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包括什么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包括以下四项内容:
1.建立定额管理制度,制定必要的消耗定额
定额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所规定的标准。与成本有关的定额包括劳动定额,材料、动力、工具消耗定额,费用定额,质量定额等。制定的定额既要先进又要切合实际,并应随着企业生产技术条件的变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定期修订。
2.加强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和清查制度
做好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和清查工作,是正确计算成本的必要条件。企业一切物资的收发都要经过计量验收和办理必要的凭证手续。库存物资应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做到账物相符。
3.建立内部结算制度,制定内部结算价格
搞好内部结算要抓好内部结算价格、内部结算方式和内部结算组织三个方面的工作。
4.建立原始记录制度,制定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
企业应健全原始记录制度,统一规定各种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存档和销毁等制度;应根据成本计算和内部控制的需要,制定各种原始记录的传递程序,包括凭证传递所流经部门、各部门对凭证的处理程序等。
B. 如何组织成本会计工作
组织成本会计工作,就要做到:
一、成本会计的机构设置
成本会计机构是指在企业中直接从事成本会计工作的机构。本会计机构的分工包括成本会计机构内部的组织分工和企业内部各级成本会计机构之间的组织分工。成本会计机构内部的组织分工既可以按成本会计的职能分工,亦可以按成本会计的对象分工。各级成本会计机构之间的组织分工有集中工作和分散工作两种方式。
二、成本会计人员配备
在企业的成本会计机构中,配备足够数量、能够胜任工作的成本会计人员,是做好成本会计工作的关键。成本会计人员应该认真履行自已的职责、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原则,遵纪守法,正确行使自己的职权。
三、成本会计的制度规定
成本会计的法规和制度是组织和从事成本会计工作必须遵守的规范,是会计法规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法规和制度的制定,应该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每一个企业应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具体制定本企业的成本会计制度、规程和办法。
(2)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具体包括哪些方面扩展阅读:
成本会计工作组织应当遵循的原则有:
1、成本核算必须与成本管理相结合;
2、成本会计工作必须与技术相结合;
3、成本会计工作必须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
现代成本会计的基本内容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检查。
C. 成本会计要做哪些工作
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健全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指按照规定的格式,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的具体事实所做的最初书面记载。它是进行各项核算的前提条件,是编制费用预算,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的重要依据。成本会计有关的原始记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物化劳动消耗的原始记录。
(2)反映活劳动消耗的原始记录。
(3)反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的原始记录。
(4)其他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一切核算的基础,成本核算更是如此。因此,原始记录必须真实正确,内容完整,手续齐全,要素完备,以便为成本计算、控制、预测和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
2、健全存货的计量、验收、领退和盘点制度;
为了保证入库材料物资数量与质量,必须搞好计量与验收工作,准确的计量和严格的质量检测是保证原始记录可靠性的前提;为了保证领、退的材料物资准确无误,还必须及时办好领料和退料凭证手续,使成本中的材料费用相对准确。由于材料物资等存货品种、规格多,进出频繁,尽管严格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账面不符还经常存在,所以对材料物资还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进行账面调整,以保证库存材料物资的真实性,确保成本中的材料等费用更加准确。
3、实施有效的定额管理;
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及占用所规定的数量标准。科学先进的定额,是对产品成本进行预测、核算、控制和考核的依据。与成本核算有关的消耗定额,主要包括:工时定额、产量定额、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消耗的定额,有关费用的定额如制造费用的预算等。消耗定额的制定是作为企业产品生产发生耗费应该掌握的标准。但由于消耗定额服务于不同的成本管理目的,可表现为不同的消耗水平。当企业编制成本计划时,是根据计划期内平均消耗水平所制定的定额;当定额作为分配实际成本标准时,是以能体现现行消耗水平的定额为依据来衡量的;当企业为实现预期利润而控制成本时,是根据企业实现预期利润必须达到的消耗水平作为衡量的尺度。定额制定后,为了保持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还必须根据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行不断的修订,使它为成本管理与核算提供客观的依据。
4、建立适合企业内部的结算价格;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往往会相互提供半成品、材料、劳务等等,为了分清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明确各单位工作业绩以及总体评价与考核的需要,应制定企业内部结算价格。
制定结算价格的主要依据有:
(1)内部转移的材料物资等,应以当时的市场价格作为内部结算价格;
(2)材料物资、劳务等也可以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双方协商定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议价”,作为内部的结算价格;
(3)企业生产的零部件、半成品等在内部转移时,可以用标准成本或计划成本作为内部结算价格;
(4)在原有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利润(即一定利润率计算)作为内部的价格。
除上述计价方法外,企业也可以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以及结算上具体情况来确定其合理的结算价格进行结算。
5、颁布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而制定的有关制度、章程和规则。规章制度是人们行动的准绳,是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的保证。
企业内与成本会计有关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计量验收制度、定额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考勤制度、质量检查制度、设备管理和维修制度、材料收发零用制度、物资盘存制度、费用开支规定以及其他各种成本管理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应随着生产发展、经营情况的变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客观条件和变化,不断改进,逐步完善。
在实际工作中,成本会计一般做以下工作:
1 负责目标成本的预测、搞好成本费用的控制、核算及分析工作;
2 负责成本费用指标的分解;
3 负责库存材料核算及本科室凭证稽核工作;
4 负责职工工资分配与核算业务;
5 负责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报表及报表附注的编制、审核、打印,并按时报出;
6 负责物管库物资、库存商品的管理、检查、盘点工作;
7 负责管理报表的编制、审核、打印及上报工作。
D. 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和流程是什么
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
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
优化成本决策,确立目标成本。
加强成本控制,防止挤占成本。
建立成本责任制度,加强成本责任考核。
工作流程:
生产费用支出的审核。
进行要素费用的分配。
进行综合费用的分配。
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
进行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划分。
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4)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具体包括哪些方面扩展阅读: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中的一个经济范畴,是商品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
成本的内容往往要服从于管理的需要。此外,由于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成本含义也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要求的提高,成本概念和内涵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人们所能感受到的成本范围逐渐地扩大。
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特点,对成本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成本的经济内容归纳起来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成本的形成是以某种目标为对象的,目标可以是有形的产品或无形的产品,如新技术、新工艺;也可以是某种服务,如教育、卫生系统的服务目标。二是成本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发生的耗费,没有目标的支出则是一种损失,不能叫作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