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如何做沉没成本
扩展阅读
石油厂管道怎么清洗 2025-02-08 14:58:17
公证处翻译费用怎么算 2025-02-08 14:57:21
金锣的哪个产品好吃 2025-02-08 14:48:30

如何做沉没成本

发布时间: 2023-08-16 15:18:07

❶ 当婚姻让你迷茫,女人怎样做到“沉没成本效应”

当婚姻让你迷茫时,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不要太浮躁,对婚姻、对生活要多一点耐心。

❷ 沉没成本在净增效益原则下具体是怎么应用的

沉没成本的概念是净增效益原则的一个应用:净增效益原则是指财务决策建立在净增效益的基础上,一项决策的价值取决于他和替代方案相比所增加的净收益。应用的领域是差额分析法,也就是在分协投资方案时只分协有区别的部分,而省略其相同的部分。另一个应用是“沉没成本的概念”。
比如你买了一块土地,花了100万元,这100万元当你己经付出去的时候,你就没有可能再收回来了。你只享有土地了,所以,这100万元就是沉没成本。再比如,一个人买了一台自行车,花了1000元,把1000元交给别人的时候,你就拥有了这台自行车,然后你骑了2个月后以800元又卖给了另外一个人,这1000元就是账面价值(先不考虑折旧),这800元就是公允价值,差额200元就是沉没成本,这200元你己经收不回来了,未来也收不回来了,所以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在净增益效益原则下的具体应用:
某工厂有5000件积压的甲产品,总制造成本为50000元,如果花20000元再加工后出售,可得销售收入35000元,该批产品也可卖给某批发公司,可得销售收入8000元。分析这两个备选方案过程中,沉没成本是 ?
已经发生的总制造成本5万元,即为沉没成本。方案一预计毛利=35000-50000-20000=-35000方案二预计毛利=8000-50000=-45000因此选择继续加工。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公司亏损经营也要继续加工产品的原因。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如果同时考虑到沉没成本(这被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是错误的),那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作出的。
举例来说,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作你的沉没成本。
当然有时候沉没成本只是价格的一部分。比方说你买了一辆自行车,然后骑了几天低价在二手市场卖出。此时原价和你的卖出价中间的差价就是你的沉没成本。而且这种情况下,沉没成本随时间而改变,你留着那辆自行车骑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你的卖出价会越低(折旧)。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电影的例子中,会有两种可能结果: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作判断。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而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❸ 沉没成本要怎么解决,可以怎么利用

我朋友处了多年的对象又跟他闹分手了。每一次闹分手,都是我朋友先认错,再赔礼道歉,最后买买买,然后才平息风波。

可是,只要他私下跟我谈论这事时,就会说他俩是多么的不合适,他多么不喜欢对方,他对这段恋情毫无憧憬,一心只想脱身离开。

可当我问他为什么不分开时,他却回了我一句“好不容易追到手,又花了这么多钱,舍不得让我的努力打水漂啊,再忍忍吧!”

人们决定是否去坚持做一件事情时,考虑的不仅仅是这事对他有没有好处,还考虑了在这件事情,他到底投入了多少的时间和精力。

事实上,他就是一个随叫随到的保姆外加人肉提款机。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及时的止损,避免损失更多。不要管已经付出了多少,不要想着挽回损失,泼出去的水,就别想着收回了。

哪怕已经沉没成本很高了,也要停止,不再去管它。

沉没成本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时间、精力和感情的投入。它左右了人们后续的行为,让人们做出不那么理性的决策,这一现象被称作“沉没成本谬误”。

理智地去看,沉没成本不该影响之后的决策,就好比泼出去的水,既然收不回来了,就不再去想,不再去管,这才是硬道理。但现实是,人们经常陷入沉没成本的泥潭里,久久不能脱身。

沉没成本虽然是经济学的概念,但随处可见,小到个人,大到一个国家。

举个例子吧,我在淘宝上买了一双鞋,穿了一天后,发现这鞋子不合脚,磨到脚后跟都红肿了,你问我有没有理性的去看待这事?没有,我忍了,就因为这鞋子花了我的钱,我舍不得扔了它,还是选择了穿这鞋子。你说我是不是花了钱买罪受呢?

