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有哪些計時工具
圭表、刻漏、沙漏、水運儀象台、大明殿燈漏等。
1、圭表
圭表是古代漢族科學家發明的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圭表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
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當太陽照著表的時候,圭上出現了表的影子,根據影子的方向和長度,就能讀出時間。
2、刻漏
刻漏引又稱漏刻﹑漏壺,是中國古代的漏水計時器。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為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
3、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4、水運儀象台
水運儀象台是北宋時期蘇頌、韓公廉等人發明製造的以漏刻水力驅動的,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為一體的大型自動化天文儀器。
標志著中國古代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高峰,被譽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鍾。
水運儀象台的構思廣泛吸收了以前各家儀器的優點,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學家張思訓所改進的自動報時裝置的長處;
在機械結構方面,採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設備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整體,成為一部自動化的天文台。
5、大明殿燈漏
大明殿燈漏是中國鍾表史上最為著名的計時儀器之一,由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
著名科技史專家英國李約瑟博士在研究了歐洲鍾表與中國宋代水運儀象台後,曾在他的《中國天文鍾》一文中斷言「中國天文鍾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鍾的直接祖先」。歐洲最早出現機械鍾是1320~1350年間。
它的工作原理屬漏水計時,而造型似宮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之為大明殿燈漏。古文獻《元史 天文志》對它有專條記敘,試作今譯如下:
燈漏高一丈七尺(合今尺五米四),它的框架用金製作。上部有彎曲的梁,梁的中間是一顆雲珠,雲珠二側有象徵日月的球體,日在左,月在右,雲珠之下再懸有一顆珠子。這曲梁的兩端各裝有龍頭,龍的嘴能張合,龍的眼珠能轉動,用這樣的動作顯示燈漏內的水流是快了還是慢了。
曲梁的下面有一中梁,在中樑上,一左一右有兩條戲珠的龍,它們隨著珠子的下降或上升而俯仰,用這樣的姿態顯示燈漏內的水位是否適應運行的需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圭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刻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沙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水運儀象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明殿燈漏
⑵ 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有:
1.日晷。
水運儀象台是在北宋時代把渾儀、渾象和報時裝置結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儀器,是蘇頌、韓公廉等人在開封設計製造的。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開始設計,到元佑七年全部完成。
⑶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台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定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主要有:
圭表
刻漏
沙漏
渾天儀
水運儀象台
大明燈漏
⑷ 計時工具有哪些
計時工具有日晷、漏壺、秒錶、沙漏、懷表等。日晷:是一種由視太陽位置告知每天時間的裝置,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漏壺:是指計時用的漏,芹慧唯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通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秒錶:由暫停按鈕、發條柄頭、分針等組成,是利用擺的等時性控制指針轉動而計時。
計時工具有日晷、漏壺、秒錶、懷表、沙漏等。
1、日晷:是一種由視太陽位置告知每天時間的裝置,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
2、漏壺:是指計時用的漏,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通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
3、秒錶:由暫停按鈕、發條柄頭、分針等組成,是利用擺的等時性控制指針轉動而計時。
4、懷表:屬於機械鍾表,動力系統是發條,計時單位是小時、分鍾、秒,分別採用了12進位制和60進位制。表端有一條鏈子可以固定在身上。
5、沙漏:由兩個碧帆玻璃球和一個狹窄的連接管道組成。通過測量上方玻璃球中嫌培的沙子穿過狹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時間,來對時間進行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