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原理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有关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
1、代表人物:蔡元培于20年代提出
2、主要观点:
(1)、教育应独立于政治和宗教,全权交给教育家
(2)、教育行政独立
(3)、教育思想独立
(4)、教育内容独立
(二)、教育的国家再生产理论
1、代表人物:葛兰西
2、主要观点:
(1)、教育研究应分析国家政权与意识形态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2)、国家既通过学校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又通过经济的(社会劳动)、意识形态的(民主权利)和心理的(幸福、美满、闲暇)的手段赢得劳工阶级对国家政策的“同意”和“拥护”,从另一个方面实现国家霸权
(3)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反映了国家霸权的需要,国家利益被设定为课程合法性的绝对基础
(三)、人力资本理论(60年代)
1、代表人物:舒尔茨于60年代提出
2、主要观点
(1)、“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2)、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个人在教育、卫生、医疗、为了获得就业机会进行迁移所付出的费用以及为了接受教育所放弃的费用,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最主要的部分
(3)、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形成是当代经济中最突出的特征
(4)、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比物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得多
(5)、当代经济生活中资本积累的重点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
(四)、筛选假设理论
1、代表人物:迈克尔·史潘斯于1973年提出
2、主要观点:
(1)、其本前提假设:雇主由于不了解求职者的生产能力,因而雇用的决定便成为一种不确定的投资,成为一种风险投资。但雇主可以通过个人属性和特征间接地了解求职者的生产能力
(2)、信号和标识:求职者的个人属性可分两类:信号与标识。标识:可观察到的但不能改变的个人属性,如年龄;信号:可观察到的隶属于个人并且可以改变的属性。信号和标识可以表明一个人的生产能力
(3)、教育成本与能力呈负相关:每个人的能力是固有的而且是不同的,教育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能力,但却能反映一个人的能力,支付同样的成本,能力较高的人能够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能力较低的人只能获得较低的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反映一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是雇主鉴定求职者能力,筛选求职者的装置
(4)、工资与教育信号关系的调整与均衡:能力高的人,在职培训所需的成本较低,但生产率却较高,因而雇主支付他们较高的工资;由于教育水平反映了求职者的能力,因而教育水平越高的人,雇主付给他们的工资也越高,反之亦然。
(五)、教育的文化再生产理论
1、代表人物:布迪厄
2、主要观点:
(1)、学校传递的文化与统治阶级的文化密切相关,其作用在于赋予并证明统治阶级文化的合理性
(2)、教育的手段是“符号暴力”,即统治阶级通过文化符号影响的微妙作用来达到阶级控制的目的
(3)、学校的课程是“霸权课程”,这种课程依靠政治利益来决定课程知识的取舍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制约性的表现
1、生产力制约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2、生产力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4、生产力制约着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制约性的表现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三)、文化对教育制约性的表现
1、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2、一定的民族文化对教育内容的选择的影响
3、一定的民族文化对教育需求的影响
4、一定的民族文化对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
5、一定的民族文化对教育方法选择和组织形式的影响
(四)、人口对教育制约性的表现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教育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2、人口质量制约和影响教育的发展
3、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五)、科技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科学技术能够有力的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
2、科学技术对教育对象也有影响
3、科学技术还会渗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手段。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的劳动力
2、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
3、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
4、教育通过人文环境的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5、高等教育是知识、工艺和技术创新的源泉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育一定阶级统治所需要的人才,同时对普通大众进行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教育
2、教育可以为政治的稳定和变革制造一定的舆论
3、教师和学生是任何一个时代政治稳定和变革的中坚分子
4、学校本身肩负着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的责任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四)、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能提高人口质量
2、教育能提高民族素质
3、教育能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
(五)、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是继承、传播、普及科学技术的最佳手段
2、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
3、教育是创新技术成果的最佳方式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教育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征
1、发展的顺序性
