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古代的盜洞是圓的而現代的盜洞是方的
這是跟盜墓方法的升級有關的;
古代盜墓是直接開發通道,人從通道鑽進去的,因為原型的開挖量比較小,所以留下的通道是圓的,但是有些大墓比較深,直接開挖通道很多時候會造成塌方,搞不好就會把盜墓者壓死或關在墓里頭;
近代的盜墓方法有所改善,開挖方形盜洞並在四面裝木板,利用木板的支撐作用,可以基本避免塌方,盜墓後或火燒木板或將木板抽出,防止留下痕跡,所留下的盜洞就是方的。
㈡ 揭秘:古代盜墓賊所用的盜墓工具
自從南派三叔一本《盜墓筆記》寫了以後,人們對盜墓這件事又害怕又好奇,如今《老九門》的熱播又提起大家的興趣,哪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歷史上真實記載的盜墓賊們盜墓時所使用的工具吧。
《論語》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的讀者可能立即聯想到洛陽鏟。其實,洛陽鏟在民國盜墓中使用並不普遍,由於當時沒有公開推廣,都是小圈子內熟人相傳,主要局限於河南洛陽一帶的盜墓圈。而在其它地方,特別是地質粘硬,砂、石較多丘陵山區,並不用洛陽鏟。
從《民國盜墓史》前面所述的各種盜墓事件中,大家也應該可以看出盜墓工具的多樣性,盜墓賊一般是什麼工具利索就用什麼,鑿、鍬、钁、鏟、斧、鎬、鐓、鏃、錐、鐮、鋤、刀、竹簽、竹筐、木杠、粗麻繩·····這些人類常用的生產、生活類工具,都可能成為盜墓者的作案工具。
民國時期,比較有特點的盜墓工具有三樣:一、鐵釺;二、洛陽鏟;三:短柄鋤。這些工具都是探查地下秘葬古墓的利器,可以說是民國盜墓賊手裡的絕器。其中,洛陽鏟為北派(北方)盜墓賊發明;短柄鋤則是南派(南方)盜墓賊的創意。最簡單最傳統的探墓利器--鐵釺。
鐵釺,是中國最簡單、最傳統。歷史也最悠久的盜墓工具,在洛陽鏟出現以前,它是盜墓的一大秘器,廣為中國盜墓賊使用,且不限地域、時空。民國時,包括洛陽地區在內的盜墓賊,探查地下古墓時,使用的都是這種工具。筆者在洛陽馬坡采訪時,一名曾經的盜墓賊,證實了這種事。
釺,是一種中國民間打鑿孔眼的普通工具,常用於工程採掘,目前開山打眼放炮時,還會用到這種東西。過去在遷棺移葬時,也少不了這種工具。釺在古時都是鐵質的,叫鐵釺。到民國時,多用比鐵硬度更高的鋼筋(條)做成,因而通稱為「鋼釺」。
民國時盜墓用的鋼釺,與一般的鋼釺不同,比較長,可深入土層。洛陽一帶的民國盜墓賊在在邙山「刨古董」(盜墓),找不到合適的鋼條,便找來舊式煤火爐通火道的鐵火杵,製成釺,長約l米,一端圓環,方便手握和用力,一端尖銳。這種鋼釺與現代考古中用使用的「探針」,有相似的功能。
使用鋼釺要作憑經驗。一位現在仍在使用鋼釺的探工告訴筆者,一釺打下去就可以知道下面是否有東西,有什麼東西。在往土層下釺時,要緊握鋼釺,「看手感」。如果下面土質沒有變化,下釺的力量和深入的速度會很平穩,如果打在泥土、磚、沙、石、鐵上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鋼釺遇到阻力了,那下面肯定有東西;鋼釺下去很深,很快,下面很可能是墓穴,或其它空洞。
有的地方,如在安陽還使用一種「探桿」找墓,這種探桿比鐵釺要長要粗,實際就是從鐵釺演變而來的。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後母戊方鼎,便是1939年3月由一名叫吳希增的挖寶人用探桿發現的。當時探桿鑽到10多米深地下時,感碰到了一個硬物,將探桿提上來一看,發現堅硬的鐵探頭都卷了,吳希增馬上意識到可能是青銅器一類的金屬,不然不可能弄壞探頭。
有的盜墓小說寫到「卸嶺派」盜墓賊用釺的細節時,說得很神,稱這一派主要用鼻子:從地下拔出釺來,用鼻子聞聞所帶出泥土的氣味,就知道地下是否有東西,有什麼東西。為了保持鼻子的靈敏程度,幹活前忌煙酒辛辣之物。
小說也並非都是虛構,這些現象在民國盜墓賊身上也確實存在過,而且是盜墓高手的絕招,神奇之所在,古已有之。當然小說中那些忌煙酒辛辣細節應該是作者的一種想像,「卸嶺派」在現實中也不存在,或許是從其他藝人身上或是電影中借鑒而來的。
看到這里,是不是覺得其實並沒有小說中的那麼神奇,但是卻也真的是充滿了神秘感,不過小編還是要提醒大家一句,可別想著自己去盜墓啊,因為那可是違法的哦,要不為什麼會說把它交給國家呢。
㈢ 探墓的工具,機關以及破解方法
首先要說的是盜墓界最常用也是最實用的工具洛陽鏟.洛陽鏟據傳為中國河南洛陽附近農村的盜墓者李鴨子於20世紀初發明,並為後人逐漸改進。最早廣泛用於盜墓,後成為考古學工具。著名的考古學家衛聚賢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盜墓者使用洛陽鏟的情景後,便運用於考古鑽探,在中國著名的殷墟、偃師商城等古城址的發掘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洛陽鏟又名探鏟,一種考古學工具,為一半圓柱形的鐵鏟。一段有柄,可以接長的白蠟桿。使用時垂直向下戳擊地面,利用半圓柱形的鏟可以將地下的泥土帶出,並逐漸挖出一個直徑約十幾厘米的深井,用來探測地下土層的土質,以了解地下有無古代墓葬。
