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如何製作拉網踩底綱工具
擴展閱讀
為什麼鑽石在印度加工 2025-01-08 18:13:20
科二共要繳納多少費用 2025-01-08 18:06:00

如何製作拉網踩底綱工具

發布時間: 2025-01-07 14:53:02

❶ 捕大魚道具的做法(能抓大魚,方便製作。)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將一張廢舊的漁網織好,用很大很粗的鐵絲在外圍穿一個大圓口,網做深點,然後在用繩子拴四邊,像十字交叉的樣子,在交叉的地方綁很長的繩子就可以出去捕魚了。

2.流網,又稱「扎網」,是由網片和芒子等組成。芒子,是一個細竹竿,上面系著紅綠小旗作標志,下面裝一個大的浮標。

3.小拉網——據說很早就使用這種工具。早年沒有網線和線麻,而是用野生植物螫麻的纖維,紡成細線織網,網苗子約有一丈左右高。網綱和網線是用椴樹皮纖維或柳樹皮纖維擰成的繩。

4.甩鉤——此鉤的製作方法和形狀與蹶達鉤完全相同,只是鉤桿長約8市尺。釣魚時在鉤柄上甩上紅布,引誘魚來吞鉤。

❷ 長江里的魚類怎麼捕最快最多,用什麼工具捕。

1、網具

小拉網——據說很早就使用這種工具。早年沒有網線和線麻,而是用野生植物螫麻的纖維,紡成細線織網,網苗子約有一丈左右高。網綱和網線是用椴樹皮纖維或柳樹皮纖維擰成的繩。距今一百年前已經無人用這種網了,完全使用棉線網和線麻織的網。線麻的一部分是赫哲人自己耕種生產的,絕大部分線麻和全部棉網線均由伯力街(蘇聯境內的哈巴羅夫斯克)的俄國人和現在的依蘭縣漢族那裡買來的。
拉網的網眼直徑約有2市寸左右,網苗子高約15——30市尺,每塊網片長約有50市尺。網的上部和網底,都用8股或6股合一的線麻織成網綱。早年用黃菠蘿樹皮或松木板做漂子。每個漂子長約5市寸、寬3市寸、厚六七公分。在網的上綱每隔一市尺左右拴一個漂子。網墜是用黃粘土摻白漿土燒制而成的陶網墜。它每塊呈長方形約有2市兩重。在網底綱上,每隔1市尺左右拴一塊陶網墜,使網底部下沉,在水裡形成一堵牆。捕魚時,將10——30片拉網連結成一起進行捕撈。

圈網——距今九十多年前還使用這種網。早年也是用野生植物纖維織網,網口大、尾尖呈圓錐形,沒有漂子和網墜。網中間有三至五道用柳條或鐵絲製成的圓圈,將網撐起來,並在網的口門和中部設兩道「卡陷」。第一道「卡陷」的入口處要大一些,以便魚游入口內無防備。如果入口小了,魚游至口門不願意前進或退出來。第二道「卡陷」的入口是扁而小的,魚能擠進去即可。這種網長約一丈有餘,口部直徑4市尺左右。撒網時,網口還有迎網。迎網的寬度和圈網的口部是一樣大的網片子,捕魚時將迎網順著下在圈網的口門上。魚觸到迎網後,便沿著迎網進入圈網內。
製作圈網的成本很低,用1市斤棉線即可織成一塊圈網。但它捕魚效果很低,如果魚多時,還可以使用這種網捕魚。這種網主要用它堵小河溝里的魚。現在魚少了,先進的捕魚工具日益增多,所以這種網使用的人少了。

扒網——在一百多年前赫哲人均使用這種網,制網原料有鉛、網線等,均由伯力街和依蘭縣買來的。這種網是用麻繩織的。頂尖底闊,呈圓錐體。沒有網漂,只是底部每隔6寸左右拴一個用鉛鑄成的網墜,網墜下邊有網兜,以便兜魚用。網的最頂端有一根提索繩長約3——4丈。現在還普遍使用此網,主要用它打渦子。