2、发展的阶段性
3、发展的差异性
4、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1、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2、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3、发展的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4、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1)、单因素论,也称单一因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是某一种因素决定的。常见的有内发论(遗传决定论、生物预定论、预成论)、外铄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
(2)多因素论,多因素论是与单因素论相对的一种学说,主张人的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以及在此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个人的已有发展水平和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2、内发论与外铄论
(1)内发论,又称为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论等,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
(2)、外铄论,又称为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
3、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
又称二因素辐合决定论、双因素论、遗传环境决定论。主要有两种观点:
(1)、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既不单由遗传决定,也不单由环境决定,而是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人的发展不是遗传和环境之和,而是二者的乘积,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
(2)、另一种观点认为遗传从怀孕起就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生后环境的影响无时无处不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用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明确区划分,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
(二)、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何谓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外在的和内隐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神经类型、感受性等等。遗传素质细分起来还可以分为由基因所携来的与由生命诞生和分娩时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永久性影响
2、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影响了个体后天发展的差异性和可能性,对人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三)、环境因素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何谓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那些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
2、环境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比较遗传素质而言,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是更为根本的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每一种因素又可以划分为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关系层面、物质层面等等。它们提供人的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构成人的发展的巨大动力;影响了人的发展的价值方向;影响了人的发展的内容;对人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广义的教育作用。不过,由于环境因素自身的复杂性,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四)、学校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何谓学校因素
学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制度组织起来的促进学生发展的特殊环境。学校因素是指那些影响学生发展的目的、制度、内容、人员、环境、手段等因素
2、学校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
学校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综合的作用,既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人的遗传素质与社会影响综合起来,提出适宜的发展目标,设置适宜的课程体系,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方法和评价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最大发展。比较遗传素质和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来说,学校因素的影响有以下特点(1)、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2)、遵循个体发展的规律;(3)、专门以促进学生的有价值发展为己任;(4)、有专门的教师和管理人员;(5)、有丰富的发展资源和发展反馈手段。因此,学校是人的发展的主渠道
Ⅱ 办学成本和教育成本、教学成本有什么区别呢~~希望能得到大家帮助~~尽量得通俗易懂,回答好的话还有加分
办学成本和教育成本、教学成本的关系,办学成本包括教育成本等费用,而教育成本又包括教学成本等费用。可以说,它们是从大到小的分类。
详见下面资料
1)哪些因素会导致高校办学成本增加?
学校的地理位置-地皮成本
教学质量-花钱请名教
学校环境-花钱搞装修
管理人员的多少-都是要工资的
还有各地的办校注册 水电 税收 等都不一样都需要考虑!
不过可以看当地的生活水平 各地学费都不一样 可以适当的提高学费收入来减轻压力,我说是适当啊不要乱来!
2)什么是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是指从事教育活动所耗费的社会资源的总集合,其多寡之衡量通常要全部折合成货币来加以计算。
教育成本的特点[1]
一、教育成本的主体是人力成本
人力成本又称为人力资源成本,包括人力资源的引进成本、开发成本和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维护成本等方面的内容。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观点,就一般意义上讲,人力资源成本包括人类在教育、保健、为取得良好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国内迁移所花费的支出,以及接受教育的成年人、接受培训的工人所放弃的收入和其他提高人力质量的投入的总和。
