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如何进行分析
以下内容在这个网址
http://www.ahtvu.ah.cn/JXC1/zhykch/8210/chbkjweb/jxfd9.htm
(二) 成本分析的具体方法
成本分析的具体方法通常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连环替代分析法。
1、比较分析法
是把两个经济内容相同、时间或空间地点不同的经济指标相减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绝对数的比较分析,只适用于同类型企业、同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由于分析者的目的不同,对比的基数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对比的基数有计划数、定额数、以往年度同期实际数,以及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和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
2、比率分析法
是通过计算有关指标之间的相对数,即比率,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一般有三种形式:相关比率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趋势比率分法。
(1) 相关比率分析法:
是通过计算两个性质不完全相同而又相关的指标的比率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通常计算的相关比率指标有:
产值成本率、销售收入成本率、成本利润率、存货周转率等。
(2) 构成比率分析法
是计算某项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即部分与总体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一种方法。
(3) 趋势比率分析法
是指对某项经济指标不同时期数值进行对比,求出比率,分析其增减速度和发展趋势的一种方法。由于计算时采用的基期数值不同,趋势比率又分为定基比率和环比比率两种形式:
定基比率=比较期数值/固定基期数值×100%
环比比率=比较期数值/前一期数值×100%
3、连环替代法(因素分析法)
(1)概念:
是根据因素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依次测定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差异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2)分析程序:
1〕 分解指标因素并确定因素的排列顺序;
2〕逐次替代因素;
3〕确定影响结果;
4〕汇总影响结果。
(3)典型模式:
假设某项指标N是有A、B、C三个因素组成,各因素与经济指标的关系为:
上年数 N0 =A0×B0 ×C0
本年数 N1 =A1×B1×C1
则N1与 N0 的差异是由A、B、C三个因素变动而引起的。
采用连环替代法分析计算如下:
综合指标上年数 N0 = A0 ×B0 ×C0 (1)
第一次替代 N1 =A1×B0 ×C0 (2)
第二次替代 N2 =A1× B1 ×C0 (3)
第三次替代(本年数) N1 =A1×B1 ×C1 (4)
(2)-(1) 即 N1- N0是A因素变化影响综合指标的结果:
N1 - N0 = ( A1 - A0 )×B0 ×C0
(3)- (2) 即 N2- N1是B因素变化影响综合指标的结果:
N2 - N1 = A1 × ( B1 - B0 )×C0
(4)- (3) 即 N1 - N2是C因素变化影响综合指标的结果:
N1 - N2 = A1 × B1 × ( C1 - C0 )
(4) 连环替代法的几个特点:
• 连环替代的顺序性
先替代数量指标,后替代质量指标;先替换基本因素,后替换从属因素。
若同时出现几个数量指标或几个质量指标,应现替换实物量指标,后替换价值量指标。
• 替代因素的连环性
除第一次替换外,每个因素的替换都是在前一个因素替换的基础上进行的。
• 计算结果的假设性
例:假设某企业有关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材料单价及材料费用总额资料如下:
项目
计量单位
计划数
实际数
产品产量
件
90
100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
公斤
7
6
材料单价
元
4
5
材料费用总额
元
2520
3000
要求:采用连环替代法计算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
答案:
材料费用总额计划指标:90×7×4=2520(元) (1)
第一次替代: 100×7×4=2800(元) (2)
第二次替代: 100×6×4=2400(元) (3)
第三次替代(实际指标):100×6×5=3000(元) (4)
(2)-(1)=2800-2520=280(元) 产量增加的影响
(3)-(2)=2400-2800=-400(元) 材料单位消耗的节约的影响
(4)-(3)=3000-2400=600(元) 材料单价提高的影响
280-400+600=480(元) 全部因素的影响
三、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 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 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 成本效益分析
(一)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包括:
–产品生产成本计划完成分析;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
分析的重点是产品生产成本分析中的可比产品成本分析。
1、 产品生产成本计划完成分析
(1) 全部产品生产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全部产品包括可比产品和不可比产品两部分。对全部产品的分析,只能以本年实际成本和本年计划成本进行比较,确定其实际成本较计划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初步了解企业完成成本计划的一般情况。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产量
单位成本
成本计划
(计划产量)
本年总成本
(实际产量)
计划
实际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年实际
