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如何做到沉没成本
扩展阅读
同类产品哪个好用 2025-02-02 09:34:05

如何做到沉没成本

发布时间: 2023-09-29 13:49:08

‘壹’ 如何提高男人在恋爱中的沉没成本,让他离不开你

不管是恋人之间也好,还是朋友之间也罢,没有付出的感情就会不被珍惜。在感情中投入多的那个人,往往会更珍惜这段关系,而付出的少的那个人,则觉得就算失去这段关系,自己也没什么损失。所以,如果想要和恋人、朋友之间的关系更稳固,就不能一味的付出,你还要给对方付出的机会,这样,对方的沉没成本高了之后,才不会随意对待你们之间的关系。这不是教你算计,而是告诉你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法则。

提高沉没成本不一定单指金钱方面,这里面还可以包括精力的付出、感情的投入,以及时间的成本。当然,这个度要掌握好,不能让对方觉得你在计较。只有让对方在这些地方付出了成本,他才会珍惜你,珍惜这段感情。

‘贰’ 生活和工作中的沉没成本

      心理学中有一个很有趣的小实验:一条鳄鱼咬住了你的脚,你会怎么办呢?如果你用一只手去帮忙,鳄鱼就会把你的手也咬住,你越挣扎失去的就越多。

      被鳄鱼咬住的那只脚就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一个经济性范畴的概念,但是现在已经非常流行应用了除经济学以外的领域,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处处都有沉没成本的影子。记得之前读过罗伯特.西奥迪尼写的《影响力》,这本书中也提到类似的观点:人们对于已经付出的努力、金钱和时间会额外珍惜,很多行业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这个特点,从事商业活动或者职场沟通,他称之为承诺和一致原理,其实就是经济学上讲的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指的就是在当前时间节点以前,人们为某件事投入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等等。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给人们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大家都知道生活、工作中有哪些沉没成本的情况呢?

(一)生活中的沉没成本:

买了橡竖张电影票,发现电影不好看,舍不得中途离场,继续看下去;

买了一本书,看了一半发现不值得一看,舍不得丢弃,继续看完;

等公交车一直是满员,想着下一辆会有座位,继续等待下去,结果还是满员;

国庆长假到景区一看人满为患,来都来了,那就排队等吧,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

和情侣谈恋爱,发现对方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因为谈了很多年,又舍不得放下。

(二)工作中的沉没成本:

大学毕业好几年,过去专业知识早就全部消耗殆尽,工作中有更好的方向,却苦苦不肯转型;

一个项目已经投资了很多资金和人力进去,因为投入了很多,硬着头皮也会继续做下去;

为提升专业技能,买了很多专栏或者付费产品,但是又没有时间去学习和实践。

(三)产生沉没成本的底层原因:

    可以看出,沉没成本存在于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我们没有做好足够的应对和准备,沉没成本会耗尽我们的各种资源,甚至让自己陷入泥潭、让损失无法挽回。那么首先我们要从底层认知上探究产生沉没成本的原因。

      沉没成本的产生,其实是和人性有相当大的关系:

      一是 人们都不希望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所以希望通过更多的投入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误;

      二是 人们总是对未来抱有一定的幻想和期待,即便现实表明继续投入下去成功的几率比较低,人们还是会有赌一把的想法存在;

        三是 人们趋于感性思考多于理性思考,特别是管理者,不希望自己的决策和威望受到质疑和动摇,就会不断的让项目继续保留下来。

(四)如何避免沉没成本

(1)理性思考

        对于沉没成本,我们需要理扮兆性思考,做好充分的论证,把各种因素考虑全面,特别是对于未来的预期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判断,不能活在过去的价值、影响和影子里面,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感性。

(2)懂得断舍离

        山下英子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做《断舍离》,告诉我们有舍有得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智慧、一个人的心态、一个人的眼光问题,我们要懂得阻断、懂得舍弃、懂得隔离,断舍离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规避风险具有很好的帮助。

(3)及时止损

        很多时候,我们陷入沉没成本的陷阱,并不是我们看不到继续投入的风险,而是因为心不甘。比如我们讲那些迷恋赌博的人,一旦上了赌桌就很难下来了,明明已经输得很惨了,还是要继续堵下去,总幻想着能够翻盘,结果越多越输、甚至倾家荡产。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及时制止这样的行为,当从梁缺大事各种股市投资、风险投资、商业投资的时候,都需要我们具备这样的意识。

