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捕大魚道具的做法(能抓大魚,方便製作。)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將一張廢舊的漁網織好,用很大很粗的鐵絲在外圍穿一個大圓口,網做深點,然後在用繩子拴四邊,像十字交叉的樣子,在交叉的地方綁很長的繩子就可以出去捕魚了。
2.流網,又稱「扎網」,是由網片和芒子等組成。芒子,是一個細竹竿,上面系著紅綠小旗作標志,下面裝一個大的浮標。
3.小拉網——據說很早就使用這種工具。早年沒有網線和線麻,而是用野生植物螫麻的纖維,紡成細線織網,網苗子約有一丈左右高。網綱和網線是用椴樹皮纖維或柳樹皮纖維擰成的繩。
4.甩鉤——此鉤的製作方法和形狀與蹶達鉤完全相同,只是鉤桿長約8市尺。釣魚時在鉤柄上甩上紅布,引誘魚來吞鉤。
㈡ 怎麼做抓魚的工具 簡單的
到網上找些吧,很多的!
㈢ 怎麼製作抓魚魚籠
買一個才五六塊錢,DIY一個也很有意思
做兩上方形或園形的圈,二個小的園圈,三至四根鐵絲(園用三根,方用四根),連上後,用沙窗的布包上,園或方的面在中心開個園洞,做兩個圓錐型的漏斗大口連在園洞上,小口面固定小的園圈,拉至網內,用線將兩個小園圈連在一起,再在某一面上開個口,按個接劃(取魚用)就OK了,用的時候將魚食直接扔進籠里就能用了。
僅供參考
㈣ 長江里的魚類怎麼捕最快最多,用什麼工具捕。
1、網具
小拉網——據說很早就使用這種工具。早年沒有網線和線麻,而是用野生植物螫麻的纖維,紡成細線織網,網苗子約有一丈左右高。網綱和網線是用椴樹皮纖維或柳樹皮纖維擰成的繩。距今一百年前已經無人用這種網了,完全使用棉線網和線麻織的網。線麻的一部分是赫哲人自己耕種生產的,絕大部分線麻和全部棉網線均由伯力街(蘇聯境內的哈巴羅夫斯克)的俄國人和現在的依蘭縣漢族那裡買來的。
拉網的網眼直徑約有2市寸左右,網苗子高約15——30市尺,每塊網片長約有50市尺。網的上部和網底,都用8股或6股合一的線麻織成網綱。早年用黃菠蘿樹皮或松木板做漂子。每個漂子長約5市寸、寬3市寸、厚六七公分。在網的上綱每隔一市尺左右拴一個漂子。網墜是用黃粘土摻白漿土燒制而成的陶網墜。它每塊呈長方形約有2市兩重。在網底綱上,每隔1市尺左右拴一塊陶網墜,使網底部下沉,在水裡形成一堵牆。捕魚時,將10——30片拉網連結成一起進行捕撈。
圈網——距今九十多年前還使用這種網。早年也是用野生植物纖維織網,網口大、尾尖呈圓錐形,沒有漂子和網墜。網中間有三至五道用柳條或鐵絲製成的圓圈,將網撐起來,並在網的口門和中部設兩道「卡陷」。第一道「卡陷」的入口處要大一些,以便魚游入口內無防備。如果入口小了,魚游至口門不願意前進或退出來。第二道「卡陷」的入口是扁而小的,魚能擠進去即可。這種網長約一丈有餘,口部直徑4市尺左右。撒網時,網口還有迎網。迎網的寬度和圈網的口部是一樣大的網片子,捕魚時將迎網順著下在圈網的口門上。魚觸到迎網後,便沿著迎網進入圈網內。
製作圈網的成本很低,用1市斤棉線即可織成一塊圈網。但它捕魚效果很低,如果魚多時,還可以使用這種網捕魚。這種網主要用它堵小河溝里的魚。現在魚少了,先進的捕魚工具日益增多,所以這種網使用的人少了。
扒網——在一百多年前赫哲人均使用這種網,制網原料有鉛、網線等,均由伯力街和依蘭縣買來的。這種網是用麻繩織的。頂尖底闊,呈圓錐體。沒有網漂,只是底部每隔6寸左右拴一個用鉛鑄成的網墜,網墜下邊有網兜,以便兜魚用。網的最頂端有一根提索繩長約3——4丈。現在還普遍使用此網,主要用它打渦子。
待河網——據說這種網很早即在赫哲族中流傳使用,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它用細麻線織成的,呈袋形,口部和尾部都是一樣大,約有一丈五尺至二丈左右長,七八尺寬。沒有網漂和網墜。網眼約有2市寸大,尾部的一角上有個小口,並用小繩抽綁著,以便捕到魚時,從小口往外取魚。在網的尾部約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拴上一根長約3丈左右的小細繩,捕魚時將網下在水裡後,將繩子的一頭拉到水面上,握在捕魚人的手中,如果有魚入網內觸到網底時,就扯動這根小繩,便把網口拖到船上來,然後再將網尾拉到船上取出魚。