教育机构及其各级各类管理和维护人力资源险、工资、福利、使用、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员成本占成本的绝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相比,其生产率的增长一般较慢,并且是有极限的。以汽车产业为例,从过去年产几千辆汽车,到现在年产几百万辆,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不可能像汽车那样。尽管班级授课制产生之后,教育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但其幅度是有限的。而且从目前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降低生师比,缩小班级规模似乎是一种改革的趋势,其结果是教育所耗费的人力成本不断上升。
二、教育成本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
教育部门的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成本管理不同。企业消耗的成本必须能够盈利,并且要以最少的费用获得最大的利润为目的,一个企业没有盈利,很快就会破产和倒闭。而学校是非营利性机构,教育成本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即使私人提供教育经费,兴办学校也不应以盈利为目的,收费可以高些,但也只能略高于投资,这同经营普通产品不一样。就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也没有一个国家把教育当作营利性事业。如美国可称得上是市场经济发展最完善的国家,但被美国社会和政府认可的大、中、小私立学校一般都是非盈利性的,公立学校更不必说。但在我国对此却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原因是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和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因此,不少企业家纷纷投资教育,这些民办学校的兴起,既改变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单一的国有体制,又对现有教育资源不足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但遇到的问题是:对投资教育的社会团体或个人来说,除了捐赠部分以外的那些投资是否可以有回报,如果有回报,是否违反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原则呢?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在目前情况下,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国家又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对于政府以外的投资者,一是要鼓励,因为,我们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投资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求他们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因为教育虽然是产业,但它首先应该是公益事业,投资教育首先要想到的应该是为公益事业作贡献;三是要允许他们有一定的回报,投资者投资教育获得政府所允许的投资回报,不能算以盈利为目的。政府可以依法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决定投资者最高的允许回报率,如略高于银行的利息率,决不容许他们有暴利,这仍然是坚持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原则。
三、教育单位成本呈递增趋势
从教育本身来看,教育是一个单位成本递增的事业,教育单位成本递增有其必然性。所谓递增,就是教育培养每一毕业生的平均费用是不断增长的。这是因为:第一,教育投资,主要用于支付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支出更多的教职员工的工资、福利等费用,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也会随经济发展而增长。第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培养质量更高的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必然要有更多的耗费。此外,教育产业与一般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多数为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而这些人才也正是其他部门和行业所需的人才,教育部门与其他行业的人才竞争更为激烈,教育部门的劳动力成本自然要上升。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和条件必然要不断改善,仪器设备也要不断更新,这也就需要更多的投入。所以,教育的单位成本必然要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而增长。这同物质产品的生产不一样。物质产品的生产发展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其单位成本就会降低。而教育的单位成本则是递增的。第四,不断深人的教育改革强调教育要增加学生的体验机会,增加学生对知识创新方法与过程的掌握,重视学生主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这样一种教育改革趋势也会增加教育的单位成本。教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教育的单位成本应当是递增的,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应逐年增长。
教育成本的分类[1]
一、教育的货币成本和机会成本
教育的货币成本为直接用于教育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折合成货币表示的货币总额。一般分为社会货币成本和私人货币成本。社会货币成本主要是指政府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以及社会集资、捐资的经费;私人货币成本主要是指学生右人及其家庭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
机会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机会成本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失去或放弃的资源的价值。例如,用于教育的资源如果不用予教育,在其他最佳的使用状态下的价值。狭义的机会成本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损失的价值。如学校的固定资产损失的利息或租金收入、学生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等。教育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通常是狭义的机会成本。当然,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对城市和农村的孩子来讲,其差异是较大的,在农村家庭,决定孩子是否上学,不得不考虑到农村的儿童也是家庭的基本劳动力或辅助劳动力,也可以为家庭带来一定的收益,所以农村的孩子在上学时,不仅面临时间的机会成本,还面临着由于上学而不再为家庭带来收益的损失;而城市的孩子由于无事可做,损失的仅仅是时间。因此农村孩子教育投入的机会成本大于城市儿童教育的机会成本,农村家庭不太愿意送子女受教育。
