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如何建立成本控制机制
扩展阅读
成本会计中p是代表什么 2025-01-16 05:16:56
独角兽产品哪个最好 2025-01-16 04:58:25

如何建立成本控制机制

发布时间: 2022-02-23 12:21:21

❶ 如何建立全成本独立核算的工作机制

成本控制实际上是一个全员参与、个体控制的过程。说它全员参与是指企业的每一个人都会影响成本控制的结果,但成本控制的重点不是这些单个的个体,而是这些个体的直接领导者--作为"兵头将尾"的部门经理们。 现代企业对部门经理的职能界定上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对本部门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如果部门经理们真正对本部门实施了有效的成本控制,实际上就实现了整个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 因此实行以部门为单位的"部门核算"方法是一个有效的工具。 部门核算是一种针对部门进行的经济控制考核方法,也是一种充分授权部门经理的经济核算方法。主要内容是:对各部门下达全年度的成本、利润指标,在这个指标的控制下,部门经理可以自行决定本部门收支项目,公司指定财务、行政、审计等部门(或者是一个专门的项目小组)定期对其进行监督检查、费用稽核,定期进行公布,年终进行汇总,兑现奖惩,部门经理在整个部门的费用上有充分的自主权,但同时也承担完全的责任。 为刺激部门经理和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一般的核算办法中都包含这样的信息:凡年度成本低于预算、利润高于预算的部分按比例进行奖励,奖励的方法是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部门提留,反之进行相应惩罚。年度费用的控制结果将直接影响部门经理下一年度的薪资待遇,企业通过对部门经理的控制、员工本身的控制意识增强以及员工--部门经理间的自觉监督实现了成本控制的目标。 部门核算的指标包含经济收支但不局限于此,可以有其他指标,比较常用的有:薪资、嘉奖、员工带薪休假等; 部门核算优点是充分授权部门经理,极大地调动了中层管理人员、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成本利润与个人(部门)利益挂钩,每个部门、每个主管、每个员工都会密切关注成本利润,追求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从而实现公司经营成本降低和利润最大化。 可以说部门核算解决了两个问题:部门主管不管和没有依据管的问题,没有制度就没有执行的依据,部门主管怎样来管?为什么管?往往会导致这样的问题:部门主管做"好好先生"--只要员工申请就签字,或者部门主管想控制,但有依据吗?没有。 实施部门核算最重要、也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确定部门的预算,预算高了失去核算的意义,预算低了部门会难以运转,关键是确定这个"度",要想处理好这个问题,关键的就是发动财务、行政部门(成本运行部门)的力量,同时在制定这个指标时考虑缩小执行周期,比如一个季度。在第一、二个(甚至更多)考核周期内依照实际进行微调,需要一段试运行。 具体的预算指标的确定方法及比重: 1、人员办公费用70%; 2、设备设施维护(折旧)25%; 3、其他不可预见支出5%; 综上所述,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就是:明确部门经理的职责权限,将其对本部门费用的成本控制任务作为考核和监督部门经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来明确说明,通过部门经理的控制以及员工的普遍监督达成目标,实现公司内的"成本控制"目的。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成本控制,一般能够有效解决企业的费用控制难题,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常有裨益。

