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捕魚工具有哪幾種
魚竿,魚斗,加上手
② 古代釣魚具的種類有哪些
釣漁具也是歷史悠久、使用廣泛的捕魚工具。
陝西省半坡、山東省大汶口、黑龍江省新開流、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湖北省宜昌等地新石器時期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就出土有相當數量的魚鉤,其形制有內逆刺、外逆刺、無逆刺和卡釣等,其質地有骨或牙、貝等,製作精緻。
銅質魚鉤也已在早商時期的文化遺存中發現;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冶鐵業的進步和鐵制技術的提高,鐵質魚鉤得到了更為廣泛的使用。
我國古代釣漁具的形式主要有手釣類、竿釣類和網釣類。手釣類出現最早。竿釣在《詩經》中也已出現。晉代人說到釣車和唐代人又說到釣筒這兩個重要部件。
釣筒,一般截竹而成,作為標漂用,俗稱「浮子」,使魚鉤在水域中保持一定的深度。宋代竿釣漁具已具備了竿、綸、浮、沉、鉤、餌6個部件,在結構上已趨於完備。
綱釣類即繩釣。以長繩作為綱,綱上每隔適當距離系一支線,支線上系以魚鉤,鉤上著餌,使魚呑餌遭捕。
綱釣法最遲在清代中期前已出現,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已記述其在海洋釣捕帶魚的情況。
箔筌漁具是用竹竿或篾片、藤條、蘆稈或樹木枝條等所製成,廣泛分布於南北各地,其形式和功能也多種多樣,有的起源也很早。如笱在原始社會文化遺址中已有發現。罩、罶、椮等在先秦漢代文獻中時有記載。
箔筌漁具按其結構特點和使用方法大致分為柵箔類、籠箅類兩種。
柵箔類是以竹木及其製品編織成柵簾狀揷在水域中攔捕魚類的一種漁具。柵箔始自魚梁。魚梁也是以攔截方式捕魚的,但魚梁主要以土或石築成,工程難度大、耗費多而且效果不佳。唐代稱柵箔類漁具為篊、滬或籪。
籠箅類以竹篾藤條等編織成小型陷阱、潛藏處所或作盛貯水產品的漁具,以及作為捕撈用的笱、罶、簍、笭箵等通常設置在江河緩流處,湖、海近岸淺水場所或雜草邊緣,使魚蝦入內。
根據捕撈對象的特性,有的在籠內放置芳香物、重膻味的餌料;有的以彩色,陰影等引誘;也有的將魚籠編成細長狀,口成喇叭形,口頸部裝有逆須,放在河流魚蝦通道上攔截,導其就範,入不敷出。
雜漁具則是除上述種類之外的許多結構各異、功用不一的漁具,如獵捕刺射用的、抓耙水底用的和窩誘用的漁具等。
在釣魚方面,創造出網罩釣梁筌叉射滬椮等,不管什麼水域,什麼水層,都能展現身手。在古代條件下,創造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漁業生產。
從歷史上看,古代單人釣魚主要有無鉤釣、直鉤釣、鐵魚鉤、車釣、拖釣和滾鉤釣等多種方法。
無鉤釣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在西安半坡遺址之中曾經出土過骨魚鉤。當然,半坡遺址中出土的也不是最早的釣魚方法。最早的釣魚方法應該是無鉤釣。
在無鉤釣之後,經歷過一個直鉤釣的階段。所謂直鉤釣是一種魚卡,它用獸骨磨製,成棒形,兩端尖利,中間鑽孔穿線。魚兒呑之,會卡於口鰓。
魚卡出現於新石器時代。而魚卡、骨魚鉤與無繩釣也共同存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後來發明了銅器鑄造,又與上述三種釣魚方法共存。
鐵魚鉤出現於春秋時期,至西漢時期完成大換代。在鉤、線、餌竿等方面已經掌握了相當先進的技藝。
