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协调降低成本与员工培训之间的矛盾
企业管理者应该结合公司情况做好培训需求调查,把握关键培训需求,进而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和培训预算,同时借助外部专业机构的能力与资源优化年度培训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效益不好时,利用有限的资金实现培训价值的最大化,从而推动企业长足稳健的发展。
B. 如何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如果是工厂,就引进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
C. 如何通过管理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员工收入
从国外制造业强国的经验来看,中国企业还存在着很大的管理提升的空间。有资料显示:通过精益管理的实施有可能实现人均生产效率提升30%,质量不良率下降50%,库存减少50%。
一、 人工成本改善的空间
随着我国长期劳动力低报酬时代的结束,许多企业特别是代工企业已经感受到了劳动力成本提高带来的竞争压力。这对工人是利好,对企业而言则迫使其提高劳动效率。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若想实现工资的长期增长,最好的选择是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让员工在同样的时间里产出更多的价值。
在生产现场,我们常常看到工人们在不停地忙乎,工人的确在做事,但他们真在创造价值吗?
我们把工人直接在产品上加工的动作,称之为增值动作,但是生产过程还有很多非增值的动作,比如:搬运物料、调试机器、换型、等料、重复作业(返工)等等。仔细研究工人的每个动作,都值得问一问:这个动作有意义吗?能让产品产生变化吗?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和方法呢?工人的每小时,产出为什么波动很大呢?
借助动作分析、工作抽样、每小时产量跟踪等方法,我们会发现,很多情况下,工人们的增值率会超过50%。纯装配行业中好的企业会达到60%-70%。这个数据告诉我们,生产效率的改善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极端的状态下甚至会有80%-90%的改善空间。
这正是我们讨论的精益生产为什么能做到在员工收入增长情况下,降低人工成本的奥妙。
作业优化提升效率空间
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即提高增值动作的比例,有很多方法可以参考。
二、产品线的平衡
一个线体或一条产品线上几个人的作业速度往往不同,整条线的产能取决于最慢的那道工序。这就造成了其他作业人员等待的浪费。画一张生产线平衡表就能很清楚地分析出平衡率。从表1可以看出整条线的产出是由最慢的第11道工序(耗时18秒)决定的。
若用公式CT/(MaxCTxn)(n:工序数;CT:作业时间;MaxCT:最长工序作业时间)乘以100等于72%,这个数值告诉我们,这条线每产出一个产品,28%的员工时间是浪费的。
若这些工序不是排成连续的线体,而是分开在不同工位,这个分析也很有意义,它能告诉你整体的产能是多少,对于工序快的工位,要安排他们做额外的工作。
三、合理分配作业内容
如果生产速度不平衡,就要思考员工以什么速度来生产。这时,首先要知道的是节拍时间。节拍时间是客户需要一件物品时所需要的实际时间。在上述案例中,节拍时间是11秒,即客户每11秒需要一个产品。
有了节拍时间,就可以合理分配作业内容。将每个员工作业动作分为增值和非增值两类,非增值动作又可分为三类:A类行为是立即可以排除并不会产生任何障碍的动作;B类行为是作业上不需要,但需要对作业进行分析之后排除的动作;C类行为是在当前条件下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动作,这些动作没有价值,但是却是必须的,需要通过改善才能排除。通过消除、合并、重排、简化的方式进行优化和重排这三类动作,最终实现整体效率的提升。
四、合理设计生产布局
生产布局包括三个层次:工作台的布局、线体的布局和整个生产车间的布局。
工作台的布局直接影响到作业员的作业时间。设计工作台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大多数时候都主张站立作业。站立作业,手臂的活动比较自如,尤其是横向活动方便,避免扭腰。当需要灵活调整人数和作业内容时,只有站立作业才能做到调配自如。当一个人需要做两个以上工序时,也只有站立作业才能实现。坐着作业只有在产品本身不会变化,产品尺寸小,作业内容少时才适用。
工作台面的设计也很重要,我们通常参照图1。
对于线体的布局来说,U型最好,因为它能灵活调配作业员的数量,能有效地控制产品的进出,有利于作业员之间的沟通,有利于物料的供应,等等。
对于整个车间的布局按产品工序流的原则,传统上是按功能布局。比如一个机加工车间,车床是在一起的,铣床也是在一起的,刨订和磨订又是在另外独立的区域,而不管一个产品要经过车、铣、刨、磨等工序。这样的车间布局有利于管理,但不利于作业。我们要按生产流程来布局。
四、低成本自动化
如果劳动力市场工资上涨,则减少人的劳动量、依靠设备(资本)进行生产更合算。但是自动化不是一味追求高性能和高科技的设备,而是要实现低成本的自动化。
