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价值链成本法适用哪些企业

价值链成本法适用哪些企业

发布时间: 2022-02-01 16:28:25

‘壹’ 请问一下哪位知道价值链管理运用得比较成功的知名企业有哪些啊能举下例子吗

联想 海尔 中国移动通信 平安保险 华为、实达网络、海信、用友

中国价值链管理运用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带动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它们所承受的来自于已有竞争者、供应商、客户、潜在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传统的企业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竞争环境下企业管理的要求,企业需要一种新的、真正能给企业带来持久生命力的理念。

一、价值链理论的含义分析

在企业战略领域,美国哈佛商学院着名学者Michael E. Porter提出的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理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成为战略管理的主流理论。他将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引入企业战略分析,确立了“产业与竞争分析——一般竞争战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企业战略管理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对传统产业和企业的分析方法,如五种力量模型、三种基本战略、价值链分析、价值系统等。价值链的概念就是Michael E .Porter于1985年在其所着的《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来的,经过近20年众多成功的大企业的实践证明,已经成为研究、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

企业的竞争优势有许多,但如果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却无法识别这些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活动进行分解。价值链理论认为,在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来自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我们称为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长期保持的优势,是企业在价值链中某些特定战略环节的优势。通过考察这些活动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就是价值链分析方法的内涵。价值链分析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

二、价值链管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中国的企业在刚刚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后,急于求得发展,又恰逢入世带来的种种压力,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国的企业更渴望能有一个先进科学的理论来做指导,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尽快的成长起来。因此,在90年代后期,中国企业管理界已经开始注意到价值链管理理论在国外大企业中成功应用的典型案例,并把价值链管理逐步引入国内,开始在国内企业界进行推广。2000年4月,联想集团与台湾D-Link合资成立联想网络有限公司(简称“联想网络” ),联想网络将价值链的最上游环节和最下游环节,即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设在北京,营销人员可以及时获得市场情报,从而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把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即原料采购和生产加工放在广东一带,借助D-Link的现有技术和人员降低生产和劳动力成本。联想网络是中国众多成功企业的一个代表,华为、实达网络、海信、用友等大都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明确的走自主技术的发展道路,认清了企业自身价值链中的优势和劣势,集中了企业的最大资源在某一方向的核心技术进行了持续研究和攻关,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些企业成功的业绩,增强了国内同行的信心,提供了新的产业启示。

三、价值链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价值链管理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时间还很短,其需要的经济环境,技术条件及管理人员的理解等都不是十分成熟,所以在价值链管理的应用中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突出的几点如下:

1、竞争手段单一,仍以价格战为主

价格战的引发一方面源于企业,另一方面源于商家。厂家目的是最大化地占有市场,而商家则通常以利益最大化或短期利益为目的。最近几年从彩电价格大战、空调大战到微波炉价格战, 各公司之间在不停地进行着市场份额的争夺战,都有为此付出高昂代价的经历,没有一个是真正赢家。而世界领先的公司已经意识到,任何产品价格的优势若没有以价值链管理为核心,优势将会转瞬即逝。

2、企业供应、生产、销售严重脱节

在中国,很多企业在不自觉中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其生产系统只考虑生产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生产过程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如竞争对手实力的变化,顾客需求层次的提高,竞争环境的影响等,就更谈不上把企业的价值链作为一个竞争整体来考虑,没有意识到企业内部各条价值链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致使价值链上的节点相互脱节。

3、企业管理者的指导思想更新不及时

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其管理者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的思考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可行,这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管理者的思想一定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及竞争环境的变化动态的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在变化中把握竞争发展的方向,为企业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策略。而中国企业的管理者一直都是处于自己摸索着寻找出路,在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企业长期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对企业自身优势认识不够清楚,存在盲目模仿成功模式等现象。这些问题也突出的说明了中国企业界正缺少一个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做指导,尽管价值链理论已经引入了中国,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应用。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不清楚价值链理论的重要作用,仍然在为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而苦恼。

4、信息管理方式落后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中反映出来的种种信息,企业可以从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从而获取竞争优势。但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在收集、传递信息数据时,依然采用手工处理方式,或者虽有了计算机,并没有真正充分利用互联网、EDI(电子数据交换)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数据处理技术的落后使得企业不能及时从企业现有的经营状况中发现问题,也就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造成获取信息不全、不准、传递不及时等问题。

5、部门主义现象严重

很多国有企业都是以部门为单位进行核算,造成内部各部门片面追求本部门的利益, 没有考虑企业全局的整体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物流和信息流的扭曲和变形,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因此,企业无法整合现有资源, 更无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价值链。

