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在宏觀調控過程中,國家將如何使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控經濟。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貨幣政策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整的主要手段,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整作用主要有:調整貸款利率和貸款領域限制,來達到經濟結構調整,經濟運行平穩增長的要求。比如:現階段我國提高銀行的准備金率,因對金融危機而擴大內需貸款等。其次,調整貸款規模,調整貸款比例,比如:對一 二 三產業的貸款限制與激勵。限制一產,提高一產貸款門卡,大力發展農業基礎地位,擴大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的比例,大力發展知識經濟,充分利用貨幣政策建立高科技產業投資運行機制,減少高科技產業投資風險,促進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同時,也要注意到貨幣政策等經濟宏觀調整手段,有延時性和後果不確定性等特點。要保證經濟平穩的按照既定目標發展還要輔助以其他手段。如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及經濟手段中的財稅手段,價格控制手段等。
『貳』 宏觀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貨幣政策三大工具是:法定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操作。
法定準備金率:央行強制商業銀行留下的儲蓄,不能貸出。提高或降低法定準備金率就會降低或增加銀行的可貸資金,從而減少或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
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向央行借款的成本。提高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借款成本就會增加,那麼它們就會增加儲備金,來應對顧客提款等應急事件,從而盡量避免向央行借款。增加儲備金就意味著可貸資金的減少,經濟中的貨幣量就減少了。所以提高再貼現率就會減少經濟中的貨幣量。
公開市場操作:一,央行賣出手中的債券收回經濟中多於的貨幣;二,央行印製鈔票購買市場中的債券,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
『叄』 在我國當前宏觀背景下如何運用貨幣政策三大基本工具
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又稱經常性、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即傳統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俗稱三大法寶:存款准備金政策、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這就是三大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的原理。
1. 存款准備金政策。
存款准備金政策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的存款規定存款准備金率,強制性地要求商業銀行等貨幣存款機構按規定比例上繳存款准備金;中央銀行通過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以增加或減少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從而影響貨幣供應量的一種政策措施。
2. 再貼現政策。
再貼現政策就是中央銀行通過提高或降低再貼現率來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和市場利率,以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一種手段。
3. 公開市場業務。
所謂「公開市場業務」(Open Market Operation ,也稱「公開市場操作」),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改變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的准備金,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利率,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一種貨幣政策手段。
存款准備金是限制金融機構信貸擴張和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准備的資金。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是金融機構按規定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准備金占其存款的總額的比率。存款准備金率變動對商業銀行的作用過程如下:
