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一裝滿水的杯子 在不傾斜也不打碎的情況下 取出杯中水的方法有哪些
長水管,一頭插入杯子底部,一頭下垂到比杯底更低的位置,輕輕的吸一口下垂一端,有水到嘴邊就可以停止吸,水自然都流出來了。
⑵ 人們用來獲取水的工具及機器有
古代利用人力、畜力、風力、水力由低處提水向上的機械,如桔槔、轆轤、翻車、筒車、戽斗、刮車等。
桔槔是利用杠桿原理的人力提水機械。橫桿的一端系提水桶,用手操縱橫桿另一端的升降以取水。先秦對桔槔已有文字記載。類似桔槔的提水機械還有鶴飲。
轆轤則是利用輪軸原理的起重機具,多用於汲取井水。其構造是在井上安置帶有水平轉軸的支撐架。轉軸一端裝有曲柄,轉軸上纏有繩索。繩索下端系有水桶。用人力或畜力轉動曲柄,即可自井中提水。先秦對轆轤已有文字記載。
翻車即今之龍骨水車。其結構是:用木板做成長槽,槽中放置數十塊與木槽寬度相稱的刮水板(或木斗),刮水板之間由鉸關依次聯接,首尾銜接成環狀。
木槽上下兩端各有一帶齒木軸。轉動上軸,則帶動刮水板循環運轉,同時將板間的水體自下而上帶出。翻車在東漢中平三年(186)已見記載。和翻車結構類似的還有汲取井水的井車。翻車可以用人力、畜力、風力和水力驅動。
筒車是一種輪式水車,多為水力驅動。其構造是:在水流急湍處建一水輪,水輪底部沒入水中,頂部超出河岸,輪上傾斜綁置若干竹筒。水流沖動水輪,竹筒臨流取水並隨水輪轉至輪頂時,將水自動倒入木槽,再流入田間。筒車在唐代已有文字記載。王禎《農書》上還記載有高轉筒車,可提水十丈以上。
古人對水的利用:
吐魯番是我國的乾旱地區,降水量很少,年降水量不到16毫米,而且日照時間長,水很容易蒸發。但是,這里的北門和西面有大山,常年積雪。雪化了集成水流向盆地。人們就利用這些水,建成坎兒井。它由豎井、地下渠道(暗渠)、地面渠道(明渠)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
人們先找到水源,隔一段打一個豎井,然後再井底建暗渠,打通各井,降水引下山。到山下後,地下水與地面渠道相連接,降水引導到田地,灌溉桑田。由於水大部分在地下,受蒸發的影響小。坎爾井使戈壁荒灘變良田。
坎爾井可以說是智慧的體現。隋唐大運河可就沒那麼走運了。唐代詩人胡曾曾有詩雲:「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過,惆悵龍舟更不回。」隋煬帝修了一段運河,連國家都亡了。其實,隋煬帝亡國和運河關系很復雜,算是用力過猛吧,徵用的人太多了。
之後,由於歷史的久遠,隋唐大運河的河道被埋在歷史的迷霧之中。直到修303國道需要拆遷,一位農貿拆除房子時才發現了通濟渠。隨著沉船的發現,人們發現了當時的碼頭,之後發現大批的古陶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