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标准成本管理的如何进行标准成本管理
1、细化成本核算,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报表
财务部门组织成立标准成本核算网络,制定详细的核算项目,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适时、高效、快捷地反映成本信息,及时了解原材料的库存和使用情况,做好领料计划、收集成本资料、核对成本数据、反馈成本信息。
2、对成本进行事前预测
建立成本指标分解体系:对于成本预算中的各类费用有专人控制,建立月度成本计划体系,实行年预算指导下的月度成本计划管理,使预算置于强有力的过程控制之下。成本管理,制定计划是基础,依靠科技进步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是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降低成本的根本途径,而科技的潜力又是无穷的,不断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在日常生产上是企业降低成本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挖潜增效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加强了成本预算的准确性。
3、对现场成本进行事中控制
成本预算的完成进度要跟踪,尤其是重点控制项目,要制定进度指标,进行事中控制,以便及时检查。协助各班组分解指标、落实责任人、制定考核办法,通过领料员控制物资领用,对当月各班、整个消耗情况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及时准确的了解各种成本变动情况,对成本变动大的情况能够适时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标准成本的管理效果。
4、组织标准成本的考核与改进
每个月财务部门都对企业的成本进行计算考核,在考核中要把成本指标与销售收入实现情况相结合,把成本和收入捆起来进行考核,提高成本考核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把计算出的实际成本考核报表报给计划部门,由计划部门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按照“责、权、利相结合”和“多节多奖、少节少奖、不节不奖、超支罚款”的原则进行考核。对完成计划的部门予以奖励,对没有完成计划的单位进行处罚。同时财务部门在考核的定期分析,提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针对原因对执行部门和制定部门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根据市场变化和成本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考核指标,以确保公司全年计划的完成。
❷ 确定成本标准的方法有哪些
确定目标成本的方法通常有:
①选择某一先进成本作为目标成本。它可以是国内外同种产品的先进成本,也可是本企业历史最好的成本水平,还可以是按平均先进水平制定的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
②根据企业的历史成本结合未来的成本降低措施和上级下达的成本降低任务进行综合测算确定。
③先制定目标利润,从产品销售收入中减去目标利润,就是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成本。
解释:
目标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目标利润实现,并作为合成中心全体职工奋斗目标而设定的一种预计成本,它是成本预测与目标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在这里引用“合成”概念,意在说明预算要经多部门、众多员工的追求。也就是将成本水平控制作为工作的目标,目标成本的表现形式很多,如计划成本、标准成本或定额成本等,一般情况下要比实际成本更加合理和科学
❸ 简述企业目标成本及其制定方法
目标成本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目标利润实现,并作为合成中心全体职工奋斗目标而设定的一种预计成本,它是成本预测与目标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将成本水平控制作为工作的目标,目标成本的表现形式很多,如计划成本、标准成本或定额成本等,一般情况下要比实际成本更加合理和科学。
制定方法
1、厂部直接编制成本计划。一般适用于小型企业或管理基础较差,实行一级核算的企业。这种方法首先根据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的消耗定额和计划单价计算这些项目的计划金额;其次根据计划期产品工时定额和每小时生产工人工资计算直接人工项目;
对于制造费用项目则由归口管理部门提出有关预算,经审核后修改,最后,废品损失项目按照上期实际数额和计划期废品降低率计算。
2、分级编制成本计划。这种方法较为复杂,它先由各车间编制本车间成本计划,然后由企业财务部门汇总。这种方法通常要经过企业下达控制指标一一企业各部门编制成本计划一一汇总平衡(如果不能达到要求还要多次反复该程序)一一编制成本计划。
3、厂部和车间相结合编制成本计划。该法由厂部负责直接材料类项目的编制,而车间则计划本车间的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项目。
(3)如何制定标准成本举例扩展阅读
制订目标成本时,既要考虑本单位的设备条件,原材料的供应情况,原设计的生产能力和职工的素质及技术水平等,同时要重视企业的外部条件,例如,市场对本企业的产品的需求情况,国内外对象的成本资料等等。
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核算,人人关心成本,更好地贯彻经济责任制,对于激励全体职工努力做好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成本进一步下降有重要意义。
同时目标成本也是进行有效成本比较分析的一种尺度,查明产生成本差异的原因,并有利实行例外管理原则,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重大脱离目标成本的事项上。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也能促使企业上下各级和部门和领导与职工之间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
❹ 标准成本制定原则有哪些
要求:1、正确划分各种
费用支出
的
界限
,如收益支出与
资本支出
、营业外支出的界限,
产品生产成本
与
期间费用
的界限,本期
产品成本
和下期产品成本的界限,不同产品成本的界限,
在产品
和
产成品成本
的界限等。
2、认真执行
成本
开支
的有关
法规
规定,按
成本开支范围
处理费用的列支。
3、做好
成本核算
的基础工作,包括:建立和健全成本核算的
原始凭证
和记录、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制定工时、材料的
消耗定额
,加强定额管理;建立材料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盘存制度;制订内部结算价格和
内部
结算制度。
4、根据企业的生产
特点
和管理要求,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
成本计算对象
、费用的归集与计入产品成本的