“ 保本 ”,这个词听得多了吧? ‘‘起码要保本啊",听起来好像天经地义,无可非议,但,这是错误的,这陷入了沉没成本谬误。不少的商家都用商品的批发价来决定零售价,不愿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

就好比你是一个商家,购入了一千件羽绒服。你在批发价的基础上加了100块,然后出售这羽绒服,结果羽绒服过时了,买的人寥寥无几。

你是选择坚持这个价格,然后承担空间成本、时间成本,而且还面临卖不完的情况 ;亦或者是选择以低于成本价格,把剩余的羽绒服一次性清仓销售,减小库存量,挪出空间来,然后再去购入新款又热销的羽绒服去卖呢?

下面说一下国家的例子。

上世纪60年代,英法两国联手研发大型超音速民航客机——协和飞机。合作计划是由英法政府以国家条约的方式商议的,计划中包含了一项由英方提出的条款,如果任何一方取消合作就必须付出巨额赔偿金。事实上,这个合作计划被英国政府私下叫做“商业灾难”。碍于条款,英国被迫继续投资(英国财政部曾两次几乎取消合作计划)。

1976年1月,协和飞机正式投入航线上飞行。至此为止,英法两国政府已经在这个计划上投资了超过8亿英镑,超过最初预算(1.5亿英镑)近6倍。协和飞机共生产了20架,其中仅有16架投入营运。

然而,据当时的预算,协和飞机要售出至少64架才能保本,结果巨额开发成本根本无从收回。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漫长的研发过程使英法两国政府蒙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而且两国政府还不得不拨款资助英航和法航购买协和飞机。

所以说,不要让沉没成本影响了你的决策。

举个例子,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钱而且不能退票。此时你花费的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就是你的沉没成本。

那么,会有两种可能:

1.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2.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做决策时,理智的你应该不考虑已经买了票这个事实。不管是去是留,这钱你都已经花了。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做的决策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

所以,此时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去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做决策。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退场,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还可以通过腾出时间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来降低机会成本,而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有时候,沉没成本的发生你无法避免,因为这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此时,我们在心态上要有一个转变。

比如,对于现有的男女关系,是选择保持,还是选择分手?如果犹豫不决的话,不如问问自己:不去管你和这人是多年男女朋友的事实,一切从零开始,你还想跟这个人处对象吗?对方身上有哪些是你喜欢的,又有哪些是你所厌恶的?对方是否适合你?

不去考虑沉没成本,事情是否会变得明朗一些呢?事情有没有好解决一些呢?

最好的应对方法:

一 、不再去考虑挽回损失,忘掉成本 ;

二 、及时地做出调整,放松心情 ;

三 、理智的做出新的决策。

如果巧妙的利用沉没成本谬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利益,也可以完成一些事情。

要怎样做才能更好拴住对象的心,让对方不离不弃?让对方为这场爱情付出的更多,越多越好,无论是体力上还是金钱(增加他的沉没成本)

久而久之,对方就会觉得我已经投入了这么多了,我舍不得分手啊,舍不得让多年的努力打水漂啊。

那么对自己呢?

以毒攻毒法,当你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时,你可以利用沉没成本来帮把你拉回理性的角度。

有没有办了健身年卡,却没去锻炼过多少次的?工作忙,要做家务,朋友约了要去吃喝玩乐,借口多得是。那,该怎么办?

不要办年卡,去办月卡 。每个月月初去健身房办卡,亲手把钱从钱包里掏出来。记住不要用支付宝或者微信转账,这样的话,花了的钱只是一组数字,你对虚拟数字的敏感度,是远不如你对金钱的敏感度。

只有亲手花了钱,你才会心痛,然后压力就出现了。在你嫌麻烦而不去锻炼时,也会想到花了钱,然后就去健身。

以毒攻毒还是有用的。

❹ 时间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
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如果同时考虑到沉没成本(这被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是错误的),那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作出的。

❺ 男人让你失望时,女人怎样做到“沉没成本效应”

男人让你失望时,女人怎样做到“沉没成本效应”?

