋤、小鋤之分,又有叉形和鏟形之分。青銅......
歷代農耕用具,
(耒耜)傳說最古老的工具,大約在炎帝時期。(翻土農具)
(钁) 最早出現商代,春秋戰國時較多。(似鎬的刨土工具)
(銅鏟)商代(青銅器。鏟土除草用的農具)
(牛耕)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腳踏耕具)
(犁耕)漢代。(翻土農具)
(都勻犁)春秋戰國。(翻土農具)
(鏹犁)又寫作「槍犁」或「戧犁」,時間不詳,產自山西。(翻土農具)
(曲轅犁)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東江地區。(翻土農具)
(耦犁)西漢。(二牛三人一組耕地)
(鐴土 鐵鏵)秦漢時期。(鐵鏵為耕犁破土的鋒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 戰國時期。(翻土農具)
(犁鑱) 周朝。(翻土農具)
(竹莜)也叫「竹爬」 出現於西漢。(翻土農具)
(銍)戰國。(翻土農具)
(鐮)周朝。(除草工具)
(疀)沒有出土文物,大約時間在春秋戰國。()
(劐子)戰國。(翻土農具)
(耨)秦代。(鋤草的農具)
(鋤)西周時代。(翻土農具)
(耰)先秦。(弄碎土塊,平整田地用)
(耰鉬)先秦。(用來平田鬆土的農具, 鋤把)
(鐙鋤)元代有記載,具體出現時間不詳。(翻土農具)
(桔槔)春秋時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漢代。(灌溉)
(櫝櫨)秦,漢代較為普遍。(翻土農具)
(翻車)東漢。(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
(水車)東漢造出雛形,完善於三國。(農業灌溉工具)
(水轉筒車)隋朝興盛於唐。(農業灌溉工具)
(浙碓)大約元代。(翻土農具)
(代耕架)源於唐代,改進於明。(人力牽引的耕地機械)
(孔明車)東漢造出雛形,完善於三國。(農業灌溉工具)
(龍骨水車)始於東漢,三國改進。(排水灌溉的機械)
(鍤)漢朝。(掘土的工具)
(鐵鍬)戰國出現鐵,杴於西漢。(耕地,鏟土的農具)
(三腳耬)戰國時期就已有一腳耬車,西漢出現三腳耬。(播種機的一種)
(六爪犁)漢朝文獻有記載,隋朝把「六爪犁」 注釋成 「楎」。()
(耙)北魏。(翻地農具)
(連枷)戰國、秦漢時代。(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穀物、小麥、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來)
(簸颺)最早大約於戰國,最晚大約於漢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 舂搗糧食或葯物等的工具)
(石磨)漢代以後才稱為磨,漢前稱「磑」。(把米、麥、豆等糧食加工成粉、漿的一種機械)
(踏碓)發明於西漢。(去秕、脫殼的糧食加工用具)
(風車)漢代。(機械灌溉)
(颺扇)大約源於西漢。(揚谷器,揚除糠秕的一種風力機械)
(耩)北魏有記載。(用耬播種或施肥)
(竅瓠)北魏。(播種農具)
(耘杷)元代《農器圖譜》記載。(翻地農具)
(耘盪)元代。(水田中除草松泥的農具)
(耘爪)元代。(除草和鬆土用)
(秧馬)北宋。(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長鑱)唐已出現。(踏田農具)
(踏犁)唐代。(翻土農具)
(犁刀)「犁頭」戰國已經出現。(翻土農具)
(蹚頭)考古挖掘,出土最早的蹚頭是北宋時期。(疏鬆兩側的土壤,清除兩側的雜草)
(推鐮)也叫「青銅耨」,春秋戰國時期。(翻土農具)
(麥釤)元代。(割麥刀)
(麥綽)元代。(收麥工具)
(麥籠)元代。(收麥工具)
(水碓)魏末晉初時期。(灌溉)
(水碾)魏晉南北朝。(靠水力推動的碾子)
(船磨)元朝。(搗米器具) (碓機) 西漢末年。(搗米器具)
(跖鏵)元朝有記載。(翻土農具)...
急!!!現在農耕生產工具包括有哪些?其名稱、及其用途、使用方法? 5分
哥,啊、、、、一看你就城市的孩子啊,只跟你說一個【犁】它是用來耕地的。
梯田農耕使用什麼工具造出來的呢?有木有造?
先平整一塊地,將靠上邊的土向下推試著一塊土地變平就行了
在農耕社會人們種地用什麼工具?
