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对沉没成本的理解和认识
沉没成本(Sunk Cost),是管理会计学中的一个术语,指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并且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做决策的时候理性行为应该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一般来说,资产的流动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强,其沉没的部分就越少。“现金为王”的观念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固定资产、研发开发、专用性资产等都容易沉没的,分工和专业化也往往与一定的沉没成本相对应。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应该在做决策的时候考虑沉没成本。
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面临各种需要做决策的事情,不论是决定未来10年人生的大事,还是仅在今天有效的小事。如何才能理性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取决于我们脑子对各种概念的理解程度,我们说一个人是否聪明或者智慧,其实就是看他脑子里有多少准确、清晰、必要的概念,以及各种概念之间的关联是否准确、清晰和必要。对于沉没成本这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只有在准确理解之后,才能对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理性决策,起到关键的作用。
人都是有“损失厌恶”情绪的,在股市中赚了10000元带来的喜悦,肯定抵不上亏损10000元带来的痛苦,有研究表明,要弥补同样大小的损失带来的痛苦,必须要超过2.75倍的收益才能抵消。那么我们在做决策时候,在理解沉没成本之后,是否还能做到理性呢?
举个例子,花了30元买一张电影票去看电影,看了半个小时发现这个电影不好看或者自己根本不喜欢,那这个时候该如何决策呢?可以选择继续看下去,浪费后面的1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也可以选择退场,浪费了电影票的钱,或者选择在电影院里睡一觉?这里电影票的30元其实已经花出去了,是不可能再收回的沉没成本,而对于这个节点的决策思考,理性的思维则只需要考虑继续坐在电影院还是提前退场即可,如果对电影不感兴趣则应该选择退场,毕竟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财富,继续在电影院是浪费时间了。
我们生活中有非常多的案例,例如谈恋爱的时候,已经花了这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某位妹子身上,但发现两个人在生活中总是不和谐,那是继续还是分手呢?分手则之前所付出都是沉没成本,一无所获心有不甘,不分手则让自己更痛苦,持续更多的投入合适吗?
在股票投资上也同样的存在这样的问题,股票对应的公司价值已经偏低,而且公司的业务在走下坡路了,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此时卖出股票带来的亏损则是沉没成本,如果无望未来企业再走上坡路,则应该选择卖掉股票,重新选择有高成长性的公司股票,因为再持有下去沉没成本将会更多(这里只是简单举例子,从常规考虑来出发的,如果考虑异常情况和投机行为,这个决策就未必正确了)。
创业项目也是很常见的例子,选择了一个行业或者项目进行投入,花了半年到一年,发现该项目可能做不下去了,是继续坚持还是放弃?很多时候是因为沉没成本无法接受,一厢情愿地期望之前的投入能起到效果,从而将企业做起来,但事实是残酷的,一旦确认是沉没成本,则在决策的时候需要向前看,不要受沉没成本的干扰,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
和沉没成本对应的是机会成本,参考我前面一篇文章“ 聊聊机会成本 ”,因为我们做决策的时候,通常都会需要考虑过往的投入和未来的机会,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更加全面理性地分析,做出更优的选择。
在完全理解沉没成本的概念基础上,能清晰准确地评估沉没成本,是理性决策的基础。
首先需要准确评估沉没成本,必须是已经投入的,在现阶段或者未来都无法收回的成本,但并不包括这些投入带来的影响。例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学习,习得了的能力可以对未来带来增值,但这个花掉了的时间和学费,则应该算作沉没成本,你通过学习增值了可以为你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收入,并不能改变过去已经支出的部分。通过投资学习和成长是最好的投资,未来可以赚得更多的回报,在决定是否学习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