(4)换一个视角

        对于已经投入的金钱、人力和时间,我们有时候需要静下心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和如果,从其他的角度来分析已经产生的沉没成本,将会有更好的选择和判断。比如问自己“如果我不知道我对此已经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和投入多少资金,如果让我们来做决策,我会怎么决定呢?”等等。

(5)抓住关键

        我们在决策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时候往往容易将很多因素都考虑进去,最后导致无法下定决心,给自己的决策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做减法,把一些非主要因素剔除,而有时候这个沉没成本就很可能部署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需要你去剔除的。

(五)如何用好沉没成本

      用于商业上:免费送的优惠券,改成10元钱买一张限期使用的59元的优惠券,就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用于交友上:比如同学聚会,一般很难凑齐,可以约大家微信群里面一人交上100元钱作为AA制的餐费,这样来的人就容易齐一些;

      用于个人上:为了让自己养成某一个习惯,比如健身,可以去买一张很贵包年的健身卡,这样逼着自己因为不想舍弃金钱,而坚持下去养成习惯。

        所以说,沉没成本没有好坏之分,在不同的场合、条件、环境下,我们要用好沉没成本或者有效规避沉没成本,使沉没成本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最好的沉没成本应对法则。同时要理解的是沉没成本是过去的、已经发生的,我们要抬头看路,有长远的眼光,要看到未来的机会成本,要更加理性的做出决策,从而选择出更优的方案和更美好的预期。

‘叁’ 什么是沉没成本并举例说明

一、沉没成本是指由过去的决策所产生的不可挽回的成本,属于历史成本,现在及未来的任何决策都无法挽回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包括时间、金钱和精力等等。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某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已往发生的费用。
二、沉没成本举例
1.投资者花10万购买了一辆车,付款后这10万就是已经付出去的沉没成本,投资者只享有该车子的所有权,而没有了那10万元的支配权。
投资者可以二手车市场上将车子卖出,卖出价格一般要低于新车买入价格,那么卖出价和买入价之间的差额就是沉没成本,车子购买时间越长卖价就越低,沉没成本也就越高。
可见沉没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变动成本。沉没成本也不仅限于支出的,购车过程中付出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等都属于沉没成本。
2.有一项目A,上马项目需要添置设备B,购置成本20 000元,而决策者目前已经拥有闲置的设备C,其帐面成本为30 000元,并在主要性能上与设备B相同,但要完全满足项目A的需要,还必须对其进行改造,改造成本5 000元。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方案,购置方案和改造方案。对购置方案而言,设备成本为20 000元,而对改造方案则为35 000元(30 000+5 000),如果以两方案的设备成本进行比较,那么购置方案的设备成本更低,减少了15 000元(35 000-20 000),这样一比较,好像应该选择购置方案了。
那么,是否意味着真的应当做出如此的决策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购置方案中,设备成本20 000元在决策时尚未实际发生,如果决策采用该方案时,新增成本也为20 000元;而在改造方案中,由于闲置的设备C的帐面成本在决策前已经实际支出,无论决策结果如何,都无法收回该帐面成本(假设该设备无转让价值),因此,帐面成本30 000元即为沉没成本,而改造成本5 000元才是新增成本。
通过这样的分析,购置方案在新增成本上要比改造方案高15 000元(20 000-5 000),所以,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应当选择改造方案,而不是购置方案。
【拓展资料】
沉没成本在投资中的作用
沉没成本在经济活动中是比较容易被投资者所感知的,很多人会因为已经付出过的成本而坚持一项投资,忽略了投资本身是否对自己有利。
例如投资者花50万元购买了一间商铺,但商铺位置不佳一直未能出租,每月还需缴纳物业费,投资者决定将商铺以48万元卖掉。如果考虑沉没成本,很多人会认为投资者是亏损的,不应该卖掉。然而从机会成本考虑,投资者可拿这48万参与其他利润更高的投资项目。

‘肆’ 男人让你失望时,女人怎样做到“沉没成本效应”

男人让你失望时,女人怎样做到“沉没成本效应”?

我不知道每个人是否有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情况应该“放下”但“不能放下”。例如,衣柜里总有几次只买几次或已经结束但它不愿意扔衣服。我买了一双高跟鞋我发现磨脚磨了,我认为价格如此昂贵我把它放在商店上继续穿它我买了它。如果您经历过这些经验,它与我们今天必须讨论的心理效果有关即“降低成本效果”这种效果是指在过去添加无论未来的价值如何。

她认为如果她选择离婚那么她为她的丈夫买了它她的丈夫应该看到有人看,她给了她丈夫的香水,她的丈夫想要喷洒别人她非常不愿意他说服她离婚,她说她没有离开。

‘伍’ 沉没成本

理财里面,就经常讲过沉没成本。

也有2个经典的例子:

1、带女朋友去看电影,才看了5分钟,都觉得特别没意思。这个时候是硬撑着看完呢?还是提前退场?

