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离职替代成本多少
扩展阅读
陕西博大石油设备怎么样 2025-02-06 23:43:34
钻石公主号工作人员多少 2025-02-06 23:20:55

离职替代成本多少

发布时间: 2023-08-29 09:42:02

‘壹’ 你觉得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有多少

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真的比你想象中的高很多。
1、金钱成本根据业内人士调查:员工离职后,从找新人到新人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年薪的150%,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人员替换成本不只是前后工资差那么简单,还包括公司向外发布招聘信息的费用、新员工入职面试和能力素质测评的费用,如果是招聘中高级岗位,还会涉及异地交通费用、食宿费用,录用后的岗位培训、安家费用等。
2、时间成本一个员工离职后,并不是招新上岗就能顺利填充其留下的坑。录用前行政管理的时间成本,比如发布招聘信息和接收简历、筛选候选人、电话预约面试……如果再遇上几位中途放鸽子的候选人,可以说相当浪费时间了。总的来说:从员工离职到招新,至少有1-2个月的招聘期、3个月的适应期,6个月的融入期;此外,还有相当于4个月工资的招聘费用,超过40%的失败率。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恐怕HR比谁体会都深刻。然而,你以为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并没有。除了金钱、时间成本,还有HR老司机得出过很残酷的结论:一个员工离职会引起大约3个员工产生离职的想法,照此计算的话,如果员工离职率为10%,则有30%的员工正在找工作。
3.无形成本

员工离职的成本计算,还要考虑那些无法量化的影响。
吃过员工离职带来的“亏”:

a.业务绩效降低:员工离职后,会造成的部门阶段性人员短缺,一时间难以接续,而新人入职后,在适应阶段也会影响工作效率。

b.用户满意降低:新人入职后,各方面业务都不熟练,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这个时候,用户的满意度往往会降低,严重时还会导致用户投诉比例飙升。

c.数据泄露:一些员工离职前,会因为个人情绪或下一份工作需要,删除本职岗位的工作资料或带走重要资料,造成资料丢失、数据泄密,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上的整体优势降低。

d.引发劳动争议和法律诉讼:由于对员工离职管理不当,导致公司遭遇劳动仲裁、诉讼中败诉的风险,这也是HR需要切实面对的问题。

‘贰’ 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到底有多高

一个员工离职后留下的坑,并不是再找一个人填上就万事大吉了。一般来说,核心人才的流失,至少有1-2个月的招聘期、3个月的适应期,6个月的融入期;此外,还有相当于4个月工资的招聘费用,超过40%的失败率。

《财富》发现,员工离职后,从找新人到新人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年薪150%,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

更为纠结的是:权威机构估算,一个员工离职会引起大约3个员工产生离职的想法,照此计算的话,如果员工离职率为10%,则有 30%的员工正在找工作;如果员工离职率为20%,则有60%的员工正在找工作。

员工3个月离职和2年离职,差很大!

关于员工离职的原因,你当然可以引用某位名人的观点,无非就是两个:钱没给到位、心委屈了。这话当然没错,但从HR的角度来看,不同层级、不同工作年限的员工提离职,其实有更复杂、包罗万象的原因。

1、入职2周离职

入职2周离职,说明新员工看到的实际状况与预期产生了较大差距,这些情况包括公司环境、入职培训、待遇、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第一感受。

HR要做的是,在入职面谈时,就把实际情况尽可能的讲清楚,不隐瞒也不渲染,让新员工能够客观的认识他的新东家,这样就不会有巨大的心理落差,不要担心即将到手的新人不来了,该走的总是留不住;然后把入职的各个环节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包括从招聘到通知入职、报道、入职培训、与用人部门交接等环节,充分考虑到新人的感受和内心需求,进行系统规划和介绍,让新人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让他了解他想了解的内容。

2、入职3个月离职

入职3个月离职,主要与工作本身有关。这可能说明公司的岗位设置、工作职责、任职资格、面试标准等方面存在某些问题,需要认真审查是哪方面的原因,以便及时补救,降低在招聘环节的无效劳动。

3、入职6个月离职

入职6个月离职,多半与直接的上级领导有关。HR要想办法让公司的管理者们接受领导力培训,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领导力应具备的素质。管理者要了解下级的优势,并让他的优势与岗位职责匹配,为公司发挥最大效用,同时也让员工体现出了他的价值。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一个教练,他有义务和责任发掘潜能和优势,并培养下属,成为下属成功的重要推动力。同一个部门换一个领导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同样一批员工的表现可能也截然相反,一个可能战斗力十足、激情四射,另一个可能抱怨漫天、团队涣散、离职频发。

直接上级应该是最先了解下属的各种动向和倾向的,他的一句话可能解决问题也能造成矛盾,如果没有处理好,队伍士气下降、战斗力下滑,就会进入不良循环。因此在1年内离职员工较多的团队,要注意他的直接上级可能出问题了。

