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的發展
一、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的發展
1、在春秋開始使用鐵器的基礎上,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更為普遍,鐵器時代到來。增加了鐵鏟和鐵犁;牛耕得到推廣。
2、三國時期魏國馬均發明製造了先進的灌溉工具——翻車;大批北方農民為避戰亂遷居江南,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
3、朝開鑿大運河;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製造了曲轅犁,還創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車。
二、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經濟重心的南移是中國古代史跨越幾個朝代,持續數百年的重要歷史現象。當然,這個發展過程主要分幾個階段:
秦漢以前,經濟重心在北方黃河流域;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唐代安史之亂後到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經濟得到穩定發展;到了兩宋時期,南方成為全國經濟重心。
(1)隋朝有哪些生產工具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經歷了由刀耕火種向鐵犁牛耕的演變。秦漢時期,基本形成了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封建小農經濟模式。
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與農業相關的農學、天文歷法、數學、醫學等領域,這使古代中國科技具有實用性、實踐性的特點。
分散的小農經濟,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國家統一,以保證小農經濟的發展。保護小農經濟是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❷ 中國古代農具的發展.....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而農業的發達與否又與農具有著直接的關系,先進的生產工具能極大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種類繁多的農具,並不斷改進完善,使之成為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杠桿之一。從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時期到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從春秋戰國鐵制農具與牛耕的普遍才用到隋唐曲轅犁、筒車的發明。無不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下面我們分四大階段,略述主要農具的產生和發展。
一、西周以前的石制農具
原始農業始於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從此,人類擺脫了長期靠採集和狩獵取食為生的局面,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那時,我們的祖先使用的農具是石料磨製的(也有一些骨器和木器)。石器作為我國的主要農具一直使用到春秋前後,長達四五千年之久。
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我國有兩處重要的原始人生活遺址,即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這兩處都出土了為數不少的原始農具,有石斧、石刀、石鏟、石鐮、木耒、骨耜等,這是我國最早的農具。其中耒、耜是用來翻土、挖溝、打洞的工具。
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男子取代婦女成為生產勞動的主要力量。這一時期農具的一個重要進展是出現了三角形石犁。據《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後)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叔均之時,正值父系氏族公社末。但這一記載未必可信,當時的耕犁很可能是用人力牽引的。犁耕的採用是農業史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另外,這一時期在江南出現了用於捻河泥的水田農具竹竿。其他農具也有所改進,如,出現了石鋤、蚌鋤等,它們對於開墾干硬的旱地和作物田間管理都有著重要作用。最能說明這一時期農具改進程度的,是近年在安徽潛山薛家崗出土的一把石刀,刀背側竟整齊地鑽有13個細孔。石刀比以前的更鋒利,長度也加大了,只要裝上木柄就是一把極好的鐮刀。
