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過去的勞動工具有哪些
擴展閱讀
鑽石王座如何分別正盜版 2024-09-20 00:10:09
冷凍雞類產品哪裡用量大 2024-09-19 23:42:27

過去的勞動工具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1-20 05:48:26

㈠ 過去的勞動工具與現在有什麼不同

馬克思有句名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這句話,實際上基本貫穿了目前為止的人類文明發展史。
可以說,人類文明的歷史變遷、社會變革,都跟生產力的變化息息相關。
那麼現階段,人類已經出現「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苗頭,這實際上是以智能AI為基礎的「無人化」革命。
最終結果是把人類這個過往數千年的生產力最主要載體,從生產力中剝離出去。
這會使得在十幾年後,可能人類大部分生產力都可以實現「無人化」運作。
也就是大部分人都可以不事生產。
這種生產力的進化,必然會導致生產關系的變化,形成某種全新的「無產主義」形式。
這會給未來的人類社會,乃至整個世界格局帶來顛覆性變化。
實際上,這已經給當前的世界格局帶來極其深遠的影響。

㈡ 勞動工具的歷史

從勞動工具看社會發展

工具的製造與發明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標志。人類在製造工具的過程中,不斷尋求勞動工具與勞動對象的客觀規律,這種規律的思考就是腦力勞動,也是科學勞動的開端。人類經歷了石器時代到銅器時代,發明了制火技術、農業技術(制陶技術、冶煉技術)、以紡織機和蒸汽機為代表的蒸汽機技術和電力技術。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研製成功,以後經歷了電子管、半導體、集成電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幾代計算機的發展。計算機是人類製造出來的信息加工工具。如果說人類製造的其他工具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那麼計算機作為代替人腦進行信息加工的工具,則可以說是人類大腦的延伸。
人類的歷史是地球史的幾十億年的兩千分之一,而人類歷史的99%以上的時間是漫長的原始社會。人類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只有五六千年,而真正把科學技術廣泛應用到生產上,並引起社會生產、生活的巨大變革還不到300年。普遍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對人類社會進步起著推動作用,則只是近五六十年的事。現代科學技術給人類提供的知識和方法,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當今世界的國家經濟、民族文化、社會生活、人民教育等各項事業,受到科學精神或生產技術的推動和引導。法國科學家狄德羅指出:「技術是為某一目的的共同協作組成的各種工具和規則體系。」闡明技術概念的這句話提出5個要點:1.把技術與科學區別開,技術是「有目的的」;2.強調技術的實現是通過廣泛「社會協作」完成的;3.指明技術的首要表現是生產「工具」,是設備,是硬體;4.技術的另一重要表現形式——「規則」,即生產使用的工藝、方法、制度等知識,這就是軟體;5.和科學一樣,把定義的落腳點放在「知識體系」上,即技術是成套的知識系統。
現代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以及社會活動的增強,使人類對於環境作用的強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突出,社會和經濟等重大問題的決策無不與基礎地理信息相關。計算機的問世和數字測圖技術的發展,為空間數據的獲取、表達、存儲和提供利用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人類活動范圍,經歷了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大氣層,從大氣層到外層空間的逐步擴展的過程。人類活動范圍的每一次飛躍,都大大增強了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20世紀興起的航空攝影技術,尤其是彩色與多光譜攝影,從根本上改變了300多年發展起來的地形圖的測繪和生產過程。多半個世紀以來,航天技術飛速發展,不僅為經濟建設、科學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的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尤其是對地觀測衛星系統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大氣學、地質學、生物學、植物學、環境學、海洋學和生態學等大量多種地面目標信息,為地形圖和各種專題的製作提供了快速、豐富、源源不斷的資料。導航定位全球系統,解決了大范圍、全球高精度快速定位問題。航空、航天及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的發展,為地圖制圖提供快速、真實的資料源,採用高新技術,縮短了地圖製作和更新的周期,降低了成本。