待河網——據說這種網很早即在赫哲族中流傳使用,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它用細麻線織成的,呈袋形,口部和尾部都是一樣大,約有一丈五尺至二丈左右長,七八尺寬。沒有網漂和網墜。網眼約有2市寸大,尾部的一角上有個小口,並用小繩抽綁著,以便捕到魚時,從小口往外取魚。在網的尾部約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拴上一根長約3丈左右的小細繩,捕魚時將網下在水裡後,將繩子的一頭拉到水面上,握在捕魚人的手中,如果有魚入網內觸到網底時,就扯動這根小繩,便把網口拖到船上來,然後再將網尾拉到船上取出魚。

掛網——使用這種網的年代很久了,是用麻繩織的,沒有網墜,用黃菠蘿樹皮做漂子。每塊網長約10丈左右,約6市尺高。網眼大小不等,在3——6市寸之間,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的,以便捕大魚時把有大眼網的下在河裡邊,將小眼網的下在河外口。這樣能使較小的魚通過大眼網,到小眼網方能掛住,大魚就掛在大眼網上。現在已無人使用了。

鼓咚網——在50年前即使用這種網。這種網呈口袋形,長約二三丈,有網漂和網墜,適用於冬季和流量較大的水域,捕獲量不大,現已無人使用。

絲掛網——這種網是由松花江上游的漢族人傳入的,絲掛網有兩種:一種是浮掛子,另一種是底掛子。浮掛子每塊高約6市尺,長約10幾丈,網眼約有4市寸左右,在網的上綱每隔1.2市尺拴一個秫秸漂子,在底綱上每隔1.4市尺左右拴一個鉛制網墜。但網墜子的壓力要比網漂的漂浮力小一些為宜。所以這種網下到水裡是在水的上層浮著,可以下在有流的大江上。底掛網的網苗高約3市尺,網眼的大小和網片的長短與浮掛網相同,只是漂子的浮力沒有網墜的壓力大,所以將網下在水裡就沉到水底。因此,這種網適合於無流的小河或泡子里捕魚。
這種網的上下網綱都是棉線的,均用豬血染好。「網衣子」(即網片)是用八股蠶絲合在一起織起的。將網片全部織成後,再用蘇油或桐油抹在網片上,曬干後即可使用。

2、魚叉

魚叉是赫哲人使用最早的一種捕魚工具。製作魚叉比較簡單,使用也較便利,一個人就可以操作。

魚叉有兩種:一種是連柄叉,另一種是活柄叉。叉頭是鐵製成並有倒鉤的。連柄魚叉是將叉頭固定在長約六七尺,直徑一寸的木桿上。這種魚叉只能叉小魚(如鯽魚、狗魚、鯉魚等),由岸上、船中或冰上叉魚。活柄魚叉,叉頭有庫,使用時將叉頭安在叉柄上。叉柄長約一丈七八,用一根繩拴在叉庫上,另一頭拴在叉柄的最末端。叉到魚後,叉頭脫離叉柄,由繩子系著,魚不易逃跑。如果魚拼力掙脫遠游,還有叉柄浮在水面,有追尋的目標。魚叉一直沿用至1950年左右。

魚叉多是赫哲人自製的,制魚叉的廢鐵原料,是由蘇聯境內的伯力街和我國的依蘭縣城買來的。以後雖然有了漢族鐵匠不斷進入赫哲族地區,但赫哲人仍是自己動手製作魚叉。他們認為自己制的魚叉堅固耐用,使用起來得心應手,成本也低。

3、魚鉤

快鉤——這種鉤亦稱「滾鉤」,是由漢族地區傳入的,赫哲人用快鉤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製作這種鉤的技術比較復雜,成本也高。制鉤的原料有鐵絲、棉線、白鐵皮等物。使用時還用鋼銼銼成銳利鉤尖,使用數日後,用「糊皮」與鉤綱放在鍋中煮,以防鉤綱朽爛。

