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何为可变现净值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基本方法有几种比较其核算特点
可变现净值(Net realisable value),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补充:
1.产成品、商品和用于出售的材料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商品存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以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金
2.用于生产的材料、在产品或自制半成品
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金
3.需要经过加工的材料存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以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金
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项目来计提, 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按存货类别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中估计售价的确定:
①、为执行销售合同或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以合同价作为可变现净值的计量基础
②、如果持有存货多于销售合同定购数量,超出部分应按一般售价作为计量的基础。
③、没有合同约定的存货可变现净值以一般销售价或原材料的市场价作为计量基础
4、材料存货的期末计量
①、对于用于生产而持有的材料等(好好理解,其生产的产品的计量基础的变化)
A、如果生产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预计高于成本,则该材料应当按成本计量。
B、如果材料价格的下降,表明生产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预计低于成本,则该材料应当按可变现净值计量。
②、对于用于出售的材料等,需将成本与根据材料估计售价确定的可变现净值相比。
[例1]:1、A(库存商品或材料)准备出售,市场价12,合同价15,成本10,预计税费6。A库存100个、但已定合同的有50个。
A可变现净值=(15-6)×50+(12-6)×50=750帐面价值1000
2、B(材料或半成品)为生产C(库存商品)的主要原料,B的成本20,生产C还要投入30。现B的市场价15,(1)C的市场价48(2)C的市场价55[假设不发生其他销售税费]
(1)B可变现净值=48-30=18
(2)B可变现净值;由于55>20+30,所以不计提跌价准备。
若当期c的合同价49,定货量100,c无库存B有200
(1) B可变现净值=(49-30)×100+(48-30)×100=3700
B的帐面价值=4000
(2) B可变现净值=(49-30)×100+20×100=3900
B的帐面价值=4000
㈡ 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这几个如何解释 有何区别
1、历史成本一般指发票金额,比较定向
2、重置成本:按照当前的市价购买该项资产的价值,适用于盘盈的固定资产,当然用当时评估出来的市价乘以盘盈资产的成新率
3、可变现净值:期末存货采用可变现净值和成本孰低计量,可变现净值=持有以备生产的存货对应的产品的市价-至完成该产品的发生的加工成本-销售产品发生的相关费用
4、现值:一般涉及到长期应收款项目时使用,按照预计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作为长期应收款项的入账价值;
5、公允价值:熟悉交易双方在自愿的情况下,按照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交易的价格。
区别,五者的区别在于应用的情况不同。
(一)历史成本,一般购入资产均适用本计量方式。
(二)重置成本,适用于盘盈资产的价值确定。
(三)可变现净值,一般适用于存货减值的认定。
(四)现值,适用于准则特别要求的资产价值确定,如融资租赁资产入账价值、分期付款(一般大于3年)购买资产价值、分期收款(一般大于3年)销售商品收入的确定等
(五)公允价值 ,适用于准则特别要求的资产价值确定,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投资者投入资产、债务重组取得的资产等。
㈢ 会计上“可变现净值”是什么
可变现净值指的是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比如半成品,最后要做成成品,还需要投入100的成本,成品的市场售价是1000元,销售的时候要交税50元,那么这个半成品的可变现净值就是1000-50-100=850。就是变卖此资产能得到的钱,减去资产现在的状态到卖掉的状态需要付出的钱,包括税金,处置费用,加工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