車釣出現於晉代,主要產生於長江流域。先人制一釣車,將長線纏繞於車上,魚兒上鉤膈,用釣車收線取魚。這種車釣,是線輪的始祖。
還有一種筒釣,出現於唐代。它截竹為筒,不系線和釣鉤;釣時定置於適當水域,無人看守,隔一定時間收線取魚。
唐代詩人韓偓詩寫道:「盡日風扉從自掩,無人筒釣是誰拋?」描寫的就是這種筒釣。
拖釣出現在北宋時期南海海域。北宋時期地理學家朱彧在《萍洲可談》中描述南海海域的拖釣:「漁人用大鉤如臂,縛一雞鵝為餌,俟大魚呑之;隨行半日方困,稍近之;又半日方可取,忽遇風則棄之。取得之魚不可食,剖腹求所呑小魚,小魚一腹不下數十條、數十斤。」
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宋代的釣魚出現大的飛躍。一是釣具走向完善;另一方面,則是可在海上捕獲大魚。
滾鉤釣是在一根竿上附結許多支線,支線再結大量釣鉤,通常用於江海底層大魚。這種釣法創於南宋時期,盛於明代。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鱣出江淮黃河遼海深水處,無鱗大魚也……漁人以小鉤近千沉而取之。一鉤著身,動而護痛,諸鉤皆著。」
③ 13種禁止捕魚的工具分別是什麼
摘要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④ 夾夾網捕魚怎麼使用
兩根竹竿底部相交蹭在肚子上,墊一塊橡膠皮避免蹭傷肚皮,然後撒開,用力在近水處敲打嚇魚入網,提網,竹竿頂在肚皮上用力,最後收網,一般用來撈小魚。
魚汛的時候,成群結隊的魚在水面上搶「吃」水泡,捕魚者將網撒在水中,然後將兩根竹竿同時抖動並逐漸靠近,當並攏在一起時,立即把網提起來,來不及逃跑的魚就被一舉擒獲。
該方法多用於鄉下、農村小溪等河道,在水推力的作用下,魚兒就會卡在裡面無法逃脫。
捕魚技巧:
一、釣
我們通常選擇那些看上去比較平靜的水域,比如池塘或者沼澤進行垂釣。釣過魚的人都知道,一根合格的釣魚竿主要由竿身、漁線、魚鉤、浮漂和誘餌五個部分構成。最後捉幾只肥碩的昆蟲當成誘餌。
做好了魚竿以後把漁線那一頭扔進看上去有魚類活動的水域,現在就只等獵物上鉤了。在野外如果沒有釣魚裝備,野外很多東西都可以幫助到你。魚線可以用植物纖維或者動物的筋腱以及毛發編織而成。魚鉤可以用動物骨頭磨細磨尖,或堅硬的魚刺,綁在一根小樹枝上。現成的植物尖刺也是很好的選擇,簡單點直接一根兩頭尖的堅硬細棍就可以。
二、叉
魚叉捕魚就是用尖銳的物體刺入魚的身體,從而將魚捕獲的方法,叉魚的關鍵就是有一把鋒利的魚槍,在野外我們可以利用削尖的直木製成一把簡易的魚叉。
叉魚的技巧在於小心不要讓自己的倒影映照在魚群來的方向,魚槍的槍頭應該淹沒在水面以下,避免因為折射光失去了准頭,也可以防止打草驚蛇。
為了提高精準度或者魚叉攻擊的速度,一些海邊的漁民會將魚叉加上有彈性的塑膠繩改造成彈射魚叉,當然弓箭也是一種不錯的捕魚方法,淺水區域光線好,成功率會更大。
三、籠
籠魚的主要技巧在於設計一個巧妙的魚籠,最簡單的魚籠材料是你廢棄的塑料瓶。在野外可以使用比較柔韌的樹枝編織一個魚籠。魚籠的設計原理在於易進難出,在籠口的位置將柔韌的枝條向內翻轉,形成入口逐漸收攏的效果。
魚兒會很容易滑進魚籠的籠口,但是往回遊時則大都會被擋在籠口處。這種捕魚工具適合在任何水域大量安放,定時巡查。
四、網
網魚必須要一個好用的漁網,網魚最好要選擇在水不能太深的地方,否則阻力太大,網住了魚你也拖不上來,也不方便行動。野外漁網可以使用植物纖維編織,但是比較耗時和材料,有繩索最好。一些衣服的內襯有網狀的也可以用來改造成漁網。
⑤ 想知道用什麼捕魚
捕魚可以用漁網、釣箏、魚籠、釣竿。