2、吃自助餐,200元的入场费要不要吃回来?还是明码吃饱了就离开?

这两个例子,往往就反映出看待金钱或者对成本视角,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

如果硬撑着看完电影,女朋友可能会不高兴,带我来看什么垃圾电影,一晚上都会不高兴,棒棒糖都哄不好。

如果提前退场,牵着女朋友的手,带她去下一个有意思的约会,大家都会更加高兴。

如果把200块钱吃回来,可能脑袋要冒金星,走路都要扶墙,第二天还可能胃胀胃痛胃难受。

如果吃饱了就离开,也许还能继续享受宵夜、外卖。

这就是沉没成本,本来已经一去不复返的东西,再一味的追逐,追不到不说,还难受了自己。

就像每天晚上做完饭,其实可以按照每个人80%的量准备。能够光盘行动不是挺好么,如果吃不饱,就来个炒鸡蛋,实在不行晚上出去悔返嗨。

如果大鱼大肉准备一桌,一家3口吃不完,又不想倒,一般2个结果。

一是留到第二天继续吃,隔夜菜健不健康我们就不考究了,最起码每天吃新鲜菜不是很嗨皮么?

二是每人分指标,解决完剩菜再结束晚饭,于是又到了脑袋冒金星的环节。何必呢?

生激前哪活中沉没成本挺多的,有的跟时间挂钩,有的跟健康挂钩,如果不能做到取舍,有可能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陆’ 当婚姻让你迷茫,女人怎样做到“沉没成本效应”

当婚姻让你迷茫时,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不要太浮躁,对婚姻、对生活要多一点耐心。

‘柒’ 沉没成本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087488/answer/740711648

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是指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

为了一个行动或者目标,你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情绪、金钱,如果结束这个行动付出了沉没成本,如果再怀疑,就相当于否定自我。而人是最难以自我否定的,总会找种种理由证明自己是对的。

因此,在发生了沉没成本后,如果停止投资,则意味着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为发生亏损,而如果继续投资,则意味着还有收回成本的可能。所以当发生了沉没成本时,人们愿意冒险去继续投资,从而也就产生了沉没成本效应。

具体表现就是:总是在脑海里幻想“万一呢?”

明尼苏达大学的神经科学博士 Brian Sweis 及团队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来研究老鼠的沉没成本,并且给这个实验取了一个名字叫“餐厅探险”:

具体的操作是:

把老鼠放在一个设置了四个“鼠食餐厅”的迷宫里,不同的“鼠食餐厅”位于迷宫不同的位置,老鼠在这四个餐厅里分别可以享用葡萄、酸奶、巧克力、香蕉这四种食物中的一种。

在迷宫里,每一个餐厅都分为进食区和候餐区两个区域,老鼠首次进入某个餐厅时,可以在进食区吃到这个餐厅的特色美食,但食物只有一点点,吃完以后就没有了。如果老鼠想要再次获得食物,就需要进入候餐区等上一段时间,然后食物才会掉落在进食区。

当然,老鼠在巧克力餐厅候餐区等待食物掉落的过程中可以随时选择放弃等待,转而去香蕉(或者葡萄、酸奶)餐厅觅食,但不管去了哪个餐厅,老鼠都必须在该餐厅的候餐区老老实实等上一段时间才能吃到好吃的。

实验过程中,老鼠共有 30分钟 的时间在四个餐厅里排队候餐、吃饭。因此,时间的合理分配对于老鼠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这个实验中,在候餐区已经等待的时间也就是老鼠的沉没成本。而选择继续等待还是放弃等待转而去别的餐厅,就是老鼠在沉没成本情境下所要做的决策。

实验结果表明, 老鼠在候餐区等待的时间越长,它就越不会改变自己的决定 。也就是说,老鼠在同一候餐区继续等待下去的意愿会受到已等待时间,也就是沉没成本的影响。

如果你觉得上面这段话不太好懂,正常,因为这个实验本身就很绕。总之,结论是: 不仅是人类,老鼠也会有沉没成本效应。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这个实验,文献传送门在这里 :

好啦,不扯老鼠了。回到题主的问题。

不具备高度理性思维的老鼠会向沉没成本低头,这不难理解。可是,作为具有丰富生活经验和复杂思维的我们,明明知道沉没成本是不理智的,可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禁锢于沉没成本之中,作出相对不那么明智的决策呢?