當中央銀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時,商業銀行可提供放款及創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為准備金率提高,貨幣乘數就變小,從而降低了整個商業銀行體系創造信用、擴大信用規模的能力,其結果是社會的銀根偏緊,貨幣供應量減少,利息率提高,投資及社會支出都相應縮減。反之,亦然。
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建立存款准備金制度。十多年來,經歷了四次調整,在當時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抑制經濟過熱、物價上漲過快、貨幣投放過多的狀況。目前,中央銀行對存款准備金制度改革方向是要逐步恢復存款准備金支付清算和作為貨幣總量調控工具的功能,改變原來主要功能不在調控貨幣總量而在發揮集中資金,調整信貸結構的作用。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各種有價證券自由成交,自由議價,其交易量和價格都必須公開顯示的市場。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利用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的辦法來調節信用規模、貸幣供應量和利率以實現其金融控制和調節的活動,是貨幣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此業務的操作方法:當中央銀行判斷社會上資金過多時,使賣出債券,相應地收回一部分資金;相反,則央行買入債券,直接增加金融機構可用資金的數量。我國的公開場業務從外匯操作起步,1996年又開辦買賣國債的公開市場業務。
貼現,是票據持票人在票據到期之前,為獲取現款而向銀行貼付一定利息的票據轉讓。再貼現,是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作的票據轉讓。
貼現是商業銀行向企業提供資金的一種方式,再貼現是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資金的一種方式,兩者都是以轉讓有效票據——銀行承兌匯票為前提的。
再貼現是中央銀行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存款准備金)之一,它不僅影響商業銀行籌資成本,限制商業銀行的信用張,控制貨幣供應總量,而且可以按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有選擇地對不同種類的票據進行融資,促進結構調整。一般來說,中央銀行的再貼現利率具有以下特點:
一種短期利率。因為中央銀行提供的貸款以短期為主,申請再貼現合格票據,其期限一般不超過3個月,最長期限也在1年之內。
一種官定利率。它是根據國家信貨政策規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銀行的政策意向。
一種標准利率或最低利率。如英格蘭銀行貼現及放款有多種差別利率,而其公布的再現貼現利率為最低標准。
再貼現業務的主要優點是,它有利於中央銀行發揮最後貸款者的作用,並且既能調節貨幣供給的總量,又調節貨幣供給的結構。再貼現業務的主要缺點是再貼現業務的主動權在商業銀行,而不在中央銀行,這就限制中央銀行的主動性;再貼現率的調節作用有限。繁榮時期提高再貼現率未必能夠抑制商業銀行的再貼現需求,因為商業銀行的盈利更高;蕭條時期降低再貼現率也未必能刺激商業銀行的借款需求,因為此時的盈利水平更低。而且再貼現率不能經常調整,否則市場利率的經常波動,會使商業銀行無所適從。此外,再貼現業務的最大缺點在於它具有順經濟走勢的傾向,繁榮時期的物價上漲使得再貼現票據的金額上升,貨幣供給增加;蕭條時期的物價下跌,又使得再貼現金額下降,貨幣供給減少。貨幣政策因此可能在繁榮時期「火上加油」,而在蕭條時期「雪上加霜」。
公開市場操作具有如下優點:中央銀行能及時運用公開市場操作,買賣任意規模的有價證券,從而精確地控制銀行體系的准備金和基礎貨幣,使之達到合理的水平。雖然其發生作用的途徑同再貼現率政策和准備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這兩種政策更為准確,並且不受銀行體系反應程度的影響。在公開市場操作中,中央銀行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實施貨幣政策。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銀行實施公開市場操作是「主動出擊」,而非「被動等待」。
公開市場操作具有如下優點:公開市場操作沒有「告示效應」,不會引起社會公眾對貨幣政策意向的誤解,因而,也不會造成經濟的不必要紊亂。這就可以使中央銀行連續、靈活、不受時間數量方向限制地進行公開市場操作,而不會因為經濟主體的適應性調整,造成經濟運行的紊亂,即使中央銀行出現政策失誤也可以及時進行修正。這是具有強烈「告示效應」的再貼現率政策和准備金政策所做不到的。
公開市場操作具有如下優點:中央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不決定其它證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會直接影響銀行的收益。另外,公開市場操作可以普遍運用,廣泛地影響社會經濟活動。據此,弗里德曼堅持主張中央銀行可以用公開市場操作,完全取代法定準備金制度和進行再貼現業務。
公開市場業務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
(1)中央銀行必須具有強大的、足以干預和控制整個金融市場的金融實力;
(2)要有一個發達、完善和全國性的金融市場,證券種類齊全且達到一定規模;