程序
、
成本计算期
、产品成本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划分方法等。方法有
品种法
、分批法和分步法,此外还有
分类法
、
定额法
等多种。
原则
楼上的已经回答了。
❺ 标准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运用 例子
标准成本法在企业物流成本的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5%左右,物流费用占生产成本的35%左右,物流开支占销售额的20%左右。因此,科学地预算物流成本、有效地控制物流成本,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一、标准成本法概述
标准成本法是把成本的计划、控制、计算和分析相结合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根据企业的年度利润目标,事先编制预算,制定生产各种产品的标准成本,并以此作为衡量实际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尺度。
产品成本是由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构成,其标准成本的基本形式表现为“数量”标准与“质量”标准的之积。所谓“数量”标准是指成本定量方面的标准,表示成本的规模和工作总量,如材料的用量、工人的生产工时;而“质量”标准是指成本定性方面的标准,表示成本质量方面的特征,如材料价格、工人的工资率和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成本法要通过成本的差异分析来评价业绩,以此来明确企业各个责任单位的职责,有利于成本的控制。在进行成本的差异分析时,依据一定的原则,对企业各个责任单位日常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的实际数与标准数进行比较,测定其是否达到原定的标准,而日常经济活动中两者往往会产生偏差,差异分析可以通过对成本的“数量”及“质量”的差异分解计算,初步提出的成本差异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指导、限制、调节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
标准成本制度是科学、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成本管理使企业普遍存在着物耗高、效率低、浪费大、效益差的现象,表明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落后、观念陈旧、方法僵化等问题,使企业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步履艰难。标准成本法则是企业增加盈利的主要途径,也是企业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保障,企业在遵循经济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立成本控制目标,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实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标准成本法在西方的工业企业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早在20世纪的70年代末,我国就引进了西方的管理会计,也就有了标准成本法的理论,但在实务中的操作性较差。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我国的一些现代化的大企业尝试将标准成本法等管理会计的方法付诸于实践,并且获得了成功。如我国上海的宝钢、河南的安钢就成功地采用了标准成本法,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标准成本制度,在企业降本增效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物流是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顺利加工成零部件,把零部件组装成产成品,然后投入消费市场,物流在创造时间价值和使用价值。物流成本是企业的物流系统为实现商品在空间、时间上的转移而发生的各种耗费的货币表现。因此,成本控制与管理对于物流业尤为重要,而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了,标准成本法是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该法还局限于制造行业。本文基于物流企业特点,尝试将标准成本法进行推广应用。
二、企业物流成本预算标准建立
物流成本是指由于物品移动而产生的运输、包装、装卸等费用。它还包括了从生产企业内部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制造中的半成品、产成品的仓储、搬运、装卸、包装、运输以及在消费领域发生的验收、分类、仓储、保管、配送、废品回收等发生的所有成本。根据物流成本的属性和特点,将其划分为:运输成本、仓储及库存维持成本、物流管理费用。一般地,运输成本占物流成本的40%以上,仓储及库存成本占物流成本的20%以上,而管理成本占20%左右。由此可见,物流企业应重点控制运输成本,同时加强库存成本的管理,不可忽视管理成本的控制。本文主要针对这三类成本展开分析。
要构建物流标准体系,首先要对物流业已有的国内外物流标准状况进行调查,掌握最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参考国际、国外物流及相关标准,分析与描述现代物流系统典型工作流程,研究采购、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标准需求,再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分类,进而形成中国现代物流标准的体系结构及标准体系表,作为现代物流标准研究和制定的总体规划和纲要,为物流标准规范体系的形成及物流企业的市场运作提供指导。
1.运输成本预算标准的建立。运输工具与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运输成本,以及运输能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合理的、科学的运输成本标准体系。在现有的、正常的运输条件下,以员工尽最大努力达到的水平作为参考标准。
在一定的供应量与需要量下,物流企业一是可以根据不同的运输工具制定标准,选择每天的路程QL作为运输成本的数量指标,选择每天的运杂费及补助P作为运输成本的质量指标,则标准运输成本乘积;二是引入时间指标T,此时运输成本变为QL、P与T的乘积,从而反映了物流的运输效率。SQL与SP选用上述最常用的运:输工具的标准,并制定相应的天数指标的标准ST.一般地,当供应量与需求量不确定时,可以选择运输量QY(吨公里)作为运输成本的数量指标,运费率RY(元/吨公里)作为运输成本的质量指标。因此标准运输成本YC为:sOY与SRY的乘积。
2.仓储及库存成本预算标准的建立。仓储及库存成本与储存商品的价值大小、储存量、保管条件及保管时间等有关系。物流企业可以按照常规将商品分为三类:A类商品单价较大,数量较少,保管条件最好;C类商品单价较少,数量较多,保管条件较差;而B类商品是介于上述两类之间的商品。在各类商品下,分别以库存量Q作为库存成本的数量指标,库存费C作为库存成本的质量指标,则标准的库存成本SKC为SQ与SC的乘积。标准库存量Q应根据经济订货批量EOQ(EOQ=量,K为每次订货费用,C为单位存货年保管费用)而定。