常見的洛陽鏟呈半圓筒形,長20至40厘米,直徑5至20厘米,裝上富有韌性的木桿後,可打入地下十幾米,通過對鏟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等情況。洛陽鏟的製作工序有20多道,最關鍵的是成型時打造弧度,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帶不上土。這種鏟子只有洛陽幾家手工藝作坊生產,而且至今只能手工製造。目前,洛陽鏟已不再是考古界的專有工具,在建築、公路、鐵路、礦山等領域里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地基灌樁和地質勘探等方面,洛陽鏟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洛陽鏟的主要用途是可以將地下的土層沒有改變的提出樣本,從土色上看出老土、活土、土層年代以及結構來判斷地下情況,在考古發掘時,很大因素靠的是個人經驗,也有傳說老洛陽鏟可以用嘴嘗出土壤情況里判斷地下的墓葬分布。由於破壞小,對環境沒有什麼要求,甚至在一些極端情況下,勘測效果要好於一些電氣化的勘查設備。
機關
機關術是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無論是在生產、生活還是軍事乃至一切需要之處,我們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運用機械力量,巧妙地控制事物,並達到神奇的效果,這是古人對世界的貢獻。而這一貢獻,源自於他們對自然深刻的觀察和思考。因此機關術才如此深奧玄妙。《中華遺產》2009年第4期特別策劃《機關大法》將帶大家一起揭開機關大法的神秘面紗。
法自術起,機由心生。在各種機械裝置里,機關堪稱最要害的部分,它微小而隱秘,卻「牽一發而動全身」,控制著整體的運動趨勢,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至高體現。今天,當我們用理性的眼光來打量古人生活中充滿奇思妙想的機關之術時,已不僅在尋找機關本身,還會發現機關背後古人的心思。《機關奇術:心動,機動》將帶您走進古代機關之洋洋大關,一探其妙。
厚葬習俗在中國由來已久,歷代王侯將相不惜耗費人力、財力,營建陵寢地宮。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盜墓賊侵擾,古人們在墓穴中設置了各種各樣的防衛機關,試圖阻止盜墓者的進入。當掘墓人悄然闖進地宮,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要面對的是價值連城的寶藏,還是防不勝防的陷阱?《古墓機關:寶藏還是陷阱》將細說古墓機關。
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的二十幾種簡單機械中,大部分用於軍事,最典型的體現是城池防禦。這種防禦精神貫穿於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金城湯池:不戰而勝》與大家從「術」的角度,梳理中國歷史上的「守城」技術、理念和經驗,重新認識這些繁雜的機關、精妙的設計、豐富的戰術。
以下文位元組選自《古墓機關:寶藏還是陷阱》一文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
弩出現於春秋時期,能控制射擊的弩機已是比較靈巧的機械裝置。弩同弓的發射原理是相同的,但比弓箭射得遠,殺傷力強,並克服了拉弓時體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點。
