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收獲小麥時的運輸工具有哪些
擴展閱讀
家庭烘焙常用工具有哪些 2024-11-07 21:00:48
石油著火拿什麼滅 2024-11-07 20:59:47
企業組織資源有哪些 2024-11-07 20:58:29

收獲小麥時的運輸工具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04-15 10:12:15

Ⅰ 明朝從美洲引進的農作物品種有哪些農作物的工具都有哪些

在明朝從美洲傳入我國農作物一般有玉米、花生、辣椒、馬鈴薯、番茄等種類。1、玉米:耐旱性、耐寒性與耐貧瘠性均很強,屬於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2、花生:莢果長為2-5cm,寬為1-1.3cm,6-8月是它的花果期,屬於一種堅果。3、辣椒:喜歡較為乾爽的空氣條件,不耐旱也不耐澇,擁有長指狀的果實,成熟後的顏色為紅色、橙色或者紫紅色。4、馬鈴薯:不耐高溫,喜冷涼,適合種在排水通氣良好且富含有機質的土壤中。

一、明朝從美洲引進的農作物品種有哪些

1、農作物的品種

在明朝時期,從美洲傳入我國農作物主要有玉米、花生、辣椒、馬鈴薯、番茄等作物,且這些作物的特點均有些不同。

2、農作物簡介

(1)玉米:玉米是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很強的耐旱性、耐寒性與耐貧瘠性,同時對於環境的適應性也好,是我國的高產糧食作物,也是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更是畜牧業、養殖業、水產養殖業等行業的重要飼料來源。

(2)花生:花生是產量豐富且食用廣泛的一種堅果,適合在氣候溫暖的地方生長,其生長季節比較長,莢果的長度一般為2-5cm,寬一般為1-1.3cm,膨脹且莢厚,花果期一般為6-8月,它在我國的河南與山東能夠很好的生長。

(3)辣椒:果實一般呈長指狀,頂端漸尖且常彎曲,在沒有成熟的時候,顏色為綠色,在成熟之後,顏色會變成紅色、橙色或者紫紅色,同時它對於水分要求嚴格,既不耐旱也不耐澇,喜歡比較乾爽的空氣條件,而且它在苗期的時候,對於溫度比較高,白天的溫度以在25-30℃為宜,晚上的溫度以在15-18℃為宜。

(4)馬鈴薯:喜歡冷涼且不耐高溫,在生育期間,日平均氣溫以在17-21℃為適宜,同時它對於土壤的要求十分嚴格,以種植在表土層深厚、結構疏鬆、排水通氣良好和富含有機質的土壤為宜,尤其是孔隙度大,通氣度良好的土壤,更能夠滿足根系發育和塊莖增長對於氧氣的需要。

(5)番茄:番茄果的形狀一般為扁球狀或者近球狀,肉質且多汁液,顏色為桔黃色或者鮮紅色,它含有豐富的營養且具有特殊風味,既能夠生食、煮食,也可以加工番茄醬使用,它的原產地為南美洲,現在在我國的南北方廣泛栽培。

二、農作物的工具都有哪些

1、耕地整地的工具

(1)耕地整地的農具主要是用來做耕翻土地、破碎土垡,平整田地等作業的一種農具。

(2)在漢代的時候,畜力犁是很重要的耕作農具,在魏晉時期,北方已使用犁、耙、耱進行旱地配套耕作,在宋代南方形成了犁、耙、耖的水田耕作體系。

(3)耙是一種在耕後破碎土塊的工具,耖則是用來打混泥漿的。

2、灌溉工具

(1)在商代,發明了桔槔,它是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在周初使用轆轤,這是一種提水設施,而在漢代創造並製作出人力翻車。

(2)筒車是在唐代時出現的,它是一種與翻車類似的提水機具,在我國南方丘陵河溪水力豐富的地方至今還在使用筒車。

3、收獲的工具

(1)在收獲工具中,包括了收割用具、脫粒工具、清選用具。

(2)在收割用具包括收割掐刀(收割禾穗)、鐮刀(收割莖桿)、短钁等工具。

(3)南方的脫粒工具一般以稻桶為主,北方的脫粒工具一般以碌碡為主,其中碌碡是一種碾壓的畜力工農具,它的樣子與圓柱體相似,中間略大,兩端略小,而且繞著1個中心旋轉。

