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经济学中平均成本函数怎么算
平均成本:顾名思义就是总成本求个平均
计算公式:
AC=TC/Q
平均成本是指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成本耗费的平均水平。
平均成本总是针对一定的产品或劳务而言的。一定时期产品生产或劳务提供平均成本的变化,往往反映了一定范围内成本管理总体水平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平均成本可能会有很大变化,通过比较分析,能了解成本变化的总体水平和为深入分析指明方向。
2. 成本会计 本年累计实际平均单位成本怎么求
产品的实际平均单位成本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计算。由于进货单价的经常性的变化,在每一次出库的成本不尽相同的情况下;
将每一次出库的产品的当时的单价乘以数量的积全部加总得到的和,然后除以总数量得到的商即 加权平均单价。
如果价格变动很频繁,利用EXCEL或者数据库语言很容易计算,手工则比较麻烦。
拓展资料:
材料成本是取得材料的成本。即为取得材料而发生的一切支出。自制材料的成本,包括在制造过程中耗费的各种材料、工资和其它费用。
委托外部加工材料的成本包括委托加工材料的原价、加工费和发出及运回材料的运杂费用。
外购材料成本一般包括买价、运输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等。
为了简化核算,对于采购人员的差旅费,专设采购机构的经费、市内运输费、企业供应部门和仓库的经费(包括入库后对材料的整理和挑选费用),可列作企业管理费,不计入材料采购成本之内。
由于各种材料是分批取得、分批耗用的,而每次取得材料的单价又往往不同,按实际成本计价进行材料核算时,计算耗用材料成本时,可根据不同情况。
分别采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等计价方法进行处理。
计算原材料的实际单位成本:
确定出每一种产品的总成本,然后用每一种产品的总成本/每种产品的产量。
单位成本对于分析成本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单位成本的高低,反映了生产水平、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的好坏。
计算单位成本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了解各种产品单位成本和各成本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利用单位成本可与同行业先进或国外先进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明确改进方向。同时单位成本也是制定产品价格重要依据之一。
单位成本是指生产单位产品而平均耗费的成本。一般只要将总成本去除以总产量便能得到,是将总成本按不同消耗水平摊给单位产品的费用,它反映同类产品的费用水平。
通常要按月编制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分别成本项目反映主要产品的上一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本年份计划单位成本和本期实际单位成本。
小规模纳税人:
是指年销售额在规定标准以下,并且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规定报送有关税务资料的增值税纳税人。
单位成本是生产单位产品平均消耗的费用。它是以企业一定时期生产某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总成本除以产量求得的。单位成本是反映成本水平高低的指标。
实际单位成本同计划单位成本比较,与历史先进水平的单位成本比较,与其他企业同种产品单位成本比较,可以找出差距,寻求挖掘潜力降低成本的途径。
3. 成本价怎么算 公式
一、成本价怎么算公式
股票的成本一般包括股票的买成本和交易费用这两部分
即股票的成本价=(股票的买入成本+交易费用)/股票数量
某股票市价为50元的时候,买入1000股,佣金费用按照成交额的万分之三收取,则投资者的股票成本价=(50×1000+50×1000×0.03%)/1000=50.015元
卖出成本价计算公式:股票成本价=(所有买入股票的成交金额+所有买卖交易手续费-平仓卖出股票的成交金额)/剩余的股票数量。
比如,投资者以50元的价格购买某股票1000股,当股价上涨到52元时,再卖出500股,其中手续费为30元,则投资者卖出后的成本=(1000×50+30-52×500)/500=48.06元,与原来50元相比,其成本下降了1.94元,在盈利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卖出操作,可以降低投资者的成本价。
不断买入成本价计算公式:股票成本价=(每次买入股票的成本之和+交易费用)/股票数量。
比如,投资者以50元的价格购买某股票1000股,当股价上涨到52元时,再买入1000股,其中手续费为30.6元,则股票成本价=(1000×50+52×1000+30.6)/2000=51.02元,与原来50元相比,其成本上升了1.02元,在股价上涨过程中,不断的买入,其成本价会相应的提高。
二、买入均价和成本价的区别是
1、含义不同:
成本价是指投资者多次买入卖出这只股票后,手中剩下的这部分股票的持仓成本价;而买入均价是指每次买入后的算术平均价格。
2、计算方式不同:
成本价计算方式:在不卖出的情况下,成本价=买入均价+手续费,但是如果卖出后,持仓成本就会变化。
如:10元买进,在10.5元卖出,卖出后系统的会低于10元,因为将价格上涨后的0.5元收益平摊到剩余的股份上,使其成本下降。
反之如果是9.5元卖出了一笔,亏损后卖出则系统会将亏损也会平摊到剩余的股份上,使其成本价提高。
买入均价计算方式:是计算多次买入,不包括卖出。
如:投资者在10元的时候买入某股票1000股,在11元的时候,买入手续费用为5元,再次买入1000股,买入手续费用为5元,则投资者买入该股的买入均价=(10×1000+11×1000)/2000=10.5元
4. 股票软件中的筹里平均成本是怎么算出来的我用COST(50)得出的值和这值差别很大.
