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短期内,厂商的平均成本如何变动
(1)可变成本曲线从原点出发,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增,递增速度先减后增;不变成本曲线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因而是一条平行于产量轴的直线;总成本与可变成本之间的距离为不变成本,其形状及变动规律与可变成本曲线一样。
(2)平均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先递减后增加,即呈现U型。
(3)边际成本曲线随着产量增加先递减后增加,也呈现U型。
(4)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都相交于二者的最低点。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先减后增。这是由于边际收益(或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所致。在边际产量递增阶段,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量是递增的,因而,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劳动就是递减的,从销孝而厂商为了购买劳动而增加的成本就会是递减。在边际产量递减阶段,情况正好相反。
(1)如何实现成本递减扩展阅读:
平均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先递减然后再逐渐增加,即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一条U型曲线。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厂商的生产技术服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如果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平均每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量是递增的。
那么反过来说,每单位产量所需要的亏虚稿劳动就是递减的,从而花费的劳动上的可变成本就会越少。如果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平均产量是誉扮递减的,那么情况正好相反。因此,平均可变成本就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先减后增。
❷ 工作中的边际成本递减规律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边际成本简写为MC或MPC。
从边际成本这个概念引发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边际成本递减规律。该规律是指随着产量增加,所增加的成本将越来越小,规模效应就是其中一种。比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100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第10000辆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
这个概念,套在个人工作中也同样适用,可以将其称为工作边际成本递减规律。
首先,个人的工作都有一个基础的起点,我们可以将其类比为企业用于生产的固定成本。但随着个人的工作量逐渐增加,我们完成工作所要花费的平均成本会越来越低。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在公司负责做表的基础员工。如果他的工作只是做一个报表出来,那么他需要花费的时间可能是整理数据源两小时,加上将数据源整理为报表一小时,合计做一个报表花费三小时。但如果他同时需要做四个相互关联的报表,那么数据源仅需整理一次即可,再加上平均每个表一小时的时间花费(实际上各个报表之间也往往是有关联的,所需时间会更短),合计需要6小时,平均每个报表的时间花费仅需1.5小时,相比仅做一个报表时间整整缩短了一半。
再用我个人很崇拜的职业-设计师来举例。一名设计,在制作一张广告海报时,往往要从选图、构思、文案等等一切从头开始准备。尽管最后的工作成果仅仅是一张图而已,但其背后凝聚了巨大的工作量。但如果这名设计师做过了大量的广告图设计,他会有非常多的创意元素和素材积累,在做一个新的项目时,只需要在自己已有的素材库和作品库中选择匹配度较高的,稍加改进即可成为一套全新的作品。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规律,它带给我们以下三个启示:
1. 当下的努力是为了日后的轻松
这并不是一句鸡汤,而是实实在在的一条成长经验。
世界知名销售大师杰弗里·吉特默说过:"成功的销售绝非一夕之功,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我们大家很熟悉的网络创始人李彦宏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技术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的过程我们经常忽略。质变的过程,我们却经常被打得措手不及。”我们要相信,前期似乎看不到希望的量的积累,总有一个时间点会引发质的飞跃。
一件事开始时很难,因为你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成本去完成最初的“固定资本”投入,这个时期也往往是投资回报率很低的时期。但随着这个阶段的完成,我们将发现工作成果的产出一点点变得轻松起来,而且变化速度的增长是指数级的,开始缓慢,到了某个点后突然爆发,然后越来越快。我们看到的很多人仿佛开挂的人生,其实都是这样厚积薄发的结果。
2. 跳出原有领域,争做斜杠青年
我们类比边际成本递减的规律推出了工作边际成本递减,但应注意的是,边际成本递减规律是有一定适用条件的。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生产能力)后的不断扩大,会导致总固定费用的阶段性增加。
