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古時束發的工具讀什麼
擴展閱讀
ps濾鏡調色工具在哪裡 2025-02-08 05:07:20
選股買入價格怎麼定 2025-02-08 05:07:15

古時束發的工具讀什麼

發布時間: 2025-02-08 02:06:43

『壹』 古代男子束發的工具名稱

在古代男子束發的形式非常的多,包括簪、冠、冕、弁、幘五種形式,一般是先束發,將頭發梳好,用發圈把發根纏住,然後是結發,即結成發髻,再用簪子將發髻穩住,最後再戴上冠或巾幘。

簪的材質有金、銀、銅、鐵、玉、石頭甚至木材、骨頭、象牙等等,根據時代的發展,鏤空、鏨刻、鑲嵌等做工越來越精緻,只不過男式要比女式的更簡單,簪子的長度比女式的長。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男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

除了束發之外,男人的發飾還有「冠」、「頭巾」、「弁」和皇帝的「冕」,明代的時候頭上的發飾還是對身份的象徵,平民老百姓必須要束發,還要戴上四方頭巾。

(1)古時束發的工具讀什麼擴展閱讀:

古代男子留長發的原因

其一,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如若擅自損毀身體,則是不孝。而在古代,不孝會遭受到很嚴重的刑法的。

在秦朝,如果不孝順父母,那麼就是死罪;在漢代,對於不孝之子處斬梟刑!

其二, 古代把把頭發剃光的刑法叫:髡刑,中國上古五刑之一,為將人頭發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罰,是一種恥辱刑,主要流行於中國古代夏商周到東漢。

髡,指剃光犯人的頭發和胡須,髡刑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對犯者所實施的懲罰,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也,孝之始也!所以剃光了是對他的一種羞辱。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流行;因為佛教徒是剃光頭的,而且又不結婚,是大不孝行為,所以當時的人蔑稱他們為「髡人」。

古有曹操的割發代首的故事:就是有一次在行軍的時候曹操下達了一個命令,不得踐踏農田,他要保護農民,誰的馬如果踩了麥田那是殺頭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騎兵全部下馬步行,一隻手牽著馬,另外一隻手用武器,用戈啊什麼東西把麥子護住,小心翼翼地走。

曹操自己沒有下馬(一說是一隻雉從地里飛出),結果馬驚了,跳到麥田裡面,曹操的馬踐踏了麥田。曹操馬上下馬,把軍法官叫來說,該當何罪?

軍法官說,殺頭。曹操說那就請你行刑吧。反正古代有這個傳統,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法不施於尊者,統帥怎麼能夠殺頭。

曹操說那沒有辦法,那就割一把頭發吧,自己拔出劍來把頭發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過罰了。

在春秋時期,社會上就有炫耀頭發的風氣,誰要是頭發濃密,走起路來腰桿子都直了。當時無論男女都夢想有一頭烏黑飄逸的長發,禿頂和發量少的人會被認為長得丑。

春秋時期的先民每日梳頭,每隔三日後洗發,成人後不再剪發,而且成年男性還用假發補充頭發。當時的人們很看重濃密的頭發,使用假發就是為了在視覺上增加頭發的分量。頭發的多少,也被視為衡量一個人賢良的尺度。

『貳』 籰能組哪些詞

籰可以組的詞有:籰子、籰盤、籰髻、發籰等。


1. 籰子:指的是舊時繞絲縷用的工具,也叫絡子。一般以竹篾、秫秸等材料製成。在此詞語中,“籰”的作用是作為主體工具,用以操作絲縷。這個詞語體現了紡織過程中工具的重要性及使用場景。


2. 籰盤:這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語,用以指量絲線的盤具。“籰”作為絲線的盤繞工具,“盤”則為存放及運輸的工具,整體代表了紡織過程中的工具配套,體現出絲織品製作過程的細節與專業分工。


3. 籰髻:是古時的一種發髻樣式。通常,女性在發式設計中會選擇一些實用的頭飾進行裝飾和固定頭發。“籰”在此處代表了頭飾的形狀或功能特點,常與古代女性服飾文化緊密相關。


4. 發籰:是古代婦女用來束發的工具。“發”指的是頭發,“籰”則是束發的工具,整體詞語體現了古代女性對於發型設計的重視及所使用的輔助工具。在古代文獻或詩詞中,常能見到關於發飾、發式的描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與審美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