從紙質地圖發展到數字地圖(電子地圖),反映了計算機技術在地圖制圖領域中帶來的技術革命。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些發達國家開始計算機地圖制圖研究。經過40年的努力,計算機地圖制圖有了飛速的發展,尤其在一些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演算法和工藝研製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豐富的數字制圖軟體進入市場,極大地改變了地圖的製作和使用方式。計算機地圖制圖是研究根據地圖制圖原理和地圖編輯過程要求,利用計算機及輸入、輸出設備,通過應用資料庫技術和圖形的數字處理方法,實現地圖數據獲取、處理、顯示、存儲和輸出。傳統的地圖生產模式是由大比例尺到小比例尺依次派生,而遙感資料與大量GPS資料的獲取,攝影測量和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成熟與完善,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可以直接編制大范圍的小比例尺的地圖,並極大地豐富了專題制圖內容。數據的採集方法,除遙感資料以外,由於數字化軟、硬體的推出,為大量現存模擬圖和資料的數字化提供了高效的工具。地圖投影及其變換的理論和方法,通過軟體形式,用戶可以靈活自如地進行數據處理與變換。地圖電子編輯出版系統的推出,打破了傳統的地圖制圖與出版的分工界限,友好方便的「所見即所得」的地圖設計系統,方便有效的工具,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縮短了成圖周期,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地圖製作質量,使得地圖手工生產方式逐漸被數字地圖生產所取代。
關於地圖學的概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地圖學的理論也不斷發展。現在人們把信息傳輸視為地圖學的中心問題。按資訊理論的觀點,地圖是儲存和傳輸空間信息的工具,它研究地理環境信息的傳遞、變換、表現、存儲和利用。地圖資訊理論不同於數學資訊理論,數學資訊理論是從數學角度來研究信息的存儲、處理和傳遞的過程,目的是改善傳遞的速度和可靠性,而更加關注在此基礎上能使信息接收者獲取更多的信息,即輸出信息可能大於輸入信息。信息接收者由於其所具有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可能解譯獲取更多的派生信息。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計算機地圖制圖的延伸和發展。從其科學屬性、方法和功能來看,與地圖制圖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系列比例尺地形圖、地圖集從某個角度上可以看成為模擬的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和專題信息系統。空間可視化技術實現對無邊無際、無縫連續的現實世界提供了一個多尺度的、多維的、多時態、多種信息源的可視域,通過海量數據管理、制圖綜合技術或對多尺度基礎地理信息的組織,可以從宏觀到微觀,從過去到現在以及將來,實現大范圍的空間漫遊和縱深方向的信息檢索查詢。超媒體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可參照基礎地理信息實現連接和疊加,也可根據需要選取或屏蔽。信息既可是圖形、圖像、統計數據,又可是聲音、錄像多媒體信息、根據各種分析模型或直觀明了的空間分布和相關信息顯示,能夠綜合認識某一事物的特徵和分布規律,便於進行分析和決策。隨著網路技術尤其是國際互聯網(Internet)的發展,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利用,為地圖提供進入千家萬戶的服務模式提供了技術平台,同時「e」電子信息技術也向地圖學提出了新的挑戰。GIS大有融入IT的趨勢。模擬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空間數據倉庫都是當前地圖制圖領域研究的熱點課題。

㈢ 古今勞動工具對比

古今勞動工具對比如下:

1、先進程度和效率不同。過去的勞動工具從石器到斧頭鎬子,而現在使用電鋸一類,效率更快,更先進。

2、勞動工具創造成果不同。過去以實物創造實物,比如用鐮刀割麥子,現在用電腦得到的勞動成果是虛擬的,但也是有價值的。

3、勞動工具使用方式不同。以前主要是體力勞動,現在有腦力勞動。以前是純手工,現在是半機械化、機械化控制,改變了人的勞動方式。

4、勞動工具精密程度不同。以前試比較粗糙的,由於科技的發展,現在的勞動工具更精密,勞動效率更高,工具更加耐用,可成批量生產。

從原始人的石斧、弓箭,到現代化的各種各樣的機器、工具、技術設備等,都同樣起著傳導勞動的作用,均屬生產工具。

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標志,是人類勞動過程獨有的特徵。人類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生產工具在生產資料中起主導作用。社會生產的變化和發展,始終是從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上,首先是從生產工具的變化和發展上開始的。