平均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拍渣所分摊的成本。假设举贺闷总成本为TC(total cost),总产量为Q(quantity),则平均成本AC=TC/Q。在短期内它等于每单位产品的平均固定成本加上平均可变成本。假如用AC(average cost)、AFC(average fixed cost)、AVC(average variable cost)分别表示平均成本、正弯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则:AC=AFC+AVC。
5. 股票平均成本公式怎么计算
请看图。5元买入5000股,故成本为2.5万元。你说的拉平应该是指让你当前的盈亏为0,也就是不亏也不赚的状态,对吧?
那么无论你在4.5元的价位买入多少股都是无法拉平的,因为盈亏还需要以当前的价格为准,而不是你买的股数越多亏损就越少。
如果你想要拉平,需要在4.5元的价位再次买入1万股,成本为4.5万元,而当股价涨到4.75元时,你的盈亏才算拉平了。
但此时你的成本大幅增加,如果不涨反跌,你的亏损只会越来越大。除非你有把握第二天能涨到4.75或更高时,才能赌一把。
6. 平均总成本怎么算
7. 如何核算成本
一、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下库存商品的成本价格根据每次收入类单据自动加权平均;其计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数量和金额与各次收入前的数量和金额为基础,计算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其计算公式如下: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
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来的商品成本比较均衡和准确,但计算起来的工作量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不多、或者前后购进商品的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流通类企业;
以下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例1:货品A,期初结存数量10,加权价10,金额为100,发生业务如下:
销售11;
采购10,采购价格11;
成本计算过程如下:
销售时,成本金额为11*10=110;销售后结存数量:-1;加权价:10;结存金额:-10;
采购后,结存单价位:(-10+10*11)/(-1+10)=11.111111
二、个别指定法:
个别指定法又叫个别计价法,是指定每一件或每一批商品的实际进价,计算该件或该批商品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采用个别指定法计算商品成本,每一件或每一批商品按照批号来分别计算,计算出来的的商品成本最为准确,主要适用于能分清进货件别获批次的库存商品的企业,比如医药销售企业、食品销售企业。
个别指定法的业务流程:
1、进仓类单据上面指定该批货品的批号,该单据上的进仓价格就是该批货品的成本价;
2、出仓类单据必须选择货品对应的批号,出仓成本就是该批货品的成本;
3、对应的报表可查看“报表”菜单下的“批次报表”;
注意:
1、个别指定法的货品每批的成本是按照进仓单确定的,它不会自动加权平均计算,所以查看个别指定法的货品资料的加权价是没有意义的;
2、个别指定法的货品在做单据的时候必须有批号;
3、存货调价、组装拆卸、库存变动三种单据不支持个别指定法货品;
4、个别指定法货品不支持零库存出库;
三、全月一次平均法:
全月一次平均法主要适用于生产企业的产成品、半成品的成本核算。原材料的成本核算,用户可以自己选择,比如移动加权平均法
由于各企业费用分摊所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因此,用户可以手工进行计算,然后再将计算结果输入到各个产品入库单中。
8. 平均总成本怎么算
平均总成本 = 平均固定成本 + 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的意思是生产商在制造某个产品时平均需要耗费的成本。在实际的生产之中,每个产品所需要耗费的成本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在全机器生产的情况下,产品的质量、大小都会有细微的差别,因此总成本是由固定的成本和可变的成本构成。
成本简介
成本指的是人们在生产某样产品或者经营某项业务时所必须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通俗而言,就是做某件事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金钱等等。成本可以分成二十几种类型,比如依照生产经营范围的不同,可以将成本划分为成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两种类型;依照数量变化的不同,可以将成本划分为差别成本、边际成本和增量成本三种类型,依照形成时间的不同,又可以将成本划分为未来成本和历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