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差别损益分析法怎么算相关成本
扩展阅读
博世esp芯片什么价格 2025-02-01 23:00:14
csp工具选项怎么打开 2025-02-01 23:00:13
人生资源规划是什么意思 2025-02-01 22:50:21

差别损益分析法怎么算相关成本

发布时间: 2023-11-25 18:25:17

⑴ 成本效益分析怎么计算

成本效益分析计算方法是:所有项目效益之和除以成本之和。

一旦确定了行动的好处及其相关成本,下一步就很容易了。应用成本效益比公式,如下所示:效益/成本。 简而言之,它是所有项目效益之和除以成本之和。

在激烈竞争的经济环境下,成本控制成为每个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科学分析企业的各项成本构成及影响利润的关键要素,找到成本控制的核心思路和关键环节,使企业更好地应对竞争压力下的成本控制问题?

成本控制绝对不仅仅是单纯的压缩成本费用,它需要与宏观经济环境、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经营方向、经营模式等有效结合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析与控制系统,让企业的管理者全面、清晰地掌握影响公司业绩的核心环节,全面了解企业的成本构架、盈利情况,从而把握正确的决策方向,从根本上改善企业成本状况,真正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⑵ 成本会计:成本差异分析问题和定额成本法问题

成本差异是产品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额。实际成本超过标准成本所形成的差异称为不利差异,通常用字母A来表示;实际成本小于标准成本所形成的差异称为有利差异,通常用字母F表示。

材料差异计算:

单位产品实际材料用量=实际总用量÷实际产量=6500÷880=7.3864千克/件

单位产品标准材料成本=单位标准用量×标准单价=4×1.5=6元

单位产品实际材料成本=实际用量×实际单价=7.3864×2=14.77元

单位产品材料成本总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14.77-6=8.77元

其中:材料数量差异=(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价格=(7.3864-4)×1.5=5.08元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2-1.5)×7.3864=3.69元

计算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实际产量下直接材料实际总成本-实际产量下的直接材料标准总成本

=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实际产量下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

=直接材料用量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成本差异

⑶ 存货相关总成本的计算公式是怎么得来的

存货总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下面表述中的各项成本按年计)与购买和维持存货有关的成本。总成本=订货成本+储存成本,即T=(A/Q)*P+(Q/2)*C,其中,T-存货总成本,A-全年需求总量,Q-经济订货批量,P-平均每次订货成本,C-单位材料的年储存成本。
拓展资料:
1、进货成本:由存货的进价成本、进货费用、采购税金三方面构成。在进货总量既定的情况下,进价成本和采购税金保持相对稳定,属于决策的无关成本;而进货费用则与进货次数成正比例变动关系(每一次的进货费用基本固定不变),固定性进货费用属于决策相关成本。储存成本:因储存存货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存货资金占用费用(机会成本)、存储费用、保险费用、存货残损霉变损失等。其中变动性存储成本属于决策相关成本,而固定性储存成本是决策无关成本。缺货成本:因存货不足而给企业造成的停产损失、延误发货的信誉损失及丧失销售机会的损失等。
2、存货周转率又名库存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营业成本(销货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用于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即存货的流动性及存货资金占用量是否合理,促使企业在保证生产经营连续性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存货周转率是对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补充说明,是衡量企业投入生产、存货管理水平、销售收回能力的综合性指标。公式有如下:
成本基础的存货周转次数=营业成本/存货平均余额=销货成本
存货平均余额=(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期末存货=流动资产-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收入基础的存货周转次数 - 成本基础的存货周转次数 = 毛利 / 存货平均余额
也可以通过存货周转天数计算,存货周转率=计算期天数(365)/存货周转天数。

⑷ 同一产品每月不同成本怎么分析

一)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的分析
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一般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和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进行分析。
1、对比分析法
指标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它是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揭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法只适用于同质指标的数量对比。在采用这种分析法时,应当注意相比指标的可比性。如果相比的指标之间有不可比因素,应先按可比的口径进行调整,然后再进行对比。
2、构成比率分析法
它是通过计算某项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即部分与全部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这种比率分析法也称比重分析法。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反映产品成本或者经营管理费用的构成是否合理。
产品成本构成比率的计算公式列示如下:
直接材料成本比率=直接材料成本÷产品成本×100%
直接人工成本比率=直接人工成本÷产品成本×100%
制造费用比率=制造费用÷产品成本×100%
不论采用什么比率分析法,进行分析时,还应将比率的实际数与其基数进行对比,揭示其与基数之间的差异。
3、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
它是计算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关的指标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它可以反映各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
产值成本率、销售收入成本率和成本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产值成本率=成本÷产值×100%
营业收入成本率=成本÷销售收入×100%
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
从上述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产值成本率和营业收入成本率高的企业经济效益差;这两种比率低的企业经济效益好。而成本利润率则与之相反,成本利润率高的企业经济效益好;成本利润率低的企业经济效益差。
(二)按产品种类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的分析
按产品种类反映的生产成本表的分析,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本期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对比分析;二是本期实际成本与上年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
1、本期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对比分析。进行这一方面成本分析,确定全部产品和各种主要产品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了解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
2、本期实际成本与上年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对于可比产品,还可以进行这一方面的成本对比,分析可比产品成本在本期与上年相比的升降情况。如果企业规定有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即成本的计划降低率或降低额,还应进行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执行结果的分析。
(1)可比产品成本升降情况的分析
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生产成本表中所列全部可比产品和各种可比产品的本月实际总成本和本年累计实际总成本,分别与其本月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和本年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累计总成本进行比较,确定全部可比产品和各种可比产品本期实际成本与上年实际成本的差异,了解成本升降情况。
(2)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执行结果的分析
在产品品种比重和产品单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量增减会使成本降低额发生同比例增减,但由于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本年累计总成本也发生了同比例增减,因而不会使成本降低率发生变动。产品单位成本的变动,则会影响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同时发生变动。产品单位成本降低使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增加;反之,则会减少。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相信大家通过以上知识都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您的情况比较复杂,华律网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