(3)必須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如沒有存款准備金制度,就不能通過改變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來影響貨幣供應量。
公開市場業務最大的不足是缺乏這三個條件的國家不能有效地運用這個政策手段;此外,它的收效緩慢,因為國債買賣對貨幣供給及利率的影響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緩慢地傳導到其它金融市場,影響經濟運行。
與其它貨幣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備金政策具有如下優點:
(1)中央銀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權,它是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實施的手段;
(2)存款准備率的變動對貨幣供應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確定,各商業銀行及其它金融機構都必須立即執行;
(3)准備金制度對所有的商業銀行一視同仁,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同樣受到影響。
存款准備金政策的不足之處在於:
一是作用過於巨大,其調整對整個經濟和社會心理預期的影響都太大,不宜作為中央銀行日常調控貨幣供給的工具,中央銀行因此有將准備率固定化的傾向;
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業銀行超額存款准備的影響。在商業銀行有大量超額准備的情況下,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商業銀行會將超額准備的一部分充作法定準備,而不收縮信貸規模,這就難以實現中央銀行減少貨幣供給的目的。
由於我國東、中、西部經濟和金融非均衡發展,同樣的貨幣政策操作在不同的地區發揮不同的、甚至大相徑庭的效應。我國貨幣政策操作一直採取全國「一盤棋」的做法,實施無差別管理。「一刀切」式的貨幣政策操作較少考慮到區域間經濟發展的水平差異。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率和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是我國貨幣政策三大工具,這些工具的實施效果受到東、中、西部差異的重要影響。
公開市場操作是央行最為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可以影響基礎貨幣。近年來,我國中央銀行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投放基礎貨幣。商業銀行利用公開市場業務融入(出)資金的能力受國債總量 和資產結構的制約,若商業銀行的國債規模較大且其在商業銀行總資產中所佔的比重也較大,則其參與公開市場業務的能力就較強,否則就較弱。我國東、中、西部商業銀行不管是國債資產規模還是國債資產在總資產中所佔比例,都存在較大差異。由於缺乏各省國有商業銀行國債資產數據,我們以各省國有商業銀行全部資金運用減去全部貸款和企業債之差估算其擁有的國債資產,通過對2001-2003年度,東、中、西部國有商業銀行國債資產在其資金運用中佔比的計算可以發現:不僅東部地區國有商業銀行的國債資產在全國國有商業銀行國債資產的總量中的佔比高於西部和中部地區,而且東部國有商業銀行國債總量占其總資產的比例,也遠遠高於中、西部銀行。東部商業銀行利用公開市場業務融入資金的能力強於西部,所以,當央行貨幣政策意圖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傳導時,中西部地區商業銀行獲得的基礎貨幣量少於東部。
央行主要通過調整再貸款率、再貼現率的工具,影響商業銀行對貼現貸款的規模,從而實現貨幣政策意圖。商業銀行對再貸款率、再貼現率工具的反應與需要貸款的實體經濟的利潤率、資金流動性需求、持有超額儲備的機會成本等因素有關。具體到我國的實際情況,實體經濟利潤率不僅影響商業銀行所面臨的環境風險,而且還影響資金的價格(利息率、貼現率),無疑是影響商業銀行對再貸款利率、再貼現率工具反應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經濟實體而言,雖然資金的供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利息率和貼現率,但從本質上講,利息是實體經濟創造的利潤的一部分,利息率的高低最終受制於實體經濟利潤率的高低,在零和平均利潤率之間變動。換句話說,實體經濟對銀行貸款利率、貼現率的承受能力受利潤率的制約,利潤率較高的實體經濟能夠支付較高的資金價格(利息率、貼現率),即有相對較強的資金需求,利潤率較低的實體經濟只能支付較低的資金價格。由於各區域商業銀行面對的實體經濟利潤率不同,在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貼現率水平區域間幾乎無差別的既定條件下,一方面,利潤率較高的實體經濟消化資金的能力較強,對資金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較高的利潤率能夠有效保障信貸資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使商業銀行放貸所面臨的環境風險降低,所以商業銀行的放貸意願也較強。因此,央行同樣的再貼現、再貸款政策工具操作,在實體經濟利潤率較高的東部地區,商業銀行貸款增長較快;而實體經濟利潤率較低的中西部地區,商業銀行貸款增長較慢,導致越窮的區域資金越少,越富的區域資金越多的「馬太效應」。