3.物流管理费用预算标准的建立。物流管理费是指进行物流的计划、调整、控制、监督、考核等活动所需用的费用。物流企业可以选择工作量H作为物流管理费的数量指标,管理费分配率R作为物流管理费的质量指标。因此标准物流管理费用SGC为:SH与SR的乘积。SH为物流企业的标准工时量,而标准管理费用分配率SR为总标准物流管理费用与标准工时量之商。
❻ 标准成本法计算公式
标准成本法计算公式:计算工资时:标准成本法=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计算产品时: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
标准成本按其制定所依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在标准成本系统中广泛使用正常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法的适用性
1、标准成本法适用于产品品种较少的大批量生产企业,而对于单件、批量小和试制性生产的企业比较少用。
2、标准成本法可以简化存货核算的工作量,对于存货品种变动不大的企业尤为适用。
3、标准成本法关键在于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制定的合理性、确实可行性,要求有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和健全的管理制度。
4、标准成本法适用于标准管理水平较高而且产品的成本标准比较准确、稳定的企业。我国工业企业的产品成本不能采用标准成本法计算;如果平时按标准成本计算,月末必须调整为实际成本。
❼ 标准成本怎么制定,都有哪些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
制定标准
成本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条件和经营水平,在以下三种不同的原则中进行选择:一是理想
标准成本
,它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优的成本水平;二是以历史平均成本作为标准成本,它是指过去较长时间内所达到的成本的实际水平;三是
正常标准成本
,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成本标准
,这一标准考虑了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失、故障和偏差。通常,正常标准成本大于理想标准成本,但小于历史平均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具有客观性、现实性、激励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地运用于下列具体的标准成本的制定过程中。
1、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
的制定
某单位产品耗用的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是由材料的用量标准和
价格标准
两项因素决定的。
材料的价格标准通常采用企业制定的
计划价格
。企业在制定计划价格时,通常是以订货合同的价格为基础,并考虑将来各种变化情况,按各种材料分别计算的。
材料的用量标准,是指单位产品耗用
原料及主要材料
的数量,通常也称为
材料消耗定额
。材料的用量标准应根据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工艺的现状,结合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情况和降低成本任务的要求,考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必要损耗,并按照产品的零部件来制定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的消耗定额。
因此,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可利用下述公式计算:
单位产品耗用的第i种材料的标准成本=材料i的价格标准×材料i的用量标准
单位产品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材料i的价格标准×材料i的用量标准
2、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的规定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是由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和直接人工用量标准两项因素决定的。
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就是
标准工资
率,通常由劳动工资部门根据用工情况制定当采用
计时工资
时,
标准工资率
就是单位工时标准工资率,它是由标准工资总额除以标准总工时来计算的,即:
标准工资率=标准工资总额÷标准总工时
人工用量标准就是工时用量标准,也称
工时消耗
定额,是指企业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工艺方法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考虑提高
劳动生产率
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产品生产加工所经过的程序,确定的单位产品所需耗用的生产工人工时数。在制定工时消耗定额时,还要考虑生产工人必要的休息和生理上所需时间,以及
机器设备
的停工清理时间,使制定的工时消耗定额既合理又先进,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因此,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可按照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标准工资率×工时用量标准
3、
制造费用
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是由制造费用价格标准和制造费用用量标准两项因素决定的。
制造费用价格标准,也就是制造费用的
分配率
标准。其计算公式为:
制造
费用分配率
标准=标准制造费用总额÷标准总工时
制造费用用量标准,就是工时用量标准,其含义与直接人工用量标准相同。其计算公式为: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工时用量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
成本按照其性态,分为
变动成本
和
固定成本
。前者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后者相对固定,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所以,制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时,也应分别制定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4、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卡
制定了上述各项内容的标准成本后,企业通常要为每一产品设置一张标准成本卡,并在该卡中分别列明各项成本的用量标准与价格标准,通过直接汇总的方法来得出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