1、漁網捕魚法
這種釣魚方法適合那些有足夠空閑時間的人,因為這種方法耗時特別大。農村的人們最喜歡用釣竿釣鯽魚和鯉魚。
⑥ 13種禁止捕魚的工具分別是什麼
四川省天然水域最小網目尺寸和禁止使用的漁具及禁用捕撈方法規定如下:
一、用於天然水域捕撈作業的刺網內網的網目不得小於6厘米;單層網的網目不得小於4厘米。
二、禁止在天然水域使用的漁具:拖網、圍網、滾鉤、罾網、迷魂陣、花籃、魚樁、豪網、鋪蓋網、地籠網。
三、不能用禁止使用的漁具進行捕撈作業。
(6)捕魚的工具有哪些擴展閱讀
自2021年1月1日0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正式進入「十年禁漁期」。重慶市境內,除已於2020年1月1日0時起實行全面禁捕的水生生物保護區外,全市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以及其他重點水域,自2021年1月1日0時起,至2030年12月31日24時止,實行全面禁捕。
在此,警方提醒廣大群眾及釣魚愛好者,在長江幹流以及一級、二級支流水域捕撈作業已違反漁業法律法規,如採用電、毒、炸等方式捕撈作業的,更是觸犯刑法構成犯罪,相關人員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同時,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垂釣工具越來越先進,大家不要以投機方式,採用國家明令禁止的可視錨魚器、延繩釣、空鉤延繩釣、敷網、密眼網等非法漁具進行垂釣或捕撈,否則一旦構成非法捕撈水品罪,將追悔莫及、得不償失。
⑦ 錨魚竿是什麼
就是那種竿體較粗、較硬的,專門用於錨魚的魚竿。
魚竿是一種捕魚工具,外形為細長多節竿狀物,通常有一個把手,由把手到後端逐漸變細變尖,要用一根釣線連接帶有餌料的魚鉤來使用。
魚竿最初是人類用於捕魚維生的工具,現通常用於戶外運動中的釣魚休閑,同時也會用於一些釣魚競技類型的體育或戶外比賽。
在購買魚竿之前,首先要考慮自己的發展方向。如果喜歡逍遙自在,就朝休閑釣方向發展,如果喜歡賽場中的激烈刺激,就朝競技釣方向發展,因為兩種不同的釣法需要配置不同的釣具。
中國的競技釣手使用的裝備基本上都是中高檔魚竿,幾百塊錢的算是便宜的,幾千塊錢一支的魚竿在比賽場上也不難看到,再加上比賽場中的嚴重的攀比現象,所以,裝備一位競技釣手最起碼需要幾千元人民幣。如果追求的檔次高一些,一個人買幾萬元的裝備也不新鮮。
再加上平日的練竿費用、交通費用和魚餌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競技釣手每年都要花掉很多錢。在購買競技釣具之前,你還要考慮交通的問題,如果您有自家車,那就沒有問題了,如果您沒有自家車,您就要考慮交通方式問題了,這可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騎著自行車,是很難攜帶全套競技釣裝備的。
⑧ 捕魚的25種方法
捕魚的方法包括:拉網,花籃,是一種小型捕魚工具。框架用竹子製作,外面裹著聚乙烯,兩頭有進口和回須,魚進去就出不來,捕魚方法是於前一天傍晚將每個花籃放入水中,並向籃中投放誘餌,第二天早上將其收起取魚。
拉網即根據存塘魚估產及擬捕撈上市量,在池塘兩邊的某一處放下拉網,進行捕撈成魚。此操作方法適宜100畝以下的池塘,根據需要靈活選擇下網處,且捕獲的品種較全,尤其是活躍性較強的鰱鱅上層魚。
怎麼抓更多的魚
在魚塘,要是沒有人管的話,費點事,准備個長柄的網兜、還有魚食(饅頭也可以)。撒了魚食,將網放到下方然後等魚來。網在水裡不要離水面上的魚食太近。 大家都知道的釣魚。那時魚鉤是我們自己製作的。
