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业管理中的(MBO)是什么
MBO在西方发起的动因主要是解决经理人代理成本等问题,意在解决公司的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及企业的资产结构。而我国的产权制度不同于西方的产权制度,这就决定了中国MBO的动因和特点决然不同于西方。同时,MBO在西方的兴起也是因为可以综合应用各种完善的融资工具的结果,而我国证券市场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融资工具,因此在中国现阶段的MBO操作与国外的MBO操作必然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分析MBO理论及其操作实践,力图诠释我国本土化的MBO方案,希望对MBO感兴趣的企业能够从中获益。
㈡ 如何解决公司委托代理关系中产生的问题
企业在分散所有权结构下,公司治理问题要面临的核心委托代理关系是公司的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代理问题。在分散股权的条件下,经理人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双方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产生了经理人作为代理人其利益与股东利益即委托人的利益不一致的问题。此问题成为了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此时,公司治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防止其他股东的搭便车行为。
从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到: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双方的契约是不完全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代理成本必然产生,为了降低代理成本,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代理人激励约束机制,使经理人的利益和自己一致。
拓展资料:
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组织或形式不断发展和变化,出现了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现代公司制企业(股份制企业)更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股份制企业的股东拥有企业所有权,但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经营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对经营活动进行决策和管理,企业表现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针对这种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代理理论是一种强有力的解释。
委托代理就是研究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现代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主要涉及委托人和代理人,前者指股东后者指董事和经理,这种企业中的代理问题自科斯提出企业的性质理论以来,一直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重要课题。代理理论认为:代理人和委托人是两种不同的人,他们之间存在两个方面的不对称:一是利益的不对称,股东追求的是公司利润和股东权益最大化,而经理作为代理人追求的是个人收入最大化,社会地位、声誉的提高,权力的扩大以及舒适的条件等。二是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了解的信息是有限的,而代理人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明显优势。
㈢ 如何缓解第一类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系指因代理问题所产生的损失,及为了解决代理问题所发生的成本。代理成本的产生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所有者即股东希望经理层按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尽力经营管理企业。但由于经理层本身不是股东,或持有股份比例小,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从事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比如通过在职消费获取除工资报酬外的额外收益,从而造成所有者利益受损。
代理成本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有者和经理层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经理层在第一线从事经营活动,掌握着企业货币资金的流入流出,在一定的授权范围内负责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控制着企业各项费用的支出。经理层处于相对的信息优势,而所有者则处于信息劣势。经理层利用信息优势完全有可能为自己谋取额外利益。代理成本之所以出现还有一个内在原因是经理层并不持有企业股份,这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经理层辛勤工作并取得了相当卓着的业绩,但由此产生的企业利润完全归企业股东所有,而经理层只能得到约定的报酬。这种付出和得到的不平衡很容易导致经理层放弃积极经营企业的努力。二是经理层“在职消费”带来的效用完全由经理层享有,但支付“在职消费”所需的高额成本则完全由企业股东承担。这种得到和付出的不平衡极易导致经理层侵蚀企业利益,为自己谋取福利而不承担任何成本。具体地讲,代理成本包括对代理人的激励成本和约束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制订有关契约、规划、协议的费用;第二,委托人度量、控制代理人行为和努力程度的费用;第三,代理人报酬方式和数量的设计;第四,代理人因经营决策失误或投机取巧行为造成的委托人福利损失。