❷ 怎样做好成本控制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如何做好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一、
成本控制的方法
(一)目标成本管理
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为主、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在产品规划、设计阶段就着手努力,运用价值工程,进行功能成本分析,达到不断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目标成本是在产品生产准备前下达给技术、生产等职能部门的产品成本控制目标,即产品在市场上可能接受的销售价格减去合理利润和税金后所能允许发生成本的最大限额。目标成本计算法的思路是建立一种通过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的估算而得出的目标成本,以便使人们从期望的竞争状态回到能保证目标利润
实现的经营成本和生产效率上来。目标成本计算法通常以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为基础确定产品或劳务的成本计算方法。目标成本计算应以顾客为导向,它以顾客认可的价格、功能、需求量等因素作为出发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目标成本计算又称为“价格驱动成本计算”,它与传统的“成本加成计算价格”相对应。
目标成本计算始于对产品价格的计算。产品价格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产品的功能、性质及市场竞争力。目标成本管理的关键在于确定目标成本,成本预测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①扣除法。首先确定企业的目标利润,然后再从产品销售价格中扣除应缴纳的产品销售税金和本单位目标利润,其余额就是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成本。
②经验估算法,也叫调查研究法。它是对同样产品,采取同行业先进企业以及本企业的历史先进水平或上年度的实际成本,结合在计划期内各种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根据预测成本降低的可能性及其保证程度,估算出产品目标成本。
③高低点法。根据成本习性将企业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用一定时期历史资料的最高业务量与最低业务量的总成本之差与两者业务量之差进行对比,先求出单位变动成本,然后再求得固定成本总额的方法。④回归分析法。根据过去若干期的成本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回归直线,确定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然后再讲行成本预测.
目标成本法的执行,与产品生命周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产品规划、设计、生产阶段,目标成本法的作用更加明显。具体包括下面几步:
第一,产品规划阶段。由企业产品开发委员会对市场的产品需求状况和消费倾向等问题进行调研。
第二,产品设计阶段。在此阶段,目标成本法强调价值工程法的运用。根据产品规划书,设计出产品原型。结合原型,把成本降低的目标分解到各个产品构件上。
第三,试生产阶段。在试生产阶段一旦发现产品成本超过目标成本要求,就得重新返回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进行再次改进。只有在目标成本达到的前提下,才能进入最后的生产。
最后,生产阶段。进人生产阶段后,目标成本法转向成本维持,保证正常的生产条件,维持既定的水平成本。
(二)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三)责任成本控制
责任成本是指特定的责任中心(如某一部门、单位或个人)在其所承担的责任范围内所发生的各种耗费。从实质上来说,责任成本制度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管理制度。具体说,就是要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组织系统,建立责任成本中心,按成本责任的归属进行成本信息的归集、控制和考核,从而将经济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和具体执行人。责任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建立责任中心。实行责任成本制度,要求企业根据其组织结构特点按照分工明确、权责分明、业绩易辨的原则,合理划分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可从不同角度划分,西方责任会计中划分的责任单位主要是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和投资中心。我国责任会计理论对责任单位也有不同的划分形式,从责任会计核算与控制内容划分,可将责任单位分为成本费用责任单位、利润责任单位、成本资金责任单位和收入资金占用单位。
(2)建立内部结算制度。内部结算是指在企业内部模拟银行结算方式,对各责任单位的经济事项运用货币形式进行交换的管理方式。建立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转移产品或劳务确定合理的内部价格,为各责任中心考核提供依据。建立内部结算制度的关键是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和选择内部结算方式。
(3)编制责任预算。责任预算是企业总预算在各个责任中心进行合理划分而编制的预算。作为责任会计的重要环节,责任预算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控制企业及各责任单位活动的标准,是考评各责任单位业绩的依据,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手段。
(4)进行责任控制。责任控制是责任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各责任单位的责任指标为基础,以责任预算为依据,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收入、成本、利润、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各责任中心应实行自上而下的控制,各责任中心也应加强自我控制。
(5)建立健全责任成本核算制度。为了及时报告责任中心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实际与预算的差异,企业应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责任成本核算制度。
(6)进行责任考核。可以根据责任中心的业绩报告,分析与其责任预算的差异,并查明原因,实行奖惩。通过评价和考核,可以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存在的缺陷,为下一期预算编制提供参考资料。责任成本考核应公平合理,不但能激励各责任中心的积极性,也能通过适当的惩罚约束和控制不当行为,以实现责任中心权责利的统一。
(四)标准成本控制
标准成本法亦称标准成本系统、标准成本会计,是指围绕标准成本的相关指标而设计的,将成本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150]。标准成本系统最初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随着其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被西方国家广为采用,目前已成为企业Et常成本管理中应用最为普遍和有效的一种控制手段。
标准成本具有以下特点:以产品成本为对象,融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为一体,突出成本控制在系统中的核心地位;成本差异揭示及时,按管理区域分类计算、分析和控制各种差异,责任分明;不强调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反映成本差异旨在改进管理,降低消耗。
一个完整的标准成本系统,主要有标准成本的制订、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和成本差异的处理三部分组成。实施标准成本系统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①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结合生产特点制定成本中心;
②正确制定单位产品标准成本(成本标准);
③揭示实际消耗与成本标准的差异;
④根据实际产量和成本标准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
⑤积累实际成本资料并认真汇总计算实际成本;
⑥通过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比较,算出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成本差异的原因;
⑦进行标准成本及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纳入会计簿记体系的单位才有);
⑧向成本负责人提供成本控制报告,评价考核各责任部门、人员的业绩。
二、
成本控制的步骤
虽然控制对象各有不同,控制工作的要求也各不一样,但控制工作的过程基本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
(1)确定控制标准,即确定评定工作绩效的尺度。管理者应以计划为基础,制定出控制工作所需要的标准。
(2)衡量工作成效,即通过管理信息系统采集实际工作的数据(与已制定的控制标准中所对应的要素),了解和掌握工作的实际情况。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获取信息的质量问题,做到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可靠性、适用性。
(3)分析衡量的结果,即将实际工作结果与标准进行对照,找出偏差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为进一步采取管理行动作好准备。这是控制中最需理智分析的环节,是否要进一步采取管理行动就取决于此。若分析结果表明没有偏差或只存在“健康”的正偏差,那么控制人员就不必再进行下一步,控制也就到此为止了。
(4)采取管理行动,纠正偏差。纠正偏差的方法不外乎两种:要么改进工作绩效,要么修订标准。
三、
成本控制的原则
(一)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丧失的收益。
1.实用性:成本控制要能起到降低成本、纠正偏差的作用,具有实用性;——成本控制系统应能揭示何处发生了失误,谁应对失误负责,并能确保采取纠正措施。
2.例外管理:对正常成本费用支出可以从简控制,而格外关注各种例外情况;
3.重要性:对成本细微尾数、数额很小的费用项目和无关大局的事项可以从略;
4.灵活性:成本控制系统应具有灵活性。面对出现的预见不到的情况,控制系统仍能发挥作用。
(二)因地制宜原则
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个别设计,要适合特定企业的特点、适合特定部门的要求、适合职务与岗位责任要求、适合成本项目的特点。
(三)全员参加原则
有效控制成本的关键,是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四)领导推动原则
成本控制涉及全体员工,并且不是一件令人欢迎的事情,必须由最高当局来推动。

