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挑水工具哪個最好
擴展閱讀
盆地石油前景怎麼樣 2025-02-01 22:40:46

挑水工具哪個最好

發布時間: 2024-12-17 00:05:19

㈠ 古人是怎麼建一口井的

1、選址:挖井之前先選擇一片長有茂密艾蒿叢的地方。打井人在打井之前並不知地下水距地面有多深,全憑地面的艾蒿當向導。但井深一般都是要超過三丈的。

2、挖土:古人過去打井的工具土語稱蝴蝶錐,錐的頭部形狀像現在的冰鑹,上部有兩個形似蝴蝶翅的泥斗,錐頭在鑽井的同時也把泥沙帶到了泥斗里,裝滿後拉出地面進行清理。

3、製造井橈:井橈取材一般是落葉松板材,沒有落葉松取雜木也可以。井橈呈六邊形,這樣的井橈構架合理,支撐力強。木匠把選好的木料鋸成厚厚的木板,在木板的兩端刻上卯眼和榫頭,俗稱公卯榫,然後把木板按卯眼和榫頭一一的扣好。

4、下井橈:因為平原上打井大都是土層,井又比較深,被水浸泡容易塌方,所以在打井的同時要下井橈。有條件的地方地表水淺,臨時打井也有用石頭和磚堆砌的。

5、取土:此外還要配備幾個力工干力氣活。力工們在井匠的指揮下,泥斗里的泥裝滿後,再用力提出清理,同時木匠在地面上把井橈一層層的下進井裡,再用重錘將井橈夯實。如此往復,直到井出水。

打井其實就是取用地下水,古代人對於打井是十分重視的,打井之前要請風水師傅專程來看好地方,一方面是准確找到地下水,另一方面是按照風水學的原理,盡量將水井打在安全適宜的位置,不僅如此,很多地方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講究,就是井挖好以後,要給井裡放只烏龜,這是為什麼呢?

當然這種風俗還來源於一個神話,中國古代神話中將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列為四大神獸,也象徵這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其中玄武就是象徵北方,按照五行說法,北方屬水,因此玄武又被人們認為是北方水神,而玄武的外形就是龜蛇合體,人們把烏龜養在井中,也就象徵著把玄武請到了井中,希望作為北方水神的玄武保佑水井水源旺盛,永不幹涸。當然這種風俗還來源於一個神話,中國古代神話中將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列為四大神獸,也象徵這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其中玄武就是象徵北方,按照五行說法,北方屬水,因此玄武又被人們認為是北方水神,而玄武的外形就是龜蛇合體,人們把烏龜養在井中,也就象徵著把玄武請到了井中,希望作為北方水神的玄武保佑水井水源旺盛,永不幹涸。

我們都知道,地下水往往含有很多礦物質,有的地方地下水一些礦物質會超標,不適宜飲用,古時候沒有檢測化驗的設備,所以放只烏龜下去,具有檢測水質的作用,如果烏龜在井裡都無法生存,那麼這口井肯定是不能用的。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古代戰亂頻發,有些人為了消滅敵人無所不用其極,《武經總要》中就記載,如果敵人來侵略,打不過的時候就撤退,但是撤退時要採用堅壁清野的辦法,該帶走的都帶走,帶不走的都毀掉,對於水井都投毒,後人在戰爭中沒少用這種辦法,很多無辜百姓因此喪命,所以在水井中養只烏龜也能起到試毒的作用。