弓弩的實戰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徐市帶數千童男童女去東海求「不老葯」時,因在蓬萊遇到了大鮫魯魚,便請嬴政派神箭手與他同往,嬴政「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弓弩的殺傷力強大,自然嬴政在營造自己的陵墓時不會不使用這種裝置,以射殺企圖進入墓道的人。司馬遷撰寫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傳詣七十餘萬人,穿三皋,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秦始皇陵內安裝的弓弩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現在尚無確切的定論。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來看,其弓乾和弩臂都較長,材質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當是性能良好的勁弩。據學者們估計,這種弓弩的射程當大於800米,張力當超過700斤。如此勁弩,單靠人的臂力拉開恐怕是困難的,只有採用「蹶張」才能奏效,即用腳踩踏機括而發射。如果把裝有箭矢的弩一個個連接起來,通過機發使之叢射或者連發,就可以達到無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這種「機弩矢」實際上就是「暗弩」。因為秦始皇陵藏有大量奇珍異寶,為了防盜,就在墓門內、通道口等處安置上這種觸發性的武器,一旦有盜墓者進入墓穴,就會碰上連接弩弓扳機的絆索,進而遭到猛烈的射擊。這一做法,被以後漢唐陵墓所繼承,並發展到在棺槨內安裝輪機,以射殺盜墓者。所謂輪機,就是在棺槨內壁安裝數個像現代滑輪一樣的工具,滑輪一邊置弓弩毒箭,繩索通過滑輪連接弓弩與棺槨蓋板。一旦盜墓賊進入地下宮殿揭槨開棺,繩索將通過輪機引發弓弩數箭齊發,射殺染指棺槨者。
當然,若盜墓者曉得內情,只要小心謹慎,想法「斷其機」,便萬事皆休,任意盜掘,大發橫財了。晚清學者俞樾在其所著的《茶香室四鈔》中引用元人吾衍在《閑居錄》中所寫的一個故事就再現了這一情景:「陳州古墓,俗雲高柴墓,為馮馬兒所發。初得石刻,曰『馮馬兒破』,遂發之不疑。毒煙飛箭,皆隨輪機而出,因斷其機,得金鑄禽鳥及玉甲片若龍鱗狀,其他異物不可數記。」
鑒於弩弓發射有它的局限性,歷代的墓主們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一系列連環翻板、鐵索吊石等反盜墓暗器。
連環翻板,即在墓道中設置的陷坑,坑下分布長約10厘米左右的刀錐利器。坑上層平覆數塊木板,木板中間有軸,下綴一相同重量的小型物體,呈天平秤狀,板上有掩蓋物。若盜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隨之翻轉,人必掉入坑內的刀錐之上,鋒利的尖刀利刃將穿透盜墓者的胸膛及五臟六腑,活著爬出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所謂連環翻板,即在墓道中挖掘深約3米以上的陷坑,長短與寬度視墓道具體情形而定,坑下分布約10厘米左右的刀錐利器。坑上層平覆數塊木板,木板中間有軸,下綴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體,呈天平秤狀,板上有掩蓋物。若盜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隨之下陷,人必掉到坑內的刀錐之上。
與連環翻板功能類似的,是鐵索吊石。主要是在墓道頂和牆壁隱蔽處固定若干金屬滑輪,利用滑輪將巨石吊起,懸於頂端。墓道地下鋪木質蹺板,索鏈由石板而下,通過滑輪以隱蔽的方式連接蹺板,中間有掛鉤和脫鉤相接,遇外力壓迫可自動脫落。蹺板呈條狀,長寬根據墓道具體情況而定。吊起之石可在墓道頂部懸掛三層,各層互不相依,索鏈通過石上孔洞收縮進出。
一切完畢後,施以偽裝,外人不知其詐。若有盜墓者進得門來,踏中蹺板條,外力作用迫使綳緊的索鏈某處掛鉤脫落,如同打井的軲轆突然放鬆,懸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將躲閃不及的盜墓者拍成肉餅。因蹺板呈細窄的長條狀,只有被踏後才能導致懸石落地,而相鄰的其他蹺板則安然無恙,仍靜靜地伏在原處等待下一夥盜墓者的進入。一旦盜賊的腳步踏上,與之相連的懸石相繼落下,再次對膽大妄為者給予致命一擊。如此往復,直至三層懸石盡墜於地,殺傷數人為止。
民國年間,山東青州一帶農民在墾田時,於雲門山發現一大冢,墓道之中就發現了帶軸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布利刃。當時坑中積水甚多,待把水抽干,發現有兩個人骨架一仰一趴倒斃於利刃之中,身邊有鐵鍬、錘子、繩索等工具,顯然是盜墓者所攜。但此墓還是遭到盜掘,墓室內器物所剩無幾。清理人員發現,在連環翻板之下有兩架木梯相接,木梯已經腐朽,但仍能看出形狀,這無疑是後來的盜墓者想出的破解之法。只要將木梯放入墓道,盜墓者沿梯而入,則如履平地,一切翻板與陷坑、利刃都枉費心機、無濟於事了。由此看來,盜墓者與反盜墓者的智慧較量,著實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