由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我國各區域對同一貨幣政策工具存在反應效果不同的差異。為消除區域差異對貨幣政策工具效果的不同影響,以達到貨幣政策理想的作用效果,可以對包括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在內的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區域化操作。其實,在不同區域實行有差別的貨幣政策操作,在國外也不是沒有先例,開發初期的美國區域間經濟發展也不平衡,中央銀行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就有兩項實行區域化操作。其貼現率一直由十二家聯邦儲備銀行根據本轄區的經濟情況制定,只要報請華盛頓聯邦儲備委員會核准即可,事實上,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各儲備銀行制定的貼現率經常相差很大,只是隨著均質的全國性金融市場的逐漸形成,貼現率才逐步趨同。而法定存款准備金率雖然由聯邦儲備委員會統一制定,但從1913年聯儲成立一直到1972年以前,聯邦儲備體系制定的法定準備金率就因銀行所在的地區的經濟情況不同而異。
『肆』 綆榪板畯瑙傝揣甯佹斂絳栧伐鍏峰強鍏惰繍鐢ㄣ
璐у竵鏀跨瓥宸ュ叿錛氬叕寮甯傚満涓氬姟錛涘啀璐寸幇錛涙硶瀹氬瓨嬈懼噯澶囬噾銆
榪愮敤錛氾紙1錛夊叕寮甯傚満涓氬姟鏄涓澶閾惰鍦ㄨ瘉鍒稿競鍦轟笂闈涔板崠鏀垮簻鐨勬湁浠瘋瘉鍒搞傚傛灉緇忔祹榪囩儹闇瑕侀噰鍙緔х緝鐨勮揣甯佹斂絳錛岄偅涔堜腑澶閾惰屼細鍦ㄥ叕寮甯傚満涓婇潰鍑哄敭鏈変環璇佸埜錛屼粠鑰屾妸璧勯噾鍥炴敹鍥炴潵錛岃繖灝辨槸緔х緝鐨勮揣甯佹斂絳栵紱濡傛灉鏄鎵╁紶鐨勮揣甯佹斂絳栵紝涓澶閾惰屼細鍦ㄥ叕寮甯傚満涓婇潰涔拌繘鏈変環璇佸埜錛岃繖鏍峰氨鎶婅祫閲戞姇鏀懼埌甯傚満褰撲腑錛屼粠鑰屽炲姞璐у竵鐨勬祦鍔ㄦэ紝浠庤屽埡嬋緇忔祹鍙戝睍銆傦紙2錛夎皟鑺鍐嶈創鐜扮巼錛屾槸涓澶閾惰屽拰鍟嗕笟閾惰屼箣闂寸殑琛屼負銆傛櫘閫氫紒涓氬埌閾惰屾嬁鐫鏈鍒版湡鐨勭エ鎹鍏戠幇榪欏彨璐寸幇錛屽晢涓氶摱琛屾嬁鐫鏈鍒版湡鐨勭エ鎹鍒頒腑澶閾惰屽幓鍏戠幇榪欐槸鍐嶈創鐜幫紝鍐嶈創鐜扮巼瓚婇珮錛屽晢涓氶摱琛岃兘璐村洖鏉ョ殑鐜伴噾灝辮秺灝戱紝鎰忔濆氨鏄璐寸幇鐜囪秺楂橈紝璐寸幇涔嬪悗鐨勭幇閲戦濇瘮紲ㄩ潰鍒版湡閲戦濆皯寰楄秺澶氥備腑澶閾惰岄氳繃鎻愰珮鍐嶈創鐜扮巼錛屾姂鍒剁粡嫻庡彂灞曪紝緔х緝鐨勮揣甯佹斂絳栥傞氳繃闄嶄綆鍐嶈創鐜扮巼錛屽埡嬋緇忔祹鍙戝睍錛屾墿寮犳ц揣甯佹斂絳栥傦紙3錛娉曞畾瀛樻懼噯澶囬噾鐜錛岃繖鏄涓澶閾惰岃勫畾鐨勫晢涓氶摱琛屽惛鏀跺瓨嬈句箣鍚庡繀欏葷暀鍑烘潵涓閮ㄥ垎錛屼笉鑳芥妸鎵鏈夌殑瀛樻鵑兘鎷垮幓鏀捐捶錛岃繖鏍蜂細鏈夐庨櫓鐨勩傜暀澶氬皯錛屽氨闈犺繖涓娉曞畾瀛樻懼噯澶囬噾鐜囨潵鎺у埗銆傛硶瀹氬瓨嬈懼噯澶囬噾鐜囪秺楂橈紝鍟嗕笟閾惰岃佺暀鍑烘潵鐨勫噯澶囬噾灝辮秺澶氾紝鑳借鐢ㄦ潵鏀捐捶鐨勮祫閲戝氨瓚婂皯錛岃繖鏍峰氨鍙浠ユ姂鍒剁粡嫻庯紝鍥犳わ紝鎻愰珮娉曞畾瀛樻懼噯澶囬噾鐜囨槸緔х緝鐨勮揣甯佹斂絳栥傜浉鍙嶏紝濡傛灉闄嶄綆娉曞畾瀛樻懼噯澶囩粡鐜囷紝閭e晢涓氶摱琛屽氨鏈夋洿澶氱殑閽卞彲浠ユ嬁鍘繪斁璐蜂簡錛岀ぞ浼氱殑鎶曡祫澧炲姞錛屼績榪涚粡嫻庡彂灞曚簡錛岃繖鏍峰氨鏄鎵╁紶鐨勮揣甯佹斂絳栦簡銆
『伍』 宏觀經濟政策的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是指通過調節總需求來達到一定政策目標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它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需求管理政策是以凱恩斯的總需求分析理論為基礎制定的,是凱恩斯主義所重視的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是要通過對總需求的調節,實現總需求等與總供給,達到既無失業又無通貨膨脹的目標。它的基本政策有實現充分就業政策和保證物價穩定政策兩個方面。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也就是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政府應採取擴張性的政策措施,刺激總需求增長,克服經濟蕭條,實現充分就業;在有效需求過度增長的情況下,也就是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政府應採取緊縮性的政策措施,抑制總需求,以克服因需求過度擴張而造成的通貨膨脹。 供給學派理論的核心是把注意力從需求轉向供給。供給管理是通過對總供給的調節,來達到一定的政策目標。在短期內影響供給的主要因素是生產成本,特別是生產成本中的工資成本。在長期內影響供給的主要因素是生產能力,即經濟潛力的增長。供給管理政策具體包括控制工資與物價的收入政策、指數化政策、人力政策和經濟增長政策。
1)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過限制工資收入增長率從而限制物價上漲率的政策,因此,也叫工資和物價管理政策。之所以對收入進行管理,是因為通貨膨脹有時由成本(工資)推進所造成的(參見成本推進的通脹)。收入政策的目的就是制止通貨膨脹。它有以下三種形式:一是工資與物價指導線。根據勞動生產率和其他因素的變動,規定工資和物價上漲的限度,其中主要是規定工資增長率。企業和工會都要根據這一指導線來確定工資增長率,企業也必須據此確定產品的價格變動幅度,如果違反,則以稅收形式以示懲戒。二是工資物價的凍結。即政府採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禁止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工資與物價,這些措施一般是在特殊時期採用,在嚴重通貨膨脹時也被採用。三是稅收刺激政策。即以稅收來控制增長。
