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民豐縣工具哪裡有賣的

民豐縣工具哪裡有賣的

發布時間: 2024-09-19 03:33:41

Ⅰ 尼雅綠洲在哪裡,為什麼突然廢除廢棄

說起尼雅遺址,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這是一個非常荒涼的古遺址。這里就是曾經一度繁華的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故地。然而尼雅綠洲卻被突然廢棄,一直到現在。關於這個問題,學術上主要認為是戰爭導致破壞、氣候變暖、流沙的侵襲等一些觀點。但是這樣的因素都不可能在短時間里改變河流的水系,導致綠洲的乾涸。

本文基於尼雅遺址處於西昆侖山斷裂帶和阿爾金斷裂帶的交匯地區,結合遺址現場呈現的景象和出土文書信息,提出地震是尼雅綠洲廢棄的直接原因。經古地震研究計算,尼雅綠洲附近極有可能發生了7級以上大地震。地震能解釋清楚已有遺址信息和學者觀點。據此推測,新疆地區許多突然消失的古國(城)都可能與大地震有關。

1、引言

尼雅遺址位於塔里木盆地南緣、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心地區、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城以北120千米的尼雅河尾閭地帶的古三角洲,最早由英國人斯坦因於1901年發現。隨後,美國人亨廷頓、日本人桔瑞超、新疆博物館考察隊、中日聯合考察隊等多位學者先後深入考察,尼雅遺址的整體全貌逐漸顯現。

整個遺址沿古尼雅河道呈南北條狀分布,南北長約25千米,東西寬約7千米。遺址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鑄遺址、陶窯、墓葬、果園、水渠、澇壩等各種遺跡約百餘處,出土佉盧文和漢文文書、簡牘上千件,其他各種遺物不可勝數。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蜀地織錦護壁的出土,更是讓尼雅遺址聞名世界。

這里曾是一片美麗的綠洲,學者們稱為尼雅綠洲或尼雅古綠洲。

經歷史地理考證,尼雅遺址是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精絕國的故地。考古和歷史研究發現,當時的精絕國經濟繁榮發達、文明燦爛輝煌、社會富庶繁華,已經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形態;農業方面,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管理體系和水利灌溉設施,已開始使用鐵犁牛耕等生產工具;飲食方面,有麥、粟、蔬菜、牛羊肉等豐富食物和陶制、木製的碗、盆、筷子、勺子等進食工具;工業方面,已進入鐵器時代,開始規模釀造葡萄酒;社會治理方面,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糾紛的解決和裁決制度。佉盧文729號文書記載:任何人不得以非法手段辦理國家事務,倘若並非如此,依法作出判決。

尼雅遺址是研究西域史、古絲綢之路史、古代東西文化交流史的珍貴史料,受到中外學者的高度關注。西方學者稱尼雅遺址為東方的龐貝城,一方面表明當時的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程度高,另一方面含有突然消失的意蘊。

關於尼雅遺址廢棄時間,學界基本形成共識。斯坦因認為廢棄於3世紀下半葉,李並成認為應在公元336—382年間。岳廷俊指出,廢棄時間應該在公元345—376年間,並得到侯甬堅和葉俊士等的認可。

然而,尼雅綠洲被廢棄的原因眾說紛紜,至今依然成謎。本文在總結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尼雅遺址呈現的情形和所處的地理位置,認為尼雅綠洲被廢棄的原因可能是遭遇地震災害。

2、尼雅綠洲廢棄原因的幾種觀點

關於尼雅遺址廢棄的原因,學界有的認為是戰爭破壞,有的認為是氣溫升高、流沙入侵,也有的認為是古絲路中心地位喪失所致,還有的提出綜合因素說。

人類幾萬年來創造了無數的燦爛文明,隨著時間的演進和社會的迭代,很多古文明衰亡甚至消失了,其中一部分至今仍未找到原因,如印度河流域、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塔里木盆地以及中美洲熱帶叢林等文明的衰亡。

學界關於這些古文明消失或衰亡的原因大體包括自然因素說、人類社會因素說、自然與人類社會因素綜合作用說。

關於尼雅遺址廢棄原因的觀點也可歸結為3個方面。

2.1、社會原因說

社會原因說,也稱為政治動亂說,核心觀點是戰爭破壞,認為外來入侵者的攻擊迫使精絕人不得不被動搬遷逃離,持此觀點的學者代表是斯坦因和王炳華。他們主要基於3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尼雅綠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人民生活富裕,是各國爭奪的焦點。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塞和重要城邦,精絕國人口少、是彈丸之地的小國,莎車、鄯善、於闐、焉耆等垂涎三尺。