❸ 如何制定成本控制目标

一些企业要做到科学的控制成本,首先就是要正确地认识“成本”的意义,进而才能有效地做到控制成本。
一、成本控制在于把钱花得恰到好处
麦肯锡曾这样评价中国企业:“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上的侏儒”。其实,成本控制是一门花钱的艺术,而不是节约的艺术。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得恰到好处,将企业的每一种资源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这是中国企业在新的商业时代共同面临的难题。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片面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而国际公司则认为,以节约成本控制基本理念的企业只是土财主式的企业,他们除了剥削工人和在原材料上大打折扣以外,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所以,我们需要学习现代企业应有的成本控制战略及方法。企业要想有长期效益,就只能从战略的高度来实施成本控制。换句话来说,不是要削减成本,而是要提高生产力、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量并确保产品质量
单纯地削减成本,把成本的降低作为唯一目标,并不能得到有远见的企业家的赞同。单纯地追求削减成本,一般简单的做法都会考虑降低原材料的购进价格或档次;或者减少单一产品的物料投入(偷料);或者考虑降低工艺过程的工价,从而达到削减成本的目的。这样是十分危险的,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企业劳力资源的流失、甚至失去已经拥有的市场。
二、成本控制需要建立科学机制
要做到合理控制成本,该如何做呢?我们来看看跨国企业是如何建立成本控制体系的:
第一步:战略目标指导成本控制目标
方向正确等于成功了一半,成本控制也一样。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不断的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所以,制定目标成本时首先要考虑企业的赢利目标,同时又要考虑有竞争力的销售价格。由于成本形成于生产全过程,费用发生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情、每一项活动上,因此,要把目标成本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个人。
1.企业项目分析
各个部门以营销目标导向,进行年度工作的项目立项,列出为实现目标所需要做的各类项目,同时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再对时间、成本、性能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对比成本与收益。比如市场部明年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需要完成多少市场宣传及推广的项目,项目逐一分解成任务后,对每个任务所需要的费用进行合理预算,同时对产生的收益进行估算。
2.进行行业价值链分析
行业价值链:是企业存在于某一行业价值链的某个点,包括与上、下游与渠道企业的连接点,如供应商产品的包装能减少企业的搬运费用,改善价值的纵向联系也可以使企业与其上、下游和渠道企业共同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竞争优势。
3.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
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本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平行位置,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然后,自己企业与之相比较,就找出了与竞争对手在任务活动上的差异,扬长避短,争取成本优势。
第二步:成本控制四步执行法
1.减少目标不明确的项目和任务
在企业目标清晰的情况下,每个项目及任务都是为实现目标所服务的。项目立项分析后,可以把目标不明确的项目与任务削减掉。
2.明确各部门的成本任务
实行“全员成本管理”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先测算出各项费用的最高限额。然后横向分解落实到各部门,纵向分解落实到小组与个人,并与奖惩挂钩,使责、权、利统一,最终在整个企业内形成纵横交错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
3.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
没有数字进行标准量化,就无从谈及节俭和控制。伴随着成本控制计划出台的是一份数字清单,包括可控费用(人事、水电、包装、耗材等)和不可控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原料采购、利息、销售费用等)。每月、每季度都由财务汇总后发到管理者的手中,超支和异常的数据就用红色特别标识。在月底的总结会议中,相关部门需要对超支的部分做出解释。为了让员工养成成本意识,最好建立《流程与成本控制SOP手册》。手册从原材料、电、水、印刷用品、劳保用品、电话、办公用品、设备和其他易耗品方面,提出控制成本的方法。当然,有效的激励也是成本控制的好办法,所以,成本控制奖励也成为员工工资的一部分。
4.成本管理的“提前”和“延伸”
“提前”就是加大技术投资,控制采购成本;“延伸”就是将上下游整合起来。当今的市场竞争,是实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竞争,也是成本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成本决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企业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企业管理者要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控制方法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迎接各方的挑战。