其次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要考虑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而需要更多地考虑机会成本,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向前看,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刻舟求剑的做法肯定是愚蠢的,就如你在某地丢失了100元钱,是否需要再花100元打车和很多时间去寻找那丢失的100元呢?这个100元的案例应该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去做,但换做其他不是直接金钱的事情,则很多人都会去干这样的傻事。
最后要对沉没成本有清晰地认识,理性分析、系统分析,然后再做出选择,也需要考虑选择的结果对过往的投入是否会有影响,决策之后的影响和效果,以及更多地要考虑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效果,甚至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这句话正是对沉没成本最好的诠释,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不应该成为我们做选择决策的羁绊,一切向前看,基于现在的环境和条件,全面分析后作出最优的选择。
2. 什么是沉没成本并举例说明
一、沉没成本是指由过去的决策所产生的不可挽回的成本,属于历史成本,现在及未来的任何决策都无法挽回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包括时间、金钱和精力等等。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某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已往发生的费用。
二、沉没成本举例
1.投资者花10万购买了一辆车,付款后这10万就是已经付出去的沉没成本,投资者只享有该车子的所有权,而没有了那10万元的支配权。
投资者可以二手车市场上将车子卖出,卖出价格一般要低于新车买入价格,那么卖出价和买入价之间的差额就是沉没成本,车子购买时间越长卖价就越低,沉没成本也就越高。
可见沉没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变动成本。沉没成本也不仅限于支出的,购车过程中付出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等都属于沉没成本。
2.有一项目A,上马项目需要添置设备B,购置成本20 000元,而决策者目前已经拥有闲置的设备C,其帐面成本为30 000元,并在主要性能上与设备B相同,但要完全满足项目A的需要,还必须对其进行改造,改造成本5 000元。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方案,购置方案和改造方案。对购置方案而言,设备成本为20 000元,而对改造方案则为35 000元(30 000+5 000),如果以两方案的设备成本进行比较,那么购置方案的设备成本更低,减少了15 000元(35 000-20 000),这样一比较,好像应该选择购置方案了。
那么,是否意味着真的应当做出如此的决策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购置方案中,设备成本20 000元在决策时尚未实际发生,如果决策采用该方案时,新增成本也为20 000元;而在改造方案中,由于闲置的设备C的帐面成本在决策前已经实际支出,无论决策结果如何,都无法收回该帐面成本(假设该设备无转让价值),因此,帐面成本30 000元即为沉没成本,而改造成本5 000元才是新增成本。
通过这样的分析,购置方案在新增成本上要比改造方案高15 000元(20 000-5 000),所以,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应当选择改造方案,而不是购置方案。
【拓展资料】
沉没成本在投资中的作用
沉没成本在经济活动中是比较容易被投资者所感知的,很多人会因为已经付出过的成本而坚持一项投资,忽略了投资本身是否对自己有利。
例如投资者花50万元购买了一间商铺,但商铺位置不佳一直未能出租,每月还需缴纳物业费,投资者决定将商铺以48万元卖掉。如果考虑沉没成本,很多人会认为投资者是亏损的,不应该卖掉。然而从机会成本考虑,投资者可拿这48万参与其他利润更高的投资项目。
3. 什么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过去的决策所产生的不可挽回的成本,属于历史成本,现在及未来的任何决策都无法挽回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包括时间、金钱和精力等等。沉没成本在经济活动中是比较容易被投资者所感知的,很多人会因为已经付出过的成本而坚持一项投资,忽略了投资本身是否对自己有利。
(3)什么是沉没成本结合自身回答扩展阅读:
投资,指国家或企业以及个人,为了特定目的,与对方签订协议,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互惠互利,输送资金的过程。又是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等。
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某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以往发生的费用。
