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沉没成本有哪些表现
扩展阅读
如何把钻戒钻石换大 2025-02-09 04:59:35

沉没成本有哪些表现

发布时间: 2023-08-12 04:12:23

Ⅰ 男人感情中的沉没成本有哪些

一个男生在追你的时候的时间,相信很多仙女都知道,我们需要拉长考察期,也就是放慢你的发育进度。这样不仅会发现哪个男生更真诚,还会增加男生的时间成本。则扮没同时在后期的沟通过程中,和你沟通的时候,放慢开发进度。....
当你难过的时候,他尽力逗你笑;你月经的时候,他跑遍药店,给你煮红糖孙纳水;当你考试不及格时,他专注于你的辅导...这些都是他耗费的精力。他每一次把心思花在你身上,每一次对你痴迷,每一次来接你约会,都是慢慢积累的。....
金钱的代价“一个人的钱在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至于钱的成本,我想各位小仙女都很熟悉了。从追求期的一束花,到恋爱纪念缺悉日的一支口红,甚至求婚的时候。

Ⅱ 女人的沉没成本有哪些

女人的沉没成本有青春、容颜等。
女人最高级的自律,是在感情中懂得放弃沉没成本,全身而退。不因为错误的付出继续投资,不因为变质的爱情而惋惜哭泣,不因为孤单寂寞而一再丢掉底线,更不会因为埋怨报复而乱找备胎。
沉没成本别称沉落成本、沉入成本、旁置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它表示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存在形式有多种,比如时间、金钱、精力。它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

Ⅲ 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区别是什么投资看哪个

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是经济领域常见的两个概念,也是很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考虑的两个因素。虽然都为成本,但两者在概念是不同的。那么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区别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跟随了解一下吧。

1、定义不同
沉没成本是指由过去决策导致的已经无法挽回的成本,包括支出的费用、时间、精力等等。
例如投资者花10块钱购买了一瓶饮料,但发现饮料十分难喝,这10块钱就是沉没成本,无论饮料喝没喝,或是好不好喝,这10块钱商家都不肯能再退还。
机会成本是指利用时间或资源进行一项决策时,所舍弃的另一决策可能产生的代价或预期收益,机会成本又成择一成本。
例如投资者只有1万块钱本金,在货币基金和股票基金之间进行选择,如果选择低风险的货币基金,就必须放弃高预期收益的股票基金,反之亦然。当投资者得到一样东西是,所舍弃的就是机会成本。
2、外在表现不同
沉没成本是显性的,很容易被投资者感知,而机会成本则是隐性的,容易被投资者忽略。
例如投资者花50元够购买了一张电影票,但是电影并不好看,因为50元沉没成本是非常显性的,投资者通常认为既然已经付出了成本,不看完就浪费了。因而即使电影不好看,也会花两个小时看完。
而这看定影的2个小时,也可视为机会成本,这两个小时投资者本可以选择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但这一点通常难以被感知。
在投资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已经付出的投资成本往往不愿意舍弃。因而在投资决策中,一定尽力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更加关注机会成本。以上关于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区别是什么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温馨提示,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Ⅳ 沉没成本的经典例子有哪些

如下:

1、一个人外出用餐,点了很贵的龙虾,但是吃不了还剩了很多,又无法打包。传统观点认为这只龙虾已经点了,吃不吃得了都得付一样的钱,因此虽然吃饱了,不再吃一点就亏了。

但是运用经济学的沉没成本我们可以知道,点菜的行为已经发生,是沉没的,应该不去考虑;因此问题就只剩下我已经吃饱了而应不应该再吃。

2、现在你已经花7美元买了电影票,你对这场电影是否值7美元表示怀疑。看了半小时后,你的最坏的怀疑应验了:这电影简直是场灾难。你应该离开电影院吗?在做这一决策时,你应该忽视这7美元。这7美元是沉没成本,不管是去是留,这钱你都已经花了。