某法国企业在广东惠州、东莞各有一家工厂。惠州厂以作业改善为中心,装配线在产量相同的情况下由10个人减少到6个人。东莞厂以自动化为中心,引进了大量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作业员很少,一条生产线上仅两三个人。惠州厂和东莞厂相比较,惠州的员工数多了两倍,但是从财务指标上来看,惠州的指标却好很多,主要不同是管理费用低得多。东莞厂设备的相关成本是惠州工厂的一倍以上。
我们建议设计自动化设备时,投资回报率以一年为标准。而且,自动化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根据自动化的级别一步一步地来,最好是从每年改善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自动化的投资,这样就不会对企业造成额外的负担了。
五、传送带的使用
流动化生产的效率最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流动化生产并不就是要传送带式的流水线。日本二十年前精益浪潮兴起时,纷纷把传送带拆除,但我国的企业普遍还是喜欢传送带。传送带有一定的好处,最大的好处是方便生产管理和控制。但是传送带也有很多弊端:
六、物流人员的优化
物流人员的作业由于作业内容和场所不固定,效率往往不被人注意。物流人员常常仅有30%-40%的工作效率,其它时间都在等待。主要原因是生产不稳定,不能预见作业员何时缺料,何时完工,只能在旁边等,等有需要时才上去工作。所以提高物流人员工作效率的先决条件是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当生产速度达到一定的稳定性后,就可对每个物料做PFEP(每个物料的供应计划)来提高物流的效率了。
这里的关健点是每箱物料的生产消耗速度要一致或成比例关系,这样就可实现定间隔、定频率的小火车式的物料供应方式。做到这点,就会大大提高物料供应的效率,优化物流人员的数量。不单是物流人员的效率能提高,生产线缺料的损失同样也会地减少。
此外,车间布局会影响物流人员的效率,在设计车间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到物流路线。
七、质检人员的优化
质检人员在生产现场也是大量出现的。有的企业质检人员占生产现场直线人员的比率高达30%以上。其实,质检人员越少越好。道理很简单,质量是做出来的,不是检出来的。作业设计、布局设计、工装夹具的设计都要考虑到防错,如何防止不良产生,如何防止不良流出,如何进行全数检查,都要通过防错来减少质检人员的需要,一个好的企业这个比例应在5%以下。
八、生产管理高效率
生产现场管理很繁琐。一个管理得好的企业,应该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地方,因为任何事情都是按部就班,没有变化,但现实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常见的现象就是生产管理者整天焦头烂额地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生产现场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各种状况,一会儿缺料,一会儿停机,一会儿质量不良剧增,物料转运人员也是在整个车间乱跑。这些都是生产管理工作没做好的表现。
九、标准化作业
生产管理首先要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管理者才不会成为救火队员。标准化作业是生产管理稳定性的基础。
很多企业没有标准化的概念,认为不同员工做同一件事有很大差异是必然的,甚至有些企业不同员工的产量差别高达50%。也有很多企业把标准化理解为就是做出一些标准化的文件,让员工去执行。这是很大的误解。标准化作业是优化设计、培训,执行、检查和再优化的不断循环的过程,要让一线员工遵守标准化作业是管理者的职责,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之外,还要现场实时跟踪,对发生的不遵守标准的情况随时进行纠正。各级管理人员都要有相应的措施去保证标准化作业的正确执行。包括管理者本身的工作也要标准化,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不会因人而异。
十、每小时的产量跟踪
当生产现场有了一定稳定性,管理人员就可以腾出时间来做精细化管理。一般企业的管理跨度以周或天为单位,但对于现代管理这个跨度过长了,一天发生的事情汇总后,最快第二天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对于精细化管理来说太慢了,我们常用的管理跨度是以小时为单位。
当然,标准化作业是实现小时跟踪的基础。若没标准化作业,管理者只能忙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没时间在这么短的跨度里进行管理。
十一、透明化管理
管理好坏的本质不在“计划”而在“执行”,再好的计划没有有效的执行也是不会有“成就”的。实现有效管理,首要的是透明化。