对企业来说,沉没成本是企业在以前经营活动中已经支付现金,而经营期间摊入成本费用的支出。因此,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均属于企业的沉没成本。
从成本的可追溯性来说,沉没成本可以是直接成本,也可能是间接成本。如果沉没成本可追溯到个别产品或部门则属于直接成本;如果由几个产品或部门共同引起则属于间接成本。
从成本的形态看,沉没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能是变动成本。企业在撤消某个部门或是停止某种产品生产时,沉没成本中通常既包括机器设备等固定成本,也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等变动成本。通常情况下,固定成本比变动成本更容易沉没。
从数量角度看,沉没成本可以是整体成本,也可以是部分成本。例如中途弃用的机器设备,如果能变卖出售获得部分价值,那么其账面价值不会全部沉没,只有变现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才是沉没成本。
一般说来,资产的流动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强,其沉没的部分就越少。“现金为王”的观念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固定资产、研究开发、专用性资产等都是容易沉没的,分工和专业化也往往与一定的沉没成本相对应。
4. 什么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以往发生的费用。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
(4)什么是沉没成本结合自身回答扩展阅读:
沉淀成本产生原因:
沉没成本是经济界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两种误区: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淀成本”而不敢投入;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
1,策划或决策失误。
2,前期调研、评估、论证工作准备不足,造成中途出问题而无法进行下去。
3,有良好的策划、计划,但执行中偏离轨道,造成事与愿违。
4,执行中发现存在问题,但没有及时调整策略、方案而是一意孤行。
5,危机处理能力不足或措施不当,使事态扩大及漫延。
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会对因为过去的决策造成大量设备积压、闲置,“大马拉小车”现象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随之而来的相关决策,总是希望“能多少挽回点损失”。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最终的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甚至在错误决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际上,在“是否继续使用”的决策上,过去的采购成本已经作为“沉淀成本”的形式“固定下来”了,不会随未来决策的改变而改变,在制定决策时可以不予考虑。
但在这些资产是否继续使用的决策里,必须注意到相关的成本仍会发生,如运营费用、维护费用等等。因此,事关“未来”的决策一定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参考资料:网络----沉没成本
5. 沉没成本是什么
分类: 商业/理财 >> 财务税务
问题描述:
学会计时遇到个名词-沉没成本.请问这个词的定义,最好能举例说明解释下,谢谢
解析: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如果同时考虑到沉没成本(这被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是错误的),那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作出的。
举例来说,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作你的沉没成本。
当然有时候沉没成本只是价格的一部分。比方说你买了一辆自行车,然后骑了几天低价在二手市场卖出。此时原价和你的卖出价中间的差价就是你的沉没成本。而且这种情况下,沉没成本随时间而改变,你留着那辆自行车骑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你的卖出价会越低(折旧)。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电影的例子中,会有两种可能结果: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作判断。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而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损衡腔失憎恶和沉没成本谬误
