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经济学中知道数量、固定值和可变成本怎么算平均总成本
总成本一一总可变成本=固定成本TC一一TVC=TFC(总可变成本+固定总成本)/总产量=总平均成本 (TVC+TFC)/TQ= AC即:总成本/总产量边际成本为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要增加的成本MC=△TC/△Q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总产量 AFC=TC/Q平均可变成本=可变成本/总产量 AVC=AC/QMC(边际成本)、AC(平均成本)、AVC(平均可变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关系
① MC、AC、AVC三条曲线是U形且MC交AC于最低点;MC交AVC于最低点
②AFC是反函数,始终处于下降趋势
一、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①总成本与边际成本:TC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是MC,MC>0、MC=0、MC<0,TC分别表现递减、最小值、递增
②总成本与平均成本TC曲线上任一点和原点的连线的斜率是AC,当AC达到期最大时,TC和原点的连线正好也是TC的切线。
③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MC>AC时,AC递减增;MC<AC时,AC递增;MC=AC,AP取得最小值
二、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关系
MC曲线和AC曲线都是U型的,造成这种形状的原因都是由于投入要素的边际成本的递减或递增,但这两种成本的经济涵义和几何涵义不同,MC曲线反映的是TC曲线上的各点切线的斜率。而AC曲线则是TC曲线上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所以MC曲线比AC曲线更早到达最低点。MC曲线与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上。在这一点,MC=AC,就是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在这一点之左,AC在MC之上,AC一直递减,AC>MC,就是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在这一点之右,AC在MC之下,AC一直递增,AC<MC,即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AC是随MC的变动而变动的,当MC下降到一个更低点时,相应的AC也要跟着下降,但它同前面较高水平计算平均值,因此就必定大于MC,以至当MC到达最低点以后转而递增,在其未达到平均值时,AC仍在MC之上,并且AC仍继续递减,直到与递增的MC相交,AC才到达最低点,而后转向递增。
而过这一点之后,情况相反,AC还是随MC的变动而变动,当MC上升到一个更高点时,相应的AC也要跟着上升,但它同前面较低水平计算平均,因此就必定小于MC,即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
1、总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变动规律。
总成本TC是产量的函数,由于没有考虑固定成本这一因素,总成本曲线从原点出发,表明产品产量为零时,TC为零,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也相应增加,总成本曲线的形状主要决定于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也就是边际成本率。平均成本(AC)是每单位产品的成本,等于总成本与产品产量的比值。也就是:AC=TC/Q=f(Q)/Q。在几何意义上AC是TC曲线上的任一点与原点O的连线的斜率。AC曲线形状为U型,表明平均可变成本随产量增加先递减后递增,其成U型的原因也是投入要素的边际成本先递减后递增的
2、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
一般来说,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是:最初在产量开始增加时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产量很小。随着生产的进行,生产要素利用率增大,产量的增长速度大于成本的增长速度,所以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边际成本又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不考虑最初的短暂情况,那么,它的变动规律主要表现就是:边际成本先是随产量增加而减少,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随产量增加而增加,因此,边际成本曲线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
供参考。
Ⅱ 财务报表分析实际总成本怎么算
一。企业生产成本大的计算公式:
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1、直接材料成本的归集,根据企业的工艺流程选择合适的归集方法,没有固定的方法,书本上的框架性方法可以作为指导;
2、直接人工的分配,以材料成本归集为中心,采用适合本企业的方法进行分配;
3、制造费用的分配,采取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到所有产品中,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
以上的步骤计算做完了,相加就是你生产的产品总成本。
二。.如果只看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是看不到制造业产品的实际成本的,因为:
1。资产负债表的存货中包括了企业的原材料,库存商品。车间在制品成本;
2.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包含了企业所有主营产品的销售成本;
因此:要分析企业的产品实际总成本,必须要有企业某产品实际总成本的计算资料,仅凭财务报表是分析不出产品实际总成本的。
Ⅲ 总平均成本计算公式
∑x1f1/∑f1/∑x0f0/∑f0
所谓统计学上的总平均成本指数
就是指报告期总成本/报告期总产量然后再除于基期总成本/基期总产量×100%
Ⅳ 怎样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及单位成本
在两种产品的各种性质都一样的情况下就把这360件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笔开销都加起来就是总成本,然后再除以360就是单位成本。如果两种产品的各类性质有所不同,有些材料上的费用比较贵的话,就要把两种产品分开来算了。
Ⅳ 存货相关总成本的计算公式是怎么得来的
存货总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下面表述中的各项成本按年计)与购买和维持存货有关的成本。总成本=订货成本+储存成本,即T=(A/Q)*P+(Q/2)*C,其中,T-存货总成本,A-全年需求总量,Q-经济订货批量,P-平均每次订货成本,C-单位材料的年储存成本。
拓展资料:
1、进货成本:由存货的进价成本、进货费用、采购税金三方面构成。在进货总量既定的情况下,进价成本和采购税金保持相对稳定,属于决策的无关成本;而进货费用则与进货次数成正比例变动关系(每一次的进货费用基本固定不变),固定性进货费用属于决策相关成本。储存成本:因储存存货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存货资金占用费用(机会成本)、存储费用、保险费用、存货残损霉变损失等。其中变动性存储成本属于决策相关成本,而固定性储存成本是决策无关成本。缺货成本:因存货不足而给企业造成的停产损失、延误发货的信誉损失及丧失销售机会的损失等。
2、存货周转率又名库存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营业成本(销货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用于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即存货的流动性及存货资金占用量是否合理,促使企业在保证生产经营连续性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存货周转率是对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补充说明,是衡量企业投入生产、存货管理水平、销售收回能力的综合性指标。公式有如下:
成本基础的存货周转次数=营业成本/存货平均余额=销货成本
存货平均余额=(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期末存货=流动资产-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收入基础的存货周转次数 - 成本基础的存货周转次数 = 毛利 / 存货平均余额
也可以通过存货周转天数计算,存货周转率=计算期天数(365)/存货周转天数。
Ⅵ 一个项目上的总成本,怎么算比例
(283000+5000+4000+2500+133500)/4280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