四、加强价值链管理需解决的问题

今后企业的竞争将不再是网络的竞争,要逐步发展成为价值链的竞争。只有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管理的企业, 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从中国企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 进行价值链优化, 培育和加强企业的核心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更新管理者的观念

只有使企业管理者在思想上认识和理解了价值链管理的核心内容,他们才能在企业发展规划中更好地运用价值链理论,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因此,加大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管理者参与学习,从中受益。

(二)、完善企业信息处理系统

在信息时代求发展的企业,不能离开信息的支持,因此,尽快完善信息处理系统,提高信息的利用度,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让信息成为企业的排头兵。

(三)、加强相关管理环境的建设

需要政府加强基础建设工作,健全市场经济体制,重视对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技术和软件产业的投资,提高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加速培养信息技术人才,为企业增强竞争优势打基础。

总之,人类社会发生了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时代革命,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残酷。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企业如何进行管理,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调整企业核心能力和主营业务,动态地实施价值链管理。它是企业适应多变经营环境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Michael E .Porter 《竞争优势》 华夏出版社 1997

2、Michael E .Porter 《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 1997

3、张继焦 《价值链管理》 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4、王颖 浅析价值链管理 经济与管理 2003、6

5、迟晓英 宣国良 价值链研究发展综述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1

‘贰’ 作业成本法不适合哪些制造行业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
生产制造是企业的核心流程之一,成本核算则是影响到企业生产制造任务的完成水准的关键。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和基于ABC的作业成本管理(ABCM),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 新制造环境冲击传统成本会计

随着企业IT技术的运用,MRPII、ERP、CIM、JIT等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企业新制造环境逐渐形成。 企业使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管理经营与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资源、人、技术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产生企业经济效益,已成为制造业企业的一致选择。从最早的物料需求计划MRP (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MRP 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到近年出现的企业资源规划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等,为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目前流行的MRP Ⅱ有助于管理当局进行及时、有效的投资与生产经营决策;ERP则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不仅是MRP和ERP,促成新制造环境形成的新系统还包括:弹性制造系统(FMS)、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和适时生产系统(JIT)等。FMS是指使用机器人及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来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式机器工具进行生产,它有益于产品制造程序的弹性化。CIM则是指以电脑为核心,结合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工程及电脑辅助制造系统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统,以形成自动化的制造程序,实现工厂无人化管理,可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JIT是根据需要来安排生产和采购,以消除企业制造周期中的浪费和损失的管理系统。在JIT下企业的供、产、销各个环节在时间上必须周密衔接,材料应适时到达现场,前一生产程序的半成品应适时送达后一生产程序,产成品要适时供给顾客,力争使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无库存储备。
面对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企业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至少会造成两大方面的后果,包括:
1、产品成本计算不准。因为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但同时制造费用剧增并呈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于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2、成本控制可能产生负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中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但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负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等等。