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
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
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
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
实际
成本
P1
P2
C0
C1
C2
P1 C0
P1 C1
P2 C0
P2 C1
P2 C2
一、可比产品
甲产品
件
200
800
100
95
94
20000
19000
80000
76000
75200
乙产品
件
400
400
50
45
44
20000
18000
20000
18000
17600
小计
40000
37000
100000
94000
92800
二、不可比产品
丙产品
件
300
300
50
52
15000
15000
15200
小计
15000
15000
15200
全部产品成本
52000
109000
108400
设 P1 :计划产量;P2 :实际产量;
C0: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C1:本年计划单位成本; C2:本年实际单位成本
全部产品成本降低额=计划总成本-实际总成本
=∑(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
=∑P2 C1-∑P2 C2=∑P2 (C1-C2)=109000-108400=600(元)
全部产品成本降低率=成本降低额÷计划总成本×100%=600÷109000×100%=0.55%
(2)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
计划降低额= 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
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计划产量×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划产量×计划单位成本)
=∑P1 C0-∑P1 C1
计划降低率=计划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100%
=(∑P1 C0-∑P1 C1)÷∑P1 C0×100%
实际降低额= 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按本年
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实际产量×本年实际单位成本)
=∑P2 C0-∑P2 C2
实际降低率=实际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100%
=(∑P2 C0-∑P2 C2)÷∑P2 C0×100%
例:某企业可比产品的成本及产量资料如下: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本年产量
单位成本
计
划
实际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年
实际
P1
P2
C0
C1
C2
可比产品
甲产品
件
200
800
100
95
94
乙产品
件
400
400
50
45
44
要求:分析全部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
答案如下:
1〕首先计算全部可比产品的成本降低任务即计划降低额和计划降低率。
××××年度可比产品成本计划表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计
划
产 量
单位
成本
总成本
计划降低任务
上年
实际
本年计划
上年成本
计划成本
降低额
降低率
P1
C0
C1
P1 C0
P1C1
P1C0-P1C1
降低额
P1 C0
可比产品
甲产品
件
200
100
95
20000
19000
1000
5%
乙产品
件
400
50
45
20000
18000
2000
10%
合计
40000
37000
3000
7.5%
7.5%= 3000 ×100%=1000+2000 ×100%=(20000×5%+20000×10%)×100%
40000 40000 40000
=〔20000 ×5% + 20000 ×10% 〕×100%=(50%×5%+50%×10%)×100%
40000 40000
上式中50%、50%是甲、乙产品计划产量上年成本占可比产品计划产量上年总成本的比重,也就是产品品种结构。
2〕其次,计算全部可比产品成本的实际降低额和实际降低率,与计划降低额和计划降低率相对比,分析其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
××××年度可比产品成本的实际完成情况表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实际产量
单位成本
总成本
实际降低情况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年实际
上年
成本
计划成本
本年
实际
降低额
降低率
可比产品
P2
C0
C1
C2
P2C0
P2 C1
P2 C2
P2C0-P2C2
降低额
P2 C0
甲产品
件
800
100
95
94
80000
76000
75200
4800
6%
乙产品
件
400
50
45
44
20000
18000
17600
2400
12%
合计
100000
94000
92800
7200
7.2%
7.2%= 7200 ×100%=4800+2400 ×100% =(80000×6%+20000×12%)×100%
100000 100000 100000
=〔 80000 ×6% + 20000 ×12% 〕×100%=(80%×6%+20%×12%)×100%
100000 100000
上式中80%、20%是甲、乙产品实际产量上年成本占可比产品实际产量上年总成本的比重,也就是实际产品品种结构。
计划降低额=∑P1 C0-∑P1 C1=(200×100+400×50)-(200×95+400×45)
=40000-37000=3000(元)
计划降低率=(∑P1 C0-∑P1 C1)÷∑P1 C0×100%=3000÷40000×100%=7.5%
实际降低额=∑P2 C0-∑P2 C2=(800×100+400×50)-(800×94+400×44)
=100000-92800=7200(元)
实际降低率=(∑P2 C0-∑P2 C2)÷∑P2 C0×100%=7200÷100000=7.2%
可见,可比产品实际降低额超额完成了计划,比计划多降低4200元;实际降低率没有完成计划,低于计划0.3%.