4 、2年左右离职

2年左右离职,一般与企业文化有关系。这时的员工一般对企业已经完全了解,各种处事方式、人际关系、人文环境、授权、职业发展等等了解的都很全面,甚至包括公司战略、老板的爱好。

企业文化好的公司,在招聘环节对应聘者的价值观方面会有全面考察,希望新员工能融入到公司文化中,为文化的持续优化添砖加瓦;而企业文化不太好的公司,对应聘者的价值观要求不是太高,往往只是片面考察,希望他们进来能净化和改良文化氛围,但事与愿违:

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取向可能就有问题或有缺陷

即使他们价值观取向都是正向的,但一个人的力量无法与长久形成的氛围相匹敌

新员工入职,都在努力融入到团队,尽量表现的不那么离群,因此更容易被同化

当公司文化与新员工价值观冲突到一定程度,甚至达到临界或突破原则,就会导致关系破裂,离职就在所难免。作为企业,要每日三省吾身,察觉到公司内的不良因素,公司不在大小,都需要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愉悦。

‘叁’ 工作离职在所难免,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到底有多高

人员招聘成本,招聘环节成本,员工离职后,需要招聘新人,HR招聘人员通过网站发布招聘信息,收集简历、筛选简历、预约面试、准备面试材料、面试实施等一系列工作,而用人部门领导也需要抽出工作时间进行新人面试,都是需要时间和人力成本。面试也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可能会在不同时间面试N个人,需要反复通过以上流程才能成功,这都是需要成本的。并且通过单一渠道的招聘也不是能马上找到合适的人,有必要还要花钱去人才市场租个摊位招聘,或者通过猎头招聘,花费的成本更多。

‘肆’ 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到底有多高该怎么办

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至少是这个员工的三倍工资,有些企业的员工甚至会达到3倍到10倍工资以上。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一方面需要关注自己的经营成本问题,同时也需要关注自己的用人成本问题。在企业招聘员工的时候,企业会非常看重员工的忠诚度和稳定性,如果一名员工经常跳槽的话,不管这个员工是否优秀,企业都不会把这样的员工当成自己的优先录用人选,这也正是员工的离职成本在企业的日常用人中的体现。

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可以达到员工的三倍工资。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因为中小型企业的培训成本比较低,在相关人员流失之后,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可以达到员工的三倍工资。之所以会这样说,只要是因为员工能够投入到正常的业务工作本身就需要时间,在经过了招聘期和培训期之后,员工才能给企业带来实质的效益。

‘伍’ 离职的代价究竟有多大

看你是裸辞,还是已经找到了下家,可以做到无缝对接的工作或者是离职之后无业、创业、以及深造等。这几种情况的代价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分开来阐述。其中代价可以忽略不计的就是找好下家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辞职,这也是所有方法中最稳妥的一种。

最后是五险一金,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受裸辞影响最大。如果医疗保险终止,从下个月起,医疗保险将暂停发放。当然可以重新报销,但一旦终止支付,医保卡将有2 - 3个月的恢复期,在此期间医保卡无法自动报销

成都,社保断交还会影响购房资格,小孩上学等。离职还是三思而后行吧。

‘陆’ 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究竟有多高

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非常高,因为你本身需要培养一名员工上岗,同时也需要找到合适的人选来替换相关员工。

对于多数公司来说,公司的无效开支之一就是员工的离职成本。当一名员工选择离职以后,公司可能需要支付3~4个月的工资的代价来找第2个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公司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会格外看重员工的忠诚度,同时也不喜欢员工频繁跳槽。

一、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大概是3~4个月的工资。

之所以会这样说,主要是因为新员工在第1个月基本上在适应业务,同时也没有办法帮助企业获得效益。从第2个月开始,新员工才能逐渐熟悉业务。如果一名员工离职的话,这个过程将会进一步循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至少是3四个月的工资。

‘柒’ 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到底有多高为什么呢

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至少是这个员工的三个月工资,有时候甚至会达到一年以上的工资。

之所以会这样说,主要是因为一个员工融入到一个企业本身就需要一段的时间。在进入公司之后,员工首先需要熟悉企业的各项业务,同时也需要熟悉企业的办事流程。在一名员工能够给企业创造效益之前,企业需要给这名员工支付工资,同时也需要花费各种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多企业其实并不喜欢那些频繁更换工作的员工,因为员工的离职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一、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至少是员工的三个月工资。

如果拿基层员工来举例的话,如果一个基层员工离职,这个员工所带来的离职成本至少是员工的三个月工资。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会非常看重员工的忠诚度,即便是一名基层员工,基层员工所带来的损失也非常高,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众多企业不可避免的一项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