二、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
为解决新制造环境下传统成本会计的难题,作业成本法作为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应运而生。传统成本法是一种通用的解决方案,不考虑企业的目标,但新兴的作业成本从一开始就考虑企业的实施目标和范围,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并把成本核算与成本信息分析和应用结合起来,直至采取改善行动,为企业提供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的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用的作业量,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与服务。是将企业一般管理费用按照更现实的基础进行分摊而非按照直接劳动工时或机械工时。达成该目标的工具是作业成本法(ABC)会计系统,首先基于实施的作业累加成本,然后按成本动因分摊成本到产品或其他要素,如客户、市场或项目。
对作业成本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最早提出的概念是“作业会计”(Activity-Based Accounting或Activity Accounting)。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于1941年在<<会计论坛>>杂志发表论文首次对作业、作业账户设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每项作业都设置一个账户”,“作业就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项规划以及一项重要经营的各个具体活动所做出的贡献”。随后的乔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教授认为,“作业会计”是一种和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研究作业会计首先应明确“作业”、“成本”和“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三个概念。1971年斯托布斯在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对“作业”、“成本”、“作业成本计算”等概念作了全面阐述,引发了80年代以后西方会计学者对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的全面反思。
1988年,哈佛大学的罗宾.库珀(Robin Cooper)在夏季号《成本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一论ABC的兴起:什么是ABC系统?》,库珀认为产品成本就是制造和运送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的总和,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ABC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接着库珀又连续发表了《二论ABC的兴起:何时需要ABC系统?》、《三论ABC的兴起:需要多少成本动因并如何选择?》和《四论ABC的兴起:ABC系统看起来到底象什么?》。他还与罗伯特.卡普兰(Robert?S?Kaplan)合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计量成本的正确性:制定正确的决策》等论文,对作业成本法的现实意义、运作程序、成本动因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研究的基石。此后在英美等国家对作业成本日益兴起,研究作业成本法的文章纷纷出现,作业成本理论日趋完善,在冶金、电信、制药、电子设备和IT等行业的应用也逐步开展了起来。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认为生产过程应该描述为: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从而导致成本发生。这与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中产品耗用成本的理念是不同的。这样,作业成本法就以作业成本的核算追踪了产品形成和成本积累的过程,对成本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追本溯源:从“前因” 上讲,由于成本由作业引起,对成本的分析应该是对价值链的分析,而价值链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所以成本分析首先从市场需求和产品设计环节开始;从“后果”上讲,要搞清作业的完成实际耗费了多少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实现价值转移的,最终向客户(即市场)转移了多少价值、收取了多少价值,成本分析才算结束。由此出发,作业成本计算法使成本的研究更加深入,成本信息更加详细化、更具有可控性。
[编辑本段]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程序
一般认为,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作业的划分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总装、质检到发运销售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同时,经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用的跟踪,为消除不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需求者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进最大限度的节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能力,以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程序分为两大阶段六个步骤。第一阶段是将制造费用分配到同质的作业成本库(同一成本),并计算每一个成本库的分配率;第二阶段是利用作业成本库分配率,把制造费用分摊给产品,计算产品成本。其实际操作步骤如下:
1.定义、识别和选择主要作业;
2.归集资源费用到同质成本库。这些资源通常可以从企业的总分类帐中得到,但总分类帐并无执行各项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
3.选择成本动因,计算成本库分配率。从中选择一个成本动因作为计算成本分配率的基准。成本计量要考虑成本动因材料是否易于获得;成本动因和消耗资源之间相关程度越高,现有的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就会越小;
4.计算成本库分配率;
5.把作业库中的费用分配到产品上去;某产品某成本动因成本=某成本库分配率X成本动因数量
6.计算产品成本。作业成本计算的目标最终要计算出产品的成本。直接成本可单独作为一个作业成本库处理。将产品分摊的制造费用,加上产品直接成本,为产品成本。某产品成本=∑成本动因成本+直接成本
作业成本法产生的基础,以及它的促进成本分配的精确化、所能提供成本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提供有意义的非财务信息、拓展成本服务的范围等特点,表明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成本控制制度,应是建立在作业管理基础上的;它将形成产品的各项作业作为责任和控制中心,从成本发生的根源上展开分析,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建立最优的动态的增值标准,从财务和经营两个方面对作业业绩进行评价,不断改变作业方式,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为此,作业成本法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一般应用中,应先分析作业成本法应考虑的问题,为顺利实施准备充分的条件,坚持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改进成本、生命周期成本、限制理论等其它管理会计方法结合。在具体运用中,除了在制造业应用外,亦可在服务业上进行尝试。如作业成本法运用于银行业在国际金融界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它在银行业的应用有重要意义。作业成本法在银行应用可分为战略成本管理、产品成本核算、顾客水平盈利分析和日常成本管理等几个方面。
[编辑本段]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关键与前景
作业成本法没有固定的框架和统一的模式,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实施目的和核算体系,因此在多个行业的具体应用中,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开展。在中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战略引导下,制造业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空间十分巨大,但企业必须通过理论学习、模型设计等途径,获得成功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知识和经验。
总体看来,作业成本法是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推行科学和流程管理的企业,一定要以客户和作业流程为中心来对工作任务进行管理,即开展作业成本管理。中国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开展作业成本管理的关键包括:
(1)获得企业高层的认同。企业领导者的认同是实施作业成本的前提。我国制造企业对作业成本的认同,与国际性企业的认同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与不同的经济体制有关,也与国内理论和实践中对作业成本的了解不足有关。只有获得企业领导者的支持,才能为在企业中推广作业成本法,进而开展作业成本管理创新条件。
(2)明确实施的责任主体。作业成本法属于管理会计范畴,同时牵涉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但中国制造业企业内部,大多没有管理会计这一职位或负责部门,其功能多是分散在财务、采购等多个部门中。如果作业成本的实施中没有一个具体的主管部门,就可能出现人人有责人人都不负责的情况。
(3)推动组织再造。作业成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全员实施的一项工程,因为作业成本必须清楚企业的运作过程,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基础数据收集以及改善行动都需要全员参与。另外实施作业成本法,成本在产品之间的重新分配和对作业进行核算,不可避免的导致对个人和组织的绩效的影响,受到影响的组织和个人可能会抵制作业成本的实施。因此推动组织再造是成功实施作业成本法的重点之一。
(4)开发和应用实施工具。作业成本的实施离不开软件的支持,国外已经有成熟的作业成本软件,但在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现成熟的软件工具,当前的一些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多是利用自行开发的工具来支持。没有软件工具的支持,作业成本的运行与数据分析都是困难。尽快开发适合中国企业特色的作业成本软件,使得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标准化、信息化,同时加快与企业现有信息系统的集成,是促进作业成本在制造、电信和IT等行业规模化实施的关键。
[编辑本段]作业成本法的局限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业成本法也有它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它提供的仍然是历史成本信息,所以要发挥决策作用必须要有附加条件。作业成本法虽然大大减少了现行方法在产品成本计算上的主观分配,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也就是说,由于作业成本法的基础资料来自于现行的权责发生制,因此其计算结果必须受诸如折旧和开发等成本期末分配中任意性的影响。这样,作业成本法成本归集库归集成本的正确性和客观性就会受到影响。另外,就作业成本法最核心内容成本归集库和成本动因选择而言,作业成本法也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尽管作业成本法还存在如上一些问题,但决不能说它对我们毫无借鉴之处。它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同时也是实现成本计算与控制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正如某些学者所说的:由于作业成本法独具的特点,我们完全可以在成本管理的其他方面采用,尤其是成本控制方面,可以用作业成本法来达到控制和节约成本的目的。
备注:
在2008年作业成本法计算与管理已纳入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内容,标志着作业成本法理论与实践已趋于成熟。

