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沉没成本的经典例子有哪些
如下:
1、一个人外出用餐,点了很贵的龙虾,但是吃不了还剩了很多,又无法打包。传统观点认为这只龙虾已经点了,吃不吃得了都得付一样的钱,因此虽然吃饱了,不再吃一点就亏了。
但是运用经济学的沉没成本我们可以知道,点菜的行为已经发生,是沉没的,应该不去考虑;因此问题就只剩下我已经吃饱了而应不应该再吃。
2、现在你已经花7美元买了电影票,你对这场电影是否值7美元表示怀疑。看了半小时后,你的最坏的怀疑应验了:这电影简直是场灾难。你应该离开电影院吗?在做这一决策时,你应该忽视这7美元。这7美元是沉没成本,不管是去是留,这钱你都已经花了。
沉没成本在投资中的运用
沉没成本在股市里最常见的应用就是补仓。很多人买股票不会一上来就倾其所有,而是先用小仓位买入,发现被套住了以后,就开始连续补仓,越补越大,最后把所有的钱都买了进去。
本质上讲,你的每一笔交易都是彼此独立的,你买入股票只有一个原因,看好它未来能涨,而不是我前面有被套的仓位想要降低整体成本。这样一来会像葫芦娃里演的一样,二娃去救大娃,三娃去救大娃二娃,四娃去救大、二、三娃,最后全部被蛇精拿下。
㈡ 商学篇——沉没成本
重点: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我们称之为叫做沉没成本,也叫做协和效应。
第一,我们要认清沉没成本其实没有好坏的区别,你可以把它叫做既定成本,或者是已经发生的花费。
第二,因为这种心态的顽固性,有目的性地制造对方的沉没成本,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最后我们还是要反过来说,你如果真的能够克服这种沉没成本所带来梁帆搏的心理偏见,不被这种情绪所左右,将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业判断。
内容拓展:
(1)任何事情的了解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金钱,如果我们意识到当这个东西有问题、不适合自己的时候,可以把之前的投入当成交学费,因为没有失败的投入,怎么会有以后的成功。把沉没当试错成本会更容易克服这种心态
(2)清轿衫晰地了解自己的唯一资产———时间的价值,如果能够意识到哭泣、继续投入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如果把这个时间花在更有成效的事情上,未来正确方向所挣回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沉没成本,那就可以转变心态,专注当下更有价值的事情
(3)关注和思考未来,把价值放在未来,那么沉没成本只属于过去,活在未来的人和活在过去的人是不一样的,以未来为导向就可以调整现在的情绪和行为。
(4)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抽离出去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远观自己和自己的沉没成本,这种视角会更客观、也可以找人咨询,旁观者有时候会出其不意点到重点。止损也是一门智慧啊~~~
案例:商业行为利用人类对沉没成本心理偏见的
1.购买车子时,销售人员会陪你花很多时间,观看,试车,并收取一部分预付款。
2.很多网游的设定,不断举办各种活动让你在其中的投入的精力和钱越来越多,让你不愿意离开。
3.公司设定年终奖的时间,比如每年7月份,造成无论什么时候,都至少有一半年终奖的沉默成本来稳定员工。要想避免当这种沉默成本谬误的受害者,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概念,在平时做决策的时候反思,训练。
4.股票赔了并且判断该抛的时候就抛,
5.男女朋友没感情了该分就得分,
6.不喜欢的,没有成长性的工作就离开吧。
7.当你感知到不是你玩游戏,而是游戏在玩你的时候,就不要再玩了。
案例思考:如果你是HR你会怎么做让你的应聘员工付出沉默成本 并愿意留下
关于沉没成本,还有橡祥两个和商业非常相关的重要概念:沉没成本悖论和处置效应:
【沉没成本悖论】当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时,对亏损账户进行额外投资的决策被称为沉没成本悖论。沉没成本悖论在企业的项目决策中非常常见。很多企业的决策已经被市场证明是错的,但是仍旧会继续投入资源。既有成本上的考量,也有人性弱点的原因。
【处置效应】金融研究中已经记录了大量人们售出自己的盈利股,保留亏损股的偏好。这也是人性的弱点导致:人总是想看到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如果处置亏损股就意味着自己投资失败。这会激发人的损失厌恶心理。
㈢ 关于对沉没成本的理解和认识
沉没成本(Sunk Cost),是管理会计学中的一个术语,指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并且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做决策的时候理性行为应该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一般来说,资产的流动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强,其沉没的部分就越少。“现金为王”的观念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固定资产、研发开发、专用性资产等都容易沉没的,分工和专业化也往往与一定的沉没成本相对应。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应该在做决策的时候考虑沉没成本。
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面临各种需要做决策的事情,不论是决定未来10年人生的大事,还是仅在今天有效的小事。如何才能理性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取决于我们脑子对各种概念的理解程度,我们说一个人是否聪明或者智慧,其实就是看他脑子里有多少准确、清晰、必要的概念,以及各种概念之间的关联是否准确、清晰和必要。对于沉没成本这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只有在准确理解之后,才能对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理性决策,起到关键的作用。
人都是有“损失厌恶”情绪的,在股市中赚了10000元带来的喜悦,肯定抵不上亏损10000元带来的痛苦,有研究表明,要弥补同样大小的损失带来的痛苦,必须要超过2.75倍的收益才能抵消。那么我们在做决策时候,在理解沉没成本之后,是否还能做到理性呢?