生产透明化是有效管理的基本条件。实现透明化的方法和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生产简单的小型企业可采用目视化板的方式,将生产信息手工填写上去;对于大型、生产复杂的企业可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来实现。当然,作业员填写信息本身是个非增值的过程,如何高效地得到生产的即时信息,这也是需要研究的。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如何创造性地提高劳动者收入,在改善劳动条件、优化运营管理的前提下,通过各种精细化管理手段提高生产效能,降低生产成本。从长远来看,只有在收入增长和生产效率提升上做好平衡的企业才会得到长久发展。【胜者集团】
D. 如何优化人员配置,降低人工成本
人在精不在多,以合理的薪水留住老员工、熟练工,并且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岗位培训达到一人多技能,某个工序忙的时候能够随时进行调配
E. 如何降低企业在培训员工上的成本
首先要了解产生的成本是在哪些方面:
时间成本:包括前期组织的时间、员工签到培训所用的时间、后期进行分析总结所用的时间等。
资金成本:场地费、培训讲师费、培训资料费、员工因参与培训而拖延正常工作带来的损失等。
知道哪里产生成本,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的问题。
现在可以借助网络,借助手机进行员工的培训,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例如培训APP兜行,挺好用的。有培训、考试、签到等功能。
我们下发了培训课件,员工上下班坐地铁的时候也能学习,参加考试,效率特别高。而且上传的培训课件会一直保存在平台上,员工什么时候想看都可以,避免了多次重复的培训。上传的课件可以是word、PDF、PPT、视频等各种格式,即使员工需要的培训是实践操作类的,也可以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保存在兜行移动学习平台上。想什么时候看,就能什么时候看,温故知新。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F. 人员分配怎样才能节约成本
1)下策:
杀鸡取卵
1.1、减员。
减员是降低人工成本最直接的方式,人工成本绝对值下降效果很明显,但被员工劳动仲裁的几率及败诉风险居中。企业通常会以缩小经营规模,减少产线排配,控制间接人员编制及数量,人员只出不进等方式来达成减员的目的。同时,如何减员评估不好,可能导致优秀人才流失,等企业业绩上涨再次需求人员时,除了会增加招聘难度外,还会徒增一笔不小的员工培训费用(直接培训费用事小,员工熟练度、品质损失、物料损耗才是关键)。
1.2、降薪。
降低员工薪资是最粗暴的减低人工成本的方式,人工成本绝对值下降效果很明细,但被员工劳动仲裁的几率及败诉风险均极高。企业通常会以调整薪资结构、调整底薪基数、减少福利薪资、加大绩效考核力度来控制绩效奖金支付等方式来实现降低员工薪资的目的。同时,直接降低员工薪资,无疑会导致人心涣散,工作效率下降。聚人心难,如此作为,想凝聚人心就是难上加难了。
2)中策:因势利导
2.1、管控工时。
依据订单状况管控出勤天数和加班工时是降低人工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人工成本绝对值下降效果较明显,被员工劳动仲裁的机率及败诉风险低。企业通常会以放假、调休、增加平时上班时间以减少周末加班等方式以实现管控出勤工时达到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同时,因为人员编制稳定,为企业迅速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有效的人力保障。
2.2、提升效率。
在销售淡季或业绩下滑期推行效率提升是降低人工成本、推行管理变革的有效方法之一。人工成本绝对值下降效果较明显,被员工劳动仲裁的机率及败诉风险极低。企业通常会以改变薪资计算方式(如导入计件制)、量化考核(如导入绩效考核体系)、提升技能(如推行多能工)、解决顽疾(如推行攻关专案)等形式来提升效率以达成降低人工成本的目标。同时,利用淡季推行管理变革和攻坚克难,不但可以降低人工成本,还能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持续经营和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有效的组织能力和机制保障。
3)上策:互利共赢
灵活用工。
灵活用工能有效避免企业编制不稳定造成的员工恐慌、招聘难度大、管理费用高(‘五险一金’购买、员工福利薪资支出等)等缺憾。灵活用工分为劳务派遣、企业自主招聘临时工、订单外发、订单外包等多种形式,能快速并确保人工下降目标达成,对订单不稳定、产品结构及生产工艺简单、员工素质和操作技能要求不高的企业实施起来效果特别好。
最简单而直接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把公司当做是自己的事业来做。比如,可以采取鼓励性分红措施,除了固定的工资以外,给予奖金,并明确告诉他们,分红或者奖金是公司的可分配利润中扣取的,这样的话,员工们会意识到,给公司赚取利润就是给自己增加利润,也就会潜意识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了。最本质的一点是,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收益是和公司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和公司赢得的利润是相挂钩的,这样,有了收益才会有动力。当然,这是需求理论中,对财物的需求。接着,制造他们的精神需求。通过各种激励措施,使得员工们渐渐产生一种对企业的荣誉感,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人生层次的提高,让他们感觉“看!我们的公司这么成功,全靠我的,少了一个我是不行的。”从实际和精神方面,综合培养,旨在让员工提高对企业的责任感,责任感提升了,成本自然会下降。