沉没成本在投资中的运用

沉没成本在股市里最常见的应用就是补仓。很多人买股票不会一上来就倾其所有,而是先用小仓位买入,发现被套住了以后,就开始连续补仓,越补越大,最后把所有的钱都买了进去。

本质上讲,你的每一笔交易都是彼此独立的,你买入股票只有一个原因,看好它未来能涨,而不是我前面有被套的仓位想要降低整体成本。这样一来会像葫芦娃里演的一样,二娃去救大娃,三娃去救大娃二娃,四娃去救大、二、三娃,最后全部被蛇精拿下。

Ⅳ 沉没成本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087488/answer/740711648

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是指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

为了一个行动或者目标,你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情绪、金钱,如果结束这个行动付出了沉没成本,如果再怀疑,就相当于否定自我。而人是最难以自我否定的,总会找种种理由证明自己是对的。

因此,在发生了沉没成本后,如果停止投资,则意味着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为发生亏损,而如果继续投资,则意味着还有收回成本的可能。所以当发生了沉没成本时,人们愿意冒险去继续投资,从而也就产生了沉没成本效应。

具体表现就是:总是在脑海里幻想“万一呢?”

明尼苏达大学的神经科学博士 Brian Sweis 及团队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来研究老鼠的沉没成本,并且给这个实验取了一个名字叫“餐厅探险”:

具体的操作是:

把老鼠放在一个设置了四个“鼠食餐厅”的迷宫里,不同的“鼠食餐厅”位于迷宫不同的位置,老鼠在这四个餐厅里分别可以享用葡萄、酸奶、巧克力、香蕉这四种食物中的一种。

在迷宫里,每一个餐厅都分为进食区和候餐区两个区域,老鼠首次进入某个餐厅时,可以在进食区吃到这个餐厅的特色美食,但食物只有一点点,吃完以后就没有了。如果老鼠想要再次获得食物,就需要进入候餐区等上一段时间,然后食物才会掉落在进食区。

当然,老鼠在巧克力餐厅候餐区等待食物掉落的过程中可以随时选择放弃等待,转而去香蕉(或者葡萄、酸奶)餐厅觅食,但不管去了哪个餐厅,老鼠都必须在该餐厅的候餐区老老实实等上一段时间才能吃到好吃的。

实验过程中,老鼠共有 30分钟 的时间在四个餐厅里排队候餐、吃饭。因此,时间的合理分配对于老鼠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这个实验中,在候餐区已经等待的时间也就是老鼠的沉没成本。而选择继续等待还是放弃等待转而去别的餐厅,就是老鼠在沉没成本情境下所要做的决策。

实验结果表明, 老鼠在候餐区等待的时间越长,它就越不会改变自己的决定 。也就是说,老鼠在同一候餐区继续等待下去的意愿会受到已等待时间,也就是沉没成本的影响。

如果你觉得上面这段话不太好懂,正常,因为这个实验本身就很绕。总之,结论是: 不仅是人类,老鼠也会有沉没成本效应。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这个实验,文献传送门在这里 :

好啦,不扯老鼠了。回到题主的问题。

不具备高度理性思维的老鼠会向沉没成本低头,这不难理解。可是,作为具有丰富生活经验和复杂思维的我们,明明知道沉没成本是不理智的,可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禁锢于沉没成本之中,作出相对不那么明智的决策呢?

如果你还不太了解“沉没成本”,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介绍

如果你已经知道“沉没成本”是个啥了,接下来这一段可以跳过

“定义”:人们在做决策时,受到了自己过去所投入的时间、金钱、精力等因素的干扰,对于先前付出了投资的事情有更强的忠诚度和继续投资的意愿。

“日常例子 1 ”:“都排了半小时了这队伍才前进了一小半,旁边那个收银员动作好像更利落,要不去旁边排着吧?唉不行不行,那我刚排的半小时队不就浪费了嘛!”