缓解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的有效办法是委托人要设置恰当的激励机制,委托人可以对代理人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激励,或者对代理人谋取自身利益的行为倾向进行监督约束,使代理人的努力与其获得的报酬相接近,同时设计各种规章来规制代理人的变异行为。第一,构建有效的手段和指标度量、控制企业经营者行为和努力程度,第二,革新对企业经营者的选拔任用制度,改任命制为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聘任制;第三,加强对企业经营者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考核,培育发达的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现对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 第四,保证成本,代理人也可以保证不采取某种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动,或者若采取了这样的行动时,愿意对委托人进行赔偿,这方面的费用支出就称为保证成本。
第二篇:Excel循环引用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Excel循环引用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我们打开excel文件时,如果遇到有“Microsoft Office Excel 不能计算公式。公式中的单元格引用指向的是公式的结果,从而造成循环引用。”的提示,这时这个文件中,就包含了循环引用了。
㈣ 什么是代理问题企业的代理问题如何去控制
现代企业多数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人与经营人的利益矛盾就产生了代理问题。解决的措施:
1.让所有人与经营人的目标的一致
2.所有人保持有力的控制权,可以随时撤掉不满意的经营者。
㈤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可通过哪些途径降低代理成本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还可通过以下途径降低代理成本。
(1)经理劳务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法马(Fama)认为,经理劳务市场的竟争将对经理施加有效的压力。如果经理在任职期间被发现有严重的侵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或者因决策失误造成企业亏损,那么在经理劳务市场上,他的人力资本价值就会贬值。由于经理市场会根据经理过去的表现计算出他的将来价值,经理要顾及长远利益,就必须努力工作,因此即使不考虑直接报酬的作用,代理成本也不会太高。霍姆斯特龙(Holmsrom)根据法马的上述思想建立了如下模型:假定经理的实际能力未知,并且假定时间是无限的,在这种情况下,经理有可能努力工作,尽管没有任何监督。这是由于市场根据他过去的表现,对他未知的能力作出估计。虽然在均衡点上,市场不会被欺骗,但是由于经理害怕市场对他作出不利的判断,为了长远利益考虑,他会努力工作。
(2)产品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哈特(Hart)认为,如果企业面对的产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那么这种竞争会对经理形成压力。假定同一产品市场上有许多企业,它们的生产成本是不确定的,但统计是相关的,这样,产品市场的价格便包含着其他企业成本的信息。同时,相关性使得这个价格也包含了被考虑的企业的成本信息。如果被考虑的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那么只有代理人最清楚企业的成本,委托人并不拥有足够的信息,即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如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是充分的,则产品市场的价格可以向所有者提供有关企业成本的信息。假定社会中的一部分企业由经理控制,另一部分企业由所有者直接控制,在后一场合,所有者会努力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压低产品的市场价格,以便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这样,由所有者控制的企业越多,“竞争”就越激烈,价格就压得越低,因而对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企业中的经理的压力就越大,从而促使经理努力降低成本。哈特的模型说明,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所产生的代理成本,在有市场竟争的环境下和有大量所有者直接控制企业经营的企业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大大地降低。
(3)资本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资本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它的主要形式是接管。接管被认为是防止经理损害股东利益的最后一种武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尽管每一投资者在某一股份公司中所占的股份比例很小,不足以直接对经理实行有效的监督,但是,由于股份可以自由买卖,分散在千百万人手中的股份就可能被集中起来。如果公司经理过分侵害股东的权益,或者因经营不善引起公司亏损,或者代理成本过高,这些都会导致公司股票价格的下跌.于是,有能力的企业家或其他公司就能用低价买进足够的股份,从而接管该公司,赶走现任经理,重新组织经营,获取利润。沙尔夫斯坦(Scharfstein)据此建立了以下模型,用以证明资本市场的竞争确实可以刺激经理努力工作。假定企业的生产条件只为经理所知而不为企业股东所知。于是,股东可以同经理签订某种契约来激励经理。由于信息具有不对称性,这种契约的效率并不高。假定在资本市场上有一些“袭击者”(raiders),他们可以获得有关企业的生产条件的信息。可以证明,由于企业有被接管的可能性,经理为保住自己的职位,就会自觉地约束自己对非货币物品的过度追求,努力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因此,经理会比在没有“袭击者”的条件下要更努力地工作。
如果在经理劳务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缺乏或严重扭曲的条件下实行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则一旦所有者放松控制,代理成本就会上升;一旦所有者通过制定详尽的契约关系来监控经理的行为,约束成本将会上升。相反,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即使在所有者与控制者相分离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充分的市场竞争,经理所受到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当然这种制约不可能是完全的,因此,一定程度的代理费用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是,市场机制保证了这种费用被限制在某一限度内,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