制鉤的原料是用10——12號鐵絲截成約5寸長的小節,然後用炭火燒紅,捻成四棱尖,用做好的模子彎成鉤形,再用適當數量的火硝、木炭屑和豆油拌在一起,裝在壇子里或較厚的半截鐵桶內,架在特製的火爐上。用火燒一晝夜左右時間後,將鉤子或將壇子倒在水中淬火,使鉤子成鋼性,然後再與小米摻一起在鍋內翻轉不停地烘炒,並經常用鋼銼銼著試驗其硬度,既能銼動,又不脆斷,不彎鉤尖為正合適。這樣,使鉤有韌性,鉤到魚後不易拉直。用棉線捻成6寸長的鉤爪繩,一頭拴在鉤把上,另一頭拴在鉤綱上。每隔5寸左右距離拴一把鉤,每隔24——28把鉤子,拴上一個小白鐵合漂子,但也根據漂子的浮力決定拴鉤子若干,主要標志是鉤子將漂子壓至水裡,似露不露即可。

鉤綱長10——11丈、直徑粗70毫米的繩,是用線麻或棉線擰成的。將新鉤綱放在豬血中浸泡,待豬血浸透鉤綱後,再放在鍋內,將鉤綱煮至一定程度取出晾乾,以防腐爛而耐用。一根鉤綱拴200——260把鉤子,是為一桿子鉤,捲起來後,用小桿子串上,放置木架中,以備下鉤之用。

快鉤在使用前,必須用「糊皮」放鍋內糊好,「糊皮」是從外地買來的。但有的人自己用柞樹皮或柞樹上結的橡子用鍋煮後,呈咖啡色,並稍有粘性而代替「糊皮」的。將鉤子放在鍋里,用小勺往鉤綱、鉤爪繩上澆「糊皮」的湯,使白色的鉤線變成「古銅」色,這樣,鉤綱即抗腐爛。再將鉤尖銼銳利些,放入江中捕魚。這種鉤子使用起來很便利,二人即可下20多桿子快鉤,什麼魚都能捕到,生產效能很高。

快鉤捕魚對魚類繁殖、保護是不利的,因為有時魚掛在鉤上不牢固,脫鉤後死的較多,即是不死,也不能繁殖。國家為了繁殖魚類,頒發了對鉤具的發展和管理的規定。在全省范圍內不再發展鉤具,並逐漸減少,在1958年內消滅25%,1960年基本根除,另以網具代替。

鰉魚鉤——這種鉤出現約有一百五十多年,起初由俄國傳入,所以稱這種鉤為「毛子鉤」。此鉤大小不等,一般可分為3個型號:一號是最大的鉤,鉤莖約有6——7市寸長;二號鉤較一號鉤小一些;三號鉤是最小的,與現在用的快鉤相類似。這種鉤子是機械製作的,鉤是圓細而長尖。但個別的鉤莖也有三棱或四棱的。用1——1.5市寸長,約70厘米粗細的繩子,做「鉤爪繩」拴在鉤把上。每個鉤彎處拴一個黃菠蘿樹皮做成的漂子。漂子大小要根據鉤的型號大小確定。鰉魚鉤不是先將鉤子固定在鉤綱上,而是另外有一根約10餘丈長、用椴樹皮和柳樹皮的纖維擰成的粗繩子,下鉤時先將這根大繩子下到江里,然後再將鉤子每隔1市尺拴在已下好的鉤綱上。