很多人对“浪费”资源很担忧害怕,被称为 “损失憎恶”。比如说很多人会强迫自己看一场根本不想看的电影,因为他们怕浪费了买票的钱。这有时被叫做“沉没成本谬误”。经济学家们会称这些人的行为“不理智”,因为类似行为低效,基于毫不相关的信息作出决定错误的分配了资源。
这些思考可能反映了对衡量效用尺度的不统一,因为这种衡量对消费者来说是主观且独特的。如果你真的预订了一张电影票还发现电影确实不对春拦首你胃口,你可能会等到散场再走,你觉得你保存了脸面,这也是一种满足。如果你中途退场,陌生人会发现你的判断失误,这可能是你想避免的。你可能从给电影找茬中得到些娱乐,并对自己的鉴赏结果感到自豪。或者你觉得有足够资格在其他人面前批评电影。
沉没成本的概念在分析商业决策时候会被用到。一个常见的沉没成本例子就是宣传品牌的促销。这种情况经常引致不能被正常消化的成本,它不是典型的可能降低品牌含金量换来销量的方式(除非执行市场退出策略)。在做将来投资、销售或广告决策时,仅应考扒数虑未来的可能性,不能因为最近大笔广告投资而便宜。
沉没成本谬误有时也叫“协和效应”,指英国法国 *** 继续为协和式飞机提供基金的事,而当时已经很显然这种飞机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可言。这个项目被英国 *** 私下叫做“商业灾难”,本就不该开始,当时也就要取消了,但由于一些政治法律问题两国 *** 最终都没有脱身。
6. 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你了解多少
什么叫沉没成本?通俗来讲,就叫打水漂。你出去拉客户关系,花了很多时间和代价去维护客户,比如拜访、请客吃饭、送礼,结果突然这个客户公司破产了,那么前面的付出就全都打了水漂。所有的这些投入,已经发生了,也追不回来了,这就是沉没成本。
具体来说,很多人创业想去开奶茶店,开店需要投资,其中一部分投资用来装修,另一部分投资用来购买机器、原材料等。当这家店关门的时候,机器转让卖给同行,成本就能收回来一部分,而装修店面的钱,如果转让时没人愿意出钱补偿你,那么所有的装修钱就都打水漂了,这就是沉没成本。所以大家也能想象得到,为什么很多制造业企业全都聚集在一起,因为这样大家互相之间可以周转,初期买设备不用买新的,不用投入50万,没准35万就能把厂开起来,倒闭之后没准30万又能把设备卖给同行,沉没成本非常低。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并不是所有的原因。我们今天在讲沉没成本,所以只在这里点了一下而已。
书本上讲机会成本,目的是要告诉我们,沉没成本是一种过去的、无法挽回的东西,既然已经过去,就别再纠结。
还是以开奶茶店举例,你投资的奶茶店如果倒闭,至少有30万打水漂。现在这家店经营得不好,你想找个网红来店里试吃宣传。面对这个决策,如果你脑子里想的是,店倒闭要亏30万,现在赶快放手一搏,万一能救活也不至于亏损这么多。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就受到了沉没成本的影响,因为在这个决策面前,无论你做还是不做,沉没成本都是已经发生过的,无法收回来的。无论是否找网红来宣传,30万都一样收不回来。既然怎么决策都一样,那这个信息对你根本没有任何影响,你就不应该把它纳入考虑范围,否则想得太多,就容易把自己绕进去。
我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用机会成本的方式去思考,是去考虑每个选项将要失去什么,这种“将要”代表着未来。沉没成本则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哪些,这种“已经”是指过去,过去是无法改变的,我们没必要盯着过去看。
我们生活中买东西,总会遇到买错的时候,尤其是女生喜欢逛街买衣服,买回来发现穿不了,然后又舍不得扔,只好在衣柜里挂着,这个就是沉没成本在影响你。那我再追问一句,假设你有一个东西是花1万元买回来的,你用不了,转卖只能转出去2000元,是否要转卖呢?这是个问题,我相信你们开始有想法了。
20世纪,英、法两国有段时间联合研发飞机,研发到一半的时候,波音的新型飞机先一步研发成功。经过对比,这种飞机即便研发出来,运营成本也要远高于波音新型飞机,所以大概率不会有人愿意买,很明显这个项目应该赶快停掉。但是,因为飞机已经研究到了一半,投入的成本也有上百亿,大家不愿意就这么退出,于是继续追加研发经费,继续开发,终于做出了新飞机。结果,新飞机真的没人买,后面追加的钱全都打了水漂。
沉没成本在家庭关系、恋爱关系、人际关系当中,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很多人处在一种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当中,你把一生中最好的5年给了另一半,但只要这个关系是你不喜欢的,无论你做什么,你都无法追回这失去的5年,所以在决定你未来时就只能忽略它。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叫“赌徒效应”的名词,说的是一个赌徒连输几把后,很容易输急眼,开始加大赌注,想要翻盘。这其实也是沉没成本,一样的道理。
朱自清的《背影》有一段要求背诵的内容,其中有一句话:“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多么有哲理啊!这就在告诉我们,不要纠结沉没成本。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对沉没成本有了深刻的印象。但这还不够,我希望大家再回忆一下,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沉没成本的现象?你还能总结出哪些规律来?