(4)簸箕、木揚杴、風扇車等工具一般便為清選工具。

4、加工工具

(1)一般將加工工具分為糧食加工工具、棉花加工工具這兩大類。

(2)糧食加工工具一般是由遠古的杵臼、石磨盤發展而來的。

(3)棉花加工工具一般包括了棉攪車、紡車、彈弓、棉織機等工具。

5、運輸工具

(1)在農村中,擔、筐、馱具、車為主要的運輸工具。

(2)在山區或者運輸量比較小的時候一般會使用擔筐,在運載量比較大、平原與丘陵地區中一般會使用車。

6、播種工具

(1)我國最早使用的播種工具為耬車,它是一種畜力條播機,可以用來播種大麥、小麥、大豆、高粱等作物。

(2)在北魏時期,出現了單行播種的手工下種工具瓠種器,因為它的主要部分是用葫蘆製造出來的,所以它又被稱為點葫蘆。

(3)秧馬是一種水稻移栽工具,在拔稻秧的時候乘坐它,一般能夠減輕彎腰曲背的勞作強度。

7、中耕除草工具

(1)一般將用於除草、間苗、培土作業的工具稱為中耕除草工具,它有旱地除草工具、水田除草工具這兩類。

(2)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為鐵鋤,耘耥則為水田除草工具。

Ⅱ 哪些農械收割麥子的時候非常方便有推薦的嗎

上年小麥收種的時節,陰雨綿綿,有些小麥在田裡都出芽了。小麥的質量差,我們這,有一種了三百多畝小麥的種植大戶。收的濕小麥拖到他人那去烘乾,光烘乾費就兩毛錢一斤。最終小麥七毛錢一斤賣的,祛除烤制費哪些的,才合五毛錢一斤,賠的是鼻部拉稀的。俗話說:貓有貓路,鼠有鼠道。因此,這些收了濕小麥的糧食作物商販,是有方法解決他收的濕小麥的。要不然他是害怕收濕小麥的。

實際上,這種小攤販回收濕小麥,就是為了多賺點價差。由於農戶把小麥運回家了,曬幹了以後賣,價錢毫無疑問要高許多的,這一情況下都是要付出許多的時間精力和時長的。而小攤販回收濕小麥,之後自身根據機器設備來烘乾。她們都是掙一個價差,終究濕小麥和干麥子的價位相差太大,同時它們有烘乾機器設備,也有營銷渠道,因而相比於立即從農戶手上選購干小麥,其實它們會賺得多,那也是許多小攤販緣故收種濕小麥的緣故。

Ⅲ 農村打麥子的工具叫什麼

槤枷。

拼音:lián jiā。

脫粒用的農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板構成,用來拍打穀物,使子粒掉下來。

槤枷起源於我國,歷史悠久。據《國語·齊語》記載,早在公元前七世紀,當時的齊國(在今山東半島),首先使用槤枷打麥。槤枷,那時稱「枷」或稱「拂」。從唐朝算起,這種打場的農具定名為「槤枷」,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

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所著《農政全書》,對「槤枷」作了專門記述。現在,各地油菜、麥子等穀物脫粒主要使用脫粒機,但在偏遠鄉村,槤枷依舊是脫粒的主要工具。

(3)收獲小麥時的運輸工具有哪些擴展閱讀: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很多以前用的農具也慢慢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1、鐮刀

最主要的收麥工具。用鐮刀割麥子,分「走鐮子」割和「圍鐮子」割。

「走鐮子」就是彎著腰,左手摟麥,右手握鐮,向右後方割拉。男人們一般都採取這種姿勢,速度快,但麥茬較高。「圍鐮子」是婦女們常常採用的姿勢,半下蹲,雖然效率較慢,但割出的麥茬比較低,累了還可以就勢座下歇歇。

2、架子車

一種交通、運輸工具。具有悠久的歷史,繫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農村主要運輸及交通工具,是農民的重要生產資料。因其製造成本低,使用方便,在農村發展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3、轆軸

打場是用碌碡將曬乾的穀物反復滾壓輾打,使糧食與秸稈和糧糠分開。打場結束後,用木叉將秸稈挑出後,剩下的是糧食與糧糠,便可以開始揚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