㈡ 傳統生活用具類中挑具包括哪些,舉出四到五種。

1、扁擔挑東西的用具,多用竹、木做成。扁擔類型有高扁擔、低肩擔、平肩擔、扦擔。高肩扁擔一頭厚一頭薄,薄的一頭向上翹,主要是擔高挑子用,重的一頭在背後,幾乎挨到背上,輕的一頭在胸前離肩較遠。扁擔中間固定有一襯肩,襯肩始終在肩上,換肩時用高肩打杵把扁擔撐住再換肩;低肩扁擔厚薄一致,在扁擔兩頭各釘兩顆竹釘,擔繩子放在兩釘之間,以免繩溜落;平肩扁擔全身厚薄一致,兩頭較窄,中間較寬,擔行李時兩頭重量相等,也用高肩打杵,如果沒有高肩打杵,就擔盤肩擔子;扦擔也屬扁擔類,兩頭尖翹,中間扁圓厚實,將麥田裡的麥捆往回運送時用。挑麥子也有用扁擔的,但是扁擔頭要尖,便於插進麥捆子。木扁擔的材料選用桑木最好,也有用青崗木、漆木、黃櫨木。此外,粗竹子(生長兩年以上)分成兩半做扁擔挑東西,在大街上常有人用竹扁擔挑東西叫賣。家用挑水扁擔,兩頭有鐵環連接的鐵鉤,也有用木鉤的。
2、背架子背馱東西的運輸工具。做前架子用四根木條,後邊兩根木條只用一尺長,靠前的兩根木條四尺長帶弓形,下邊做有一方斗,斗里裝上干糧、臨時用物等,靠背的兩根條子有三道連接檔。舊時,農民用背架子背木炭到山外賣。背架子上端右偏旁拴一個小篾環,歇肩時用篾環(篾刮子)颳去臉上的汗水。
3、馱架運東西的交通工具。用兩木桿做梃子,做成梯形,大、小兩頭各安兩道橫檔,在肩扛的地方安有帶凹形的橫木檔,便組成了馱架。用時寬的一頭是兩根腿子,窄的一頭是捆行李的。在肩擋上綁墊肩圍套,馱起來不磨肩膀。馱架行李捆好了,起步是有技巧的,如果兩腳並齊,往起拔是拔不起來的,如果拚命往起拔,連人帶物會倒至背後滾落在地。正確的方法是一個腳在前,一個腳在後,前弓後蹬,便輕輕拔起來了。綁行李有巧,起馱架也有巧,扛馱架更有巧,如果掌握了巧門,覺得馱的輕,間程便較遠;如果不掌握巧道,越馱越重,間程也就較近。真是「一巧不得,少掙八百」。
4、打杵背東西或挑東西歇肩的工具。打杵有三種:一是高肩打杵,用一直徑5公分左右的木棒做打杵梃子,梃子上端安一打杵帽子,帽子兩邊高帶沿,中間凹,寬度剛好只能放入扁擔,在歇肩或換肩時用打杵撐住扁擔挑子的重心。挑起擔子,用打杵拄手,或是用打杵拗肩,打杵拗肩時如在窄路上遇見對面走來行人,立即把打杵從肩上放下;二是背東西用的打杵,根據人的個子高低選材,用和下身一樣長的木棒,在木棒的上半節分開成「Y」型,上安打杵梁子,就成為開杈打杵,有的將著地一端用鐵箍箍住,端面嵌入一釘齒,既防裂損又防滑,這樣的打杵美觀、耐用。也有用獨木棒安橫梁成「T」型的,屬於簡易型的打杵。背東西的打杵用於背背籠、背背架子時在背後撐著行李歇肩;三是帶平杈的簡易打杵,用一根肩膀一樣高帶杈的木杖,在開杈處鋸成斜角平面,抬檁子、抬樹時用來支撐換肩,慣稱杈杈打杵。
5、龍砌河堤時抬大石頭用的粗木頭稱作「龍」。抬石頭最少是二人抬,只用抬杠就行了。抬石頭的杠子最好是桐木,其次是松木,要求很直,兩頭粗細基本相同。4人抬叫「四牛子」,只用一根牛子棒,兩端拴有牛子窾,每窾套一根抬杠。8人抬叫「八架」,需用「八尺」,一個「八尺」兩端各拴一根牛子棒,這樣前後、左右看各4個人。16人抬叫「抬大架」。「抬大架」就用上「龍」了,一個龍杠上兩頭各橫架一個「八尺」,同樣一個八尺上兩根牛子棒。
6、箢篼用水竹篾編的,象鏟瓢的形狀,前邊是敞口,後邊收五寸高,主要用於裝糞往背籠里或往車上倒,做屋打土牆時,用箢篼挑土上牆,也用來挑糞等,用途很多,其特點是將東西裝在里邊後往出倒時方便省力。
7、挎籃也叫挎籮。用竹篾編制的下底長方形、上口橢圓形的農用工具。挎籃也分大挎籃和小挎籃,是農村人上山打豬草和找野菜必不可少的農用工具,找菜或打豬草數量如果在兩挎籃以上,就用細木棍在挎籃口周圍插一圈,再把多餘的草或菜裝上,上部用繩子勒緊背回家。
8、背篼又名「背簍」,是用竹條、藤、柳條等編成的筐狀背具,主要用慈竹編。根據編法和筐眼疏密程度的木同,背篼可分四種,一是大蔑絲背篼,用於背穀子等;二是小蔑絲背篼,又名夾背兒,編得非常細密,沒有漏眼,可以背米、面等;三是大花籃背篼,又稱倒花籃背英用於背豬草、牛草,四是小花籃背篼,用於去集市時裝一些小物品。篾絲背篼和花籃背篼的區別在於,前者的筐眼細小些,後者大一些。還有背小孩的娃娃背。製作簡單、形態多樣,使用起來非常靈活,適合於山區不同地形下背運不同性質的物品。
9、捎碼子出行帶東西的用具,是用粗線布縫成的,象布口袋,開口在中間,兩頭縫成雙線路,並縫有線須子,須子的精細相等。走親戚、串門子、趕集等多用,在捎碼子兩頭裝東西,袋口在肩上,一頭吊在胸前,一頭吊在背後。
10、披肩子 背東西肩上用的墊肩,全是用棕皮做成的。有開岔的兩頂帶弓形的厚棕片扣在肩膀上穩穩實實的,背背架子時把背帶壓在棕片上,背起來背帶就不勒肩膀了。背架子和披肩子是配套使用的,至今在農村特別是高山地區還保留有此類工具。

希望能夠幫到您!