(3)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的因素分析
1〕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的因素有以下三个:
l 产品产量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是根据各种产品的产量、品种结构和单位成本确定的。
成本计划降低额是根据各种产品计划产量制订的,而实际成本降低额是根据各种产品的实际产量计算的。因此,在产品品种结构和单位成本不变时,产品产量增减,就会使成本降低额发生同比例的增减,然而,却不会影响成本的降低率发生变化。例证如下:
假定该企业本年甲、乙产品产量都比计划增长了20%,实际的单位成本又完全等于计划单位成本,其结果如下表:
可比产品
实际产量
上年实际单位成本
本年实际单位成本
总成本
实际降
低情况
上年成本
计划成本
实际成本
降低额
降低率
甲产品
240
100
95
24000
22800
22800
1200
5%
乙产品
480
50
45
24000
21600
21600
2400
10%
合计
48000
40600
40600
3600
7.5%
上表两种产品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增长了20%,因而使成本降低额相应从计划的3000元,增长到3600元,增长率为20%(600÷3000),但成本降低率仍然为7.5%,由此可见,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产品产量的变动只影响成本降低额发生变化,并不影响成本的降低率。
l 产品品种结构
由于各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不同,如果成本降低率大的产品在全部可比产品中所占的比重比计划提高,则整体的降低额和降低率都会加大,反之亦然。
7.5%= 3000×100%=1000+2000 ×100%=(20000×5%+20000×10%)×100%
40000 40000 40000
=〔 20000 ×5% + 20000 ×10% 〕×100%=(50%×5%+50%×10%)×100%
40000 40000
上式中50%、50%是甲、乙产品计划产量上年成本占可比产品计划产量上年总成本的比重,也就是产品品种结构。
l 产品单位成本
计划降低额= 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
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计划产量×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划产量×计划单位成本)
=∑P1 C0-∑P1 C1
计划降低率=计划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100%
=(∑P1 C0-∑P1 C1)÷∑P1 C0×100%
实际降低额= 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按本年
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实际产量×本年实际单位成本)
=∑P2 C0-∑P2 C2
实际降低率=实际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100%
=(∑P2 C0-∑P2 C2)÷∑P2 C0×100%
由以上计算公式可知,产品实际单位成本比计划降低的多,降低额和降低率就越大,反之亦然。
2〕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的因素分析
计划降低额=∑P1 C0-∑P1 C1=(200×100+400×50)-(200×95+400×45)
=40000-37000=3000(元)
计划降低率=(∑P1 C0-∑P1 C1)÷∑P1 C0×100%=3000÷40000×100%=7.5%
实际降低额=∑P2 C0-∑P2 C2=(800×100+400×50)-(800×94+400×44)
=100000-92800=7200(元)
实际降低率=(∑P2 C0-∑P2 C2)÷∑P2 C0×100%=7200÷100000=7.2%
由上可知,企业可比产品实际降低额超额完成了计划,比计划多降低4200元;实际降低率没有完成计划,低于计划0.3%。下面用连环替代法分别计算产品产量、产品品种结构、产品单位成本三个因素的变动对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
设 P1 :计划产量;P2 :实际产量;
C0: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C1:本年计划单位成本; C2:本年实际单位成本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本年产量
单位成本
计
划
实际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年
实际
P1
P2
C0
C1
C2
可比产品
甲产品
件
200
800
100
95
94
乙产品
件
400
400
50
45
44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表
顺序
指标
成本降低额(元)
成本降低率
(1)
按计划产量、计划品种结构、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成
本降低额和降低率
∑P1 C0-∑P1 C1
=40000-37000
=3000
3000÷40000
= 7.5%
(2)
按实际产量、计划品种结构、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成
本降低额和降低率
∑P2 C0×7.5%
=100000×7.5%
=7500
7.5%
保持不变
(3)
按实际产量、实际品种结构、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成
本降低额和降低率
∑P2 C0-∑P2 C1
=100000-94000
=6000
6000÷100000
= 6%
(4)
按实际产量、实际品种结构、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成
本降低额和降低率
∑P2 C0-∑P2 C2
=100000-92800
=7200
7200÷100000
= 7.2%
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产量变动影响 (2)-(1)
7500-3000= 4500
0
品种结构变动的影响 (3)-(2)
6000-7500=-1500
6%-7.5%=-1.5%
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 (4)-(3)
7200-6000= 1200
7.2%-6% = 1.2%
合计
+4200
-0.3%
2、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经济指标变动对单位成本的影响,二是单位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不仅要按成本项目逐项对比其计划数与实际数,而且还要求列示主要消耗材料和耗用工时的对比资料。P192