商代是發達的青銅時代。我國各地出土的青銅器數量之多、形體之大、品質之精、造型之美,舉世稱道。但需要指出的是,從我國大江南北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來看,主要還是用於宗教祭祀和裝飾而不是農業生產。所以,直到春秋戰國以前,我國的農具仍以石器為主。當然這並不排除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間或使用一些青銅器。近年來在河南、湖北、江蘇等地就出土了一些青銅攫、青銅鏟、青銅鐮之類。青銅農具的推廣雖然受到造價、產量等限制,但金屬農具畢竟代表著我國農具的未來。
青銅時代,我國農具的種類較以前變化不大,耒耜仍然是使用最廣泛的翻土農具。但是,牛耕在商代的出現不能不說是中國農業史上的一件大事。江西大洋洲商墓(一說是祀坑)出土的青銅犁頭,為我國牛耕歷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材料,可以佐證甲骨文中有關犁耕的記載。
二、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採用
進入春秋戰國以後,鐵制農具已經普遍使用。以鐵器作農具,有價格低廉、刃口堅硬銳利、鍛打成型方便等優點。鐵制農具是我國農具演進過程中的一次重大飛躍。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耕地面積擴大了,產量增加了,耕地方式也發生了轉變。這一切有力地推動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中國社會慢慢由奴隸社會步入封建社會。
春秋時期,除種類繁多的鐵制農具外,值得一提的是桔槔被用作灌溉工具。它將一根長長的木頭拴在木樁上,一頭繫上石頭之類的重物,一頭掛上水桶,利用杠桿原理,讓重物和水桶上下移動。用這種方法提水極為省力輕便。《莊子・天地篇》有孔子的大弟子子貢贊桔槔的話:「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
鐵制農具到戰國時期,特別是戰國中期各國變法之後,更以空前的規模推廣。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北起遼寧、南至廣東、東起蘇魯、西至川陝的廣大地區,都有戰國鐵器的出土。如,、鋤、鏟、鍤、鐮、犁,應有盡有。
三、漢代耬車、翻車、扇車和犁壁的發明
漢代是發明和改造成果最多的朝代,許多機械農具都產生於漢代。耬車是世界上最早的播種機。它是由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發明的。耬車用牛牽引,將開溝、下種、蓋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這一大膽和富有想像的設計令人叫絕。耬車有耬架、耬斗、耬腿和耬鏟等構成,有一腿的、二腿的、三腿的,以後有多至七腿的。一腿可播種一行。趙過發明的是三腿耬,即能同時播種三行。用耬車播種,一人一天可下種百畝,且埋種的深度和種子的株距行距保持一致,從而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和質量。
翻車,又叫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為重要的灌溉工具。翻車系東漢時畢嵐首創,三國時魏國的機械製造專家馬鈞又加以改進。作為一種灌溉工具,它在我國已使用了1800多年。翻車利用齒輪原理,用腳踩帶動長長的木鏈(即龍骨),木鏈等距離地拴滿了豎著的刮板,外面套著水槽。刮板隨木鏈繞時,將水刮入水槽,刮板將水槽攔成一格一格,相當於一個個移動的水箱,隨著木鏈的繞轉,水源源不斷地流進田裡。後來還有牛拉磨盤和風力驅動的翻車,更加省力省工。
扇車,又叫揚扇、風車,是一種揚場凈粒的器械,西漢時發明,一直使用至今。扇車由車架、外殼、風扇、入斗及調節門等構成。工作時,將未淘凈的糧食倒進木斗,然後一隻手搖轉風扇,另一隻手緩緩地打開調節門,入斗的穀物下落,落下的穀物遇風後,輕輕地,癟谷和其他雜物從車尾排出,飽滿的穀粒從車腋下滑進籮筐里。用它可以把剛從打穀場脫粒或經碾谷後需分糠的糧食淘凈。
作為農耕最重要的工具――犁,在漢代也有重大改進,這就是犁壁的發明。春秋戰國時期的犁只有一個犁鏵。那時犁鏵成「V」形,開口過寬,不易深耕,犁鏵破土後,很難將大土塊翻往一側折碎,而僅能起破土開溝的作用。這樣,牛畜吃力,操犁者也不輕松,耕作效率不高。為了克服這些弱點,西漢時發明了犁壁。它是一塊斜卷的鐵板,裝靠在犁鏵的後面,耕地時,能將犁鏵鏟起的土塊翻轉撂向一邊,鬆土的效果好,還可以為田地起壠。漢代的耕犁形式很多,除一人一牛的單耕犁外,還有二牛三人的犁,二牛一人的合犁和一牛的雙轅的套犁等。其中,一人牽牛,兩人各扶一犁的勞作方式曾大力推廣。東漢時,還出現了一種輕巧的短轅犁。我國的農具發展到漢代,已基本齊全。
四、隋唐筒車和曲轅犁的出現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數百年間,我國農具的發展是一個相對的間歇期。隨著隋唐的勃興,中國封建社會進入繁榮鼎盛時期,國家的長期統一穩定、經濟的發展,促使了農具的改進,筒車和曲轅犁的出現,代表著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成就。
