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雲游參訪簡介
雲游參訪 齋戒 戒律 正一派戒律
全真派戒律
宮觀清規 符籙法術 符 籙 神咒 掐訣 步罡
變化之術 祈福禳災 考召
驅邪 治病 送瘟 術數 儀式 三籙齋名 羅天大醮 破獄燈儀
先天斛食濟煉幽科儀 煉度儀
關燈散花科儀 進表科儀 壇場設置 齋壇 醮壇 戒壇 萬法宗壇 道冠服飾 法器 木魚 令牌 如意 法印
法杖 法劍 笏 雲鐺
幡 磬 麈尾 鍾 鐃鈸 壇場執事 高功 都講 監齋
侍香 侍燈 侍經 神誕慶典 迎神出會 香期與廟會
雲游是道士宗教修持生活的一種形式。
由來
明代朱權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道家出遊尋真問道,謂之雲游。道士,奉天之士也。謂本乎天者親上,故曰雲游」。道教初創時,並無雲游之說。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道教的傳播,宗派的分立,經籍的枝蔓,一些著名的高道都曾經外出訪道,例如劉宋高道陸修靜為搜求道書,尋訪仙蹤,遍游名山。北魏高道寇謙之祖籍上谷昌平,後移居馮翊萬年(今陝西),遇仙以後,又入華山、嵩山等名山修煉。但天師道對道士的雲游未曾作出制度類的規定。全真派創立以後,隨著全真宮觀的發展以及參照佛教寺廟建立了叢林制度,這就為雲游的全真派道士排除了雲游時可能發生的生活困難,於是全真派道士雲游和掛單住觀就正式成為道士修持生活的一種形式。歷代全真派道士都十分重視雲游參訪。
作用
道士離觀雲游,路途遙遠,風餐露宿,食無定時,歇無定處,非常艱苦。正一派和全真派道士都將雲游作為體現苦行勵志的一種手段,也是對道士信仰和意志的磨煉。明代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在《道門十規》中要求「出家之後,離情割愛,舍妄歸真。必當以究明心地,修養性天為務。操戒行,磨煉身心,支笠簞飄,孤雲野鶴。或遇名山洞府掛搭安單,參謁明眼師匠,問道親師,切究性命根宗,深探道德之要,悟徹宗門,玩味法亂,不以利名掛意,富貴留心。雖飢風暑之切身,不易其操;雖困貧苦賤之役心,不奪其志。忍辱藏垢,言行謙和,卑下柔弱,精神純一,心存柔遜,性戒剛強」。為了在雲游中生存和傳道,雲游的道士還必須具備多種宮觀外生活的本領。《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其雲游之士,必會祈晴禱雨,祛邪斷佐,拯災援救,及善風水,能風鑒,會星命,能吟作,會書畫,方可游也,不然則凡俗之士也」。全真祖師們的詩文中,對雲游參訪也多有述及,要求雲游的道士,只攜帶衣裝、潔具、缽盂以及方便鏟、雲笠、蓑衣等等。在雲游中既尋師訪道,又弘傳道教。
《道門十規》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 《重陽立教十五論》㈡ 道教道士所穿的海青有沒有什麼規定
道教,作為華夏民族唯一的本土宗教不但在思想上保持了中華傳統, 而且還在服飾上保持了漢民族的傳統服飾。 滿清入主關內後,實行剃發易服的政策,並規定了儒從而僧道不從。道教,因其獨特的背景,完整地繼承保存了華夏民族的服裝體系(簪、冠、巾、衣、裳、履)。這種特殊的條件,曾經導致在清朝初年,有大規模地入道勢頭。 後學不才,對道教所特有的服飾文化饒有興趣,並悉心搜集了一些圖片與資料,今特奉獻,拿與諸位指點。 概說 道教服飾,淵源甚早,一味地翻看南北朝的文獻,只是空談,真正地通過實物研究道教服飾,只能是從明代服飾入手。 本貼將主要同過 冠巾、衣裳兩部分,參照明代服飾,對目前的道教服飾做一粗略地考證。 冠 滿清時代,雖然僧人亦著漢服,但因佛門的剃度制度。簪、冠、巾的制度被道門保留了下來。 冠,為貴人所用。巾為士庶人所用。在道門內,冠為正式場合所用,平日則用巾。 由明到清,有很多冠的種類已經失傳,但保留下來的,大抵有三種(五老冠為煉度所專用,其意義與傳統地簪冠意義不同,故不在此列)。 上清芙蓉冠,又名蓮花冠,乃道冠等級最高者。惟有高功法師行科時方用。 五嶽冠,又名五嶽靈圖冠。覆斗狀,上刻五嶽真形圖。在全真道內,惟有受過三壇大戒之道士方可用。 偃月冠,又名黃冠、月牙冠、無形冠。覆元寶狀,受過冠巾禮之道士皆可用 本人特援引兩方面的資料,斗膽考證了九巾,但實際上,道門所用之巾已遠不止九種, 另有:幅巾、飄巾、太陽巾、沖虛巾、雷巾。 資料如下: 字面的資料: 《清規玄妙》中,記載了清 全真派的服飾,曰:「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 一曰唐巾,二曰沖和,三曰浩然, 四曰逍遙,五曰紫陽,六曰一字, 七曰綸巾,八曰三教,九曰九陽。 所謂唐巾者,唯唐朝呂純陽祖師之派裔可戴。其或老者戴沖和,少者戴逍遙,或冷時用幅巾,雪夜用浩然,平時用紫陽、一字,各從其宜。