分析时应注意:
(1) 一般可采用简化的办法,即本年实际成本直接与计划成本对比。
(2) 如有可能,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时,可项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即,实际消耗可按计划单价计算,因为价格因素是外来因素,与产品生产无直接关系。
(3)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时,对于占成本比重比较高的主要消耗材料和耗用工时,应尽可能分析得细致,使之更能反映出降低成本的方向。
(二)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由于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都是按整个公司或分厂、车间、部门编制预算加以控制,因而分析各种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查明各种费用实际脱离预算的原因,也只能按整个公司或分厂、车间、部门进行。
对上述费用进行分析,首先应以本年实际数与本年预算数相比较,确定实际脱离预算的差异,然后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此外,为了从动态上观察、比较各项费用的变动情况和变动趋势,还应将本月实际与上年同期实际进行对比。
为了深入研究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变动的原因,评价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寻求降低各种费用支出的方法,可按费用的用途及影响费用变动的因素,将各种费用项目按以下类别进行研究。
(1) 生产性费用。如制造费用中的折旧费、修理费、机物料消耗等。
(2) 管理性费用。如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办公费、业务招待费等。
(3) 发展性费用。如职工教育经费、设计制图费、研究开发费等。
(4) 防护性费用。如劳动保护费、保险费等。
(5) 非生产性费用。主要指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的盘亏和毁损等。
(三)成本效益分析
反映企业成本效益的指标很多,常用的有产值成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
1、 产值成本率分析
(1)概念:
产值成本率是企业全部产品生产成本对商品产值的比率,通常用每百元商品产值总成本指标表示。
(2)计算公式:
产值成本率=全部产品生产成本÷商品产值×100%
= ∑(产品产量×该产品单位成本) ×100%
∑(产品产量×该产品出厂价格)
或 产值成本率(元/百元)=全部产品生产成本÷商品产值×100
其中,商品产值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产值成本率越低,说明生产耗费的经济效益越好;反之,经济效益越差。
(3)影响产值成本率指标变动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1〕 产品品种构成的变动
2〕 产品单位成本的变动
3〕在商品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时,还有价格变动的影响。
(4)影响产值成本率指标变动的各因素影响程度的计算
可采用连环替代法计算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计算如下:
(1) 以计划(或上年实际)产值成本率指标为基础。
产值成本率= 按计划产量、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100
按计划产量、计划出厂价格计算的商品产值
(2) 计算按实际产品品种构成、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每百元商品产值的计划总成本
产值成本率= 按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100
按实际产量、计划出厂价格计算的商品产值
(3) 计算按实际产品品种构成、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每百元商品产值的实际总成本
产值成本率= 按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100
按实际产量、计划出厂价格计算的商品产值
(4) 计算按实际产品品种构成、实际出厂价格计算的每百元商品产值的实际总成本
产值成本率= 按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100
按实际产量、实际出厂价格计算的商品产值
(2)-(1) 为产品品种构成变动的影响数额
(3)-(2) 为产品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数额
(4)-(3) 为出厂价格变动的影响数额
2、成本费用利润率分析
(1) 概念: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期间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
(2)计算公式: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其中,成本费用一般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
该指标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体现了经营耗费所带来的经营成果。该指标越高,利润就越大,表明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
(3)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
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期间的营业利润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
计算公式:
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若利润总额中包括其他业务利润,成本费用中也应包括其他业务支出。
第十六章习题:
1、 假定A产品的直接材料费用定额为800000元,实际为851400元。有关资料如下:
项目
产品数量
(件)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公斤)
单价
(元)
材料费用
(元)
定额
1000
20
40
800000
实际
1100
18
43
851400
差异
+100
-2
+3
+51400
要求:采用连环替代法计算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和材料单价三项因素对产品直接材料费用超支51400元的影响程度。
2、某企业产品生产成本表如下: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实际产量
单位成本
本年总成本