舊石器時代(原始社會):打制石器——石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

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磨製石器——斧、銹、鑿、刀等。

青銅時代(奴隸社會):青銅器——以青銅器為原材料的禮器和兵器。

鐵器時代(封建社會):鐵器——各種生活用具如剪刀、鐮刀,錘子。

動力工具時代(現代社會):以蒸汽、石油、電力等為動力的現代工具。

從古至今,勞動工具由石器到動力工具,更為專業化,規模化,更為高強度,高精度,高力度。
勞動工具的不斷進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志著先進文明的到來。

㈣ 有哪些勞動工具呀

除了掃帚、抹布、拖把、水桶、簸箕,還有那些

㈤ 古代至當代的勞動工具

採納
工具的製造與發明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標志。人類在製造工具的過程中,不斷尋求勞動工具與勞動對象的客觀規律,這種規律的思考就是腦力勞動,也是科學勞動的開端。人類經歷了石器時代到銅器時代,發明了制火技術、農業技術(制陶技術、冶煉技術)、以紡織機和蒸汽機為代表的蒸汽機技術和電力技術。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研製成功,以後經歷了電子管、半導體、集成電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幾代計算機的發展。計算機是人類製造出來的信息加工工具。如果說人類製造的其他工具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那麼計算機作為代替人腦進行信息加工的工具,則可以說是人類大腦的延伸。

㈥ 舉具體物品說說過去的勞動工具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生產工具的內容和形式是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早期的生產工具(石木工具、金屬工具)是勞動者依靠自身的體力,用手操縱的;後來的機器則包括工具機、動力機和傳動裝置等三個部分,形成了復雜的體系;而現代的自動化機器體系,又增加了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自控裝置。生產工具日益復雜化、精良化,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㈦ 過去的勞動工具與現在的有什麼不同

過去的勞動工具和現在的不同:
過去勞動工具是手工工具,現在勞動工具是機械化、大型化。勞動工具的改進,使人們勞動效率提高了,勞動強度降低了。像現代的通信,以前只能寫信、發電報,傳遞速度慢,現在的電話、手機、E-mail和網上聊天幾秒鍾就可以和對方取得聯系,方便且快捷。

㈧ 勞動工具的演變一共經歷了幾個時期

勞動工具的演變一共經歷了4個時期。

在權威的世界考古學里,古代生產工具的發展歷程被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也有些專家學者認為,在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之間還橫亘著一個玉器時代。

1、石器時代

石器,用岩石作為原材料製成的器物,是人類發展初期階段的主要勞作工具。石器時代距今6000萬~200萬年,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的時代,那時候的人還沒有學會使用自然火,食物的來源主要是採集果子和狩獵動物,人類食用的肉類都是生食,代表文明的火種的使用還未出現。

後來,火的利用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自然壽命,人類智慧逐漸開化,開始使用簡單的石器。根據石器發展的不同階段,一些學者將石器時代又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也有人將舊石器時代和新時期時代之間列出了一個過渡的中石器時代。

在人類勞作的最初階段,人們利用石斧、石錛等砍伐灌木,劈地造田,開創了「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後來,農業進一步發展,原始人類利用石鋤、石鏟、石耜、石犁、骨耜等翻土耕種,還創造了石刀、石鐮、蚌鐮等收割工具,再利用石磨、石棒等工具進行研磨,進一步加工糧食。

由此可見,石器在當時勞作的全過程中都擔任了重要角色,是人類參與勞作所使用工具中的主力軍。

2、玉器時代

玉器時代是我國考古學者命名的一個時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21世紀初,我國一些著名地質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等根據80多年來我國考古工作的成果,提出了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在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之間應該有一個「玉器時代」,這是我國所獨有的。