“日常例子 2 ”:“其实他在外面沾花惹草我早就知道了,我也知道我和他不合适,可是我俩从初中到现在已经好了十年了,我的青春也全部都喂给他了。天下乌鸦一般黑,要不还是凑合着过吧…”

对于人类为什么会存在沉没成本效应,主要存在以下三种主流解释:

前景理论

根据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人们在心中对于损失和收益是存在一个参照点的,他们会根据这个参照点去评估自己的损失和收益 ,如果最终选择的结果在参照点以上,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一个盈利的结果,反之则是发生了亏损。

其次,人们对于损失表现出的厌恶要比获得收益时感受到的愉悦情绪强烈得多。损失100元和获得100元收益对于人们来说,前者诱发的情绪更强。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损失更加敏感。 根据人们对于收益和损失的心理评估,可以建立一个价值函数,在这个价值函数中,不管是收益还是损失,都存在一种边际价值递减的效应。

对于损失的情况来说,这种边际价值递减指的是,当已经发生了损失时,进一步的损失对人们的心理量不会再造成巨大波动。而对于损失的挽回过程,则可以大大减少先前损失造成的失落等消极情绪。

因此, 在发生了沉没成本后,如果停止投资,则意味着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为发生亏损,而如果继续投资,则意味着还有收回成本的可能。 所以当发生了沉没成本时,人们愿意冒险去继续投资,从而也就产生了沉没成本效应。

2.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 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之前对自我的一贯认知 (一般是积极且正面的) 产生了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让个体产生不适的紧张情绪。而 我们为了克服这种心理紧张,往往会选择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改变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有研究者提出,认知—失调理论可以用于解释沉没成本效应的发生。他们认为, 当人们对某项选择进行了金钱、时间、努力上的投资后,会对该项投资存在一种心理预期上的收益,而沉没成本的发生则和这种收益性预期背道而驰。

因此, 人们为了维持先前投资将会获取收益的心理预期,往往就会选择坚持对该项投资进行投入。

此外,人们也希望对外展示一个 前后一致的决策者形象 。如果停止对先前决策的投资,就意味着承认了当时决策的失败,意味着自己先前投入的资源是无用的、白费的,而如果继续投资,则可以赢得他人尊敬。而赢得他人的尊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弥补先前亏损带来的心理丧失感。以上这些都会带来更大的沉没成本效应。

3. 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指的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 (尤其是经济结果) 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Thaler 提出,个体会建立心理账户 (mental accounts) 来追踪某项交易,并且先前的损失会使得他们追求收益的动机变得更强,从而平衡其心理账户对于此次交易的预期。

比如,你花了 400 元买了一张 NBA 球赛门票,那么你就会建立起一个心理账户叫做 “ NBA ” ,它的存款就是亏损 400 元,也可以理解为负债 400 元。只有当你去看了这场球赛,让这 400 元发生它的使用价值,这 400 元的亏损才会从你的心理账户消失。否则,你就会认为自己亏损了400 元,产生消极情绪。

因此,如果在球赛当天下了百年难遇大暴雨, 比起免费得到门票的人,花了 400 元购买门票的人更愿意冒着大暴雨去看球赛, 也就是发生了沉没成本效应。

那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来减少沉没成本效应呢?

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往往比年轻人更少发生沉没成本效应 。因为年轻人对于消极信息的关注多于积极信息,未来的可能收益或许只能给年轻人带来一点点乐趣,但他们却非常在意过去的损失,也就是沉没成本。越是在意,也就越容易被沉没成本所影响。而老年人,则更多地关注着积极的信息,他们 更少去关注那些已经过去的坏事情或是损失,而更在意当下的情绪体验,从而也就更少发生沉没成本效应了。

因此,为了减少沉没成本效应的发生,我们能做的,或许是:

