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成本的心理成本的构成
心理成本包括风险成本、转换成本和情境成本等三个方面。
1、风险成本是指顾客可能由于决策错失误而引致的成本损失。如顾客可能因听信销售者的劝说而购买了假冒伪劣产品、自己不需要的产品或者不适合自己的产品。这类的风险成本普遍存在,一旦顾客发生了风险成本,即购买的产品对其无有用性,则很可能所有的价值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严重的“不幸感”。
2、转换成本是指顾客买了一件产品后要换成另外一件产品或转售时的难度和成本。这主要表现在价格昂贵的耐用消费品上。如一位消费者倾其所有买了一辆小轿车,可是开了两年之后,他又迷上了越野车,但是如果卖掉小轿车,则贬值至少50%,即使卖掉也买不起越野车,这就是转换成本,可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3、情境成本是指顾客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可预知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损失或不适。如深圳某大型社区本来环境优美、房价适中,很多人购买,但在入住两年后,政府决定在紧挨社区的地方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并说是早有规划。由此直接影响了住户的生活和睡眠、社区的房价也下降,直接导致居民的资产贬值。可见,在顾客消费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见的环境因素对顾客心理价值有很大的影响。
2. 想成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前期投入成本有多大
第一段:热心助人者到初学者咨询师
时间成本:从热心助人到初学者咨询师,至少需要接受1到2年的系统培训。
经济成本:选择某个固定的心理机构,持续1至2年的系统培训,价格多在万元级别。
心理成本:这个阶段的同学,刚刚进入心理不久,接受了大量的信息,非常容易出现自我怀疑。同时,有一些同学开始通过周围的人,尝试进行不正规的咨询,容易过度卷入而产生疲劳感。
第二段:初学者末期到实习期
时间成本:实习期1到2年,在这个阶段,基础训练已经完成,咨询师更多的是通过个案的实习+督导来进行训练。
经济成本:继续不断学习各类课程,每年一两种培训是非常常见的情况。
心理成本:这个阶段,刚刚接受来访者的咨询师是非常脆弱的,挫败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一些人淹没在自我怀疑和焦虑中,而大量的投入和不知未来如何的茫然,让相当一部分人望而却步,乃至中途放弃。
第三段:实习期末期到初级咨询师初期
时间成本:这个阶段从1年到n年不等,咨询师的收费逐渐提升,收支逐渐平衡。
经济成本:咨询是需要常学常新的,甚至是终其一生的学习过程。培训费用相比于前两阶段降低,同时接受固定的督导,比实习期的花费也有所减少。
心理成本:不断的自我整合,划分自己和来访者的边界。前期没有接受系统的训练,对咨询的理解有误的人,会感受到越来越多的职业倦怠并最终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