據史料分析,精絕國曾落入漢王朝、莎車、於闐、鄯善等國的統治之下。尼雅遺址出土的佉盧文書封上印有鄯善郡尉(或鄯善都蔚)字樣,表明精絕曾被鄯善國吞並,且命名為凱度多州。

公元前62年左右,趙充國出征西域成功平定南羌部落的造反,在遺址出土的漢代織錦上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四夷服,與天無極即為記載。公元74—175年間,東漢勢力擴張管轄整個西域地區,精絕國也在其中。

二是遺址出土的文書中多次談到外來侵襲。佉盧文文書中反復提到若扜彌和於闐有什麼消息,務必向朕,偉大之國王陛下上書稟報。佉盧文第88號文書記載:(蘇毗人)之威脅令人擔憂,汝不可等。第133號文書稱:據彼報告,蘇毗人已抵達柯耆查沙地……第491號文書稱:……彼有一奴僕,名覺吉,被蘇毗人搶走。第515號文書記載:現應注意和警惕蘇毗人,彼得還報告說,請從速派其他戍卒來。這些文書記載表明,精絕人時刻面臨著周邊國家的威脅,常年處於戰亂紛爭狀態。

三是遺址現場有疑似戰爭的場景。尼雅遺址西北區域發現大量散布於土中的箭鏃,一兩平方米范圍就有三五個銅鏃。一處房舍遺址的紅柳牆壁發現插著的一根鐵鏃,疑似從遠方射入的箭鏃。

斯坦因在N.iN發現6具雜亂的人骨架,除一人頭骨完整外,其餘均受損傷。李並成以此推測這里發展過激烈戰爭或大規模暴力事件。59MN010房址中央大柱旁發現的一具完整狗骨架,斯坦因推測是主人搬遷時忘記帶走而被餓死。遺址還發現大量將發而未發的堆放整齊的重要書信和官方文書,岳廷俊推測是戰爭導致倉促搬遷而未來得及處理。

社會動亂說觀點有一定依據和合理性,但仔細分析存在明顯邏輯漏洞:

第一,戰爭的目的是佔有和奪取,獲勝方必然會佔領此地盤並進行管理和開發,怎會將經過激烈戰斗獲得的地盤主動遺棄?岳廷俊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如果尼雅是一塊地肥水美的寶地,精絕居民決不會輕易放棄,即使避兵禍於一時,社會穩定後也會得到重新開發。

第二,精絕人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方案和策略以應對騷擾和侵襲,被某次突然襲擊全部殲滅的可能性不大。遺址出土的第272號文書透露:去年,汝因來自蘇毗人的嚴重威脅曾將州邦之百姓安置於城內,現在蘇毗人已全部撤離,以前彼等居住在何處,現仍應住在何處。汝州的局勢現已緩和,汝處現已安定,沒有來自於闐的侵擾。這表明,為了應對於闐國、蘇毗人的威脅,鄯善國在凱度多州附近設置了專門的避難城。第357、494號文書記錄,國王多次下令戰爭期間債主不得要債,要待國家安定時,再做清算。關於國境被掠後債務償還問題,須調查彼等如何解決此類事宜。這些記載表明,精絕人長期處於戰爭威脅環境中,做好了充分的防禦應對准備,被某次戰爭滅絕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尼雅遺址廢棄的時期沒有核武器、導彈等重武器或生化武器,甚至連火葯、炸葯都還沒有出現,戰爭裝備多為鐵器、青銅器、石器等冷兵器。這些冷兵器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力有限,不可能導致尼雅綠洲水系改變、綠洲消失。

2.2、自然因素說

自然因素說也稱環境變化說,主要觀點是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致使尼雅綠洲生態環境惡化,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和生活,當地居民被迫轉移而將此處遺棄。學界關於尼雅遺址廢棄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氣候變暖、尼雅河水流量變少和沙漠化侵襲三方面。

舒強等在《塔里木盆地南緣古遺址的分布特徵及其與環境演化和人類活動的關系》一文中,研究發現尼雅地區在公元4—5世紀發生了明顯的升溫現象,致使包括尼雅河在內的塔里木盆地南緣多條河流下游和干三角洲斷流,迫使尼雅遺址的古代居住者不得不放棄家園。他們還指出,同一時期塔里木盆地南緣消失的古尼雅河下游的達烏孜勒克古城、古克里雅河下游的喀拉墩古城、古皮山河下游干三角洲的古皮山遺址都與此有關。