和現在的外形差不多,不過就是缺乏鋼鐵,是木頭或者木頭包點鐵皮,鐵的都沒 ,哪有現代的鋼鐵工具,鋒利省力,所以也效率很低,你用木的挖地,就知道痛苦了
❷ 農村砸碎農作物的工具,把需搗碎的東西放進比碗大一點的小坑裡,一個人拿著什麼把作物搗碎叫什麼名字
臼與杵。舂糧食或他物的容器和搗棒。《易·系辭下》:「臼杵之利,萬民以濟。」《三國志·魏志·阮籍傳》「官至步兵校尉」 南朝 宋 裴松之 註:「 蘇門山 有隱者,莫知名姓,有竹實數斛,臼杵而已。」 劉半農 《學徒苦》詩:「臘月主人食糕,學徒操持臼杵。」
一個人拿著杵把作物搗碎叫臼杵
❸ 「箕畚」是什麼
意思:一種用竹蔑或柳條編成的運土器具,指用來盛東西和簸糧食的器具。
讀音: jī běn
引證:戰國·列子《列子·湯問》:「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翻譯: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例句:一天早晨,太陽剛在烏麥山頂上冒頭,露珠兒還在荷葉懷里睡覺,父親已背著箕畚出門幹活去了。
(3)南方粉碎糧食的工具叫什麼擴展閱讀
近義詞:
1、畚箕[ běn jī ] 即簸箕。一種用竹篾或柳條編成的器具。三面有邊沿,一面敞口,用來簸糧食或暫時盛放東西。
引用:葉聖陶《隔膜·苦菜》:「我就佝僂著身子,兩手不停地拾起磚瓦,投在粗竹絲編的大畚箕里。」
例句:居民倒垃圾也不再用畚箕、鉛桶,而是用塑料袋包紮傾倒,實行垃圾袋裝化。
2、簸箕[ bò ji ] 揚米去糠的工具。
引用: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四章:「這個高大的中年莊稼人,不僅幫助寡婦老婆兒,把大黃牛套在磨子上,而且幫助她把淘好的糧食和所有的磨具--笸籮、簸箕……統統搬到磨棚里來。」
例句:我拿來笤帚和簸箕,把屋子從里向外地認真掃了一遍,把垃圾和細灰搓到簸箕里倒掉。
❹ 舂米的工具叫什麼
打糍粑的工具叫「石臼和舂」。
石臼是人類以各種石材製造的,用以砸、搗,研磨葯材食品等的生產工具。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里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葯材。
「舂」字,大多數用於「舂米」。而「舂」的單獨解釋是打碎之類的意思。英文解釋為「pound, pestle, beat」。「舂米」就是把打下的穀子,將其去掉殼的過程稱作舂米。殼即為米糠,而去掉殼的穀子便是小米。
(4)南方粉碎糧食的工具叫什麼擴展閱讀:
打糍粑,中國節日風俗。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嘗。糍粑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
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❺ 鄉下的碾米工具都有什麼
在上世紀70年代前,山區的農人們吃的米,都是靠石碾碾出來的。碾子由碾槽、碾磙和碾架三部分組成。碾槽由若干節成弧形的石槽連接成一個大圓圈,碾磙是用堅石打磨成車輪狀的兩個石盤構成,然後靠碾架固定分前後嵌在碾槽里,碾架由一根粗壯的直木從碾圈的中心牽出,控制碾磙始終繞著碾槽運轉。碾磙靠牛來拉動。碾米時,先把稻穀均勻的倒入碾槽,然後駕上牛,人坐在碾架上揮鞭驅牛,牛走磙動。石磙在碾槽里不斷地對稻穀磨碾,直到殼破米出糠成細粉。這樣,一槽米就碾熟了。有的在碾米前先用轢子磨破大部分谷殼,既可縮短碾米時間,又可減少碎米。一般一槽可碾一百二三十斤谷。時間大約二三個小時。石碾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一般兩三個屋場共一座碾子。碾子通常設在幾個屋場的中心地點,隔人戶較遠,為的是幾個屋場的人都方便。碾子的周圍一般都有大樹遮蔽,免得夏日碾米時人畜被烈日暴曬。上世紀60年代糧食都是由生產隊統一按時發放的,碾米活兒就比較集中,農戶為搶碾子,常常要起三更睡半夜,否則就可能要餓幾天肚皮。
幾十年過去了,碾子早隨著科技的發展隱入歷史的深處,那碾米的情景也只有在夢中重現,碾米的苦與甘現在的孩子是無法體會的。他們吃著亮晶晶的機器米,根本不知道米是怎麼來的,也不怎麼懂得糧食的艱難。所以我常對他們講起少時碾米的故事,告訴他們記住古人的教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