用家裡的縫衣針,放在火上烤,而後用鐵鉗將其折彎,拴在線上,就是魚鉤。記得有次,在村北邊上的水塘邊,坐在塘邊的山崖上釣魚,感覺很重,抬手,但提不起來,不知是大魚還是魚鉤被水草掛上,經過幾次搖擺,最後還真的釣上一條大魚,現在想來有半斤左右。
那時水很清澈,河裡有很多魚,都不大,偶爾看到大的,就在岸邊上拍手。拍手將讓水震動,魚能感到微小的震動,害怕後就會鑽到石頭下面。因為是一直在岸上盯著這條魚,看到進了哪個石頭,就下河,用手從兩邊掐進去,經常就抓住了一條魚。
⑨ 古代用於捕魚的竹製工具有哪些
古代用於捕魚的竹製工具有箔筌漁具、罾和筌。
1、箔筌漁具
箔筌漁具是用竹竿或篾片、藤條、蘆稈或樹木枝條等所製成,廣泛分布於南北各地,其形式和功能也多種多樣。箔筌漁具按其結構特點和使用方法大致分為:柵箔類、籠箅類兩種。柵箔類是以竹木及其製品編織成柵簾狀揷在水域中攔捕魚類的一種漁具。籠箅類以竹篾藤條等編織成小型陷阱、潛藏處所或作盛貯水產品的漁具,以及作捕撈用的笱、罶、簍、笭箵等通常設置在江河緩流處,湖、海近岸淺水場所或雜草邊緣,使魚蝦入內。
2、罾
古代一種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魚網。
3、筌
古代捕魚器,竹製,有逆向鉤刺。
⑩ 長江里的魚類怎麼捕最快最多,用什麼工具捕。
1、網具
小拉網——據說很早就使用這種工具。早年沒有網線和線麻,而是用野生植物螫麻的纖維,紡成細線織網,網苗子約有一丈左右高。網綱和網線是用椴樹皮纖維或柳樹皮纖維擰成的繩。距今一百年前已經無人用這種網了,完全使用棉線網和線麻織的網。線麻的一部分是赫哲人自己耕種生產的,絕大部分線麻和全部棉網線均由伯力街(蘇聯境內的哈巴羅夫斯克)的俄國人和現在的依蘭縣漢族那裡買來的。
拉網的網眼直徑約有2市寸左右,網苗子高約15——30市尺,每塊網片長約有50市尺。網的上部和網底,都用8股或6股合一的線麻織成網綱。早年用黃菠蘿樹皮或松木板做漂子。每個漂子長約5市寸、寬3市寸、厚六七公分。在網的上綱每隔一市尺左右拴一個漂子。網墜是用黃粘土摻白漿土燒制而成的陶網墜。它每塊呈長方形約有2市兩重。在網底綱上,每隔1市尺左右拴一塊陶網墜,使網底部下沉,在水裡形成一堵牆。捕魚時,將10——30片拉網連結成一起進行捕撈。
圈網——距今九十多年前還使用這種網。早年也是用野生植物纖維織網,網口大、尾尖呈圓錐形,沒有漂子和網墜。網中間有三至五道用柳條或鐵絲製成的圓圈,將網撐起來,並在網的口門和中部設兩道「卡陷」。第一道「卡陷」的入口處要大一些,以便魚游入口內無防備。如果入口小了,魚游至口門不願意前進或退出來。第二道「卡陷」的入口是扁而小的,魚能擠進去即可。這種網長約一丈有餘,口部直徑4市尺左右。撒網時,網口還有迎網。迎網的寬度和圈網的口部是一樣大的網片子,捕魚時將迎網順著下在圈網的口門上。魚觸到迎網後,便沿著迎網進入圈網內。
製作圈網的成本很低,用1市斤棉線即可織成一塊圈網。但它捕魚效果很低,如果魚多時,還可以使用這種網捕魚。這種網主要用它堵小河溝里的魚。現在魚少了,先進的捕魚工具日益增多,所以這種網使用的人少了。
扒網——在一百多年前赫哲人均使用這種網,制網原料有鉛、網線等,均由伯力街和依蘭縣買來的。這種網是用麻繩織的。頂尖底闊,呈圓錐體。沒有網漂,只是底部每隔6寸左右拴一個用鉛鑄成的網墜,網墜下邊有網兜,以便兜魚用。網的最頂端有一根提索繩長約3——4丈。現在還普遍使用此網,主要用它打渦子。