史樹青推測尼雅綠洲廢棄是由於流沙南移,河水乾涸,居民遷徙所致。盛春壽認為天旱水少(或河流改道),沙進人退是主要原因。舒強等和葉俊士認為,人類大量砍伐木材來建造房屋、製造傢具等不合理開發,也是致使尼雅綠洲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因素。

李並成認為造成尼雅綠洲自然生態的破壞的原因包括尼雅河水量變小、塔里木盆地風沙活動活躍、人為過度開墾、戰爭爆發導致無暇顧及河道維護等多種原因。

氣候變暖、人為過度開墾、風沙侵蝕對的生態環境固然有影響,但這些影響因素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導致綠洲乾涸。而且遺址出土的文書表明,當地居民為了節約用水已經制定了有償使用水資源的管理制度,並指派專人負責執行。

第502號文書記載曹長阿缽尼耶已將水借來……此外,若排水口未曾准備好,則不能讓阿缽尼耶賠償損失,第160號文書記載汝派左多那來此辦理耕種所需沙種子事宜……汝得先交納水費和種子費用,才可在此耕種,第368號文書記載耕地無水,結果無水。現將水引入汝州,不可能……,第376號文書記載務必派人至水源處,第639號文件記載須向彼等要牛一頭作為水源之酬金。在如此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下,氣溫升高、人為破壞導致尼雅古綠洲快速乾涸的可能性很小。

從另一角度看,假如這些是導致遺址廢棄的主要因素,那麼精絕人完全有時間選擇新的居住地搬遷,不至於倉皇而逃。根據遺址分布看,當地居民有沿著尼雅河道向上游搬遷的經歷和經驗。然而,考古學者從尼雅遺址往南到大麻扎一帶都沒有發現大規模的遺址,說明精絕人並沒有按照之前的慣例繼續沿尼雅河向上游搬遷。顯然,氣候變暖、人為不合理開發、流沙南移等無法合理解釋遺址呈現的場景。

2.3、綜合因素說

政治因素說能解釋尼雅古居民倉促搬遷,但不能解釋綠洲乾涸、後續被完全廢棄;氣溫升高、流沙南移、人為破壞無法解釋遺址呈現的快速乾涸、突然廢棄的景象。基於此,有學者提出了綜合因素說,認為尼雅綠洲廢棄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楊逸疇認為,自然和人文社會因素的耦合和疊加導致了尼雅綠洲的消亡,至於精絕人則是遷徙到他處,最終融化在西域興起的維吾爾民族中。

岳廷俊認為,尼雅綠洲的自然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水源缺乏、沙丘逼近,加之戰爭頻繁,共同促成了精絕人義無反顧的搬遷。

侯甬堅認為,尼雅行政建置喪失於交通價值的下降,廢棄於徹底無水接濟。魏晉以後,人們更願意選擇喀拉米蘭河岸、安迪爾河岸、克里雅河岸、和田河岸等比尼雅河向沙漠延伸更長的河流作為通行線路,尼雅綠洲的交通價值逐漸喪失。隨著沙漠化的不斷演進,最終被完全廢棄。

葉俊士認為,尼雅綠洲的廢棄固然與當時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變化有密切關系,但主要原因是當時管制尼雅綠洲的鄯善國與焉耆國正在開展軍事斗爭,沒有兵力協助精絕人防禦於闐人和羌人的掠奪,因此主動放棄尼雅綠洲,將居民遷徙至鄯善國腹心地區,集合力量以對抗焉耆國。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綜合因素說實質上是政治因素說和自然因素說的簡單疊加,即戰爭掠奪導致倉促轉移和自然生態環境惡化不再適宜繼續居住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雖然能夠勉強解釋,但二者同時發生的概率不大、說服力不足。

3、尼雅綠洲廢棄的直接原因是地震

綠洲的消失只可能是缺水,導致綠洲快速乾涸不是人工力量能造成的,只可能大自然本身的力量,如火山爆發、地震、泥石流、雪崩、海嘯、台風等。義大利龐貝古城的突然消失就是維蘇威火山爆發掩埋所致。尼雅遺址地處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遠離海洋,地勢相對平坦,不可能發生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雪崩、台風,而很可能遭遇地震災害。