‘叁’ 价值链分析主要包括哪些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法由波特首先提出,它将基本的原材料到最终用户之间的价值链分解成与战略相关的活动,以便理解成本的性质和差异产生的原因,是确定竞争对手成本的工具,也是SCM制定本公司竞争策略的基础。可以从内部、纵向和横向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1.内部价值链分析.
这是企业进行价值链分析的起点。企业内部可分解为许多单元价值链,商品在企业内部价值链上的转移完成了价值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每个单元链上都要消耗成本并产生价值,而且它们有着广泛的联系,如生产作业和内部后勤的联系、质量控制与售后服务的联系、基本生产与维修活动的联系等。深入分析这些联系可减少那些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并通过协调和最优化两种策略的融洽配合,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为纵向和横向价值链分析奠定基础。

2.纵向价值链分析
它反映了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为企业增强其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企业通过分析上游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特点及其与本企业价值链的其他连接点,往往可以十分显着地影响自身成本,甚至使企业与其上下游共同降低成本,提高这些相关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例如,施乐公司通过向供应商提供其生产进度表,使供应商能将生产所需的元器件及时运过来,同时降低了双方的库存成本。在对各类联系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企业可求出各作业活动的成本、收入及资产报酬率等,从而看出哪一活动较具竞争力、哪一活动价值较低,由此再决定往其上游或下游并购的策略或将自身价值链中一些价值较低的作业活动出售或实行外包,逐步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其范围,从而实现价值链的重构,从根本上改变成本地位,提高企业竞争力。四川峨铁的重组便是个典型的例子。川投集团整体兼并峨铁厂、嘉阳电厂和嘉阳煤矿,重组后占峨铁生产成本60%的电价将大幅降低,每年可节约成本几千万元。通过调整,峨铁的产量可以上一个台阶,实现规模经济,又可降低单位固定成本。而对嘉阳电厂和嘉阳煤矿而言,则有了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其销售费用亦大幅降低。同时川投集团还并购了长钢股份,为峨铁打开了销路。这一重组并购搞活了三家劣势国有企业。
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进行纵向价值链分析,就是产业结构的分析,这对企业进入某一市场时如何选择人口及占有哪些部分,以及在现有市场中外包、并购、整合等策略的制定都有极其重大的指导作用。

3.横向价值链分析
这是企业确定竞争对手成本的基本工具,也是公司进行战略定位的基础。
比如通过对企业自身各经营环节的成本测算,不同成本额的公司可采用不同的竞争方式,面对成本较高但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可采用低成本策略,扬长避短,争取成本优势,使得规模小、资金实力相对较弱的小公司在主干公司的压力下能够求得生存与发展;而相对于成本较低的竞争对手,可运用差异性战略,注重提高质量,以优质服务吸引顾客,而非盲目地进行价格战,使自身在面临价格低廉的小公司挑战时,仍能立于不败之地,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肆’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法是什么关系