掛網——使用這種網的年代很久了,是用麻繩織的,沒有網墜,用黃菠蘿樹皮做漂子。每塊網長約10丈左右,約6市尺高。網眼大小不等,在3——6市寸之間,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的,以便捕大魚時把有大眼網的下在河裡邊,將小眼網的下在河外口。這樣能使較小的魚通過大眼網,到小眼網方能掛住,大魚就掛在大眼網上。現在已無人使用了。
鼓咚網——在50年前即使用這種網。這種網呈口袋形,長約二三丈,有網漂和網墜,適用於冬季和流量較大的水域,捕獲量不大,現已無人使用。
絲掛網——這種網是由松花江上游的漢族人傳入的,絲掛網有兩種:一種是浮掛子,另一種是底掛子。浮掛子每塊高約6市尺,長約10幾丈,網眼約有4市寸左右,在網的上綱每隔1.2市尺拴一個秫秸漂子,在底綱上每隔1.4市尺左右拴一個鉛制網墜。但網墜子的壓力要比網漂的漂浮力小一些為宜。所以這種網下到水裡是在水的上層浮著,可以下在有流的大江上。底掛網的網苗高約3市尺,網眼的大小和網片的長短與浮掛網相同,只是漂子的浮力沒有網墜的壓力大,所以將網下在水裡就沉到水底。因此,這種網適合於無流的小河或泡子里捕魚。
這種網的上下網綱都是棉線的,均用豬血染好。「網衣子」(即網片)是用八股蠶絲合在一起織起的。將網片全部織成後,再用蘇油或桐油抹在網片上,曬干後即可使用。
2、魚叉
魚叉是赫哲人使用最早的一種捕魚工具。製作魚叉比較簡單,使用也較便利,一個人就可以操作。
魚叉有兩種:一種是連柄叉,另一種是活柄叉。叉頭是鐵製成並有倒鉤的。連柄魚叉是將叉頭固定在長約六七尺,直徑一寸的木桿上。這種魚叉只能叉小魚(如鯽魚、狗魚、鯉魚等),由岸上、船中或冰上叉魚。活柄魚叉,叉頭有庫,使用時將叉頭安在叉柄上。叉柄長約一丈七八,用一根繩拴在叉庫上,另一頭拴在叉柄的最末端。叉到魚後,叉頭脫離叉柄,由繩子系著,魚不易逃跑。如果魚拼力掙脫遠游,還有叉柄浮在水面,有追尋的目標。魚叉一直沿用至1950年左右。
魚叉多是赫哲人自製的,制魚叉的廢鐵原料,是由蘇聯境內的伯力街和我國的依蘭縣城買來的。以後雖然有了漢族鐵匠不斷進入赫哲族地區,但赫哲人仍是自己動手製作魚叉。他們認為自己制的魚叉堅固耐用,使用起來得心應手,成本也低。
3、魚鉤
快鉤——這種鉤亦稱「滾鉤」,是由漢族地區傳入的,赫哲人用快鉤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製作這種鉤的技術比較復雜,成本也高。制鉤的原料有鐵絲、棉線、白鐵皮等物。使用時還用鋼銼銼成銳利鉤尖,使用數日後,用「糊皮」與鉤綱放在鍋中煮,以防鉤綱朽爛。
制鉤的原料是用10——12號鐵絲截成約5寸長的小節,然後用炭火燒紅,捻成四棱尖,用做好的模子彎成鉤形,再用適當數量的火硝、木炭屑和豆油拌在一起,裝在壇子里或較厚的半截鐵桶內,架在特製的火爐上。用火燒一晝夜左右時間後,將鉤子或將壇子倒在水中淬火,使鉤子成鋼性,然後再與小米摻一起在鍋內翻轉不停地烘炒,並經常用鋼銼銼著試驗其硬度,既能銼動,又不脆斷,不彎鉤尖為正合適。這樣,使鉤有韌性,鉤到魚後不易拉直。用棉線捻成6寸長的鉤爪繩,一頭拴在鉤把上,另一頭拴在鉤綱上。每隔5寸左右距離拴一把鉤,每隔24——28把鉤子,拴上一個小白鐵合漂子,但也根據漂子的浮力決定拴鉤子若干,主要標志是鉤子將漂子壓至水裡,似露不露即可。
鉤綱長10——11丈、直徑粗70毫米的繩,是用線麻或棉線擰成的。將新鉤綱放在豬血中浸泡,待豬血浸透鉤綱後,再放在鍋內,將鉤綱煮至一定程度取出晾乾,以防腐爛而耐用。一根鉤綱拴200——260把鉤子,是為一桿子鉤,捲起來後,用小桿子串上,放置木架中,以備下鉤之用。