同理,当我们在一项工作技能的学习中,在0分刚起步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需要大量投入,快速积累,当我们的工作技能积累达到60分以上时,往往我们的产出会开始逐步增加,直至爆发。可是当我们的工作技能已经达到90分,再想要进步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成本,又进一步拉低了我们的投入产出比。如果我们并没有在某一个领域里成为顶级专家的伟大目标,这样的做法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时刻,比较好的做法,是选择一个和自己现有工作有相似性或关联性的领域,然后把自己一部分时间与精力投入其中,快速学习并尝试创造价值。比如一名平面设计,他已经有了90分的技能水准,如果他并不渴望在技术水平上成为行业顶级,而是渴望得到更大的收益,对于他来说最明智的做法是选择另一个相关的行业开始学习并尝试产出,比如为企业发布会定制PPT等工作。因他已具有了很好的平面设计功底,不需要从头开始学习PPT,只靠前期经验积累,加上很小的初始阶段投入,他就可以快速迎来产出爆发的阶段。这样做,不是效率更高的方法么?而且,在另一个领域的经验,往往又会帮助他在原有领域中更进一步,一箭双雕。
3. 打开视野,培养认知能力
呆呆老师曾在自己关于一篇关于界面交互的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印象很深:
人们都说,人工智能已经取代人类的工作。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可怕,但其实,它早就已经存在了。现在的每个人,本身其实就是未来的“人工智能”。每天重复着去做一件事,抱怨着自己没时间去做其他事,不断努力只为成为别人眼中优秀的人才,然而不管怎么努力去进步,一直都没法达到自己与别人心目中期望的样子。直到退休老去才发现,这辈子从读书上学开始,一直到工作乃至退休,都在做着重复且无意义的事,能留下或被铭记的,也许就是那些已经消失不见的汗水罢了。
“不要再埋头于对工具的训练,把视野打开,做这个时代的正常人。”呆呆老师这样告诫我们。这警示我们一点,不要做无效的投入。量变终将导致质变,但质变的结果是否能带来收益,却要等待时代的挑选。同样用经济学中的生产关系来类比,如果我们前期投入了大量的固定成本,当边际成本终于降下来时,我们却发现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根本卖不出去,这是很傻的行为。我们在奋斗的路上,同样要抬起头来,去看看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及时调整我们努力的方向,不要被沉默成本左右了我们的抉择。而抬头看看,正是指我们认知世界的能力。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马谛博士在她的一篇论文中指出:人的认知水平的差异称为能力特征。在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中,除了对本职工作所需技能的熟练掌握,他们更是拥有超越本职工作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在于应对不同工作场景时思维的迅速切换与整合。企业的底层员工往往处理的都是单一的事务,自然容易被机器替代。越是企业中的高层领导,他们面对的情况也就越复杂,他们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被拖入各种各样完全不同的问题场景,并被要求迅速提供处理办法,这就要求我们拥有极强的认知能力,能迅速判别各个场景的本质,并找出最适合该场景的思维模式,针对该场景内问题进行系统化处理。拥有认知的能力,会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工作,让我们不再只是积累工作技能,而是切实的提升工作能力。
以上三点,便是我从边际工作成本递减这个规律中得到的启示。而这三点启示,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便是大量工作经验的积累。所以,不要急躁,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经验,然后耐心等待世界的拣选吧。
❸ 成本递减行业的规模递减
对于这样一个自然垄断部门,由于其边际成本随着规模递减,无论是按社会最优的边际成本点A定价Pp,还是按个别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点M定价PE,都会形成总额分别为PpAA′S和PEMM′I的赤字。因此,任何按边际成本定价的方式在成本递减的自然垄断行业都不可能达到最优福利目的,导致的是供给短缺。
既然理论最优的不是现实最优的,那么理论次优的可行定价方式又如何呢?Ramsey价格就是这样一种保证“在以收支平衡为前提条件下实现经济福利的最大化”的次优定价方式。该定价方式假设在受反垄断法管制的情况下,如果要实现既不亏损又不产生超额利润的“收支平衡”定价,那么这一价格水平就是:Pr=MC/(1-R/ε)(1)
这里ε=-(P/Q)·(dQ/dP)>0,即需求的价格弹性。尽管各自需求的价格弹性不同,但都必须按相同的比率R打折,R=λ/(1+λ)是Ramsey指数,指的是对边际成本价格(收费)打的一定折扣或给予的一定加成的指数。
❹ 计量经济学如何利用产出成本数据验证边际成本递减
在经济学中,边际成本表示生产一个附加单元或输出的总成本。边际产量是由一个附加输入单元(如一名额外的工人)产生的额外输出。
边际成本和边际产量是逆相关:即一个增加,另一个会按比例自动减少,反之亦然。边际成本和边际产量的关系可以归因于收益递减规律 — 经济学领域的核心概念。
该规律指出,在人们继续增加资源或投入生产时,单位成本将首先下降,然后触底,并最终开始再次上升。
例如,一家公司给制造业务增加一名新工人。这名新雇员帮助公司提高总输出,并提高边际产量。然而,在增加太多工人时,雇员会将时间浪费在等待使用工具和设备上,或只是过于拥挤,因此而导致更高的边际成本。
由于边际成本和产量之间的逆关系,边际产品会在边际成本达到最低点时到达最高水平。
反过来也是如此,在边际产量处于最低水平时的边际成本达到最高水平。如果用图表表示,这两者是彼此的镜像。
在边际产量达到最高水平时,边际成本处于最低点,然后收益递减开始,并且边际成本开始上升。边际成本等于雇佣额外工人,或增加输入单元的成本。
假设每名工人的成本是10美元,并增加产量10个单元,一名工人的边际成本可以用10美元除以10个单元计算出来,即每单元1美元。由于生产车间过度拥挤,公司雇佣的第10个工人虽然成本仍然是10美元,但只能生产5个额外单元。他的边际成本可以用10除以5计算出来,即每单元2美元。这种较高的边际成本是因为收益递减规律。
在长期运行中,企业可以通过扩大产能,添加新机器、设备或生产车间影响边际成本和边际产量。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