它出現在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其年代范圍大致在距今5500~4500年間,即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所處的時代,差不多也正是風鬍子所說的「以玉為兵」的黃帝時期。有的學者也將玉器時代歸類到石器時代中,認為其是石器時代的分支,因為其並非以玉器為主要生產工具來命名。

玉器在當時較少用於勞作,「以玉器為兵」主要體現在商代和周代,而後人們逐漸發現,金屬兵器的殺傷力遠強於石器兵器,所以玉器逐漸轉為裝飾品和禮器。玉器更多代表著權力,玉質禮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對應時期的墓穴出土了大量的玉禮器。東西方文化早期的差異也在於石器時代和銅器時代之間是否有著璀璨的玉器文明。

中國是世界上開發和使用玉器最早的國家,已有1萬多年的歷史,相比於西方國家,中國的玉器時代有著明顯的發展特徵。

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遠古人類經過長期的勞動和生活實踐,開始形成了「玉源於石」的看法,人們認為,玉石是自然界產生的,是天然存在的,是大自然的饋贈,是一種有靈性的具有庇佑作用的神物,非人力所能創造。

玉石又是一種獨特的石,經過後天的人為打磨可以變得更加圓潤美艷,自此,玉器逐漸從石器中分化,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玉器生產業。

石器是玉器的先驅,玉器是石器的高級階段,如今博物館收藏的遠古玉器都是史前先輩們發揮其創造力和實踐能力走向新文明的體現。遠古時期玉器的產生是中國玉文化發展的基礎,從石器到玉器,也意味著從物質製造走向了精神創造,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飛躍。

玉器時代主要是指興隆窪文化時期、仰韶文化中晚期、大溪文化中晚期,以及紅山、大汶口、屈家嶺、齊家、龍山、良渚等文化時期。

齊家文化被發掘於中國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區,是銅石並用的時期,其名字來源於甘肅的齊家坪遺址,是黃河上游地區非常具有考古價值的一類文化。我國出土了多件齊家文化時期的石器、玉器、銅器。

3、青銅器時代

青銅器時代指的是以青銅器為主要勞動工具的時期,青銅的穩定性強、耐腐蝕、易加工,古代時期被稱為「金」「吉金」,青銅器的原材料為銅以及錫、鎳等元素的合金,它的銅銹為綠色,因此得名「青銅器」。

青銅器出現於銅石並用的新石器時代之後和鐵器時代以前,世界各國進入這一時期的時間有早有晚,各不相同。在世界范圍內,青銅器時代的范圍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至公元初年。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歐洲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伊朗南部同期也已經開始使用青銅器;埃及和印度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開始製造青銅器。

北非以外的非洲和埃及地區使用青銅器較晚,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初年;美洲則更晚,直到將近11世紀,冶銅才開始實現規模化,中國則在公元前3000年前就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

夏商時期開始出現青銅農具,到西周時期青銅器在勞作中應用廣泛,有銅斧、銅鏟、銅鋤、銅鍤、銅鐮等,到了秦朝時期,青銅器的種類繁多,發展到鼎盛,被用作生產工具、禮器、兵器、樂器等。由於外形精美、數量繁多、應用廣泛,能夠代表當時精湛的製作水平,青銅器被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

我國出土了若干工藝精美的青銅器物,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足以說明當時我國的青銅器製作工藝領先於世界。第一批進入青銅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有四壩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二里頭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

4、鐵器時代

隨著人們對金屬冶煉技術的掌握,古代人民開始在冶銅的基礎上逐步探索冶鐵技術。隨著對鐵的認識逐漸加深,人們發現鐵質工具遠比銅質工具鋒利,實用性更強,因此人們開始將鐵器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中,用以提高勞作效率。

春秋戰國時期,鐵和畜力被運用到農業生產上來,在耕地、播種、收獲、加工等過程中,鐵質農具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代表工具有鐵犁、鐵鋤、鐵鐮等。從此,農具便發展到了以鐵犁牛耕為特徵的時期。