快鉤在使用前,必須用「糊皮」放鍋內糊好,「糊皮」是從外地買來的。但有的人自己用柞樹皮或柞樹上結的橡子用鍋煮後,呈咖啡色,並稍有粘性而代替「糊皮」的。將鉤子放在鍋里,用小勺往鉤綱、鉤爪繩上澆「糊皮」的湯,使白色的鉤線變成「古銅」色,這樣,鉤綱即抗腐爛。再將鉤尖銼銳利些,放入江中捕魚。這種鉤子使用起來很便利,二人即可下20多桿子快鉤,什麼魚都能捕到,生產效能很高。
快鉤捕魚對魚類繁殖、保護是不利的,因為有時魚掛在鉤上不牢固,脫鉤後死的較多,即是不死,也不能繁殖。國家為了繁殖魚類,頒發了對鉤具的發展和管理的規定。在全省范圍內不再發展鉤具,並逐漸減少,在1958年內消滅25%,1960年基本根除,另以網具代替。
鰉魚鉤——這種鉤出現約有一百五十多年,起初由俄國傳入,所以稱這種鉤為「毛子鉤」。此鉤大小不等,一般可分為3個型號:一號是最大的鉤,鉤莖約有6——7市寸長;二號鉤較一號鉤小一些;三號鉤是最小的,與現在用的快鉤相類似。這種鉤子是機械製作的,鉤是圓細而長尖。但個別的鉤莖也有三棱或四棱的。用1——1.5市寸長,約70厘米粗細的繩子,做「鉤爪繩」拴在鉤把上。每個鉤彎處拴一個黃菠蘿樹皮做成的漂子。漂子大小要根據鉤的型號大小確定。鰉魚鉤不是先將鉤子固定在鉤綱上,而是另外有一根約10餘丈長、用椴樹皮和柳樹皮的纖維擰成的粗繩子,下鉤時先將這根大繩子下到江里,然後再將鉤子每隔1市尺拴在已下好的鉤綱上。
架子鉤——這種鉤主要是秋季用它捕鮭魚,不太適合用於捕雜魚。架子鉤和鰉魚鉤相似,但它沒有漂子,下鉤方法也不相同。
毛毛鉤——它是一種很簡單的捕魚工具,也是赫哲人使用較早的捕魚鉤具之一,這種鉤是用普通的「鯉魚鉤」或用較厚的鐵片、鐵絲等赫哲人自己製作的。此鉤有幾種不同類型:有的用「鯉魚鉤」在鉤柄上用鉛鑄成一個約半兩重的疙瘩;但鑄鉛時留一個小孔,以備穿繩用。繩子長約2丈左右,將繩的一頭拴於鉤上,另一頭拴在約5尺多長的木桿或竹桿上。釣魚時在鉤柄上拴上兔子毛或狍子毛,將鉤蓋住。另一種方法是用鉛片或鐵片製成小勺形狀,拴在鉤柄上,將其扔入水中拉著魚線走動,使小勺閃閃發光,用以引誘吃活食的大魚前來,使其誤認為是小魚在游動,在大魚吞食小勺時將它鉤住。製作毛毛鉤的成本很低,生產效能也不高。
底鉤——它是一種最早、最簡單、成本最低的捕魚鉤具,捕魚效能也是最低的。尤長友老人說:「過去沒有機器製作鉤子時,漁人自己揀到一塊鐵絲,銼成尖,彎成鉤即可釣魚」。現在是用機器製作的小魚鉤釣魚。此鉤拴在長約7-10市尺長的木桿上或木板上,釣魚時甩入水中,不用時將鉤線纏在木桿或木板上,便於攜帶。老年人、兒童在閑暇時用這種鉤釣一些小雜魚做菜吃,無人用它專門捕魚生產。
蹶達鉤——用三四個快鉤,也可以用鰉魚鉤拴在一起,成為三角錨形或四方形,然後再用鉛鑄成頭大、尾尖、錐形的鉤柄。全鉤約有半斤重,尾部有個小鐵圈,由一根長約1丈的細繩拴在小鐵圈上,繩子的另一頭拴在長約5市尺的木棍上,以便放入水中上下蹶達著釣魚。
甩鉤——此鉤的製作方法和形狀與蹶達鉤完全相同,只是鉤桿長約8市尺。釣魚時在鉤柄上甩上紅布,引誘魚來吞鉤。
㈤ 如何自製魚籠捕大魚
一、誘餌驗方
驗方一:原料:麵粉(次等就可)、花生麩粉(也可用玉米粉代替)、米飯或米粥(沒有也可,用米飯或米粥主要是減少麵粉和花生麩的用量,降低成本)、油(地溝油也不錯,只是魚吃地溝油,人吃魚,有些不爽)。
做法:(1)將麵粉、花生麩粉按1:1的比例放進容器內拌勻,再加進少量米飯(或者米粥)及一點點清水用手揩,沒有米飯(或者米粥)就放清水,只是成本高一些而已。水不要太多,要保持混合物不稀,這樣在水中才能保持長久的香味。
(2)將鍋加熱,放進一湯匙(根據具體情況多放還是少放)地溝油(開個玩笑),然後把攤薄的麵粉、花生麩粉混合物放進鍋里煎,兩面來回煎,火不要太大,煎到聞起來香香的,自己都想吃的時候就成啦。千萬不要煎黑了喲。
(3)用量,根據節約原則,每個籠用做好的誘餌成品1兩即可,就是2個娃哈哈小果凍一樣多就行了,當然魚多就要多放點。 注意:誘餌要放在誘餌袋內!
