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计划成本法暂估入账存货怎么核算
扩展阅读

计划成本法暂估入账存货怎么核算

发布时间: 2023-09-24 23:31:26

❶ 原材料购入时暂估入库,那成本怎么算

暂估根据入库单据入帐;因为没有发票预估的不要做应交增值税;当月购进,当月领用,但当月没开发票,那计算产品成本,按进货合同、计划单价等取单价;帐按入库单据预估入帐,计算产品成本,按进货合同、计划单价等取单价。

但是,如果本月同类商品,既无月初结存,又无购销业务发生的,或者企业并汪是使用个别计价法计算存货的发出成本的,或者暂估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额巨大的话,则该暂估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额(包括及其连带影响的其他存货成本),应当调整并转入销售成本。

(1)计划成本法暂估入账存货怎么核算扩展阅读:

《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提到要暂估增值税,这是因为企业只有在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时,才算取得了这种抵扣销项增值税的权利。在此之前,权利并未取得,企业的负债当然也就没有这部分增值税。

但这样做的缺点是应付账款户不能准确反映外欠款的金额袜弯,而多数企业财务管理方面需要准确反映与客户的往来,为此实务中暂估入账时有将绝好仔增值税金额暂估在应付账款金额内的做法。暂估入账包含增值税的做法有:

1、将暂估的增值税放在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金中核算,发票到时作红字冲销。

2、设专门的待抵扣税金户反映;

3、在其他应收款——暂估进项税金核算等。

❷ 计划成本法核算时存货入库的核算

1、账户设置
(1)“原材料”科目。本科目借方、贷方及余额均按照计划成本记账。
(2)“材料采购”科目。本科目借方登记采购材料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对于同一笔业务)借方大于贷方表示超支,从本科目贷方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贷方大于借方表示节约,从本科目借方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贷方;月末为借方余额,表示未入库材料(即在途物资)的实际成本。
(3)“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本科目反映已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登记入库材料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节约差异,贷方登记入库材料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期末如果是借方余额,表示库存材料的超支差异;如果是贷方余额,表示库存材料的节约差异
2、会计处理
(1) 购入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①采购过程与实际成本相同,只不过将实际成本的“在途物资”改为“材料采购”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
②入库: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计划成本)
③结转差异:
月末将本月采购的材料入库,同时要结转差异, 大于0,超支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额=采购材料的实际成本-采购材料的计划成本
小于0,节约差异
超支差异会计分录:
借: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额)
贷:材料采购
节约差异会计分录
借:材料采购 (节约差异额)
贷:材料成本差异

❸ 存货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日常核算如何进行期末如何调整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时,需要设置“物资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等科目,但不需设置\“在途物资\”科目。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需掌握五笔核心分录、成本差异的分配、发票账单与材料到达企业是否同步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五笔核心分录
1.采购材料采购材料时,按材料的实际成本借记“物资采购”科目,按应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科目;按不同的结算方式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即:
借:物资采购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2. 材料入库材料入库时,按材料的计划成本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物资采购”科目。即:
借:原材料
贷:物资采购
3.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
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时,按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借记“物资采购”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按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物资采购”科目。即: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或者相反。
4.发出材料发出材料时,根据材料的具体用途和领用部门,按材料的计划成本,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即: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原材料
5.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 (期末调整)
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时,按照发出原材料计划成本计算分摊的成本差异额,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即: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
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在上述五笔会计分录中,要注意:(1)第1笔分录和第5笔分录的区别;(2)第5笔分录的金额,需要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才能确定。
二、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
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即上述第5笔分录的金额;二是确定期末结存材料应负担的差异。这里需要牢记下面三个步骤和公式:
1.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计算差异率时,超支差异用正数,节约差异用负数。
2.发出材料负担的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差异率
3.结存材料负担的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差异率
三、发票账单与材料到达企业是否同步的三种情况
这里的三种情况可简单地概括为:单料同到、单到料未到和料到单未到。
1.单料同到

当发票账单和原材料同时到达企业时,这部分原材料既有实际成本,又有计划成本,同时还可据此确定成本差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购和入库过程需要作核心分录中的前3笔分录;月底计算成本差异率时,公式中的分子要包括这部分材料的成本差异,分母也要包括这部分材料的计划成本。