❹ 成本控制的方法

一、从成本中占比例高的方面着手
控制成本自然是要控制产品的全部成本,从成本产生全过程、全方位来控制成本,包括设计、采购、制造、营销与管理各个环节都要置于企业成本控制范围之内。成本分为材料费、人工费和管理费等几个方面,视企业产品的不同,企业成本控制首要的是控制成本的主要方面,从占成本比例高的材料、人工等方面着手。
二、从创新方面着手
从创新着手来降低成本,从技术创新上来降低原料用量、价格便宜的材料替代原有老的材料,从工艺创新上来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材料的损耗量、提高成品率或一级品率,从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创新上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以降低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与固定成本含量,从营销方式创新上来增加销量、降低单位产品营销成本。
三、从关键点着手
采购原料的价格成为企业成本的控制关键点;降低存货,加速资金周转成为该企业的成本控制关键点;提高成品率、降低废次品成为成本控制的关键点;升级换代快的产品,产品设计可能成为成本控制关键点;材料成本低,营销费用高的烟、酒、化妆品等,营销费用可能成为成本控制的关键点。
四、从可控制费用着手
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人为进行调控的如材料用量、机物料消耗量、材料进价、办公费、差旅费、运输费、资金占用费等可控费,我们花力气去控制才有意义。从可控制费用着手进行成本控制,才是企业的成本控制之道。
五、从激励约束机制方面着手
发挥每个成本相关者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是企业成本控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建立与之相关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靠制度,用激励与约束的方式来调动员工控制成本的主观能动性,将节约成本与控制者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利用奖惩的办法将企业被动成本控制转换为全员的主动成本控制。