待河網——據說這種網很早即在赫哲族中流傳使用,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它用細麻線織成的,呈袋形,口部和尾部都是一樣大,約有一丈五尺至二丈左右長,七八尺寬。沒有網漂和網墜。網眼約有2市寸大,尾部的一角上有個小口,並用小繩抽綁著,以便捕到魚時,從小口往外取魚。在網的尾部約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拴上一根長約3丈左右的小細繩,捕魚時將網下在水裡後,將繩子的一頭拉到水面上,握在捕魚人的手中,如果有魚入網內觸到網底時,就扯動這根小繩,便把網口拖到船上來,然後再將網尾拉到船上取出魚。
掛網——使用這種網的年代很久了,是用麻繩織的,沒有網墜,用黃菠蘿樹皮做漂子。每塊網長約10丈左右,約6市尺高。網眼大小不等,在3——6市寸之間,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的,以便捕大魚時把有大眼網的下在河裡邊,將小眼網的下在河外口。這樣能使較小的魚通過大眼網,到小眼網方能掛住,大魚就掛在大眼網上。現在已無人使用了。
鼓咚網——在50年前即使用這種網。這種網呈口袋形,長約二三丈,有網漂和網墜,適用於冬季和流量較大的水域,捕獲量不大,現已無人使用。
絲掛網——這種網是由松花江上游的漢族人傳入的,絲掛網有兩種:一種是浮掛子,另一種是底掛子。浮掛子每塊高約6市尺,長約10幾丈,網眼約有4市寸左右,在網的上綱每隔1.2市尺拴一個秫秸漂子,在底綱上每隔1.4市尺左右拴一個鉛制網墜。但網墜子的壓力要比網漂的漂浮力小一些為宜。所以這種網下到水裡是在水的上層浮著,可以下在有流的大江上。底掛網的網苗高約3市尺,網眼的大小和網片的長短與浮掛網相同,只是漂子的浮力沒有網墜的壓力大,所以將網下在水裡就沉到水底。因此,這種網適合於無流的小河或泡子里捕魚。
這種網的上下網綱都是棉線的,均用豬血染好。「網衣子」(即網片)是用八股蠶絲合在一起織起的。將網片全部織成後,再用蘇油或桐油抹在網片上,曬干後即可使用。
2、魚叉
魚叉是赫哲人使用最早的一種捕魚工具。製作魚叉比較簡單,使用也較便利,一個人就可以操作。
魚叉有兩種:一種是連柄叉,另一種是活柄叉。叉頭是鐵製成並有倒鉤的。連柄魚叉是將叉頭固定在長約六七尺,直徑一寸的木桿上。這種魚叉只能叉小魚(如鯽魚、狗魚、鯉魚等),由岸上、船中或冰上叉魚。活柄魚叉,叉頭有庫,使用時將叉頭安在叉柄上。叉柄長約一丈七八,用一根繩拴在叉庫上,另一頭拴在叉柄的最末端。叉到魚後,叉頭脫離叉柄,由繩子系著,魚不易逃跑。如果魚拼力掙脫遠游,還有叉柄浮在水面,有追尋的目標。魚叉一直沿用至1950年左右。
魚叉多是赫哲人自製的,制魚叉的廢鐵原料,是由蘇聯境內的伯力街和我國的依蘭縣城買來的。以後雖然有了漢族鐵匠不斷進入赫哲族地區,但赫哲人仍是自己動手製作魚叉。他們認為自己制的魚叉堅固耐用,使用起來得心應手,成本也低。
3、魚鉤
快鉤——這種鉤亦稱「滾鉤」,是由漢族地區傳入的,赫哲人用快鉤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製作這種鉤的技術比較復雜,成本也高。制鉤的原料有鐵絲、棉線、白鐵皮等物。使用時還用鋼銼銼成銳利鉤尖,使用數日後,用「糊皮」與鉤綱放在鍋中煮,以防鉤綱朽爛。
制鉤的原料是用10——12號鐵絲截成約5寸長的小節,然後用炭火燒紅,捻成四棱尖,用做好的模子彎成鉤形,再用適當數量的火硝、木炭屑和豆油拌在一起,裝在壇子里或較厚的半截鐵桶內,架在特製的火爐上。用火燒一晝夜左右時間後,將鉤子或將壇子倒在水中淬火,使鉤子成鋼性,然後再與小米摻一起在鍋內翻轉不停地烘炒,並經常用鋼銼銼著試驗其硬度,既能銼動,又不脆斷,不彎鉤尖為正合適。這樣,使鉤有韌性,鉤到魚後不易拉直。用棉線捻成6寸長的鉤爪繩,一頭拴在鉤把上,另一頭拴在鉤綱上。每隔5寸左右距離拴一把鉤,每隔24——28把鉤子,拴上一個小白鐵合漂子,但也根據漂子的浮力決定拴鉤子若干,主要標志是鉤子將漂子壓至水裡,似露不露即可。