(实际产量)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年实际
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
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
实际
成本
一、可比产品
甲产品
件
30
1050
1035
1020
乙产品
件
35
1350
1275
1245
小计
二、不可比产品
丙产品
件
20
-
600
690
全部产品成本
产值成本率计划数为60元/百元,商品产值本月实际数按现行价格计算为153000元。
要求:(1)计算和填列产品生产成本表中总成本各栏数字。
(2)分析全部产品生产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产值成本率计划的完成情况。
3、某企业本年度可比产品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
可比产品名称
计划产量(件)
实际产量(件)
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
本年计划
单位成本
本年实际
单位成本
甲产品
1650
2200
100
90
89
乙产品
550
550
200
190
188
要求:计算确定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并分析各个因素变动对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附表如下)
××××年度可比产品成本计划表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计
划
产 量
单位
成本
总成本
计划降低任务
上年
实际
本年计划
上年成本
计划成本
降低额
降低率
可比产品
P1
C0
C1
P1 C0
P1C1
P1C0-P1C1
降低额
P1 C0
甲产品
件
乙产品
件
合计
××××年度可比产品成本的实际完成情况表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实际产量
单位成本
总成本
实际降低情况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年实际
上年
成本
计划成本
本年
实际
降低额
降低率
可比产品
P2
C0
C1
C2
P2C0
P2 C1
P2 C2
P2C0-P2C2
降低额
P2 C0
甲产品
件
乙产品
件
合计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表
顺序
指标
成本降低额(元)
成本降低率
(1)
按计划产量、计划品种
B. 销售额今年与去年同期对比怎样计算
销售额今年与去年同期对比计算方法如下:
销售额同比增长率计算公式:销售额同比增长率=(今年销售收入-去年同期销售收入)/去年同期销售收入*100%。
同比增长率一般是指和去年同期相比较的增长率。假如今天实现产值1000万元,去年实现产值800万元,那么,与去年同期百分比=1000/800*100%=125%,增长百分比(增长率)=(1000-800)/800*100%=25%,同期增长是指相同主体,一年中的同一时期,但是年份不同进行对比。
1.同比增长就是“去年同期比增长”的意思,其中,去年同期又简称“同期”。
2.同比增长率=(本期数-同期数)÷同期数*100%
3.同比是指不同时期相同主体进行对比。
例子:某公司营业额同期比。07年10月份营业额为15万,06年10月份营业额为10万。
计算同期比为[(15-10)/10]×100%=50%
实施同期比法主要是防止销售人员由于工作时间较长,资格较老而出现的“老油条”的工作态度;或者是不安心于本职工作,在外兼职而导致销售额下降。它不适合由于市场状况的整体恶化而导致的销售额下降。
销售额是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提供应税劳务或服务,从购买或接受应税劳务方或服务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是不包括向购买方收取的销项税额以及代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
拓展资料
价外费用是指纳税人向购买方价外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优质费、运输装卸费以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
下列项目不包括在内:
1.受托加工应征消费税的消费品所代收代缴的消费税。
2.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代垫运输费用:
承运部门的运输费用发票开具给购买方的;
纳税人将该项发票转交给购买方。
3.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代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
4.由国务院或者财政部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由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5.收取时开具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印制的财政票据。
6.所收款项全额上缴财政。
7.销售货物的同时代办保险等而向购买方收取的保险费,以及向购买方收取的代购买方缴纳的车辆购置税、车辆牌照费。
C. 去年营业成本140万,今年营业成本194万,增长幅度为多少如何计算
增长幅度=(今年营业成本-去年营业成本)/去年营业成本=(194-140)/140=38.57%
D. 如何通过成本费用比对收入
解释如下
一、成本占收入的比例,费用占收入的比例,利润总额占收入的比例都没有办法给出合理的比率。因为这个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不同地域的企业、不同行业的企业、同一行业的不同公司、即使是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这个比率都有不同情况。
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中,提到一个应税所得率。其中制造业为5%-15%。可以把这个应税所得率暂时的看做是利润总额占收入的比例。
二、成本费用利润率的计算公式: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式中的利润总额和成本费用用总额来自企业的损益表。成本费用一般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和三项期间费用。
分析时,可将成本费用与营业利润对比,计算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如利润中还包括其他业务利润,而其他业务利润与成本费用也没有内在联系,分析时,还可将其他业务利润扣除。
三、成本占收入的比例没有统一规定,但可以参考所得税定率征收的所得税率。小规模商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应税所得率4%-15%,如果应税所得率太低,会引起税务关注,但只要是实际情况,不会罚款的。