❺ 如何有效控制成本

企业有效控制成本方法如下:
一、完善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企业在成本管理时,首先应该抓成本的基础管理工作。基础工作是基石,是实施成本控制的“标准”,是过程控制、差异分析、纠正差异、业绩考核的基础。但实际中大部分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没有落到实处,只是在喊口号、流于表面形式,成本并未真正得到有效控制。如材料消耗过大,工时定额不准,费用开支详细程度不够。企业做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定额标准:(1)人力资源部门组织修订和完善工时定额标准;(2)技术部门要组织修订和完善材料消耗定额;(3)经济运行部门要组织修订和完善工具、能源消耗定额,要组织检查、补充、安装计量标准。其次,企业综合管理部门要组织修订和完善管理流程和制度。此外,财务部门要组织成本习性的划分标准和确定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
二、努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成本控制的重点在运营过程中,企业应从降低设计成本、采购成本、质量成本、销售成本、工作流程、资金占用、减少库存七个方面,来努力降低总的运营成本。
1、控制设计成本
一个产品成本的80%左右决定于设计阶段,因此要重视设计成本的控制工作。首先开发部门的每个工程技术人员都要树立成本控制的思想,从设计阶段开始就要考虑工艺、制造、采购等方面的成本控制,加强与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的协调合作,全面熟悉客户需求、了解市场价格,利用价值工程的原理,从功能——成本分析入手,考虑功能的合理性、必需性,坚持“合适就好”的原则;第二,技术开发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要认真总结以前一些的成功经验,运用价值工程的原理,重新审视企业的功能——成本配置问题,为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第三,技术开发部门要牵头做好下一代新产品的功能——成本分析工作;第四,各部门要利用价值工程原理,重新审视工艺、工序的增值性。
2、控制采购成本
通常情况下,采购成本占总成本的50%~80%,是传统成本管理的重点。控制采购成本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利用科学的决策分析方法,合理决定经济订货量或经济批量、决定采购项目、选择供应单位、决定采购时间;第二,进一步推进集中采购制,建立原材料、辅料、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对外服务的统一采购平台,实现价格、供应商等资源共享;第三,推进直供制,逐步取消中间供应商;第四,建立采购责任制,强化采购人员、审价人员的责任意识;第五,整顿辅料、零星物资采购价格,采购价格要在前一次采购销售价格的基础上逐步下降;第六,探索建立采购奖罚制度,奖罚要与领导、个人挂钩;第七,加强技术攻关力量,降低采购成本。
3、控制质量成本
改善质量和降低成本是相容的。质量是成本的基础。要打破提高质量增加成本、降低成本损害质量的旧观念,改进质量,事实上会带动成本的降低。提高产品质量必须贯彻“以预防为主”的精神,适当增加检验费用和预防费,可以大幅度减少因质量不好而造成的损失。改进质量成本,要加强工作过程中的质量,才能减少废品损失、减少工作、减少重工时间、减少资源耗用,因而才能降低营运总成本;企业各部门进一步加强制造质量成本的控制,把质量成本的控制范围扩大到服务、设计、管理、研究领域;健全各职能部门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设置职能部门工作质量目标。
4、控制销售成本
销售部门在扩大销售成果,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要强化销售费用的使用效率,相对降低成本。首先,销售部门要研究、推进大销售、大服务的营销体系,以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其次,销售部门要认真研究国家、各地方的税收政策,合理进行分公司的税收策划;第三,销售部门要利用布点论的相关知识,探讨销售分公司布点的合理性;第四,销售部门要利用经济决策方法,降低运输成本。第五,销售部门要利用成本最优决策,提高广告费的使用效率。
5、优化工作流程
工作是由一系列的工作流程或步骤所构成,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最终产品或服务为止,每一个流程中应增值后再送到下一个流程,每一个流程都包含着人力资源或机器磨损,若不从事有价值增加的运作就是一种浪费。因此,各单位要按照价值链的管理方式重新审视工作流程的增值活动,减少工作中无价值的行为,杜绝“六种浪费”:制造过多的浪费、运作的浪费、加工的浪费、搬运的浪费、等待的浪费、时间的浪费。
6、减少库存
库存不会产生任何附加价值,它不仅占用空间、占用资金,而且产生搬运和储存需求,吞食了财务资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库存的腐蚀、变质,会产生浪费;另一方面,技术进步,竞争对手产品的改进,产品将产生经济磨损,会使产品一夜之间变成废品。降低库存需要从降低库存数量,降低库存单位价格方面着手。因此,应加大对库存的管理力度,缩短生产线、减少在产品,科学预算销售数量,决定库存数量和结构,正确计算取得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把存货量和库存金额控制在最佳的范围之内。
7、减少资金占用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是企业最根本的资源。任何资金都是有成本的,无论是长短期借款、债券,还是股票、资本。任何资金都是有机会成本的,一笔资金投到股市就不能投到其它地方。减少资金占用,可以减少资金成本或增加收益。因此,企业首先要推进资金集中管理,避免过于分散,规避风险;其次,职能部门要合理选择营运资金政策、合理制定商业信用政策、清楚短期借款条件,合理预算现金流量,把各个环节的资金占用降低最合理的水平。
三、根据经营目标,倒推分解,将成本目标落实到各层根据企业确定的目标体系和经营目标,并结合各业务板块的实际情况,倒推分解、下达成本控制的具体目标。首先,各部门不能只有一个总的奋斗目标,要按责任会计的要求把目标成本层层分解为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落实到各有关成本中心,将压力传递到车间、班组、个人,真正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其次,各级部门指标要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成本控制网络,确保逐级目标的实现;第三,各部门在目标成本的制订中,即要考虑自身的内部情况,又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合理选择正确的标杆,制订出最佳的目标成本;第四,凡是成本降低方案,无论大小,均要求量化成本降低目标。
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确保成本控制有效进行要使成本控制真正发挥效益,还必须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为此,企业应建立“人人节约、人人有奖”,“人人贡献、人人获益”的激励机制。人力资源部门和财务部门首先要根据成本控制目标的量化目标和要求,完善绩效评估制度;其次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组织激励,确保成本控制有效开展;第三,建立“成本控制”个人奖励基金,加强个人激励,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关键是要将成本控制落到实处,成本控制与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紧紧相联。企业只有提高管理水平,开源节流,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才成为可能。