一、引言 成本管理是 企业 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提供准确的 会计 信息资料,有利于企业各项改革措施协调一致、齐头并进地推动各项企业管理朝着 科学 方向 发展 。 作业成本计算法即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是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计算法在成本计算方法上突破了传统方法的束缚,使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面。它以作业为单位归集成本,并把作业(或称作业成本池Activity Cost Pool)的成本按动因分配到产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企业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技术,以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并能快速、高质量地生产出个性化强、品种多、批量小的产品。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生产状态由“多人操作一台机器”转变为“一人操作多台机器”。因而,固定制造费用占有的产品制造成本比例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管理者对制造费用的核算作革命性变革,要求把成本核算的重点从直接人工转移到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上,以便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相对于传统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在理论上有本质的突破: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理论基础可以表述为“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资源是成本的源泉,包括人工、材料、生产维持成本(如后勤、辅助人员工资等间接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譬如广告费等。资源(生产费用)按一定相关性进入作业,作业是协同生产中的工作的各个单位。例如售后服务部门,其作业包括受理客户投诉意见、解决产品 问题 ,以及反馈产品信息等三项作业。作业可以看作是连接产品与资源的纽带,不仅产品成本是最终的成本计算对象,处于“中介”地位的作业也应成为成本计算对象。因为作业与产品之间有着更为紧密和直接的联系。因此按照业务作业的耗用量来分配成本,比用产量或工时比例作为分配标准来得更为合理,因而也就更加贴切,更加准确,成本精度也就大为提高。这样一种双重因素连动的成本计算方法,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法的生产量愈大,技术要求愈简单的产品成本愈高,严重扭曲各产品之间的合理成本,并导致成本指标不能真实反映不同产品耗用生产费用的基本面貌。因此,相对于传统成本计算法而言,作业成本计算法在理论上有了本质突破。 二、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计算程序比较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计算程序按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作业消耗资源。即资源所含的价值按作业需要分配到各个作业成本池(Activity Cost Pool);第二阶段,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消耗作业。由于产出需要作业,因此要将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成本计算的对象。它的成本计算程序是:归集、分配和再分配。 在作业成本计算中涉及的动因有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按照作业成本计算的规则:作业决定资源的耗用量,资源耗用量的高低与最终产品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将这种资源消耗量与作业间的关系。我们将这种资源消耗量与作业间的关系称为资源动因,资源动因联系着资源和作业,它把总分类账上的资源成本(生产费用)分配到作业。作业动因是分配作业成本到产品(或劳务)的标准。它们计量了每类产品消耗作业的频率,反映了产品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 由于上述二个阶段双重因果连动,使得二个阶段服务于最终产品的作业非常多,选用的作业数越多,计量成本也就越高。作业数量增多所带来的系统监控成本高企,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初次建立作业成本计算制度时,应当注意选用较少种类的但较为典型的作业,一般取20~30种为宜。实现较少种类、典型作业的要求的主要方法是同质归并。即归并同质作业,构成同质成本库。 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计算程序则是依据各种记账凭证和各种费用分配表,如:材料费用、外购动力费用、工资费用、折旧费用、辅助生产车间费用等分配表,汇总登记归集。其后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共性的分配标准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后计入产品成本。 三、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分配标准比较 制造费用的分配是否正确、合理,对保证产品制造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合理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的确定应当满足“共有性”、“比例性”、“可计量性”、“稳定性”等原则。 作业成本计算法采用典型的“成本驱动因子”作为分配标准是对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一项重大变革与突破。作业成本计算法以成本驱动因素作为连接资源与产品的中介,成本的归集与分配需首先计算作业耗用的资源成本,然后再计算产品所消耗的作业成本。除了产品是最终的成本计算对象,作为中介的“作业”也就成了新的成本计算对象,并成为连系资源与产品的纽带。 按“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二个阶段方式的归集步骤和选用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标准,改变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大一统”和“简单化”程式。细化了成本的归集与分配程序,进一步考虑并反映了不同产品实际耗用资源情况,使之能够针对不同产品实际耗用资源情况,使之能够针对不同产品选用成本动因并作为分配标准分配生产费用,使产品成本的计算更为准确,更加合理。 最终产品归集的作业成本的“估测”实质是计量。一是计量反映的动作效率数量;二是计量作业时间量。前者是指在全部最终产品对作业的需求程度大致均等的前提下,以执行作业的次数为基准来分配(归集)成本。后者是指按最终产品耗用每种作业所需时间来分配(归集)成本。在各最终产品对同类作业的需求程度与执行作业次数完全不相关的情况下,必须采用时间量标准。 而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 方法 的分配标准主要有:直接人工工时标准、机器工时标准、耗用直接材料量标准以及按标准产量标准等。由于产品有共性,决定了这些分配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对于生产具有这种“共性”产品,而且制造费用比重不大的 企业 来说或许是合理的。因为按这些分配标准所造成的成本失真,并未超出标准所允许的范围。但是,随着 科学 技术的 发展 ,单位产品中直接人工工资比例的大幅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则大幅度地上升,再按照传统的分配标准,其结果必然导致成本的严重扭曲。 四、作业成本 计算 、作业管理及其在我国 应用 的前瞻性 通过以上 分析 比较,作业成本计算法相对于传统的方法确实有其优越的方面。它能比较客观地、准确地反映企业的销售成本以及存货价值,具有真实性与可信性。但是就我国的整体 经济 运行现状看,应用与推广实施作业成本的情况下不容乐观。其具体理由有三: 第一,我国企业的生产管理能力相对落后。 中国 的生产管理模式,可以称之为传统式的生产管理模式。因为中国模式是在50年代照搬前苏联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而且 目前 尚处于改革的进程之中。 第二,我国上市公司从现有经济体制看,具有不可忽视的缺陷。传统的成本计算法是审计导向型的,存货计价的目的必然要求适应财务报告的目标。从传统成本计算计价法向作业成本计算法转化,注册审计师不一定接受这个转变。另外,传统成本法下提供的存货成本与销售成本不同于作业成本计算法提供的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对于它们之间的差异,注册审计师不一定会接受,且个人经济利益受损的那部分股东也会持反对意见。