2)指數化政策。指數化政策是指定期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各種收入的名義價值,以使其實際價值保持不變。主要有:一是工資指數化。二是稅收指數化。即根據物價指數自動調整個人收入調節稅等。
3)人力政策又稱就業政策。是一種旨在改善勞動市場結構,以減少失業的政策。主要有:一是人力資本投資。由政府或有關機構向勞動者投資,以提高勞動者的文化技術水平與身體素質,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二是完善勞動市場。政府應該不斷完善和增加各類就業介紹機構,為勞動的供求雙方提供迅速、准確而完全的信息,使勞動者找到滿意的工作,企業也能得到其所需的員工。三是協助工人進行流動。勞動者在地區、行業和部門之間的流動,有利於勞動的合理配置與勞動者人盡其才,也能減少由於勞動力的地區結構和勞動力的流動困難等原因而造成的失業。對工人流動的協助包括提供充分的信息、必要的物質幫助與鼓勵。
4)經濟增長政策。主要有:一是增加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增加勞動力數量的方法包括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勵移民入境等;提高勞動力質量的方法有增加人力資本投資。二是資本積累。資本的積累主要來源於儲蓄,可以通過減少稅收,提高利率等途徑來鼓勵人們儲蓄。三是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在現代經濟增長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促進技術進步成為各國經濟政策的重點。四是計劃化和平衡增長。現代經濟中各部門之間協調的增長是經濟本身所要求的,國家的計劃與協調要通過間接的方式來實現。 一、判斷宏觀經濟形勢,不僅要看經濟增長速度,還要看就業、通貨膨脹、國際收支。要全面地看,不能片面地看,防止出現以偏概全;
二、判斷經濟形勢特別是經濟增長速度,不能停留在過去的條件和基礎上,要看到多年來特別是過去四年來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快帶來的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要用發展的眼光看,不能靜止地看;
三、判斷經濟形勢,不能只看增速,還要看經濟效益、經濟結構和民生等方面的改善情況。要從綜合的視角看,不能孤立地看。 名 稱:2011年中國經濟發展趨勢與宏觀經濟政策(音像解讀)作 者:中共中央黨校 韓保江 謝魯江 梁朋
單 位:套
類 別: 黨群組織— 音像
出版單位:中央文獻出版社
其它介紹:2010年12月/3盤DVD光碟/3講/每講時長約100分鍾
定 價:480元 201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為2011年我國的經濟發展提出了指導思想、總體要求、大政方針和主要任務。
為了配合廣大黨員幹部學習和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中央文獻音像出版社邀請了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的專家、教授對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進行深度解析,並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匯到講座中,供廣大黨員幹部學習參考。 第一講:深刻領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主講人: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導 韓保江
第二講:2011年宏觀經濟走勢及經濟工作重點
主講人: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博導 謝魯江
第三講:新形勢下財政貨幣政策的基本取向
主講人: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財政金融室主任、教授、博導 梁朋 韓保江 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重點課題的研究,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個人專著和編著20多部。對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收入分配、跨國公司、經濟全球化等問題有獨到研究。
謝魯江 在中共中央黨校長期從事有關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中國工業化道路及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多部學術著作。
梁 朋 國家稅務總局特約研究員。在宏觀經濟、財政稅收、貨幣政策方面有較深入的研究,參與和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發表論文100餘篇,有多部個人學術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