在我学过经济学很多年后,渐渐有了以下这些感悟。
第一点,普通人容易忽视机会成本,并容易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如果要给这个现象做一个命名的话,我要叫它“沉没成本第一定律”。
举一个例子,假设你有一个房子想要对外出租,租金每月3000元。第一种情况是,有个租客想要租,但是要跟你讲条件。你一听,不想出租了,然后房子就随之闲置一个月。
另一种情况,房子3000元租掉了,结果过了没多久,租客没交房租逃跑了。
两种情况,想象一下自己的心情。我猜大部分人遇到第一种情况时,都会很坦然地说,无所谓,空着就空着。遇到第二种情况的时候,绝对是气得直拍大腿,这个人,欠我3000元。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但实质上损失是一样的,都是3000元。前一种是损失了机会成本,但是很多人往往看不到,白白让机会成本损失了。经济学就是想要告诉大家,这个有成本,它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你忽视它,你就不会遭受损失。而后一种是沉没成本,每个人都能看到沉没成本,并且大部分人都在纠结沉没成本。经济学想要告诉你的是,这个东西已经打水漂了,已经找不回来了,已经不在你的掌控之中了,既然这样,就不要再去受它的影响。
第二点,为什么人们更容易忽视机会成本,而又更容易放不下沉没成本呢?我觉得这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人性中的一些弱点。人就是喜欢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不愿意承认错误。这条原理我很想管它叫“沉没成本的第二定律”。
比如租房的例子,房子不租,放弃了机会成本,你可以用一句话解释这种损失-我愿意,用你管,空着不赚钱我也愿意。但租客跑了,你很难用自己愿意解释,唯一的解释就是,承认自已当初眼瞎。然而我们就是不愿意承认错误,所以才会如此痛苦。
赌徒效应的例子也是一样,如果赔了大笔钱之后收手离开,岂不是证明自己错了吗?只能继续赌下去,万一赢回来翻盘了,不就没事儿了吗?
在我当交易员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个现象:越是心高气傲、自尊心比较强的男交易员,越容易犯赌徒效应的错误。他每隔一段时间,总是会出现巨额的亏损,原因就是出现了一笔亏损之后,往往急于翻盘,结果越亏越多。
所以要想开,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神仙,谁这一辈子不会做点错事呢?错了再改,没什么大不了的。改了再错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如果能够尝试着去接受自己的错误,接受生活中的失误和不如意,达到一种淡定的状态,那么即便没学过经济学,也能比较少受沉没成本的影响。
第三点,当我们了解了前面两个原理时,我们就可以用沉没成本去影响别人,改变别人的判断,这也是“沉没成本第三定律”。
很多男生在追人的时候事无巨细,随叫随到,但鞍前马后地服务女神好几年,最终人家也不理你,这种男生在网上被嘲讽叫作“舔狗”。学完这一节我们会知道,不断付出这种行为,得到的是沉没成本。这种沉没成本导致他很难放弃,陷了进去,他很可能最终自己都分不清楚,一直这样追求,究竟是真的爱女神,还是因为舍不得沉没成本-很有可能是因为舍不得沉没成本,所以自己也催眠自己说这就是为了爱情。
所以,一味地付出只能影响自己,你要想改变对方,那么就需要让对方付出,让对方增加沉没成本。当你鞍前马后了一段时间后,赶快趁机让对方帮你做一些细微的事儿,比如让对方帮忙拧瓶盖等。想要改变态度,索取会比付出更有效。
我有一次听到一个老江湖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个人说,自已一生之中帮助过很多人,也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那么谁才是自己最亲近的朋友呢?他本能地以为那些受到过自己帮助的人,会更愿意把自己当朋友,结果当自己遇到事之后,发现曾经受过自己帮助的人,基本都求不着,而那些曾经帮过自己的人,基本都还会愿意再次帮助自己。我当时听完这个感悟,顿时觉得,这不就是沉没成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