‘伍’ 价值链成本管理有哪些内容及意义

价值链成本管理是在价值链理论、作业成本管理等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成本管理体系。
价值链成本管理有两层含义:
一是核心企业的成本管理要为价值链构建和优化服务,关注企业与价值链联盟企业之间的链接关系,不仅要考虑核心企业自身的利益,也要考虑价值链联盟企业的利益;
二是核心企业实施成本管理本身需要和价值链联盟企业进行合作和沟通,建立信息共享、利益双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因此,核心企业是通过搜集、利用价值链联盟企业的价值信息影响价值链联盟企业的价值活动,但不可能完全控制它们的价值活动。
扩展成本管理的空间范畴至企业外部价值链并不一定意味着一定要将成本管理的主体扩展为整个价值链联盟,而是通过规范(或设定)成本管理的目标、特点、内容、原则等来体现价值链成本管理模式。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系统是“多维”的控制体系和信息系统。这里的维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战略战术维,成本管理系统注重战略与战术的结合,以战略为导向,在战术上深入到作业层次;
二是时间维度,成本管理将实施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在产品的设计开发阶段进行成本的事前控制(即目标成本规划),在产品制造、运送、营销乃至使用报废回收等阶段实行成本的持续改进;
三是空间维度,成本的空间范畴不仅仅限于核心企业内部价值链,要从价值链联盟的视角考察企业的成本行为,即还要考察供应商价值链、购买商价值链及其与企业内部价值链之间的联系。比如由某个特定的供应商所引起的核心企业的成本、核心企业某种行为(例如改变产品设计)将给供应商或客户带来的利弊并由此产生的对价值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影响等等。
价值链由波特首先提出。它将原料到最终用户之间的价值链分解成与战略相关的活动,以理解成本性质和差异产生原因,制定企业竞争策略。具体从以下3个角度展开价值链分析:①内部价值链分析,是企业进行价值链分析的起点;②纵向价值链分析,反映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为企业增强其竞争优势提供机会;③横向价值链分析,是企业确定竞争对手成本的工具,也是企业进行战略定位的基础。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内容:
1、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
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实际上就是把作业成本法运用到价值链上。与产品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如同链上的环节,使得价值链会计成本分析成为可能。以企业价值链来归集和分摊成本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而言,企业的价值活动即成本行为。传统企业的管理者虽能抓住企业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但那些目前所占比例较小但正处于增长状态,且最终能改变企业成本结构的价值活动却容易被忽视,把价值链成本分析方法应用于成本管理会改变这种现状。成本经过在价值链上的分摊后用于比较各价值活动的成本的分布,从而找出可以改善成本的突破口。
2、企业外部合作者供应链的成本管理
公司之间的相互信任。许多公司已经意识到他们与制造商、供应商和最终客户之间的协作日益加强,只有与他们一起努力,才能降低供应链中的多余成本。
增加合作伙伴间的信任度就是建立责任会计管理。通过运用精确的成本核算数据去管理同步运作的供应链,减少公司之间的猜疑。只有所有的合作伙伴真正开始关注自身成本和其他共享者的成本之时,他们才可以同心协力降低整个价值链的总成本,削减供应链成本。首先,要鼓励采用这种流程,给供应商和客户提供有关责任会计培训。签订协作协议确保供应链的各方同意用责任会计管理反映的信息减少附加到最终用户的总成本,合作各方可能共同使用责任会计管理来决定由哪个公司执行供应链中的某个环节成本最便宜,从而在总体上控制成本。最后,帮助分销商更好地理解其成本,包括控制定单数量、简化定购难度、调整订单频率等。
这种成本管理的关键就是和客户和供应商建立信任关系,让协作者都理解本企业的费用和利润目标。在进行成本管理时要区分战略伙伴和非战略伙伴,对战略伙伴的成本着重成本控制,对非战略伙伴则着眼于成本降低,这样既确保了价值链的连续,又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价值链的总成本。