应税所得率=应纳所得税额/销售收入
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营业收入
成本和销售额之间的比率可以参考所得税定率征收的所得税率
E. 如何进行企业营业成本分析
营业成本分析时可结合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相关内容来核实企业产品销售成本结转的合理性。在实务中,往往是每月末汇总销售成本后一并结转,而不是在每次发出库存产成品时立即结转产品销售成本。企业为了虚增利润或掩盖亏损,有可能采取当期少结转产品销售成本的方法。这种情况单独陆毁从利润表上也许无法直接禅悉岩发现,但可以用利润表中"营业成本"项目的数额和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的年初与年末平均数相除,计算"存货周转率"。存货资产周转次数,反映存货资产的使用效率。一般而言,存货周转率越大越好。如贺御果企业某一期的存货周转率不正常降低,则说明该企业可能存在少结转"营业成本"而存在虚增利润或掩盖亏损的问题。
F. 同一产品每月不同成本怎么分析
一)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的分析
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一般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和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进行分析。
1、对比分析法
指标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它是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揭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法只适用于同质指标的数量对比。在采用这种分析法时,应当注意相比指标的可比性。如果相比的指标之间有不可比因素,应先按可比的口径进行调整,然后再进行对比。
2、构成比率分析法
它是通过计算某项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即部分与全部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这种比率分析法也称比重分析法。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反映产品成本或者经营管理费用的构成是否合理。
产品成本构成比率的计算公式列示如下:
直接材料成本比率=直接材料成本÷产品成本×100%
直接人工成本比率=直接人工成本÷产品成本×100%
制造费用比率=制造费用÷产品成本×100%
不论采用什么比率分析法,进行分析时,还应将比率的实际数与其基数进行对比,揭示其与基数之间的差异。
3、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
它是计算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关的指标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它可以反映各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
产值成本率、销售收入成本率和成本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产值成本率=成本÷产值×100%
营业收入成本率=成本÷销售收入×100%
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
从上述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产值成本率和营业收入成本率高的企业经济效益差;这两种比率低的企业经济效益好。而成本利润率则与之相反,成本利润率高的企业经济效益好;成本利润率低的企业经济效益差。
(二)按产品种类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的分析
按产品种类反映的生产成本表的分析,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本期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对比分析;二是本期实际成本与上年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
1、本期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对比分析。进行这一方面成本分析,确定全部产品和各种主要产品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了解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
2、本期实际成本与上年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对于可比产品,还可以进行这一方面的成本对比,分析可比产品成本在本期与上年相比的升降情况。如果企业规定有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即成本的计划降低率或降低额,还应进行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执行结果的分析。
(1)可比产品成本升降情况的分析
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生产成本表中所列全部可比产品和各种可比产品的本月实际总成本和本年累计实际总成本,分别与其本月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和本年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累计总成本进行比较,确定全部可比产品和各种可比产品本期实际成本与上年实际成本的差异,了解成本升降情况。
(2)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执行结果的分析
在产品品种比重和产品单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量增减会使成本降低额发生同比例增减,但由于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本年累计总成本也发生了同比例增减,因而不会使成本降低率发生变动。产品单位成本的变动,则会影响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同时发生变动。产品单位成本降低使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增加;反之,则会减少。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相信大家通过以上知识都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您的情况比较复杂,华律网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