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医疗服务价格的医疗服务价格影响因素
1.医疗服务成本
医疗服务成本是指医疗单位为提供医疗服务而支付的各项费用的总和。首先医疗服务成本是医疗价格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医疗价格构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一般来说,成本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医疗服务质量的大小,并同医疗价格的高低成正比。医疗服务的价值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取决于它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消耗,既包括物化劳动的消耗,也包括活劳动的消耗。物化劳动的消耗是指提供卫生服务时所消耗的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其价值转移到医疗服务商品中去。活劳动的消耗创造了新的价值,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医务劳动者为自己的劳动,属于必要劳动的消耗;另一部分劳动消耗则属于医务劳动者为社会的劳动。其次,医疗服务成本是制定医疗价格的界限。一般情况下,医疗服务的价格应该与其价值大体相符。但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或者是为贯彻国家的卫生政策.使某些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有计划地偏离其价值,这也是可以的。
2.供求关系
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价格运行调节供求关系,另一方面供求关系状况又制约着价格运动的方向。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在价值的基础上向偏高的方向运动即价格上涨;当供过于求时,价格在价值的基础上向偏低的方向运动,即价格下降。
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削弱了供求关系对医疗服务价格的影响。医疗服务市场中,医疗服务是由医务人员提供的高度专业化服务,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普通患者很难掌握复杂的医学知识,而且人们搜寻医疗服务相关信息的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得更为严重。医生具有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患者代理人的双重身份,可以创造额外的医疗服务需求。而且医疗服务需求比较缺乏弹性,医疗服务消费具有强制性,患者虽然会对医疗服务的价格变化有所反应,但是反应的敏感程度不高。在医疗服务需求缺乏弹性的情况下,医疗服务供给者提高价格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使其有提价的潜在动机。
3.财政补贴
由于医疗服务是一种消费无排他性但有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医疗服务产品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政府对医疗进行财政补贴,以改善医疗价格形成的成本补偿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医疗机构大部分属于非营利性质,其收入主要来自三个部分:财政补贴、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费用。其中,财政补贴和医疗服务收费在本质上均是对医疗机构的运行成本的一种补偿。
4.价格政策
由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在不同的国家及不同的医疗保险形式下,实行不同的价格来进行宏观调控。中国的卫生事业是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对医疗价格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医疗服务的价值不是全部通过市场实现的,体现福利的那部分价值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实现。国家的价格政策对卫生服务价格的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卫生价格决策已经向科学化决策发展,卫生价格的制定开始注重卫生价格研究成果,部分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卫生价格决策中;二是卫生服务价格决策既考虑到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又考虑到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三是卫生服务价格逐步实行分级管理,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价格管理的灵活性。
5.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对医疗服务供给者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常见的支付方式有按服务项目付费和按病种付费两种方式。在按服务项目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下,医疗服务供给者提供的所有服务项目都将得到偿付,他们不承担任何经济风险。按病种付费通过提供适当的经济激励影响医疗服务供给者行为,能够防止医疗服务供给者延长住院时间或提供不必要的、可有可无的保健服务,以降低成本或降低成本上升的速度,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上涨。
⑵ 四费合一是什么
四川省政府办公厅近日下发《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通过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医保支付政策等,从多种渠道补助官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用以支撑人员和业务支出。现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和药事服务成本等4项费用将合并为一般诊疗费,全省统一定价10元,不再单设药事服务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者发生的一般诊疗费全部由医保报销支付。其他服务仍按现有项目和标准收费。
省卫生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郭以雄解释,此举意在发挥医保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作用,在不加重百姓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医疗机构收入。他表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通过药品差价获取利润,但基本药物制度取消了药品加成,这些机构的收入相应减少,因此需要以政府补助的方式保障其运行。郭以雄称,10元的一般诊疗费用与全国平均水平一致,并由医保统筹基金全额报销。在此之前,挂号费等4项收费项目中部分由医保的统筹基金承担,余下则从个人账户支付。
《意见》显示,调整医疗服务收费及医保支付政策将从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及已开展基本医保门诊统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先行执行。合并项目内容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按国家要求具体规定,已合并到一般诊疗费里的原收费项目,不得再另行收费或变相收费。
政府补助额与绩效考核挂钩
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产生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足额安排,其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则通过专项经费补助。去年各级政府拨付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为不低于人均15元,根据《意见》的设计,今年起将进一步提高人均经费标准。
在政府专项补助和调整医疗服务收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入仍不足以弥补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政府在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先预拨后结算。
实施多渠道补偿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会产生过度依赖性?郭以雄表示,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办法已开始试行,根据管理绩效、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指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考核结果将与资金安排和拨付挂钩。绩效考核好的可获适当奖励,反之或被扣减资金安排。
对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合理补助。其中符合条件的机构将被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执行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同的医保支付和报销政策。
《意见》还提出了对村卫生室的补助方式,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由卫生部门在核定村卫生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人口数量能力的基础上,为其安排一定比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门诊服务可被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
⑶ 我国医疗资源的现状是怎样的
医疗资源是指提供医疗服务的生产要素的总称,通常包括人员、医疗费用、医疗机构、医疗床位、医疗设施和装备、知识技能和信息等。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我国医疗费用、医疗机构、床位等资源均呈持续上涨形势。
医疗卫生支出情况
根据卫生部统计数据,2010-2019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呈现联系上涨趋势,并且增速都保持在10%以上。2019年我国卫生筹资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居民医疗卫生费用的个人负担相对减轻。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65195.9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17428.5亿元,占26.7%;社会卫生支出29278.0亿元,占44.9%;个人卫生支出18489.5亿元,占28.4%。人均卫生总费用4656.7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6.6%。预计202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持续增长,达到约7.2万亿元。
注:村卫生室人员不包括乡镇卫生院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人员数(这部分人员计入乡镇卫生院中)
医疗卫生资源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社会迫切需要更加高效、精准的医疗健康服务。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作为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的有效技术手段备受重视。
再者,我国的医疗支出和医疗机构虽然数量规模较大,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原因,我国人均拥有的医疗资源数量相比发达国家又有很大的差距。未来我国的医疗资源仍然会保持扩充趋势,对于医疗人才的需求仍然保持上涨,尤其是技师、药师等数量占比较少的特殊性医疗人才。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医疗机构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