我不知道每个人是否有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情况应该“放下”但“不能放下”。例如,衣柜里总有几次只买几次或已经结束但它不愿意扔衣服。我买了一双高跟鞋我发现磨脚磨了,我认为价格如此昂贵我把它放在商店上继续穿它我买了它。如果您经历过这些经验,它与我们今天必须讨论的心理效果有关即“降低成本效果”这种效果是指在过去添加无论未来的价值如何。

她认为如果她选择离婚那么她为她的丈夫买了它她的丈夫应该看到有人看,她给了她丈夫的香水,她的丈夫想要喷洒别人她非常不愿意他说服她离婚,她说她没有离开。

❻ 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你了解多少

什么叫沉没成本?通俗来讲,就叫打水漂。你出去拉客户关系,花了很多时间和代价去维护客户,比如拜访、请客吃饭、送礼,结果突然这个客户公司破产了,那么前面的付出就全都打了水漂。所有的这些投入,已经发生了,也追不回来了,这就是沉没成本。

具体来说,很多人创业想去开奶茶店,开店需要投资,其中一部分投资用来装修,另一部分投资用来购买机器、原材料等。当这家店关门的时候,机器转让卖给同行,成本就能收回来一部分,而装修店面的钱,如果转让时没人愿意出钱补偿你,那么所有的装修钱就都打水漂了,这就是沉没成本。所以大家也能想象得到,为什么很多制造业企业全都聚集在一起,因为这样大家互相之间可以周转,初期买设备不用买新的,不用投入50万,没准35万就能把厂开起来,倒闭之后没准30万又能把设备卖给同行,沉没成本非常低。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并不是所有的原因。我们今天在讲沉没成本,所以只在这里点了一下而已。

书本上讲机会成本,目的是要告诉我们,沉没成本是一种过去的、无法挽回的东西,既然已经过去,就别再纠结。

还是以开奶茶店举例,你投资的奶茶店如果倒闭,至少有30万打水漂。现在这家店经营得不好,你想找个网红来店里试吃宣传。面对这个决策,如果你脑子里想的是,店倒闭要亏30万,现在赶快放手一搏,万一能救活也不至于亏损这么多。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就受到了沉没成本的影响,因为在这个决策面前,无论你做还是不做,沉没成本都是已经发生过的,无法收回来的。无论是否找网红来宣传,30万都一样收不回来。既然怎么决策都一样,那这个信息对你根本没有任何影响,你就不应该把它纳入考虑范围,否则想得太多,就容易把自己绕进去。

我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用机会成本的方式去思考,是去考虑每个选项将要失去什么,这种“将要”代表着未来。沉没成本则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哪些,这种“已经”是指过去,过去是无法改变的,我们没必要盯着过去看。

我们生活中买东西,总会遇到买错的时候,尤其是女生喜欢逛街买衣服,买回来发现穿不了,然后又舍不得扔,只好在衣柜里挂着,这个就是沉没成本在影响你。那我再追问一句,假设你有一个东西是花1万元买回来的,你用不了,转卖只能转出去2000元,是否要转卖呢?这是个问题,我相信你们开始有想法了。

20世纪,英、法两国有段时间联合研发飞机,研发到一半的时候,波音的新型飞机先一步研发成功。经过对比,这种飞机即便研发出来,运营成本也要远高于波音新型飞机,所以大概率不会有人愿意买,很明显这个项目应该赶快停掉。但是,因为飞机已经研究到了一半,投入的成本也有上百亿,大家不愿意就这么退出,于是继续追加研发经费,继续开发,终于做出了新飞机。结果,新飞机真的没人买,后面追加的钱全都打了水漂。

沉没成本在家庭关系、恋爱关系、人际关系当中,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很多人处在一种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当中,你把一生中最好的5年给了另一半,但只要这个关系是你不喜欢的,无论你做什么,你都无法追回这失去的5年,所以在决定你未来时就只能忽略它。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叫“赌徒效应”的名词,说的是一个赌徒连输几把后,很容易输急眼,开始加大赌注,想要翻盘。这其实也是沉没成本,一样的道理。

朱自清的《背影》有一段要求背诵的内容,其中有一句话:“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多么有哲理啊!这就在告诉我们,不要纠结沉没成本。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对沉没成本有了深刻的印象。但这还不够,我希望大家再回忆一下,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沉没成本的现象?你还能总结出哪些规律来?