當人們在冶煉青銅的基礎上逐漸掌握了冶煉鐵的技術之後,鐵器時代就到來了。鐵器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預示著農業進入了精耕細作階段。

元朝時農業生產的鐵具已達180種,2009年出土於甘肅省臨潭縣磨溝寺窪文化墓葬的兩塊鐵條是目前中國出土的最古老的鐵器,它們將中國古老冶煉鐵器技術提早到了公元前1510年到公元前1310年。



勞作工具

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勞動,如果將勞動進一步細分,可以分為重復性勞動和創造性勞動,其中創造性勞動是使人們脫離低級動物的根本動力。當然,創造性的勞動絕對離不開創造性的工具,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裡,智慧的古人發明了無數解放人類雙手的勞作工具。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盡管遠古時期的場景無法重現,但這些遺留下來的古代勞作工具卻能夠穿越千年,向現代人訴說古人類精妙絕倫的製作工藝和千百年前那些耕種勞作的故事。

㈨ 勞動工具有哪些

最早的勞動工具――石器
走向文明的關鍵一步――火的使用
弓箭的出現
陶器的發明與使用
魚鉤的發明
古老的建築材料――磚
動物的馴養
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文字的使用
水上機械運輸的先驅――木船
釀酒技術的出現
化妝品的使用
車的發明
生命之泉――水井
鈕扣的發明與使用

㈩ 古代有哪些生產工具

1.風車。吹去稻穀麥類糧食的草屑癟粒等雜質的工具。上方朝一邊的出口的出雜質,下方的朝下的出口的出糧食。
2.石磨。石制的磨乾粉、水糊的工具。下盤固定,上盤旋轉,上盤的圓洞添原料,下盤的周圍出乾粉、水糊。
3.木犁。耕地的農具。用畜力、人力或機器等牽引。因主部件為木材,故稱木犁或土犁,以別於後來鐵制的雙鏵犁等。
4.耙。有釘齒耙和圓盤耙等。用於碎土、平地和消滅雜草的整地農具。
5.蓑衣和連枷。蓑衣用竹葉或草、棕編成的雨披。連枷是農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穀物,使子粒掉下來。也作槤枷。
6.紡車。手搖或腳踏的有輪子的紡紗或紡線工具。此圖是手搖的。
7.草鞋器。用稻稈或草莖等編制的鞋用的工具。
8.軋籽機。軋出棉花籽的工具。
9.碓。舂米的工具。用腳連續踏動木杠後端,前端石頭一起一落,舂砸下面石臼中的米糧(使谷成米或使米成粉)。此圖是簡單的碓。只是一個石臼,外加一根杵或木槌。
10.水車。利用帶刮板的鏈帶(條)或系汲筒的水輪,將水從低處提升到高處的一種提水工具。通常由人力、畜力、水力、風力或電力帶動旋轉。有龍骨水車、風力水車、管鏈水車等。此圖是龍骨水車的車槽、刮板部分。龍骨水車一種由車槽、刮板、木鏈、木齒輪等組成的水車。公元168-189年逐漸應用,流傳至今。用人力、畜力或風力帶動,能連續提水,提水高度一般為1~2米。
11.簞和籠。簞是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白居易《觀刈麥》詩「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槳」。籠是用竹片編成的盛物的器具。
12.油簍和木桶。油簍是盛東西的器具,用竹或荊條等編成。木桶是盛東西的器具,多為圓形,大多有提梁。
13.石臼和舂米杵。石臼用石鑿成的舂米穀等物的器具。舂米杵都在一米左右長,兩頭粗中間把手處較細,每個重約三公斤。把東西放在石臼或缽里搗去皮殼或搗碎壓米粉的動作叫舂。是黎族人特有的一種勞動方式。
14.打穀板。打穀子用的農具。
15.畚箕。用柳條、蒲草或竹篾編織的盛物器具。也可作簸箕用。盛糧食等上下顛動,揚去糠粃塵土等物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