㈢ 童年的記憶——挑水

小時候,你挑過水嗎?我不但挑過水,還抬過水,提過水。

記得在我們家的廚房裡,有一口齊腰高的大瓦缸。瓦缸里盛滿了清凈透明的水,在清凈透明的水面上,飄浮著一個舀水用的葫蘆瓢。在瓦缸的旁邊,則整整齊齊地放著一對挑水用的鐵皮水桶和一根竹扁擔。

這對鐵皮水桶和這根竹扁擔,便是我們家去水井挑水用的必備工具。那個時候的飲用水,都是要到附近的水井去挑。挑回來的水要及時倒入瓦缸內儲備著,隨時可用。在水缸口上,要用一個木製的蓋子蓋著,以免灰塵落入缸內。

我家的瓦缸只能容納的下三挑水的水量,每天必須要挑三挑水,才能完成當天的挑水任務。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天天如此,雷打不動。印象中從來沒有見過等瓦缸見底了才去挑水的現象,除非是清洗水缸時。

可想而知,水和柴米油鹽醬醋茶,是家庭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特別是水,尤其重要!

挑水是件苦差事,幾乎都是家裡大人承擔的事情。但若是遇到大人忙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小孩挑水、抬水或提水也是常有的事。只不過水桶裡面的水量會減少,挑水的次數當然也會明顯增加。大人來回三趟挑完水,到了小孩就得來回六七趟。

即使這樣,每天見水缸里的水快用完的時候,我們都會自覺自願地拿起工具去取水。

年齡小的時候,會拿一隻大人為你准備好的小水桶,學著獨立去提水。提水,費時又費力,一路上邊提邊休息,左手換右手,即使這樣,手胳膊仍酸痛不已。

等年齡再大一點的時候,會和兄弟姐妹一起,用一隻常用的水桶,一根竹扁擔去抬水。抬水時前後兩人要相互照應著,特別是在後面抬水的人,要盡量把扁擔上的重量往自己肩上挪,好減輕前者肩上的壓力。

到了能夠獨立挑水的年齡後,就正式用常用的兩只水桶一根扁擔去挑水了。初學挑水時會有個過程,一開始肩膀總是火辣辣的疼,一點都不適應。只要邊挑邊停下休息一會兒,或學會換肩,時間長了就適應了。

挑水自由,抬水受限制,提水費時費力,但凡能挑則不抬,能抬則不提。

開始的時候,無論是挑水,抬水,還是提水,一路挑抬提,是一路灑,等到了家門口才發現,水桶裡面的水已所剩不多了。

後來慢慢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寧願慢點也要保證桶里的水少灑或不灑。

對於我來說,提水、抬水、挑水都無所謂,大不了多出點力氣。最怕的就是在水井裡面打水了。

曾經好多次,我都試著學大人打水,拿著拴著水桶的繩子,順著水井邊緣,將繩子那端的水桶慢慢放到水井裡。然後彎著腰,右手拽著繩子,集中力量,在水井水面上,使勁左翻桶,右翻桶,一緊張,汗水直流,手顫發抖,結果是水沒裝進桶裡面,倒是連繩帶桶一同沉入了井底……好在水井邊的人多,見是孩子來取水,都會親自幫你打水,都會熱心幫你撈水桶。

水井就在附近,離我們家住的地方不遠。每挑一擔水,來回若是不被其他事情耽擱的話,也就十多至二十分鍾左右的時間。

水井很深,深不見底。水質清澈,清涼甘甜。附近所有的住家戶,幾乎都喜歡來這口水井挑水或用水。

我還依稀記得,每天傍晚,是水井邊最熱鬧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集中在這個時間段,來挑水或洗洗涮涮的,我家也不例外。

人多時,還要排隊等候,等候的時候又正好是人們八卦嘮嗑的時候。有婆姨,有漢子,有閨女,有小子,能說的話或不能說的話,說者總是一吐為快,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因此便有了追逐打鬧,捧腹大笑,熱熱鬧鬧的場景。嬉戲打鬧,歡聲笑語,總是讓人一睹為快,不絕於耳。所以很多人寧願選擇去水井邊挑水,也不願在家做家務,即使挑水很辛苦,也樂此不疲。

其實每天清晨去挑水是最好的,水井裡的水總是滿滿當當的,水既清澈人又少,但凡到了傍晚,水井裡的水總是陷下去好多,水既渾濁人又多。

挑水的歷史已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自來水,既方便快捷又衛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