少去关注过去那些已经发生的、不可挽回的损失,而把目光放在此时此刻以及未来的获益上。

多根据当下的反馈和未来的预期去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做到这一点这当然很难啦。

不然就不会有题主的这个问题啦。(/∇\*)

Ⅵ 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你了解多少

什么叫沉没成本?通俗来讲,就叫打水漂。你出去拉客户关系,花了很多时间和代价去维护客户,比如拜访、请客吃饭、送礼,结果突然这个客户公司破产了,那么前面的付出就全都打了水漂。所有的这些投入,已经发生了,也追不回来了,这就是沉没成本。

具体来说,很多人创业想去开奶茶店,开店需要投资,其中一部分投资用来装修,另一部分投资用来购买机器、原材料等。当这家店关门的时候,机器转让卖给同行,成本就能收回来一部分,而装修店面的钱,如果转让时没人愿意出钱补偿你,那么所有的装修钱就都打水漂了,这就是沉没成本。所以大家也能想象得到,为什么很多制造业企业全都聚集在一起,因为这样大家互相之间可以周转,初期买设备不用买新的,不用投入50万,没准35万就能把厂开起来,倒闭之后没准30万又能把设备卖给同行,沉没成本非常低。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并不是所有的原因。我们今天在讲沉没成本,所以只在这里点了一下而已。

书本上讲机会成本,目的是要告诉我们,沉没成本是一种过去的、无法挽回的东西,既然已经过去,就别再纠结。

还是以开奶茶店举例,你投资的奶茶店如果倒闭,至少有30万打水漂。现在这家店经营得不好,你想找个网红来店里试吃宣传。面对这个决策,如果你脑子里想的是,店倒闭要亏30万,现在赶快放手一搏,万一能救活也不至于亏损这么多。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就受到了沉没成本的影响,因为在这个决策面前,无论你做还是不做,沉没成本都是已经发生过的,无法收回来的。无论是否找网红来宣传,30万都一样收不回来。既然怎么决策都一样,那这个信息对你根本没有任何影响,你就不应该把它纳入考虑范围,否则想得太多,就容易把自己绕进去。

我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用机会成本的方式去思考,是去考虑每个选项将要失去什么,这种“将要”代表着未来。沉没成本则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哪些,这种“已经”是指过去,过去是无法改变的,我们没必要盯着过去看。

我们生活中买东西,总会遇到买错的时候,尤其是女生喜欢逛街买衣服,买回来发现穿不了,然后又舍不得扔,只好在衣柜里挂着,这个就是沉没成本在影响你。那我再追问一句,假设你有一个东西是花1万元买回来的,你用不了,转卖只能转出去2000元,是否要转卖呢?这是个问题,我相信你们开始有想法了。

20世纪,英、法两国有段时间联合研发飞机,研发到一半的时候,波音的新型飞机先一步研发成功。经过对比,这种飞机即便研发出来,运营成本也要远高于波音新型飞机,所以大概率不会有人愿意买,很明显这个项目应该赶快停掉。但是,因为飞机已经研究到了一半,投入的成本也有上百亿,大家不愿意就这么退出,于是继续追加研发经费,继续开发,终于做出了新飞机。结果,新飞机真的没人买,后面追加的钱全都打了水漂。

沉没成本在家庭关系、恋爱关系、人际关系当中,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很多人处在一种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当中,你把一生中最好的5年给了另一半,但只要这个关系是你不喜欢的,无论你做什么,你都无法追回这失去的5年,所以在决定你未来时就只能忽略它。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叫“赌徒效应”的名词,说的是一个赌徒连输几把后,很容易输急眼,开始加大赌注,想要翻盘。这其实也是沉没成本,一样的道理。

朱自清的《背影》有一段要求背诵的内容,其中有一句话:“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多么有哲理啊!这就在告诉我们,不要纠结沉没成本。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对沉没成本有了深刻的印象。但这还不够,我希望大家再回忆一下,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沉没成本的现象?你还能总结出哪些规律来?