上等有道之士,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綸巾、偃月冠;中極戒者,三教巾、三台冠;天仙戒者,沖虛巾、五嶽冠。巾皆用元色布緞所置。蓋元為天,頭圓象天;天一生水,水色屬元,元機於道,以元色頂於首,尊道也。」 口頭資料: 白雲觀八旬道人所敘述的清末之九巾: 道有九巾祖師傳:KAO)山、一字巾 九梁、逍遙、一紮巾 混元、太陽、菏葉巾 浩然巾似乎到清末亦在道教中不常見,但很明顯,就是風雪帽,這點沒有疑論。 浩然巾創始人 孟浩然 逍遙巾也沒有疑點,就是今之逍遙巾,然,另有荷葉巾類似逍遙,但用於方丈升座,傳戒之大典,為道童所專用,概比逍遙巾更為灑脫。 一字巾,閔爺雲,故去稱幅巾。想幅巾本是包頭而來,可能一字巾是一個最後的簡化形態。實際上,一字巾就是一根帶子,類似網巾來攔住亂發。 閔爺又引沖和巾為今之南華莊子巾,予以為,所謂老者帶沖和,概因老者發稀,當帶能遮蔽之巾。而莊子巾雖然可以遮擋,但其他一些巾也可以遮擋。但似乎唯一能對應上的,就只有莊子巾,故我於此亦持此意見。 清規玄妙所載之九陽必為純陽,概考今江南正一派所戴之九粱巾並無古制,當屬於純陽之變形。而九乃大,乃純,正乃純陽也。況,有明一朝,只有純陽巾才有九梁。 太陽巾:清規玄妙中並無太陽巾記載,一些道友,老道長也不認為太陽巾為正規九巾之一。但無可非議,太陽巾就是道士的太陽帽,雲游中,遮陽之用也。此巾正如閔爺所雲,湖北仍多用。實際是莊子巾加了一圈大沿兒。 最後只剩清規玄妙中的KAO(告山)山巾?可惜的是,上次老道長給我講此巾,未能記錄,僅記得前面同莊子巾,腦後稍有不同也。 衣 常服 在早期的玄門威儀中,對於常服的要求不外乎傳統之深衣之制(上衣下裳相連)。而宋明之際,出現了通裁之直綴(無下裳,而為前後開氣),也就是如今道服的款式。此類道服又分有長衫與得羅,其中長衫交領右衽,直袖寬九寸(儒生制為一尺,蓋道家求純陽數)或一尺四,袖長隨身或回肘(隨身:袖同衣長,垂至衣下擺;回肘:大概有 得羅又名道袍,這種道服的特點是:交領、寬袖,自掖下開氣,內帶襯擺。得羅袖寬有幾種不同尺寸,目前常見的是一尺八、二尺四;但北京東岳廟老道長有雲三尺六者,可以說,這種三尺六的袖寬是為大個子道人准備的。另:如果根據這個數列分析,應當還有三尺這個規制:0.6 尺作為差而遞進的。另外根據古畫上的表示,三尺這個袖寬也是存在的。此外,得羅的袖長亦為隨身或回肘。可以看出,道服的袖寬可以為 法服: 道家之法服大抵款式有兩種:一為氅衣,一為對襟袍服。其中,氅衣多為高功所用,時下的經衣也大都用氅衣。其款式為對襟,長同身,不裁袖,方方正正。一般高功之絳衣之顏色有多種,就其本意當為紅色,但後來又有紫色、藍色等。其中大都刺綉以精美花紋,美妙絕倫。 而法眾之經衣,顏色不外乎紅黃二色,一般來說,北方用紅較多,南方則用黃較多。 北京白雲觀法眾,經衣用紅色氅衣 武當山道場,法眾用黃色對襟袍服 北京白雲觀傳戒時向戒子頒戒牒,道童用對襟藍色袍服,藍色玄邊大帶,戴荷葉巾 全真戒衣在款式上有類似對襟袍服之處。其腰間皆縫有裝飾性之大帶。考此種款式,在明代士人間也頗為流行,通常是作為正規場合之服裝而用。大帶原本為系衣之物,而後演變成了完全裝飾性的元素了。此種戒衣,交領右衽,大帶為玄色,前後皆垂龍虎帶。 北京白雲觀傳戒時向戒子頒戒牒,戒子用黃色交領袍服,玄色大帶,身前後皆有龍虎帶 關於全真道士的衣著,清代全真大師閔一得在《清規玄妙》中記載:凡全真服式,唯青為主。青為東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為青龍生旺之氣,是為東華帝君之後脈,有木青泰之喻言,隱藏全真性命雙修之義也。朝參公服,頂黃冠,戴玄巾,服青袍,系黃絛,外穿鶴氅,足纏白襪,腳納雲霞朱履,取五行俱備之故耳。若宗、律兩師,加中單禮足,方謂合式。 玄教大宗師吳全節說法像,藍氅,白中衣,赤蔽膝,紫裳,戴上清芙蓉冠裳古人上衣下裳。其中裳為下服,既是裙。在解放前,全國仍有很多宮觀在重要節日沿用下裳,而到了今日,竟然基本消失,實為可惜。其制多種,古制分為七塊,前三後四。又有環群,打褶眾多。其色多種,可為白、藍、紫。 道人鞋襪 道人平時穿雙臉鞋或十方鞋,用青布製做,鞋邊沿剪有孔,再用白布將孔縫上或不縫,多為夏天穿。用高筒白襪套住褲管繫上,以便進入殿堂避免體垢落地。 高功法師所用的鞋 道靴:高功法師在舉行大型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雲鞋,大型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錦淺幫,綉制雲紋,圓頭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時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