‘陆’ 价值链包括哪些方面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概念,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联结。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用波特的话来说:“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由一连串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与利润所构成,当你和其他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进行竞争,而不是某一项活动的竞争。” 价值链的概念和构成 价值链的概念和构成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为企业的股东和其他利益集团包括员工、顾客、供货商以及所在地区和相关行业等创造价值。如果把“企业”这个“黑匣子”打开,我们可以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或者称之为“增值活动”,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其产品在设计、生产、销售、交货和售后服务方面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的聚合体。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就是这一价值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企业的价值链及其进行单个活动的方式,反映了该企业的历史、战略、实施战略的方式以及活动自身的主要经济状况。 价值链可以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性增值活动两大部分。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即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如材料供应、成品开发、生产运行、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这些活动都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直接相关。企业的辅助性增值活动,包括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这里的技术和采购都是广义的,既可以包括生产性技术,也包括非生产性的开发管理,例如,决策技术、信息技术、计划技术;采购管理既包括生产原材料,也包括其他资源投入的管理,例如,聘请有关咨询公司为企业进行广告策划、市场预测、法律咨询、信息系统设计和长期战略计划等。 价值链的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管理的好坏可以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比方说,如果多花一点成本采购高质量的原材料,生产过程中就可以减少工序,少出次品,缩短加工时间。虽然价值链的每一环节都与其他环节相关,但是一个环节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环节的价值活动,则与其在价值链条上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根据产品实体在价值链各环节的流转程序,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被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大类。在企业的基本价值活动中,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可以被称为“上游环节”;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可以被称为“下游环节”。上游环节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产品,与产品的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顾客,成败优劣主要取决于顾客特点。 不管是生产性还是服务性行业,企业的基本活动都可以用上价值链来表示,但是不同的行业价值的具体构成并不完全相同,同一环节在各行业中的重要性也不同。例如,在农产品行业,由于产品本身相对简单,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一般较少需要广告茗销,对售后服务的要求也不是特别强烈,与之相应,价值链的下游环节对企业经营的整体效应的影响相对次要;而在许多工业机械行业以及其他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售后服务往往是竞争成败的关键。 二、价值链与企业的竞争优势 “价值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说到底,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价值环节上的优势。而行业的垄断优势来自于该行业的某些特定环节的垄断优势,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这些决定企业经营成败和效益的战略环节可以是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也可以是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或者认识管理等等,视不同的行业而异。在高档时装业,这种战略环节一般是设计能力;在卷烟业,这种战略环节主要是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策略(也就是如何对付各种政府和消费者组织的戒烟努力);在餐饮业,这种战略环节主要是餐馆地点的选择。 虽然如前所述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价值链,同一环节在各行业的作用也不相同,但是,对于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例如跨国公司则可以通过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也就是核心能力在相关行业中进行扩散和移植,从而提高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在国际营销活动中拥有全球跨行业营销的范围经济效应。这种范围经济效应是跨国公司通过最佳广度(范围)地使用通用型要素和资源而获得的。这种通用型要素可以是通用的生产设备、管理经验、营销技能和研究开发能力。由于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能发现通用型要素的存在,那么,当两个行业的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也就是核心能力需要相同的通用型要素时,跨国公司就将自己在一个行业中的核心能力扩散到另一个相关行业,使得范围经济效应转化为范围经济优势。因此,跨国公司在一个行业的营销沟通活动中获得的先进知识、经验和技能,可以不需要很大的追加投资就能转移到其他相关行业。如美国的菲利浦一莫利斯公司是着名的烟草商,创造了万宝路这