架子鉤——這種鉤主要是秋季用它捕鮭魚,不太適合用於捕雜魚。架子鉤和鰉魚鉤相似,但它沒有漂子,下鉤方法也不相同。

毛毛鉤——它是一種很簡單的捕魚工具,也是赫哲人使用較早的捕魚鉤具之一,這種鉤是用普通的「鯉魚鉤」或用較厚的鐵片、鐵絲等赫哲人自己製作的。此鉤有幾種不同類型:有的用「鯉魚鉤」在鉤柄上用鉛鑄成一個約半兩重的疙瘩;但鑄鉛時留一個小孔,以備穿繩用。繩子長約2丈左右,將繩的一頭拴於鉤上,另一頭拴在約5尺多長的木桿或竹桿上。釣魚時在鉤柄上拴上兔子毛或狍子毛,將鉤蓋住。另一種方法是用鉛片或鐵片製成小勺形狀,拴在鉤柄上,將其扔入水中拉著魚線走動,使小勺閃閃發光,用以引誘吃活食的大魚前來,使其誤認為是小魚在游動,在大魚吞食小勺時將它鉤住。製作毛毛鉤的成本很低,生產效能也不高。

底鉤——它是一種最早、最簡單、成本最低的捕魚鉤具,捕魚效能也是最低的。尤長友老人說:「過去沒有機器製作鉤子時,漁人自己揀到一塊鐵絲,銼成尖,彎成鉤即可釣魚」。現在是用機器製作的小魚鉤釣魚。此鉤拴在長約7-10市尺長的木桿上或木板上,釣魚時甩入水中,不用時將鉤線纏在木桿或木板上,便於攜帶。老年人、兒童在閑暇時用這種鉤釣一些小雜魚做菜吃,無人用它專門捕魚生產。

蹶達鉤——用三四個快鉤,也可以用鰉魚鉤拴在一起,成為三角錨形或四方形,然後再用鉛鑄成頭大、尾尖、錐形的鉤柄。全鉤約有半斤重,尾部有個小鐵圈,由一根長約1丈的細繩拴在小鐵圈上,繩子的另一頭拴在長約5市尺的木棍上,以便放入水中上下蹶達著釣魚。

甩鉤——此鉤的製作方法和形狀與蹶達鉤完全相同,只是鉤桿長約8市尺。釣魚時在鉤柄上甩上紅布,引誘魚來吞鉤。

❸ 魚塘常用魚藤酮捕魚,這是什麼原理

魚藤酮是一種殺蟲劑,分子式C23H22O6。存在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區所產74種豆科魚藤屬植物根中,工業生產主要從毛魚藤根中提取。它是一種抑制神經組織和肌肉組織的選擇性植物源殺蟲劑,具有廣譜的殺蟲活性、良好的生態效益。我們的祖先早在一萬年前,就知道利用魚藤捕魚,如今廣東、廣西、海南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巴西原始土著居民,仍在利用魚藤捕魚。這種方法捕獲的魚人吃了沒有什麼副作用,因為所含魚藤酮的量很低。

魚藤酮作用於魚類主要是起麻醉作用,移到清水裡,幾分種或十幾分鍾即可恢復,完好如初。不會對臟器及神經系統造成損傷。高檔熱帶珊瑚生觀賞魚,就是用這個捕獲的。

一、養殖水體捕獲底水魚

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老齡化,矯健的身軀如今已經佝僂了,養殖魚塘捕捉底水魚就顯得非常困難!利用魚藤酮麻醉作用,配合密拖網,可以實現一網捕光。包括底棲魚類如泥鰍、烏鱧、鯰魚等等。可以提高工效8~10倍。

1、架設屯箱:在水體開闊,水質較好,通風較好的位置架設屯箱。

2、留適當水深:水深60~70CM,太深耗葯量大,太淺拖網易「滾筒」,施展不開。

3、用葯量:按7.5%魚藤酮乳油,90毫升/瓶 管100~120立方,水渾濁度大用葯加量,反之減少。

4、施葯注意:90毫升/瓶,對水300斤,潑灑滿塘,務求周到.對水量多,葯物擴散越快,效應時間越短。

5、適時開網:一般施葯30~40分,鯽魚浮面多的時開網。

6、選擇合適拖網:拖網可以用1.2~1.5米高的苗網,務求包括野雜魚一網打光。

7、拖網要緩:網要緩緩拖,不要急,塘中間增加踩綱人數。減少漏網之魚。

8、盡快轉運:發生葯效後,一般2.5小時內不會出現死魚,只要鰓蓋還有閉合動作,移入清水都會活。攏網後,要盡快將魚轉入清水網箱內。如果預計捕獲量大,短時間內轉入清水網箱有困難,可以用水泵向網內沖水。以延長轉運時間。