驗方二:在飯店裝回紅燒排骨的骨頭(沒吃過的當然更好),用微波爐再加熱一下,使之更香,就是最好的誘餌。每個籠有5-7個骨頭即可。大部分放進誘餌袋,一些直接放在籠內。
當然第一種誘餌和第二種誘餌一起放,效果奇佳! 二、捕魚時間
(1)傍晚放,第二天清晨起籠。
(2)白天也可以放,水渾濁或深水處效果好。
(3)最佳時間,漲大水後幾天,魚特別餓,相信你起籠後笑到合不攏嘴。 三、放籠地點:
(1)河邊緩水處,有小溪口的地方更好,因為流水把誘餌香味帶得更快更遠。
(2)最佳放籠地點:急流的河邊某處因為障礙物形成的緩水處,魚兒會在那裡休息覓食。
注意:魚籠在順水下方的籠口一定要弄得夠大,魚進籠後,只會朝逆水方向游動,不會順水出籠的,放心!
㈥ 怎麼做釣魚的工具
一、釣竿
它原本就是一根10米超長,高硬度碳素手竿,配有兩根竿尖,換上粗尖用它搏大物那是沒說的。
二、打窩竿
用自產的打窩器夾在竿尖第二節,完成打窩。打窩最大距離9米3.
三、萬用鉤
請別小看這鉤,用處可大了,當你站在一個兩三米高的坎坎上釣魚,人又無法下去時,此鉤可取水、打濕毛巾、收放魚護等瑣碎工作。如果你在釣魚的同時還想搞點副業,撈蝦什麼的,用此鉤收放蝦籠是再好不過了。如果你的物品不小心掉進水裡了,用此鉤也很方便的將物品鉤起來。有一回我的傘被風吹到水裡很快沉入水底,就是用它打撈上來的。此鉤伸長距離為5米4.
七、長把抄網
此抄網把長5米4.。
看到這里不禁感慨,這需要對魚痴迷到什麼程度,才能做出這么多工具來。也不得不佩服,釣魚人的聰明才智,心靈手巧。
㈦ 如何自製捕蝦神器
想不到飲料瓶還有這用處,製作簡易捕魚、蝦工具
實際製作過程如下:
一:先是找到多個飲料瓶,瓶子小,捕的魚或者蝦就小,瓶子大那麼捕的魚就相對會大。小哥拿的都是小瓶子。用刀或者剪刀先像小子一樣剪開飲料瓶子,五幾個瓶子都一樣如圖:
二:
再將剪開的瓶子頭部分和瓶身部分塞入瓶身
然後在漏斗形的新瓶口上穿兩個孔,幾個瓶子都一樣操作,如圖:
三:
再拿一個小木棒(小哥店裡沒小木棒所以用根玻璃棒代替)將五個瓶子串起來,穿過之前弄的孔。如圖:
四:
以上弄好之後就是放魚誘餌進瓶子里邊,畢竟沒誘餌魚也不可能無故進去,任何吃的肉,蟲子,蚯蚓都可以放進去,然後將此簡易捕魚工具放入水中,繩子另一頭綁在岸上,完成!就等待收貨了。
㈧ 捕蝦魚工具製作簡易
大的可樂瓶子在上部三分之一處剪開,用小刀在兩段瓶身上都劃開點小縫隙,當然不要太大小蝦跑不出去的那種,在瓶口用紗布繞一圈,固定住,使蝦能進去卻出不來,把有瓶口的一段瓶口向裡面塞到大的那段瓶子里形成漏斗狀捕魚器就可以了,用得時候裡面裝點石子增加重量,放點生肉或內臟,用繩子固定好就可以捕蝦了,一個晚上就會有收獲的,瓶口也可以擴大點這樣魚也游得進去。
㈨ 怎樣做一個抓魚的東西
可以放地籠.還有用電網打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