3.3、尼雅遺址現場情形與遭遇地震災害的場景極其吻合

地震是一種強烈的自然干擾事件,強地震會致使山坡地區出現山崩、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平原地區出現變形、地裂、地陷等,臨海地區發生海嘯等。地震具有突發性強、破壞性大等特徵,往往在極短的時間內直接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人員傷亡、植被破壞、河流堵塞等,還可能引起霍亂、瘟疫等次生傳染病災害。即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仍然無法精確預測地震。

地震造成的災難不勝枚舉。1976年,河北唐山發生里氏7.8級地震,瞬間被夷成廢墟,65萬多間民用建築倒塌和受到嚴重破壞。1923年,日本關東發生里氏7.9級地震,造成15萬人喪生,導致霍亂流行。2010年,海地發生7.0級地震,造成包括總統府在內的多座建築被震塌,社會瞬間變成混亂無序狀態。2011年,日本仙台發生里氏9.0級地震,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2008年,四川發生5•12汶川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植被損壞、群眾被困、樹桿傾斜或折斷、山體滑坡及引起的堰塞湖等。

尼雅遺址現場倒塌的房屋、敞開或半閉的房門、屋內到處散落的各種遺物、儲存室里的大量食物、紡車上的一縷線絲、堆放整齊還未來得及發送的文書、受傷痕跡的人骨架、完整的狗骨架、折斷的樹乾等都與地震災區的場景非常相似。

此外,斯坦因在西域考古記中描述,據羅斯旦正確的推測,土堆的用意是在仔細收藏這些遺物,同時以此為記號,表示物主因為意外放棄此地,然而仍然懷著回來的希望。筆者認為,這些掩蓋公文的土堆,也是地震造成牆壁垮塌所致。

汶川地震重災區中,很多磚木結構甚至磚混結構的房屋都出現倒塌,土木結構的建築物基本沒有倖存。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精絕人的房屋大多是由樹木和泥土構建,修建技術水平較低,抵禦災害的能力非常弱,一旦遭遇地震必然大面積嚴重損毀。

地震重災區恢復重建難度大,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花了3年多時間,而且是在舉全國之力對口援建的情況下。一些特別嚴重的地區根本無法完全恢復,如北川縣城只能整體搬遷。

可以想像,在當時條件下,尼雅綠洲遭遇地震後進行恢復重建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必定搬遷至他處。

3.2、尼雅遺址處於新疆地震帶附近,遭遇地震的幾率很大

新疆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前沿地帶,是地質構造復雜、新活動強烈的典型大陸地震地區。新疆地震活動強度大、頻率高、分布廣,是我國地震多發省份,一年內發生地震超過300次。20世紀以來,新疆發生8級以上地震3次,佔中國大陸的38%;發生7級以上地震18次,佔中國大陸的25%;發生6級以上地震105次,佔中國大陸的23.8%;5級以上地震500次,佔中國大陸的26.2%。

尼雅遺址位於西昆侖山地震帶和阿爾金山地震帶兩大斷裂帶的交匯地區,遭遇地震災害的可能性非常大。尼雅遺址所在的和田地區於2014年2月發生過7.3級地震。

由於歷史原因,古地震沒有完整的記錄資料,但根據科學研究能大致推測該地區的地震發生情況。新疆古地震研究發現,阿爾金斷裂帶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平均重復間隔時間為800年左右。也就是說,每隔800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

1924年,民豐縣連續發生2次7級以上的地震。按此推算,327年左右,尼雅地區發生過7級以上的大地震,這恰好與尼雅遺址廢棄的時間吻合。

除阿爾金斷裂帶和西昆侖山斷裂帶之外,尼雅綠洲附近沙漠地區也時有地震發生。楊舉勇等專門勘探了塔里木盆地沙漠內部的19條地震大剖面,發現這些沙漠地區曾發生過多次地震。DongzhenWang等的研究結果表明,塔克拉瑪干沙漠發生過較大強度的逆沖地震。

尼雅遺址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表明,五星會聚為吉象,寓意大吉大利。據科學史家推算,2040年9月9日將會再次出現五星聚會,五星聚會的理想周期為516.33年。

以此倒推,尼雅遺址廢棄時間公元4世紀沒有五星聚會,屬於不利年份,是凶象,可能遭遇地震等自然災害影響。

3.1、地震能解釋尼雅遺址呈現的情形和學者觀點

3.1.1、地震能解釋尼雅綠洲快速變乾涸。

地震可能引起河道損毀、河流改道,進一步加劇尼雅綠洲的水資源短缺;地震還可能導致古尼雅河上游出現堰塞湖,阻斷尼雅綠洲的來流;地震可能會破壞地質結構,致使尼雅綠洲發生地陷、地裂、地漏。河水順著震裂的地縫快速流走,再也存不住水、瞬間乾涸。