四、挑战
在公司治理问题上,标准的委托代理理论包含了这样一个基本前提: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是公司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经营者是公司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人,具有代理人的自利经济人性质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有着不同于公司股东的目标函数。因此,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经营者偏离股东利益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经营者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可见,传统委托代理理论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公司治理的目标。[2]委托代理理论在现代公司治理理论中一直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近年来伴随着新经济发展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理论使委托代理理论遇到了新的挑战。
㈥ 为什么股权激励能有效降低代理成本
中大管理研究 2008年第3卷(4)
39
一、问题的提出
股权激励在美国的运用自1993年以来呈迅速增长的态势。CEO基于股权激励的报酬增长率每年都保持在100%以上,2000年甚至高达500%。近几年,股权激励在中国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且目前政府正在上市公司中积极推行股权激励计划。许多西方的研究认为,股权激励是将管理者的目标与股东的目标保持一致的有效手段,而且比以业绩为基础的薪酬激励更加有效①,但是,国内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取得支持的证据。一方面是政府和实务界对股权激励的热衷,另一方面则是实证研究不支持高管持股具有激励作用。面对这一矛盾,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中国的环境造成股权激励机制在中国水土不服,还是研究方法存在问题?
回顾过去的研究,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基本上从高管持股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或实施股权激励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否有显着的变化这一方面来检验高管持股是否具有激励作用。如魏刚(2000)以1999年4月30日前公布年报的765家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发现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宋增基等(2005)也以1998年底之前上市的786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公司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之间基本不相关;谌新民和刘善敏(2003)以2002年4月30日前披露年报的1036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总经理持股与经营绩效显着正相关;陈勇等(2005)以1999~2001年中实施过股权激励的4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实施股权激励后上市公司的业绩无显着提高;周建波和孙菊生(2003)以2002年4月30日前公布的2001年报中披露已经对经营者实施股权激励的3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股权激励的效果较弱;俞鸿琳(2006)则以2001~2003年间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没有发现管理者持股能够提高公司价值(托宾Q值)的证据。
以上这些研究在方法上多多少少存在局限性,其结论有待于进一步验
① 如Hall和Liebman(1998)与Hall和Murphy(2000)以美国大公司作为样本的大样本量观察提供的证据表明,CEO薪酬对股价变化的敏感性大部分来源于CEO的股票和期权。
40证。首先,以上的研究基本上以众多创造包括所有高级管理者持股在内的高管持股比例来度量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程度。该指标计量空间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不同的公司高管人数经常存在差异,而且股权迅速激励效果与高管持股比例不一定是线性的关系。其次,他们没有区分企业的所有制结构腾达的影响,即国有企业的激励效果与私有企业会有很大的差异。西方国家的理论与实证结果通常仅适合于私有企业。再次,影响公司业绩的因素众多,特别是一些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影响个别行业的宏观因素以及公司的前期投资规模、盈余管理等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导致以业绩来衡量股权激励效果噪音太大,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这些因素,所得的结果就会产生偏差。企业理论认为,经理人的激励机制安排是为了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Jensen和Meckling,1976)。因此,本文拟采用更为直接的检验方法,即用总经理持股对代理成本的影响来检验股权激励的效果。本文的研究发现,在私有产权控股的上市公司内,总经理适当持股、送股或期权的激励安排确实能够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而在国有产权控股的上市公司内,总经理持股并不降低代理成本。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可能在于国有产权控股的上市公司总经理持股比例很低①(见图1),无法发挥激励作用。本文的结论为中国上市公司即将展开的股权激励计划提供宝贵的经验支持。本文以下部分先是对已有的文献进行评述,继而在第三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最后是结论。本文将对代理成本的计算方法进行重大的改进,以使结果更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