G. 优秀员工培养怎样降低成本
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工作实践和工作中的“传帮带”等手段,对员工的“弱项”进行加强,可以督促和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企业的团队建设,从而提高其绩效水平,进而使公司整体绩效水平提高。另外,这也是帮助员工实现自身职业生涯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现代企业中,成功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激励人才的重要方面。
H. 怎样提高员工做事效率且降低成本
首先要明白,效率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工作习惯,而不是学会一两个方法,这决非一日之功,但终有一天会实现。建议您进行以下训练:
建立工作列表
随时记下要做的工作,所有事情一目了然。注意:
区分轻重缓急,先做重要的事情,注重效率更注重效果。
设置并重视完成期限,就像对自己的承诺。
具体明确,如果太大就分解成简单的工作。
这一方法比较容易,大多数人都可以使用。
作用:
既减少记忆,又避免遗忘。
能快速着手工作。
有效利用琐碎时间。
利用日程安排
当工作列表上的工作很多,让你感到烦乱的时候,就要考虑使用日程安排了。
日程安排与工作列表的不同在于,工作列表只是说明要做什么,而日程还确定了按什么顺序去做,什么时间去做。养成制定日程的习惯有些难度。我们可以:
先从时间已确定的事务开始,例如会议、会面等。
逐渐培养日程安排能力,根据个人习惯,将事务安排在合适的时间。
不要安排得太满,留下必要的缓冲时间。
相似的工作在一起,尽量减少角色的变化。
特别要养成习惯,随时利用琐碎时间做一些琐碎的小事。
保持工作焦点和热情
每天早晨先确立今天的目标,让工作焦点清晰,然后以最大的热情地去做。
学会调整工作状态,用积极的意识去激发热情;
想办法避免干扰。各种兴趣爱好很影响工作状态,把它们放到合适的孤立的时间段,例如午餐之后午休之前,或者重要工作完成之后,不要放在重要时间段之前。
建立时间价值观念
心中清楚什么事情值得花时间去做。学会权衡和取舍。
把时间用于你的家庭、社交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带给你的收获可能很高,不要轻视这些价值。更不要吝啬锻炼身体的时间。
分解复杂工作
如果遇到难题就一筹莫展,那就是在浪费时间。对复杂的工作,善于分解,分而治之。如果做不到,可以寻求他人的协助,或暂时搁置。
展开多个工作线索
在某一时刻,你需要集中精力专注于一件事情。但某一段时间,最好有多个工作线索,如同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有两种情况适合这种方式。
遇到思路阻碍时可以暂时搁置,等经过酝酿之后有了思路再做,有些难题可能在你放松思考的时候会迎刃而解。
提前考虑下一步工作思路,当前工作完成时,下一步的大思路也清晰了,可以立即着手去做,同时,开始思考再后一步的问题。
多个工作线索也可能使你思绪繁杂,这需要合理安排。
给自己适当的压力
适当的压力如果使人精力集中,反而会更轻松的解决问题。过大的压力让人烦躁,就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了。但大多数情况,对压力的反应在于我们自己的意识,而责怪环境或公司肯定无济于事。所以,面对压力最好暗示自己,激发积极兴奋的心态。
如果公司采用了任务管理制度,使工作更透明,责任更明确,完成期限也作了明确规定,这会给人一种压力。应该适当利用这种压力,而不是消极抵制。养成高效的工作习惯于己于人都有利。
I. 怎样降低员工成本的同时提高产能及效力
核心是提高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工作热情,以及合理的工作安排。
要设计一套制度,对员工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同时组织员工学习,提升工作能力,开展劳动竞赛,适当给予奖励。充分利用现有员工这个内生资源,不得已再考虑增员。
用熟练工也有问题:熟练工要求的工资高,不满足他们更容易跳槽,如果是新手能迅速掌握的岗位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他们的干劲和热情,也许工作起来并不逊色多少。自己培养起来的优秀员工更能稳定工作。但是招人的时候要好好把关,选到的是沙子还是金子就看你的眼光了。
员工对公司的认同,高涨的工作热情,良好的工作能力,是提高产能及效力的最好方式。
降薪和无偿加班会让员工丧失对公司的期望值。期望值一低,缺乏认同感,情绪低落,消极殆工,等等问题就相继而来,再要重新让员工恢复以前的工作状态就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