鉤綱長10——11丈、直徑粗70毫米的繩,是用線麻或棉線擰成的。將新鉤綱放在豬血中浸泡,待豬血浸透鉤綱後,再放在鍋內,將鉤綱煮至一定程度取出晾乾,以防腐爛而耐用。一根鉤綱拴200——260把鉤子,是為一桿子鉤,捲起來後,用小桿子串上,放置木架中,以備下鉤之用。
快鉤在使用前,必須用「糊皮」放鍋內糊好,「糊皮」是從外地買來的。但有的人自己用柞樹皮或柞樹上結的橡子用鍋煮後,呈咖啡色,並稍有粘性而代替「糊皮」的。將鉤子放在鍋里,用小勺往鉤綱、鉤爪繩上澆「糊皮」的湯,使白色的鉤線變成「古銅」色,這樣,鉤綱即抗腐爛。再將鉤尖銼銳利些,放入江中捕魚。這種鉤子使用起來很便利,二人即可下20多桿子快鉤,什麼魚都能捕到,生產效能很高。
快鉤捕魚對魚類繁殖、保護是不利的,因為有時魚掛在鉤上不牢固,脫鉤後死的較多,即是不死,也不能繁殖。國家為了繁殖魚類,頒發了對鉤具的發展和管理的規定。在全省范圍內不再發展鉤具,並逐漸減少,在1958年內消滅25%,1960年基本根除,另以網具代替。
鰉魚鉤——這種鉤出現約有一百五十多年,起初由俄國傳入,所以稱這種鉤為「毛子鉤」。此鉤大小不等,一般可分為3個型號:一號是最大的鉤,鉤莖約有6——7市寸長;二號鉤較一號鉤小一些;三號鉤是最小的,與現在用的快鉤相類似。這種鉤子是機械製作的,鉤是圓細而長尖。但個別的鉤莖也有三棱或四棱的。用1——1.5市寸長,約70厘米粗細的繩子,做「鉤爪繩」拴在鉤把上。每個鉤彎處拴一個黃菠蘿樹皮做成的漂子。漂子大小要根據鉤的型號大小確定。鰉魚鉤不是先將鉤子固定在鉤綱上,而是另外有一根約10餘丈長、用椴樹皮和柳樹皮的纖維擰成的粗繩子,下鉤時先將這根大繩子下到江里,然後再將鉤子每隔1市尺拴在已下好的鉤綱上。
架子鉤——這種鉤主要是秋季用它捕鮭魚,不太適合用於捕雜魚。架子鉤和鰉魚鉤相似,但它沒有漂子,下鉤方法也不相同。
毛毛鉤——它是一種很簡單的捕魚工具,也是赫哲人使用較早的捕魚鉤具之一,這種鉤是用普通的「鯉魚鉤」或用較厚的鐵片、鐵絲等赫哲人自己製作的。此鉤有幾種不同類型:有的用「鯉魚鉤」在鉤柄上用鉛鑄成一個約半兩重的疙瘩;但鑄鉛時留一個小孔,以備穿繩用。繩子長約2丈左右,將繩的一頭拴於鉤上,另一頭拴在約5尺多長的木桿或竹桿上。釣魚時在鉤柄上拴上兔子毛或狍子毛,將鉤蓋住。另一種方法是用鉛片或鐵片製成小勺形狀,拴在鉤柄上,將其扔入水中拉著魚線走動,使小勺閃閃發光,用以引誘吃活食的大魚前來,使其誤認為是小魚在游動,在大魚吞食小勺時將它鉤住。製作毛毛鉤的成本很低,生產效能也不高。
底鉤——它是一種最早、最簡單、成本最低的捕魚鉤具,捕魚效能也是最低的。尤長友老人說:「過去沒有機器製作鉤子時,漁人自己揀到一塊鐵絲,銼成尖,彎成鉤即可釣魚」。現在是用機器製作的小魚鉤釣魚。此鉤拴在長約7-10市尺長的木桿上或木板上,釣魚時甩入水中,不用時將鉤線纏在木桿或木板上,便於攜帶。老年人、兒童在閑暇時用這種鉤釣一些小雜魚做菜吃,無人用它專門捕魚生產。
蹶達鉤——用三四個快鉤,也可以用鰉魚鉤拴在一起,成為三角錨形或四方形,然後再用鉛鑄成頭大、尾尖、錐形的鉤柄。全鉤約有半斤重,尾部有個小鐵圈,由一根長約1丈的細繩拴在小鐵圈上,繩子的另一頭拴在長約5市尺的木棍上,以便放入水中上下蹶達著釣魚。
甩鉤——此鉤的製作方法和形狀與蹶達鉤完全相同,只是鉤桿長約8市尺。釣魚時在鉤柄上甩上紅布,引誘魚來吞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