举个例子,花了30元买一张电影票去看电影,看了半个小时发现这个电影不好看或者自己根本不喜欢,那这个时候该如何决策呢?可以选择继续看下去,浪费后面的1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也可以选择退场,浪费了电影票的钱,或者选择在电影院里睡一觉?这里电影票的30元其实已经花出去了,是不可能再收回的沉没成本,而对于这个节点的决策思考,理性的思维则只需要考虑继续坐在电影院还是提前退场即可,如果对电影不感兴趣则应该选择退场,毕竟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财富,继续在电影院是浪费时间了。
我们生活中有非常多的案例,例如谈恋爱的时候,已经花了这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某位妹子身上,但发现两个人在生活中总是不和谐,那是继续还是分手呢?分手则之前所付出都是沉没成本,一无所获心有不甘,不分手则让自己更痛苦,持续更多的投入合适吗?
在股票投资上也同样的存在这样的问题,股票对应的公司价值已经偏低,而且公司的业务在走下坡路了,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此时卖出股票带来的亏损则是沉没成本,如果无望未来企业再走上坡路,则应该选择卖掉股票,重新选择有高成长性的公司股票,因为再持有下去沉没成本将会更多(这里只是简单举例子,从常规考虑来出发的,如果考虑异常情况和投机行为,这个决策就未必正确了)。
创业项目也是很常见的例子,选择了一个行业或者项目进行投入,花了半年到一年,发现该项目可能做不下去了,是继续坚持还是放弃?很多时候是因为沉没成本无法接受,一厢情愿地期望之前的投入能起到效果,从而将企业做起来,但事实是残酷的,一旦确认是沉没成本,则在决策的时候需要向前看,不要受沉没成本的干扰,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
和沉没成本对应的是机会成本,参考我前面一篇文章“ 聊聊机会成本 ”,因为我们做决策的时候,通常都会需要考虑过往的投入和未来的机会,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更加全面理性地分析,做出更优的选择。
在完全理解沉没成本的概念基础上,能清晰准确地评估沉没成本,是理性决策的基础。
首先需要准确评估沉没成本,必须是已经投入的,在现阶段或者未来都无法收回的成本,但并不包括这些投入带来的影响。例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学习,习得了的能力可以对未来带来增值,但这个花掉了的时间和学费,则应该算作沉没成本,你通过学习增值了可以为你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收入,并不能改变过去已经支出的部分。通过投资学习和成长是最好的投资,未来可以赚得更多的回报,在决定是否学习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
其次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要考虑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而需要更多地考虑机会成本,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向前看,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刻舟求剑的做法肯定是愚蠢的,就如你在某地丢失了100元钱,是否需要再花100元打车和很多时间去寻找那丢失的100元呢?这个100元的案例应该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去做,但换做其他不是直接金钱的事情,则很多人都会去干这样的傻事。
最后要对沉没成本有清晰地认识,理性分析、系统分析,然后再做出选择,也需要考虑选择的结果对过往的投入是否会有影响,决策之后的影响和效果,以及更多地要考虑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效果,甚至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这句话正是对沉没成本最好的诠释,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不应该成为我们做选择决策的羁绊,一切向前看,基于现在的环境和条件,全面分析后作出最优的选择。
㈣ 都说沉没成本,什么是沉没成本,有什么用
按照经济学理论,沉没成本是指那些已经付出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金钱、时间、精力、感情等。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对沉没成本念念不忘呢?沉没成本有什么作用吗?
所以,如果一件事情发展的方向已经不是你当初的预期,正确的做法是及时止损,不要为之前的沉没成本而继续付出,以致影响到未来的美好发展。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微信公号:天蓝小鱼 分享职场经验,提升成长精进!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