❻ 如何建立企业成本控制的考核机制

制造业企业的日常运行环节必将伴随着成本的产生,以前原始成本控制往往关注于对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造成了对于产品从设计、采购、销售等流程的关注不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以生产为导向的成本控制方法已经难以迎合当今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形势。这种情况下主要会突出以下一些问题,我们来看一下。
1、设计环节的成本控制问题
产品的形成源于设计团队的研发设计,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点。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常见的问题:设计人员经常性的不能把产品的功能与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很好的做结合,忽视了产品流向市场的最终目的——被市场所接受,带来经济效益。造成了产品看似功能趋近完美,但是不被大众所认可,导致设计成本无谓的浪费。
设计人员不能把产品成本考虑周全,只是看中产品的表面成本,不注重潜在的成本,比如产品的运输、储存、包装等等,造成最终附加成本过高。
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为追求新潮而忽略了成本问题,实际上很多产品是能够利用现有设计以及相关设备来实现,不需要一次性的更新一些主要的功能和研发设备,导致成本浪费。
2、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
采购人员一提到成本控制,往往觉得控制采购成本就是尽量降低采购价格,并以此为业绩考核,结果实际情况是不但没能真正减少采购成本,反而造成了采购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增加,致使材料被迫不得不返工,最终还是造成了采购浪费。
企业往往认为采购成本控制是单一的采购部门的职责,没能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没有采购上下游部门的一同参与,光靠采购部门一个不能实现真正的成本控制。
与供应商的合作不充分。制造业企业在控制采购成本的时候,只是一味的压低采购价格而不考虑供应商的利益,现实后果往往是削减了供应商的利润。更严重的后果是如此一来,大多供应商纯粹是为了短期合作,并没有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尤其是企业可能既没有得到长期稳定且价格合理的货源,而且还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库存积压,增加企业成本。
没有形成对于采购部门人员成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目前制造业企业对采购人员往往重视不高,缺乏公正有效的采购绩效考核标准。同样,对于供应商也只是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进行审核,而没有真正建立一个供应商数据库来进行管理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损失了与信誉良好的供应商进行战略性的长远合作的关系。
3、生产环节的成本
不得不说,制造业企业对生产制造阶段的成本控制关注相比其他阶段较多,但还是有一些问题的。一般制造业企业将产品的制造成本分为料、工、费三部分,且成本控制的重点在对于原材料的控制。不能合理的利用原材料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如不加以利用边角料而直接丢弃等等。另外,企业在生产效率的把控上往往做的不好,生产效率低下,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成本太高等,造成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缺乏对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此外,在各项费用上的管控也往往做得不够,基本都是参照经验主义,不够准确。
4、销售服务环节的成本控制
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最终是要面向市场的,也就是销售阶段的形成。企业往往为了提高营销服务的质量而忽视了成本控制。

