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经济学中还有哪些成本效应
扩展阅读
同类产品哪个好用 2025-02-02 09:34:05

经济学中还有哪些成本效应

发布时间: 2023-10-22 15:36:29

① 什么是边际成本什么是规模效应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规模效应又称规模经济,是当企业的产量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各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产生了1+1>2的效应。平均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

② 经济学的沉没成本和边际效应

这篇转自特蕾西,是我欣赏的做培训的小朋友,感悟非常深刻,最后面我加了点自己的想法。

经济学原理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比如说像是沉没成本,其实很多人不理解,那些已经发生了事情,将不再成为我们的成本。因为已经发生了,便不能再做出其它的选择。薛老师举了两个很有趣的例子。第一个是看电影,其实在电影开始20分钟内,我们就知道这部电影好不好看了。如果是部烂片,其实最好的选择是,马上起身离开,因为电影票是已经买好了的,它已经不再是你的成本,如果继续看下去,产生的时间成本,才是真正的成本。还有一个更有趣的例子是谈恋爱。一般来说恋爱半年,基本上就已经过了盲目期了,而这半年的时间,也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所以如果觉得两个人不合适,最好的选择应该是分手,可是有多少人会当机立断选择分手呢?大多数人都是拖了再拖...而在我们进行决策的时候,比起沉没成本,实际上应该更多考虑的是边际成本。然而,有多少人,能够理性地面对沉没成本,做到知行合一呢?

但是马上有朋友跳出来提出了反对意见,我觉得很有趣,也很想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听听大家的看法。那位朋友回复说:“这个观点不敢苟同。生活中事情都能用经济学原理选择,那生活倒也简单了。看电影,不好就走?不问问看电影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本来就是为了杀时间呢?20分钟和200分钟有什么差别?恋爱不适合就分手?你想分,对方不想分怎么办?什么叫适合,什么叫不适合?两个人的事,比电影票更复杂。生活本来就是复杂多彩的,还是少用些“理性”的思考,多些“感性”的理解吧。”

然后我想了想,感觉他说的也好有道理啊。不过我又仔细琢磨了一下:如果看电影纯粹是为了Kill Time,而不达到别的目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用电影这种花钱的方式Kill Time呢?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呆坐在沙发上,坐一下午来Kill Time呢? 这说不过去呀!所以很简单,看电影绝不仅仅可以Kill Time,还可以满足内心层面的某些需求(提升自己的认知也好,不让自己感受到孤独也罢,Balabala)。弄清了这个前提,我们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选择:如果一部电影不那么好看,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心理需求时,我们是要选择继续留在电影院看电影,还是选择离开去做别的事?首先我们要明白的一点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在我的上一条朋友圈中有说道。其次,我们的选择,应该是基于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考量的。假设,如果你选择继续留下来看电影,再花100分钟,你可以达到的内心满足感是50%,而如果你选择离开电影院,回家看100分钟你非常喜欢看的书,你的内心满足感可以达到90%,这个时候,回家看书的边际收益显然是更大的,你当然应该选择离开;然而,如果你发现就算你离开电影院,你也无法找到其他的事情做,更没有喜欢的书看,再花100分钟能够达到的内心满足感可能只有10%,那么这个时候留在电影院的边际收益其实更大,你应该选择留下来。

后面一个关于谈恋爱的问题,我觉得更有趣。很明显地,这位朋友是在用心理学的思维看问题。而这也恰恰是我为什么要学经济学的原因。因为,往往人从一个单一的角度来看问题的话,会更容易出现盲点,做出错误的决策。对过去的我来说,就是接受了太多单一的来源于心理学、灵修、佛学和占星学等等的思维方式。比如,我曾经看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之后,我就深深地觉得:爱,是一种能力,和爱的对象没有关系!然后,当我看了一些佛学的书时候,我又开始觉得,哪怕是两个不合适的人,在一起,也是“因果业力”使然。而以上这些,可能就是朋友所说的偏“感性”的部分或者说是形而上的部分。这种思维方式,曾经的确帮助过我化解了很多的内心冲突,而同时也让我产生过许多的内在矛盾。所以,人只有一种思维方式,真的好吗?我的回答是,只有“感性的”或是只有“理性的”思维方式,真的很可怕!这就像是查理·芒格一直提到的“铁锤人倾向”一样:在只拥有铁锤这一种工具的人的眼里,所有的问题,都像是钉子。而事实上是,问题从来都是多元化的。那么同样的,我们也必须拥有多元化的思维工具。太局限于某一个学科的理论,或者是某一个思维方式里,都是很危险的一件事。而现在,在我认知层面里,跨学科、跨专业,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也是未来我们是否能够具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且,说到底,知识的底层本来也就是相通的。