筒車是一種完全利用水能的灌溉工具,在蒸汽機發明之前,這應該是最先進的科學「自動」裝置了。筒車靠流動的河水、渠水沖動水輪提水,水輪外側周身斜綁著許多竹製或木製水筒,水輪被水力沖擊,不停地旋轉,水筒隨水輪先是入水盛滿,再出水翻土,待上筒轉過最高處後,筒中的水自然倒出,流入接水槽,最後流到田裡。筒車裝好後,不需要人員照管,極為省事。
曲轅犁,唐朝詩人陸龜蒙在《耒耜經》中有詳細記載。隋唐以前,犁架都是直轅,大而笨重,難於靈活調節犁地的深淺。改直轅為曲轅後,使得犁架變小,使用靈活。這一木之彎使得耕田者在耕作過程中能夠自由調節犁地的深淺,從而改變了過去二牛抬杠式的牽引方式,只用一牛即可輕松地挽拉一具耕犁。這一改進,再次提高了耕地的效率。我國的耕地至此基本定型。今天我國農村使用的耕犁仍是這種形式。
我國農具的發展到隋唐時代就基本歇腳了。宋元和明清以後近千年基本都是沿用古人發明的農具。
❸ 古代的筒車和翻車分別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筒車最初發明於隋朝,但唐朝的筒車勝於隋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漢代的畢嵐是我國歷史上「翻車」的「創造」者,而三國時的馬鈞,應是翻車技術的「改進」者。
筒車(chinese noria)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據史料記載,筒車發明於隋而盛於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種靠水力自動的古老筒車,在家鄉鬱郁蔥蔥的山簡、溪流間構成了一幅幅遠古的田園春色圖,為中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
筒車又稱 「天車」 、「竹車」 、「水輪」、「水車」,是水力灌溉工具。按照材質分竹筒車和木筒車兩種。筒車的水輪直立於河邊水中, 輪周斜裝若干竹木製小筒, 有達四十二管者。利用水流推動主輪; 輪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滿, 至頂傾出, 接以木槽, 導入渠田。最早的記載見於唐代, 宋以後逐漸推廣。南宋張孝祥《於湖居士集》中《竹車》詩雲: 「轉此大法輪, 救汝旱歲苦」。「老農用不知,瞬息了千畝。」功效顯著,較人、畜力翻車為優, 一些地區沿用至今。
翻車又名龍骨水車,舊時中國民間灌溉農田用的龍骨水車。為世界上出現最早、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曹魏時,經過改制的翻車用於灌溉。
《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中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3)隋朝有哪些生產工具擴展閱讀
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莊周《南華經》記載的漢陰抱翁老人恥用的桔槔,即是豎於井邊的提水器械。隨著社會的發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來越被重視,先後又出現了戽斗、汲筒、龍骨車(又名翻車)和筒車。戽斗是用粗繩縛於木桶或笆斗的兩邊,兩人對立各執一繩,將河水汲入田間。
汲筒是用打通竹節之粗大竹桿,相互連接,隨地勢高下,用木石支架,跨越澗谷,引水入田。龍骨車是用連串的活節木板裝入水槽中,上面輔以橫軸利用人力踏轉或利用牛力旋轉,溝溪河水隨板導入田中。筒車是利用水力運轉的原理,讓竹筒取水,流水自轉導灌入田,不用人力。
筒車的使用在安康始於南宋郭浩營田時。恆口千工堰龍口下筒車河是郭浩營田時制筒車引水入渠處,故地留「筒車河」之名。在河東岸崖壁上遺有石刻兩方,字跡雖已漫漶,但依稀仍可認出「奉檄制龍筒車」、「提水入堰」、「灌田」等字樣。
後來發展的高轉筒車,王禎《農書》描繪的高轉筒車,屬於提水機械。以人力或畜力為動力,外形如龍骨車,其運水部件如井車,其上、下都有木架,各裝一個木輪,輪徑約四尺(明代一尺約合0.32公尺)輪緣旁邊高、中間低,當中做出凹槽,更顯凹凸不平,以加大輪緣與竹筒的摩擦力。
下面輪子半浸水中,兩輪上用竹索相連,竹索長約一尺,竹筒間距離約五寸,在上下兩輪之間、在上面竹索與竹筒之下,用木架及木板托住,以承受竹筒盛滿水後的重量。高轉筒車也用人力或畜力轉動上輪。
綁著竹筒的竹索是傳動件,當上輪轉動時,竹索及下輪都隨著轉動,竹筒也隨竹索上下。當竹筒下行到水中時,就兜滿水,而後隨竹索上行,到達上輪高處時,竹筒將水侵瀉到水槽內,如此循環不已。帶動連成串的小竹筒盛水,沿水槽而上,可在高岸上從低水源地區取水。
南宋以來,筒車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完善,並漸行推廣普及。明、清之際,安康各縣都可見到筒車。地方誌書多有記載。諸如平利壩河的筒車埡,紫陽縣的筒車溝,寧陝縣汶水河的筒車灣這些至今沿用的地名,即可探尋到當年的蹤跡。在漢濱區迎風鄉黃洋河畔,至今仍可看到筒車風姿。它們在噴珠濺玉、澆灌農田的同時,也成了人們旅遊觀光的靚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