❼ 怎么控制成本,应该有怎么的控制制度

以建筑单位的成本控制谈一下具体的改进措施:

1、建立一个完善的成本管理机构
要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成本控制体系。成本控制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的机制。作为项目经理,首先应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班组的协调工作,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班组,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实施成本最低化,且有序到位,以达到可能实现的最低目标成本的要求。
2、建立成本控制责任制
我们在工作中往往制定一些工作指标来衡量管理人员的责任,或者以计划进度的完成情况来制定进度目标,从而作为奖罚的依据,但往往忽略了成本管理的责任,总之,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各参建人员应该在原有的责任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的责任。使每一个人,特别是国有施工企业的干部职工,都要有这样的认识,抱着对企业和集体负责的主人翁意识为降低成本精打细算,为节约开支严格把关。所以,建立一个严密的成本控制责任体系,用统一的规范和责任来约束和指导工程参建人员的工作,保证施工项目达到预期的经济指标,在项目施工中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对几个关键要素的控制。
对人工费、材料费、钢管脚手架等设备的控制;对现场管理费用的控制。
4、建立考核制度和奖励机制
制订和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成本控制的责任落实到施工管理的每个角落和每一个人。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中人人有责却人人不管,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是获得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对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严格的考核奖惩。每个月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主那业施工队负责人召开成本核算考核会议,对于费用节超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具体的奖惩建议,然后根据施工生产任务完成情况、成本计划实施情况,作出具体的成本 兑现和奖惩决定。同时,对于作业层的奖惩要进行记录,作为项目竣工后最终考核依据。

