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机会成本的含义及其应用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主要应用在投资过程中.在投资决策中,放弃次优方案而损失的“潜在利益”,是选取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比如投资者仅有一份资金,投资股票时必须放弃国债与基金.假如国债投资收益为1万元,基金投资收益为2万元,而股票投资收益为3万元,则股票投资的机会成本是2万元,国债投资的机会成本为3万元,基金投资的机会成本也是3万元.这机会成本并不牵涉实际金钱交易,所以也可成为隐含成本.
2. 机会成本在经济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下:
案例资料
资料1、某企业准备将其所属的餐厅改为洗浴中心,预计洗浴中心未来一年内可获利润70000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主是否应该将其所属的餐厅改为洗浴中心?他应该怎样决策?
机会成本
资料2、某企业有一笔闲置资金,如果用来购买设备,当年可盈利70000元,也可入银行,每年得到利息50000元,那么,企业主是否应将这笔钱用来购买设备?
资料3、投资者王某可以选择股票和储蓄存款两种投资方式。他于1999年9月1日用1万元购进某种股票,经过一年的操作,到2000年9月1日,投资股票的净收益为450元。如果当时他将这1万元存入银行,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的年利率为2.25%,扣除利息税,则有180元的实际利息净收益。
从上例可以看出,这180元就是王某投资股票而放弃储蓄存款的机会成本。若考虑机会成本,王某的实际收益应为270元,而不是450元。如果到2000年9月1日,王某投资股票获得的净收益为150元,若考虑机会成本,他的实际收益则是亏损30元。
3. 什么是机会成本及其在生活中的实例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
也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实例:
你本来买了股票A,后来卖掉了,再买了股票B。结果你买股票B亏了5000元,而如果继续持有股
票A可以赚2000元。这个时候机会成本=5000+2000=7000元 机会成本一般指丧失的收益。
2.今晚你妈妈叫你去外婆家,说外婆要送你一台笔记本电脑,而你爸爸叫你去奶奶家,说奶奶给你买了一
辆自行车,姐姐叫你吃肯德基去; 总共有3种可能 ,如果你选择去外婆家,那你就要放弃笔记本电脑和肯德基还有自行车;
你选择了笔记本电脑,放弃自行车和肯德基,比较后两者,取价值大的自行车,所以你去外婆家获得笔记
本电脑的机会成本就是一辆自行车。
3.当一个厂商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生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
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
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辆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
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为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
10万元的其他商品。
4.某企业有50万元资金,拟投资快餐业,预计年收益为3万元。而投资房地产,预计年收益是10万
元,则投资房地产的机会成本是3万元。
拓展资料:
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机会成本递增法则是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每增加一单位一种产品的产量所产生的机会成本递增,即要放弃更多其他产品的产量。
如果在选择中放弃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首选),那么其机会成本将会是首选。而作出选择时,应该要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而放弃选择机会成本最高的选项,即失去越少越明智。
4. 机会成本的准确定义是什么主要运用于哪些领域呢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的。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而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机会成本会随付出的代价改变而作出改变,例如被舍弃掉的选项之喜爱程度或价值作出改变时,而得到之价值是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的。
而如果在选择中放弃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首选),那么其机会成本将会是首选。而作出选择时,应该要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而放弃选择机会成本最高的选项,即失去越少越明智。拿融资租赁和贷款比较谁的融资成本高,如果不把机会成本加进去的话,可能会得出一个不正确的结论。比如人们通常感觉融资租赁的融资成本比银行贷款高。出现这种认识错误的主要在于没有把机会成本考虑进去。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例如,当一个厂商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生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是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10万元的其他商品。
在西方经济学中,企业的生产成本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告诉我们,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通过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5. 机会成本法的应用
外部市场条件下的应用
中间产品存在外部市场,即市场价格可供利用时,理想的内部转移价格应是含一定折扣的市场价格。根据机会成本法,在完全市场下,销售分部可以向外部以市场价格销售任意数量的产品,若转移价格比市场价格低,它就会遭受损失。同样的,购买分部也能以市场价格获得所需的产品,故它不愿意支付比市场价格更高的价格购买内部产品,此时销售分部的最低转移价格和购买分部的最高转移价格似乎就是市场价格,其实不然。机会成本法在指导内部定价时能同时满足合理业绩评价,目标一致和自主经营权这三项,此时的市场价作为转移价仅能充分说明各分部的自主经营决策权,未能很好地体现业绩评价与目标一致的功能。从目标一致上讲,公司应鼓励购买分部向销售分部采购内部产品,销售分部应优先向购买分部销售不是都从市场上购买(或销售);从业绩考核上讲,由于是内部转移物品,与产品销售相关的销售费用、包装费用、广告费用、收款费用、坏账损失及各种相关税费等并未实际支出,若以市场价为内部转移价将虚增销售分部的利润,不能完全真实地体现出销售分部的业绩。因此,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应是打了一定折扣的市场价格,具体折扣的比例可以由公司总部制定也可以由销售分部与购买分部协商,这样的定价既不会损害销售分部的利益,又会促使购买分部主动地向销售分部购买而向市场购买,因为这样的价格低于购买方的机会成本,购买方有利可图。所以,当中间产品存在外部市场时,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是折扣后的市场价格,它能使业绩评、目标一致、自主经营有机结合。
非外部市场条件下的应用
当中间产品不存在外部市场,无法确定中间产品的市场价格时,以市场价为基础的转移价格就不适宜了,此时用机会成本法指导的内部转移价格是协商转移价而非以成本为基础的转移价格。这是因为以成本为基础的转移价格(包括完全成本、完全成本加成及变动性成本加固定成本)的弊端很多。
(1)以成本为基础的转移价格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双方的机会成本。如完全成本所耗直接材料、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及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完全由销售方控制,购买分部无法控制其成本,此价格不是购买方所愿意接受的价格,它将可能由于销售分部的行为而受损,这样会产生不良刺激并歪曲业绩的评价,造成分部间的苦乐不均,影响公司的整体利益。
(2)它没有考虑不完全市场竞争对企业的影响。例如,在不完全的市场竞争中,销售分部可能无法销售其所有的产品,这将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的过剩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销售分部的产品价格,而购买分部所能接受的机会成本也将充分考虑生产能力过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