‘柒’ 如何运用价值链分析控制企业成本

价值链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互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波特所指出的价值链就是我们所说的业务活动或作业链,他强调作业后面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他从“价值”的角度重新串联这些作业,指明这些作业的内在联系及企业从事作业活动的最终目的——创造价值。而价值增值的前提应该是掌握关键的价值活动,将价值链条上的一个个链环拆解下来。从中选择处于竞争优势的环节加以保留,这样原来拥有整个链条的企业可能只会保留其中某个或某几个链环,而此时所组成的链环则是最有利于企业创造价值的链环。通过运用系统的方法来考察企业各项活动的集合,从而找寻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的过程即为价值链分析。
在今日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的时代里,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我认为无非有两种选择:低成本策略和差异化策略。当然有时间用两种策略会使企业更加具有竞争优势,但本文着重分析采用低成本策略。采用低成本策略的公司可采用低价格来扩大市场占有率,也可以比竞争对手享有更高的利润。达到低成本方法很多:生产规模经济、员工学习经验、获得低价格的材料、先进技术和优良的业务管理等。长期以米,企业生产过程中人们一直从产品本身的角度来考虑降低成本,这种方式如今看来似乎发展余地甚微,而在企业价值链中则蕴含着更多的成本控制机会。只有通过对价值链进行分析才可以更有效的实行成本控制。企业价值链分析是对产生顾客价值的各种作业活动与一连串并加以分析,是一种策略性的分析工具,用来找出哪些活动可以增加对顾客的价值或降低企业的成本。这些作业活动可以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作业和企业外部价值链作业活动,因此价值链分析也从内部与外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由上分析我们发现,价值链分析目标就是要找出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而低成本策略优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选择,找到二者的切入点,我们可以借助价值链分析,从控制成本的角度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一、通过价值链分析,从战略高度来降低企业成本
(一)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
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可以分为两部分:内部成本分析和内部差异价值分析。
1.内部成本分析
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分析的主要步骤有:一是找出企业价值产生的主要作业活动;二是对每一主要作业活动进行成本动因分析;三是竞争优势分析。
(1)企业价值链主要作业活动分析
一般制造业的内部价值链为:新产品研发→产品与科序设计→购买原材料→生产制造与包装→仓储运输→销售→售后服务,但并不是每个公司的价值链均需包括上述作业,实际上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价值链,即使是在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价值链。比如销售日常生活简单用品的企业一般不会包括售后服务(牙膏、香皂等),而销售家用电器的公司则注重售后服务,所以每个公司在进行主要作业活动分析时要切合公司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2)对每一主要作业活动进行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有两大类: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与企业组织因素有关,主要是反映出一公司的长期决策,包括企业规模,规模的扩张导致各种生产要素达到一种新的配置比例平衡,激发出新的生产力,显着降低成本。但是当规模超出一定程度转化为规模不经济,则会导致各种条件恶化,所以企业要确定一个合适的规模,以取得尽可能的成本。另外还包括经验、技术等。执行性成本动因反映出一公司的业务和管理决策,以运用资源去有效达到公司目标。执行性成本动因包括员工参与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设备运用率、工厂布置效率等。
(3)竞争优势分析
竞争优势分析是寻找各种降低成本的方式为达到竞争优势。降低成本的方式很多,比如福特汽车公司改进产品设计与工程程序而降低生产及顾客服务成本,IBM电脑公司利用较小及较精密的磁盘机和主机板使其运送费用降低一半,WAL MART百货公司和其供应商P&G的电脑连线降低进货成本等。
2.内部差异价值分析
找出企业产生顾客价值的主要作业活动,并对其进行评估,找寻最佳优势。各企业拥有各自的差异化优势。比如奔驰汽车公司运用高品质汽车的策略,戴尔公司则采用良好的行销通路,国产手机迪比特则采用美观外形设计,一些银行纷纷开设ATM自动取款机则是强化了消费者服务。总之通过分析自身企业优势即最易产生顾客价值或最易取得较低成本的作业,确定最佳的差异化战略。
(二)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
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是一种产业分析,将一公司的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和同行竞争者以及社会环境列出,并对主要供应商及主要顾客作出成本与利润分析,最后决定良好的并购、外包与供应商及顾客联盟合作等策略。过去那种视竞争者为敌人,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已不再奏效,所有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如同出于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条上的生物种群,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在高度警惕的同时实现双赢甚至多赢。尤其面对国际大环境的变化,我们的企业要与跨国企业,外国大公司相竞争,就要发展具有实力的大规模公司,更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