以上是特蕾西的感悟,再写点我的看法。经济学是门直接了当的学问,把人类复杂的社会化、情绪化行为使用数学的方式归类和计算。拿沉没成本来说,只看了20分钟电影就放弃不看了,万一后面很精彩,那走掉的也就不是沉没成本了,如果因此惹恼了陪看的另一半,甚而分手皆有可能啊,那从经济学角度看,岂不是得不偿失呢。有时候俩人之间的关系靠的就是这种无聊的琐事而衔接着呢。

昨晚随手打开电视,ICS在播Sex and City电影版,看到Mr.Big在婚礼当天反悔不敢入场了,车子刚刚开走两分钟,他又让司机在纽约单行道上违章调头回去,因为又后悔了刚刚的悔婚,So drama。Carrie的婚车迎头碰到了因反悔而调头的Mr.Big,俩人都看见对方也都下车了,一个道歉一个二话不说抄起捧花一顿暴打,当然,电影的大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其中的曲折折腾又何尝不是我们身边的故事,怪不得小扎(Facebook)的婚礼和可儿的婚礼都是在自家后院里完成的,一场婚礼的筹备就足以毁掉一段婚姻了。如此想来,Banker和Founder们最好不要恋爱结婚,从经济学角度怎么看怎么亏啊,因为爱情本身并没有设anti-dilute的保护。

再说一下“得到”,是个能够碎片化学习的APP,粗略看了一下,有价值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今天没能完成充值,Apple又犯病了,完成充值后一定把薛老师的课程从头学一遍。

③ 什么是沉没成本效应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如果同时考虑到沉没成本(这被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是错误的),那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作出的。

举例来说,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作你的沉没成本。

当然有时候沉没成本只是价格的一部分。比方说你买了一辆自行车,然后骑了几天低价在二手市场卖出。此时原价和你的卖出价中间的差价就是你的沉没成本。而且这种情况下,沉没成本随时间而改变,你留着那辆自行车骑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你的卖出价会越低(折旧)。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电影的例子中,会有两种可能结果: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作判断。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而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④ 经济学三大成本是什么

1,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简写为MC或MPC,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边际成本的计算公式为MC(Q)=△TC(Q)/△Q。一般而言,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递减增加,从而边际成本下降,也就是说的是规模效应。
2,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企业应选择实际收益大于机会成本的经营项目,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3, 沉没成本别称沉落成本、沉入成本、旁置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它表示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存在形式有多种,比如时间、金钱、精力。它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
拓展资料
一、机会成本的特点
1,机会是可选择的项目
机会成本所指的机会必须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若不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便不属于决策者的机会。例如某农民只会养猪和养鸡,那么养牛就不会是某农民的机会。
2,机会成本是有收益
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才是机会成本,即机会成本不是放弃项目的收益总和。例如某农民只能在养猪、养鸡和养牛中择一从事,若三者的收益关系为养牛>养猪>养鸡,则养猪和养鸡的机会成本皆为养牛,而养牛的机会成本仅为养猪。
3,机会成本与资源稀缺
在稀缺性的世界中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放弃其他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也就是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当把一定资源用于某种产品生产时所放弃的用于其他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
二、边际成本的作用
边际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变化规律,配合边际收入,计算边际利润。
1, 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边际利润>0时,方案可行。
2, 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边际利润<0时,方案不可行。
3, 但教材没有涉及边际收入、边际利润,这是其不足之处。
三、边际成本变化规律
边际成本的变化规律:
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与平均成本的变动规律相似,也先随产量增加而降低,达到一定规模后开始增加。只不过它达到最低时的产量比平均总成本及平均变动成本的较小,在平均总成本与平均变动成本达到最低点时,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⑤ 经济学三大成本是哪三个

它们分别是: 1.沉没成本;2.边际成本;3.机会成本。
首先去判断过去投入的是否沉没了,在一些比较简单的情况是很容易,而这个时候去克服的那就是锚定效应,再比如感情破裂的这种。克服锚定效应必须多加提醒和刻意去联系就能做到。 其次,如果在一次复杂情况很难判断是否沉没,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靠自己更深入和广泛的研究,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和深入思考,做一个概率性的判断。 有时候做的判断,并不是100%准确。但只要是大概率上,判断这个投入是沉没了,那么就没有必要为了小概率的“反败为胜”继续耗下去。
拓展资料:
1.沉没成本最大的经济含义,就是一旦确定了它的沉没,那么沉没就不能成为用来做决策的参考变量。意思也就是说,沉没成本,和决策,没有任何一丢丢的关系。
2.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每次的投入上去判定它到底会不会“对未来产生效果和作用”。 比如,当不知道亏损的股票,接下来股票是继续亏损或者反弹。也不知道,辛辛苦苦的创业,坚持了两年,接来下是会失败还是在坚持坚持就有可能看到曙光,如此之类。 另一方面,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去看,人们做出的决定会严重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
3.比如把股票价格锚定在建仓的成本价,认为那才是合理的。再比如,会把两个人在一起美好的时光锚定下来,在感情破裂时,无法快速接受并走出来,永远不明白为什么那么相爱的两个人说不爱就不爱了。 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才能够解决的。
4.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