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古代稱重工具怎麼識別
擴展閱讀
國際站需要多少產品 2025-01-21 16:23:24

古代稱重工具怎麼識別

發布時間: 2024-01-13 00:22:55

『壹』 從古至今人們是什麼稱重量的

衡器(weighing machine),是計量器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過去人們稱計量為'度量衡'。所謂度,是指用尺(如古時的骨尺、牙尺及以後漸次問世的竹尺、木尺、皮尺、鋼尺等)測量物體的長短;所謂量,是指用容器(如古時的合、升、斗、斛及以後使用的量桶、量杯等)測量物體的體積;所謂衡,則是指測量物體重量。 衡,應始於原始社會末期,據史料記載距今已有4000多年,當時出現了物品交換,但計量方法則是靠眼看手摸;而作為計量重量的器具 --衡器,在我國最早出現於夏朝;春秋戰國時期已掌握了杠桿原理,戰國中期在楚中一帶已廣泛使用天平和砝碼稱量黃金,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計量標准不一,較為混亂,直到秦統一天下後,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實行商鞅變法(公元前221年),才統一了度量衡標准;宋朝時期出現了准確度達到1厘(40mg)的戥秤,標志著當時的衡器已具有相當可觀技術水準。
衡器是在商品的交換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人類最早使用的衡器是原始天平。約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就已使用等臂天平秤(圖1 )。它是在簡易杠桿中點設一支點,在杠桿一端(圖中右端)的盤(鉤)上放置被測物,在另一端(圖中左端)的盤上逐個放置形狀、質量一樣的物體,當這種裝置平衡時,就意味著兩邊的質量相等,並可從左端物體的個數推定右端被測物的質量。
中國的度量衡制始於公元前2500年的「黃鍾」律。據記載,「度本於黃鍾之長,量本於黃鍾之侖,權衡本於黃鍾之重」。黃鍾器已失傳。夏代,中國始用權衡作為稱重器具。權相當於砝碼,衡指杠桿。杠桿正中有一小孔用作支點,在桿的兩端各懸有掛鉤,一邊掛被稱物,一邊掛權。每一副權衡都有一組權。權的重量逐一遞增,以稱不同重量。漢代出現木質桿秤,此後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18世紀,蘇格蘭化學家J.布萊克首次將刀子、刀承應用在天平上,從而製得精確的稱重器具。1831年,美國人T.費爾班克斯發明台秤,綜合了不等臂桿秤和天平的優點,使各種機械式衡器趨於完善。20世紀中葉出現了簡單的電子衡器,使衡器跨入電子時代。微處理機與稱重感測器的結合引起了稱重領域的變革,此後,微處理機在稱重尤其是在動態稱重方面的應用愈來愈廣,已基本取代原來結構復雜的計算系統。微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使得稱重與過程式控制制等功能可以合並到同一電子單元中。20世紀80年代,電子衡器已遍及從微量稱重到大型專業稱重的各個領域,衡器產品已發展到上千個規格品種,靜態准確度一般都在0.1%以上,動態准確度一般在1%~0.2%。
中國約有250個衡器製造廠,能成批生產大型專用衡器19類、150多個品種、500多個規格。機械式衡器生產具有相當規模,電子衡器已形成年產幾萬台的能力。

『貳』 古代稱量工具有哪些

古代衡具稱量工具-戥子
天秤這種稱量工具
秤的發明和它的廣泛應用。在一根杠桿上安裝吊繩作為支點,一端掛上重物,另一端掛上砝碼或秤錘,就可以稱量物體的重量。古代人稱它「權衡」或「衡器」。「權」就是砝碼或秤錘,「衡」是指秤桿。迄今為止,考古發掘的最早的秤是在長沙附近左家公山上戰國時期楚墓中的天平。它是公元前四到三世紀的製品,是個等臂秤。不等臂秤可能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使用了。古代中國人還發明了有兩個支點的秤,俗稱銖秤。使用這種秤,變動支點而不需要換秤桿就可以稱量比較重的物體。這是中國人在衡器上的重大發明之一,也表明中國人在實踐中完全掌握了阿基米德杠桿原理
稱重技術自古以來就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所重視。在公元前,人們為了對貨物交換量的估計,起初採用木材或陶土製作的容器來作為交換貨物的計量。以後,又採用簡單的秤來測定質量。在中國,秤出現得也很早。在傳說的黃帝「設五量」中,權衡即為五量之首。夏禹的「聲為呂,聲為度,稱以出」、「循守會稽,乃審權衡」。春秋中晚期,楚國已經製造了小型的衡器——木衡、銅環權,用來稱黃金貨幣。完整的一套環權共十枚,大體以倍數遞增,分別為一銖、二銖、三銖、六銖、十二銖、一兩、二兩、四兩、八兩、一斤。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支戰國時的銅衡桿,這種衡器即不同於天平也不同於後來的稱桿,但與不等臂天平類似。經過逐步演化的過程,衡桿的重臂縮短,力臂加長,也就成為了現代仍在使用的桿秤。《孫子·算經》記載:稱之所起,起於黍,十黍為一累,十累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征服各諸侯,頒發了統一的度量衡詔書,建立了一套統一的度量衡制度。這些都說明了在我國古代,稱重技術所處的位置和重要性。
我國有一種流傳,說范蠡是秤的發明者。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春秋楚人。與文種同事越王句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以滅吳,尊為上將軍。蠡認為在有公於越王之下,難以久居,而且深知句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遂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至陶,操計然之術以治產,因成巨富,自號陶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