如果你还不太了解“沉没成本”,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介绍

如果你已经知道“沉没成本”是个啥了,接下来这一段可以跳过

“定义”:人们在做决策时,受到了自己过去所投入的时间、金钱、精力等因素的干扰,对于先前付出了投资的事情有更强的忠诚度和继续投资的意愿。

“日常例子 1 ”:“都排了半小时了这队伍才前进了一小半,旁边那个收银员动作好像更利落,要不去旁边排着吧?唉不行不行,那我刚排的半小时队不就浪费了嘛!”

“日常例子 2 ”:“其实他在外面沾花惹草我早就知道了,我也知道我和他不合适,可是我俩从初中到现在已经好了十年了,我的青春也全部都喂给他了。天下乌鸦一般黑,要不还是凑合着过吧…”

对于人类为什么会存在沉没成本效应,主要存在以下三种主流解释:

前景理论

根据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人们在心中对于损失和收益是存在一个参照点的,他们会根据这个参照点去评估自己的损失和收益 ,如果最终选择的结果在参照点以上,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一个盈利的结果,反之则是发生了亏损。

其次,人们对于损失表现出的厌恶要比获得收益时感受到的愉悦情绪强烈得多。损失100元和获得100元收益对于人们来说,前者诱发的情绪更强。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损失更加敏感。 根据人们对于收益和损失的心理评估,可以建立一个价值函数,在这个价值函数中,不管是收益还是损失,都存在一种边际价值递减的效应。

对于损失的情况来说,这种边际价值递减指的是,当已经发生了损失时,进一步的损失对人们的心理量不会再造成巨大波动。而对于损失的挽回过程,则可以大大减少先前损失造成的失落等消极情绪。

因此, 在发生了沉没成本后,如果停止投资,则意味着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为发生亏损,而如果继续投资,则意味着还有收回成本的可能。 所以当发生了沉没成本时,人们愿意冒险去继续投资,从而也就产生了沉没成本效应。

2.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 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之前对自我的一贯认知 (一般是积极且正面的) 产生了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让个体产生不适的紧张情绪。而 我们为了克服这种心理紧张,往往会选择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改变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有研究者提出,认知—失调理论可以用于解释沉没成本效应的发生。他们认为, 当人们对某项选择进行了金钱、时间、努力上的投资后,会对该项投资存在一种心理预期上的收益,而沉没成本的发生则和这种收益性预期背道而驰。

因此, 人们为了维持先前投资将会获取收益的心理预期,往往就会选择坚持对该项投资进行投入。

此外,人们也希望对外展示一个 前后一致的决策者形象 。如果停止对先前决策的投资,就意味着承认了当时决策的失败,意味着自己先前投入的资源是无用的、白费的,而如果继续投资,则可以赢得他人尊敬。而赢得他人的尊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弥补先前亏损带来的心理丧失感。以上这些都会带来更大的沉没成本效应。

3. 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指的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 (尤其是经济结果) 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Thaler 提出,个体会建立心理账户 (mental accounts) 来追踪某项交易,并且先前的损失会使得他们追求收益的动机变得更强,从而平衡其心理账户对于此次交易的预期。

比如,你花了 400 元买了一张 NBA 球赛门票,那么你就会建立起一个心理账户叫做 “ NBA ” ,它的存款就是亏损 400 元,也可以理解为负债 400 元。只有当你去看了这场球赛,让这 400 元发生它的使用价值,这 400 元的亏损才会从你的心理账户消失。否则,你就会认为自己亏损了400 元,产生消极情绪。

因此,如果在球赛当天下了百年难遇大暴雨, 比起免费得到门票的人,花了 400 元购买门票的人更愿意冒着大暴雨去看球赛, 也就是发生了沉没成本效应。

那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来减少沉没成本效应呢?

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往往比年轻人更少发生沉没成本效应 。因为年轻人对于消极信息的关注多于积极信息,未来的可能收益或许只能给年轻人带来一点点乐趣,但他们却非常在意过去的损失,也就是沉没成本。越是在意,也就越容易被沉没成本所影响。而老年人,则更多地关注着积极的信息,他们 更少去关注那些已经过去的坏事情或是损失,而更在意当下的情绪体验,从而也就更少发生沉没成本效应了。

因此,为了减少沉没成本效应的发生,我们能做的,或许是:

少去关注过去那些已经发生的、不可挽回的损失,而把目光放在此时此刻以及未来的获益上。

多根据当下的反馈和未来的预期去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做到这一点这当然很难啦。

不然就不会有题主的这个问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