2.单到料未到

当发票账单到达企业而原材料月底仍未到达企业时,财会部门只能根据发票账单确定这部分材料的实际成本,并作核心分录中的第1笔分录,但却不能作材料入库和确定入库材料成本差异的第2笔分录和第3笔分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月底计算成本差异率时,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均不会涉及这部分材料。

3.料到单未到

当原材料到达企业而发票账单月底仍未到达企业时,财会部门应按计划成本对这部分原材料估价入账,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下月初用红字冲回,待收到相关发票账单时,再按正常程序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月底计算成本差异率时,这部分原材料的计划成本是否作为计算的依据之一而加到公式的分母中去呢?

一般情况下,材料成本差异是随着材料入库而形成的。但料到单未到时,月末需根据计划成本对这部分原材料暂估入账,而其成本差异却并不体现在本月的账面上,而是反映在办理结算的那个月份。这就造成了本月有这部分原材料的计划成本,而无其成本差异的情况。从理论上讲,计算成本差异率时,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口径与原材料计划成本的计算口径应保持一致。但这样处理,需要对当月收入原材料的计划成本进行分析,剔除料到单未到这部分原材料的计划成本,这样势必加大了核算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若使这部分计划成本作为计算依据,虽然从某月来看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计算的准确性,但从长期来看,不同月份计算的发出材料负担的成本差异偏差则可以相互抵消;此外,在料到单未到的情况下,生产车间就有可能从仓库领用这部分原材料,而领用的材料理应负担成本差异。因此,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在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时,也应将本月料到单未到这部分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作为计算依据之一,加到公式的分母中去。

❹ 库存商品暂估入库的账务处理

库存商品暂估入库,会导致库存商品增加,资产科目增加计入借方核算,同时会导致应付账款—暂估明细科目增加,负债增加计入贷方核算。 库存商品暂估入库账务处理是, 借:库存商品, 贷:应付账款—暂估。
拓展资料:
库存商品是指企业已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已验收入库,合乎标准规格和技术条件,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送交订货单位,或可以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产品以及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
企业应设置"库存商品"科目,核算库存商品的增减变化及其结存情况。商品验收入库时,应由"生产成本"科目转入"库存商品"科目;对外销售库存商品时,根据不同的销售方式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在建工程等领用库存商品,应按其成本转账。
库存商品明细账应按企业库存商品的种类、品种和规格设置明细账。如有存放在本企业所属门市部准备出售的商品、送交展览会展出的商品,以及已发出尚未办理托收手续的商品,都应单独设置明细账进行核算。库存商品明细账一般采用数量金额式。
实行售价金额核算的商品零售企业,库存商品明细账按实物负责人设置。其格式一般要用三栏式,只记售价金额不记数量。由于库存商品按售价记账,为随时了解库存商品的实际价值,同时也便于月末各实物负责人已销商品进销差价,也可采用“库存商品”和“商品进销差价”明细分类账户相结合的方法,设置“库存商品及进销差价”明细账。
简而言之,库存商品指一切闲置的,用于未来的,有经济价值的商品。
其作用在于:防止生产中断,稳定作用,节省订货费用,改善服务质量,防止短缺,库存工艺礼品也带有一定弊端:占用大量资金,产生一定的库存成本。
不过,库存工艺商品也都是保质保量的,而且物美价廉,库存商品的种类很多,有桦树皮工艺品水壶、木相框,名车钥匙扣、麦秸首饰盒等。

❺ 计划成本法怎样进行存货核算

计划成本法的核算公式:

1、计划成本=发出材料的数量×计划单价;

2、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

3、成本差异额=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4、材料成本差异率=差异额/计划成本。

(5)计划成本法暂估入账存货怎么核算扩展阅读

核算程序

企业应首先考察与存货成本相关的各种因素,规定存货的分类、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和单位计划成本。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单位成本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

其次,取得存货时,应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取得存货的计划成本填入收料单中,并按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作为“材料成本差异”进行登记。

还有,平时领用、发出存货都按计划成本计算,账户,经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