二、教育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
教育的社会成本,亦称“教育公共成本”。它是指国家和社会培养每名学生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社会直接成本和社会间接成本。社会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各级政府对教育支付的全部费用;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集资、捐资、捐赠支付的教育费用。社会间接成本主要包括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段的学生如不上学而就业时国家可能获得的税收;教育所使用的土地、建筑物、设备,如不用于教育而用于其他方面可能获得的利息、租金收入(机会成本);用于教育的土地、建筑物、设备免除或可能课征的税收。
教育的私人成本,亦称“教育的个人成本”。它指培养每名学生由学生本人、家庭、亲友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个人直接成本和个人间接成本。个人直接成本主要指由学生本人、家庭、亲友为学生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学费、杂费、书籍文具费、文体费、交通费、住宿费、生活差距费等;个人间接成本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因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就业收入,即机会成本。
三、教育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教育的直接成本指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它又可分为教育的社会直接成本和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教育的社会直接成本,指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支付的教育费用,各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集资、捐赠支付的教育费用;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指学生本人、家庭、亲友为学生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学费、杂费、书籍文具费、文体费、交通费、住宿费、生活差距费等。
教育的间接成本指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它又可分为教育的社会间接成本和个人间接成本。教育的社会间接成本,指教育使用的土地、建筑物、设备等如不用于教育而用于其他方面可能获得的利息、租金收入,或用于教育而免除的税收,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如不上学而就业时国家可能获得的利息或收入。教育的个人间接成本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段的学生因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就业收入。
四、教育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剐成本
教育社会平均成本指培养一名学生社会平均的费用。由同一时期,一国或一地区培养每名同级同质学生的平均费用构成,如一国或一地区培养每名同专业同质大学生的社会平均费用,培养每名中学生、小学生的社会平均费用等。由于水平不同,不同学校培养每名同级同类同质学生的费用,即教育个别成本是不相同的。因此,教育个别成本低于或高于教育社会平均成本,表明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高低。
教育个别成本是指某一学校培养每名学生的费用。社会上总是有许多学校培养相同教育级别和类别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教育总投入量、教育管理水平不尽相同,培养每名同质的学生的费用也不相同。他们培养每名同质同类学生的费用,可能等于、高于或低于社会费用,表明他们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高低。
五、生均教育成本和边际成本
生均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综合指标之一,指平均每名在校生所分担的教育费用。可以学年表示,也可以全期表示。广义指在同等教育条件下为实现或达到相同教育目标,培养一个学生所需的社会平均教育费用,即教育社会平均成本。狭义可以同级同类教育的每一所学校或教育实体在校生每人平均教育费用表示,即教育个别成本取决于教育投资总量、在校生人数和学制年限以及教育管理水平,最终取决于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一般而言,生均教育成本是呈上升趋势的。
教育边际成本,亦称教育增量成本。它是根据增加1个学生导致总成本的增加量来估算的,因增加1个学生而追加的成本叫边际成本。西方教育经济学对于教育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研究在于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边际效益小于边际成本,不应追加教育投资;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应追加教育投资。这一理论在经济利益限度内,是人们进行教育投资决策的依据。当教育投资充足时,应使教育投资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当教育投资不足时,理论上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投资收益率相等,即在各级各类教育投资收益率不等的条件下,作出对各级各类教育投资的选择,以求教育投资收益最大化。
生均教育成本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学校之间是不同的,并且随着成本函数的形式而定,即成本和规模之间的关系。显然,如果入学人数增加,教育总成本也将增加,但生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随着学生人数的变化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或保持不变。生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由于入学人数的增加而出现上述三种情况的原因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一些成本是固定的,而另一些成本是随着学生的规模或人数而变化的,生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随学生总人数增加而变化的情况取决于大多数成本是固定的还是可变的,取决于所有资源是被充分利用还是有所闲置,这就意味着不需要追加固定成本就可增加学生人数。
当然,成本是固定的还是可变的,取决于时间限度。从短期来看,教师和校舍一样是固定的,而书籍的数量、文具和其他一些设备随学生数而变化。从长远看,聘用教师的人数可以是变化的。因此,短期的教育边际成本大概比长期的边际成本要低。增加学生导致的额外成本也取决于变化的大小,也许增加1个学生,不大可能增加额外成本,但若要增加50或100个学生,其额外成本的增加则是完全可能的。