在我学过经济学很多年后,渐渐有了以下这些感悟。

第一点,普通人容易忽视机会成本,并容易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如果要给这个现象做一个命名的话,我要叫它“沉没成本第一定律”。

举一个例子,假设你有一个房子想要对外出租,租金每月3000元。第一种情况是,有个租客想要租,但是要跟你讲条件。你一听,不想出租了,然后房子就随之闲置一个月。

另一种情况,房子3000元租掉了,结果过了没多久,租客没交房租逃跑了。

两种情况,想象一下自己的心情。我猜大部分人遇到第一种情况时,都会很坦然地说,无所谓,空着就空着。遇到第二种情况的时候,绝对是气得直拍大腿,这个人,欠我3000元。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但实质上损失是一样的,都是3000元。前一种是损失了机会成本,但是很多人往往看不到,白白让机会成本损失了。经济学就是想要告诉大家,这个有成本,它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你忽视它,你就不会遭受损失。而后一种是沉没成本,每个人都能看到沉没成本,并且大部分人都在纠结沉没成本。经济学想要告诉你的是,这个东西已经打水漂了,已经找不回来了,已经不在你的掌控之中了,既然这样,就不要再去受它的影响。

第二点,为什么人们更容易忽视机会成本,而又更容易放不下沉没成本呢?我觉得这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人性中的一些弱点。人就是喜欢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不愿意承认错误。这条原理我很想管它叫“沉没成本的第二定律”。

比如租房的例子,房子不租,放弃了机会成本,你可以用一句话解释这种损失-我愿意,用你管,空着不赚钱我也愿意。但租客跑了,你很难用自己愿意解释,唯一的解释就是,承认自已当初眼瞎。然而我们就是不愿意承认错误,所以才会如此痛苦。

赌徒效应的例子也是一样,如果赔了大笔钱之后收手离开,岂不是证明自己错了吗?只能继续赌下去,万一赢回来翻盘了,不就没事儿了吗?

在我当交易员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个现象:越是心高气傲、自尊心比较强的男交易员,越容易犯赌徒效应的错误。他每隔一段时间,总是会出现巨额的亏损,原因就是出现了一笔亏损之后,往往急于翻盘,结果越亏越多。

所以要想开,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神仙,谁这一辈子不会做点错事呢?错了再改,没什么大不了的。改了再错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如果能够尝试着去接受自己的错误,接受生活中的失误和不如意,达到一种淡定的状态,那么即便没学过经济学,也能比较少受沉没成本的影响。

第三点,当我们了解了前面两个原理时,我们就可以用沉没成本去影响别人,改变别人的判断,这也是“沉没成本第三定律”。

很多男生在追人的时候事无巨细,随叫随到,但鞍前马后地服务女神好几年,最终人家也不理你,这种男生在网上被嘲讽叫作“舔狗”。学完这一节我们会知道,不断付出这种行为,得到的是沉没成本。这种沉没成本导致他很难放弃,陷了进去,他很可能最终自己都分不清楚,一直这样追求,究竟是真的爱女神,还是因为舍不得沉没成本-很有可能是因为舍不得沉没成本,所以自己也催眠自己说这就是为了爱情。

所以,一味地付出只能影响自己,你要想改变对方,那么就需要让对方付出,让对方增加沉没成本。当你鞍前马后了一段时间后,赶快趁机让对方帮你做一些细微的事儿,比如让对方帮忙拧瓶盖等。想要改变态度,索取会比付出更有效。

我有一次听到一个老江湖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个人说,自已一生之中帮助过很多人,也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那么谁才是自己最亲近的朋友呢?他本能地以为那些受到过自己帮助的人,会更愿意把自己当朋友,结果当自己遇到事之后,发现曾经受过自己帮助的人,基本都求不着,而那些曾经帮过自己的人,基本都还会愿意再次帮助自己。我当时听完这个感悟,顿时觉得,这不就是沉没成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