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白族趕馬人的「茶道」及「茶俗」
在華夏大地的茶文化中,白族趕馬人的「茶道」與「茶俗」獨樹一幟。茶,自古就被譽為「萬病之葯」,在中國,它不僅是日常飲品,更是養生保健的重要元素。中國作為茶的故鄉,素有「茶葉王國」之稱,孕育出豐富的茶文化,包括品茶、茶道、茶俗等多元形態。
唐朝時期,茶道已初具規模,陸羽的《茶經》詳細記載了諸如清平茶、大唐貴妃茶等多樣的茶藝。清平茶道講究繁復的程序,如備器、鑒茶等十六步,體現了宮廷的雅緻。而文士茶道則以詩贊、品茶等十二道程序,彰顯文人的風雅。禪茶則融入了佛學精神,是一種樸素的民俗茶藝。
鶴慶白族趕馬人的「茶道」,即「鍋頭茶俗」,融合了行業茶藝與民俗傳統,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它包括開市茶、開稍茶等多種形式,其中開市茶尤為特殊。每年馬幫出行前,馬鍋頭會聚首品飲,茶葉由首趟運茶的貨主贈送,象徵著好運與平安。這一習俗在馬王廟或山神廟中舉行,旨在祭祀馬神,祈求平安,同時商議運輸計劃和分配方案,凝聚了團結與互助的精神。
白族趕馬人的「茶道」不僅是生活習俗,更是一種精神寄託和文化傳承。它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是茶文化多樣性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