1927年,甘肅古浪8級地震的X-XI度地區,多個村莊出現樹木折斷、翻倒以及震時樹木根部被損,震後樹木死亡等現象,這說明地震造成地下水大量流失。

3.1.2、地震能解釋學者普遍認可的倉促逃離觀點。

根據尼雅遺址現場倒塌的房屋、敞開或半閉的房門、屋內到處散落的各種遺物、儲存室里的大量食物、紡車上的一縷線絲、堆放整齊還未來得及發送的文書、受傷痕跡的人骨架、完整的狗骨架、折斷的樹乾等場景,學者們判斷精絕人遭遇了突然變故、倉促逃離。斯坦因在西域考古記中描述遺址古代居室中凡有價值以及尚可適用的東西,如不是被最後的居人,便是他們離去不久被人搜檢一空。這些都充分說明尼雅綠洲是被突然廢棄的。地震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預測性,往往在極短的時間內造成極大的破壞,人們措手不及、來不及反應和防禦,這與尼雅遺址現場情形和學者們的突然廢棄觀點相吻合。

3.1.3、地震與氣候變暖、流沙南移、交通價值喪失等觀點相呼應。

地震就是釋放地球內部能量和熱量的過程。大量熱量的釋放必然導致氣溫升高,這正好與舒強等發現的塔里木盆地南緣升溫現象吻合。尼雅遺址的消失時間為公元345—376年,氣溫明顯升高時間為公元4—5世紀,與推測的地震發生時間也吻合。隨著地震引起尼雅綠洲缺水乾涸、氣溫升高,必然加劇流沙侵襲直至最終被覆蓋。

由於遺址沙漠化,尼雅文物才能長時間保存完好。地震導致古尼雅河長度變短,作為南北通行的交通價值自然喪失,與侯甬堅的觀點也相吻合。

3.1.4、古代人們認為地震是不祥之兆,發生地震必然搬遷逃離。

4世紀,人們對地震本質的認知幾乎為零。有天神作惡、背負大地的神性動物異動、陰陽五行失衡等觀點,也有觀點認為與帝王專政、不作為有關。譬如,《宋書》記載:京房易傳曰:臣事雖正,傳必震。劉禪炎興元年,蜀地震。時宦人黃皓專權。晉惠帝太安元年十月,地震。是時齊王冏專權。太安二年十二月丙辰,地震。是時長沙王專權。晉孝懷帝永嘉三年十月,荊、湘二州地震。是司馬越專政。

總之,古人認為地震是不祥之兆,地震造成大量人員死傷、房屋倒塌,倖存者感到恐慌和害怕,必定搬遷逃離。

4、結語

本文基於尼雅遺址考古現場情形和所處位置為地震頻發地,提出了地震是尼雅綠洲廢棄原因的觀點,為研究尼雅遺址及塔里木盆地南緣其他消失遺址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視角。

綠洲消失的根本原因是缺水導致,只有短時間快速乾涸才會導致突然廢棄。古代戰爭裝備多為冷兵器,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力有限,不可能改變河流水系、導致綠洲消失。氣溫升高、人為過度開發、流沙侵襲不會在短時間內造成綠洲乾涸。

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造成綠洲短時間缺水乾涸只能是大自然本身的力量。尼雅遺址位於新疆西昆侖山斷裂帶和阿爾金山斷裂帶的交匯地帶,遭遇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地震能解釋尼雅遺址現場狼藉、居民倉促逃離、乾涸缺水等事實,並與學界關於氣溫升高、沙漠南移、交通價值喪失等觀點相呼應。據此推測,新疆地區許多突然消失的古國(城)都可能與遭遇大地震有關。

遺憾的是,筆者查閱了大量關於新疆地震記載的史冊資料,都沒有345—376年間尼雅遺址附近的地震記錄。新疆最早的地震記載僅為1600年的阿圖什地震。

一方面,古代人們對地震的認知水平較低,記錄條件和意識差;另一方面,當時尼雅遺址所處的西域地區戰亂紛爭,無暇顧及。相信隨著尼雅考古、古地震、地方史等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尼雅綠洲消失之謎終將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