在我学过经济学很多年后,渐渐有了以下这些感悟。

第一点,普通人容易忽视机会成本,并容易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如果要给这个现象做一个命名的话,我要叫它“沉没成本第一定律”。

举一个例子,假设你有一个房子想要对外出租,租金每月3000元。第一种情况是,有个租客想要租,但是要跟你讲条件。你一听,不想出租了,然后房子就随之闲置一个月。

另一种情况,房子3000元租掉了,结果过了没多久,租客没交房租逃跑了。

两种情况,想象一下自己的心情。我猜大部分人遇到第一种情况时,都会很坦然地说,无所谓,空着就空着。遇到第二种情况的时候,绝对是气得直拍大腿,这个人,欠我3000元。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但实质上损失是一样的,都是3000元。前一种是损失了机会成本,但是很多人往往看不到,白白让机会成本损失了。经济学就是想要告诉大家,这个有成本,它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你忽视它,你就不会遭受损失。而后一种是沉没成本,每个人都能看到沉没成本,并且大部分人都在纠结沉没成本。经济学想要告诉你的是,这个东西已经打水漂了,已经找不回来了,已经不在你的掌控之中了,既然这样,就不要再去受它的影响。

第二点,为什么人们更容易忽视机会成本,而又更容易放不下沉没成本呢?我觉得这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人性中的一些弱点。人就是喜欢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不愿意承认错误。这条原理我很想管它叫“沉没成本的第二定律”。

比如租房的例子,房子不租,放弃了机会成本,你可以用一句话解释这种损失-我愿意,用你管,空着不赚钱我也愿意。但租客跑了,你很难用自己愿意解释,唯一的解释就是,承认自已当初眼瞎。然而我们就是不愿意承认错误,所以才会如此痛苦。

赌徒效应的例子也是一样,如果赔了大笔钱之后收手离开,岂不是证明自己错了吗?只能继续赌下去,万一赢回来翻盘了,不就没事儿了吗?

在我当交易员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个现象:越是心高气傲、自尊心比较强的男交易员,越容易犯赌徒效应的错误。他每隔一段时间,总是会出现巨额的亏损,原因就是出现了一笔亏损之后,往往急于翻盘,结果越亏越多。

所以要想开,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神仙,谁这一辈子不会做点错事呢?错了再改,没什么大不了的。改了再错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如果能够尝试着去接受自己的错误,接受生活中的失误和不如意,达到一种淡定的状态,那么即便没学过经济学,也能比较少受沉没成本的影响。

第三点,当我们了解了前面两个原理时,我们就可以用沉没成本去影响别人,改变别人的判断,这也是“沉没成本第三定律”。

很多男生在追人的时候事无巨细,随叫随到,但鞍前马后地服务女神好几年,最终人家也不理你,这种男生在网上被嘲讽叫作“舔狗”。学完这一节我们会知道,不断付出这种行为,得到的是沉没成本。这种沉没成本导致他很难放弃,陷了进去,他很可能最终自己都分不清楚,一直这样追求,究竟是真的爱女神,还是因为舍不得沉没成本-很有可能是因为舍不得沉没成本,所以自己也催眠自己说这就是为了爱情。

所以,一味地付出只能影响自己,你要想改变对方,那么就需要让对方付出,让对方增加沉没成本。当你鞍前马后了一段时间后,赶快趁机让对方帮你做一些细微的事儿,比如让对方帮忙拧瓶盖等。想要改变态度,索取会比付出更有效。

我有一次听到一个老江湖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个人说,自已一生之中帮助过很多人,也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那么谁才是自己最亲近的朋友呢?他本能地以为那些受到过自己帮助的人,会更愿意把自己当朋友,结果当自己遇到事之后,发现曾经受过自己帮助的人,基本都求不着,而那些曾经帮过自己的人,基本都还会愿意再次帮助自己。我当时听完这个感悟,顿时觉得,这不就是沉没成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