希望上述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❽ 企业如何进行成本控制

这个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成本控制方法是不同的,就是这样子。

❾ 如何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1 构建采购成本控制体系的意义
采购成本是企业进行采购工作所发生的各种相关费用,它包括资金占用成本、物流或运输成本、管理成本以及库存维持成本和因采购不及时带来的缺贷成本。虽然不同企业的产品成本构成差异较大,但采购成本都占较大的比重,大约30%~90%企业应当对采购环节诸要素进行科学规范和有效管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找出并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成分,构建采购成本控制体系,通过确定最优“性价比”进行采购决策,实现减少采购支出、提高采购效率、扩展利润空间、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
2 构建采购成本控制约束体系 规范采购行为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
(1)计划管理:在保证无计划不允许采购的前提下,以“完整、准确、及时”为原则,参照生产计划、原始统计数据、消耗定额及其它内部资源制定采购计划,充分发挥计划的指导作用。
(2)采购管理: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四比”(质量、价格、服务、资信)、“三公开”(产品明细、厂家报价、采购结果)、“两必须”(货比多家、签订合同)、“一到底”(谁采购谁负责到底),做到采购程序公开、厂家参与机会平等、竞争有序。
(3)合同管理:①建立合同签订标准和审批程序,确定合同审查机制,避免合同欺诈。②对合同执行的时间、成本、质量情况进行追踪管理,对合同变更和变化进行有效控制。③及时总结合同完成后的执行效率和供货商的总体表现,为以后的采购决策提供依据。
(4)到货验收制度:凡是采购的物资必须经检验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物资验收坚持质量优先和“责任追究下移”、“连带责任上推”原则,保证每一级人员能够认真负责、严格把关,杜绝由于物资采购质量引发生产事故的产生。
(5)供应商考核评估方法:①实行准入制度,严格供应商资格审查。②建立科学的供应商绩效评估体系,通过质量、价格、交货期、服务等基本评估要素定期进行综合考评,淘汰绩效较差供应商,③与评估为A级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双赢合作伙伴关系,实施供应商激励机制,促进供需双方良性循环。
(6)资金与核算办法:①加强资金管理,合理分配资金用途,防止有限资金被分散,提高资金利用率。②严格成本项目核算,进行奖惩控制,形成动力机制。③在保证效益最大化总目标的前提下,做到采购计划与财务计划的统一,实现财务对采购的有效监管。
3 完善采购组织建设 构建采购成本控制的组织保障体系
(1)加强生产、财务、仓管、采购等部门的联系,建立采购需求的联动机制。项目管理培训
①生产计划是编制物资采购计划的重要依据,因此生产部门要紧紧围绕生产运作计划对生产诸要素进行反复综合平衡,从时间和空间上安排与需求有关的品种、数量、速度、时间、库存水平等指标。②仓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存储与采购的矛盾关系,确保合理库存水平,全面核算仓储成本,有效规避缺贷损失,为经济批量的确立提供科学依据。③财务决策部门通过运用现金流分析确定企业的健康程度,规定财务计划,在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兼顾风险和报酬基础上,应对采购计划设定一个资金预算目标,并力求二者高度统一。④采购部门将企业的生产计划、合理的库存水平、资金的现金流量配合有效结合起来,通过综合分析制定出采购计划和经济订购批量,实施采购。
(2)在采购部门内部建立有分工有合作、既能紧密衔接、又能相互制约的内部运行机制。①严格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通过落实采购人员月度绩效评估制度,有效激励采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责、权、利完美的统一。②将采购、验收、结算等职能划分不同部门执行,建立决策层、管理层、现场层梯级树状管理模式,形成层层相连、上下衔接、左右协调管理体系。③建立由采购员、业务经理、中心领导组成的集体讨论决策制,实现隐蔽的权力公开化、集中的权力分散化,确保物资采购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公开、透明。
(3)建立采购工作监督、评价与服务机制。在采购部门外部组建由使用单位、财务、法律、审计监察部门和企业领导组成的采购工作领导小组,对采购方式、采购过程、采购结果进行监督,检查采购部门对有关采购的政策、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查处违法违规活动,评价采购工作并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加强监督部门对被监督部门的服务意识,促进企业的采购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4 合理选择采购方式 构建采购成本控制的运行体系项目管理论坛
(1)采购方式是企业获取物资、工程、服务的途径、形式与方法,它决定企业能否有效地组织、控制物品资源、以保证正常生产和经营以及较大利润空间的实现。那种拘泥于定点采购、或迫于人情采购、或流于随机采构、委托采购等做法在今天已不适应,企业必须改变其采购方式。
(2)现代化采购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现代化科学成果来完成采购过程的一种采购方式,解决了传统采购方式下难以克服的时间和空间问题,使采购活动更加方便、快捷,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①MRP采购。根据主生产计划、产品结构清单、产品及零部件库存量,计算出所有零部件、原材料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然后按计划进行采购。该种采购方式计划细致、严格,市场响应灵敏、采购效率高。项目经理圈子
②JIT采购。满足需求为依据的采购方法,需方根据需要,对供应商下达订货指令,供应商在指定的时间、将指定商品按品种、数量要求送到指定的地点。该种采购方式是一种直接面向需求的采购模式,既做到了灵敏的响应并满足用户需求,又使得用户的库存量最小。
③供应链采购。是一种供应链机制下的采购模式,采购不再仅是采购者操作,供应商的力量在加大,形成了所谓的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这种方法既能保证满足用户要求,又能使物资库存量最小、浪费最小。
④电子商务即网上采购。是由采购人员通过上网,寻找供应商和所需品种,在网上洽谈贸易,订贷甚至支付贷款,然后经过送货进贷环节,完成全部采购活动。此种采购方式利于优化企业管理资源,从为库存采购转变为为订单而采购,有效地进行了采购流程再造,降低了企业库存,易于使采购双方形成战略伙伴关系。项目管理培训
5 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构建采购成本控制的风险防范体系
(1)实行供应商准入制度,制定供应商选择标准和程序,明确科学规范的评审项目,审查供应商资质和合法有效证件,了解掌握供应商的质量、价格、服务、技术力量、科研水平、应变能力等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目的谈判,允许合格供应商准入并建立相应的信息档案,淘汰不合格供应商。
(2)加强供应商绩效考核的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为避免个人权力太大、主观成分过多等消极因素影响,成立供应商绩效考核小组,建立供应商绩效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地进行供应商绩效考核。
(3)建立供应商综合评估体系,从品质、价格、服务、成本降低情况、交货周期、反馈与沟通、履行合同的承诺与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打分,按得分高低评定ABC等级,实行末位淘汰机制,并将结果反馈给供应商,督促供应商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进行动态管理,实现最佳采购环境。
(4)与优秀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实施价格折扣、柔性合同、商誉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等鼓励政策,促进供应商提高供应的连续性、改进供货质量、提升业绩,达到“双赢”共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