9、及時分揀:移入清水網箱的魚及時分揀出售,特別注意留做魚種的要盡快下塘。

二、配合地籠捕獲泥鰍

利用泥鰍中葯後能狂游2.5~3小時,配合地籠,可以實現一次捕光,經過各地養泥鰍的朋友這兩年的應用,一般捕獲率可到99%。

具體操作如下:

1、架設屯箱:在水體開闊,水質較好,通風較好的位置架設屯箱。

2、施放地籠:不要使用破損了的地籠。使用前檢查修補,按2米長左右小地籠 25~30條/畝,10多米長地籠 10~15條/畝。要求擺布均勻。有橫欄塘邊的。

3、降底水位:把水降到和地籠上綱平齊,便於狂游的泥鰍鑽進須口。

4、合適用葯量:按7.5%魚藤酮乳油,90毫升/瓶 管110~130立方,(溫度低,加大葯量,溫度高減少葯量。)對水300斤,潑灑滿塘,務求周到.對水量多,葯物擴散越快,效應時間越短。

5、及時轉運:施葯1個小時檢查進籠情況,一般施葯後1.5小時開始倒泥鰍。倒出的泥鰍,及時轉入屯箱。如果泥鰍量大,要統籌好,一定要在下葯後2.5小內,將泥鰍移入屯箱。

6、應用這個方法,也可以捕獲泥鰍寸苗。

三、魚種過塘 減少損傷 節省勞動力

利用魚藤酮麻醉魚種過塘,可以提高工效10倍,魚麻醉掙扎幅度小,大大改善苗種質量。具體操作參照捕底水魚,有一些細節不同,注意以下幾點:

一、水不要太淺,一般要保持80~1.2米深,太淺水易渾,渾水嗆鰓對魚種不好。

二、魚塘過塘一般量比較大,一是要做好充足的勞動力准備,二是要備好抽水機,魚種攏網後,及時向網內充水,以延長過塘時間。

四、野外捕獲繁殖親本魚

隨著我國水產養殖不發展,養殖品種不斷增加,特別對一些珍稀魚類原種親本魚需求量加大,如何無損傷捕獲這些親本魚,一直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應用魚藤酮的麻醉作用,配合網具,就能迎刃而解了。

1、海洋珊瑚生魚的捕撈:魚藤酮做成噴劑,潛水員噴向洞口,效率非常的高。

2、封閉小水域捕撈:按7.5%魚藤酮乳油,90毫升/瓶 管100~120立方施葯,應用抄網域配合拖網,或者地籠王,效果很理想。

3、溪流河裡捕撈:根據河水流速,按100米~300米長河段的總水體量下葯,7.5%魚藤酮乳劑,90毫升/瓶 管100~120立方。配合抄網,地籠,欄河壕網,效果很好。

注意:開放性水域,局部下葯是沒有用的,因為魚中葯後2.5~3小時只是昏迷狂游狀態,他們在這段時間會游離有毒區。

三、清殺蝦塘、蟹塘的野雜魚

養蝦、養蟹塘的魚類,與蝦蟹爭食爭空間,猶其捕食脫殼後的蝦、蟹,為害巨大,利用魚藤酮對蝦、蟹低毒,對魚高毒的特性,殺滅蝦、蟹塘雜魚,這是當前慣用的方法。魚藤酮對多數魚類的致死濃度為0.025毫克/升,蝦、蟹則能在10毫克/升正常生存。所以魚藤酮清殺蝦塘、蟹塘的野雜魚是非常安全的。使用劑量為:7.5%魚藤酮乳油,90毫升/瓶 管100~120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