六、教育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教育的固定成本与教育变动成本相对。这类成本的特点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学生数量的范围内,其费用发生总额不随学生数量的增减而变化,保持相对稳定。例如,学校的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及其按照规定计提的折旧费和修理费,以及学校许多项目费用发生总额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这些费用就属于教育的固定成本。但是,教育的固定成本只是相对稳定不变,当培养的学生人数超过一定数量时需增加教育固定资产,如扩建校舍、增添设备或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这时成本会相应地增加。教育固定成本是指固定的总费用。每个学生的平均固定费用随着培养的学生数量的变动而变动,即单位固定成本随学生数量增加而降低,随学生数量减少而提高。将教育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对于加强教育成本管理,形成教育规模经济,提高教育投资经济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降低生均固定费用,可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尽量扩大在校生人数。
教育变动成本与教育固定成本相对。这类成本的特点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其费用发生总额随学生数量增减而变化,而单位学生分摊的这类费用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这部分费用包括管理人员和纳入正式编制的教师的奖金、超工作量报酬以及不纳入正式编制的代课教师、兼职教师的工资;人民助学金与奖学金、在职学习的学生工资、职工福利费;用于教学科研生产实习的动力(电、煤气)、燃料、材料费,教科书及教学用品费;按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规定标准应配备的其他物资条件发生的费用等。其中一些费用虽然也随学生数量变化而变动,但不成正比例变动,这部分费用称为半变动费用。对于半变动费用可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用高低点或最小二乘法把它划分为“变动”与“固定”两部分。将变动成本作这种细分有利于作好成本计划、分析和控制,明确各成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以采取不同措施降低成本。降低教育变动成本,可从降低每个学生的耗费定额着手。
七、教青的资本成本与经常成本
教育的资本成本与经常成本是根据成本支出的时间来划分的。根据西方教育经济学的解释,资本成本是指用于较持久的项目支出,如土地、建筑物、设备等,投资较大,使用年限较长(一般在1年以上)。其价值一次全部垫支,在教育活动中因磨损、折旧而逐渐减少。其实物形态在报废和更新前保持固定不变。教育经常成本是指财政年度内由教育的经常支出而发生的成本。其费用(成本)多少随学生数量多少而变动。学生人数越多,成本支出越大。在中国,称“教育经常费”,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比较教育成本,在其他条件相同下可按教育经常成本计算。
此外,从教育成本的性质和用途划分,可分为物质成本和人员成本;从教育成本考核的角度可分为社会总成本、部门成本和单项成本;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可分为生均教育成本和生均全期教育成本;以货币标准来划分,可分为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等。
3)教学中要关注成本
听课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课堂安排了很多内容,但是真正落实的却是很少;课堂上的练习很多,但是真正有用却很少,讲到位的就更少;课堂上学案内容多,环节也很完整,但是很多都没用好;教师整节课自己讲得很丰富,讲得滴水不漏,但能够让学生听的却是很少、吸引学生听的却是很少。总之,我觉得现在教学中成本很高:投入很高,但产出却是没那么理想。
产生这一问题最根本的有两点: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这也是在前面的博文反复提到的问题。目标模糊,教师心里就没有一个标杆。每节课要做什么,要做教到什么程度,教师就只能跟着感觉走。结果只能是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没用的地方,要真正重点培养的内容却是蜻蜓点水。二是不能较好地按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比如教学中的主体性问题:课堂上教师还是主角,只管自己使劲地表演,学生当群众,只有被动地收听收看;比如策略运用不当的问题:有些不适合探究的内容拿去很认真的探究,有些该做实验却没很好地做实验等等。不能按科学规律做事,当然效果不佳,只能事倍功半了。
高成本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受害者。教师自己因此要多准备很多材料,很多练习,多讲很多课。把自己累得身心疲惫,不小心就落下了职业病。这种教学对于学生的后果更是严重:辛苦就不用说了,效果又不好,结果把宝贵的时间给耽误了。因此,希望教学中能有成本的观念,既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成本,更要考虑学生的成本。防止出现以上问题,以尽量少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对于学生对于自己都有好处。
Ⅲ 简述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在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率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教育的投资我们现在主要以高等教育作为分析对象。首先我们知道在教育 投资方面包括了货币投资和非货币投资。而货币投资又分为了直接和间接两个方 面,一方面是学费,书本费和学杂费等直接费用;另一方面则是选择上学放弃工 作而由此损失的收入。非货币投资则是指上大学期间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例如对 未来的迷茫,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等。
Ⅳ 什么是教育成本费
教育成本是指从事教育活动所耗费的社会资源的总集合,其多寡之衡量通常要全部折合成货币来加以计算。
教育成本的主体是人力成本。人力成本又称为人力资源成本,包括人力资源的引进成本、开发成本和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维护成本等方面的内容。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观点,就一般意义上讲,人力资源成本包括人类在教育、保健、为取得良好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国内迁移所花费的支出,以及接受教育的成年人、接受培训的工人所放弃的收入和其他提高人力质量的投入的总和。
教育机构及其各级各类管理和维护人力资源险、工资、福利、使用、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员成本占成本的绝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相比,其生产率的增长一般较慢,并且是有极限的。以汽车产业为例,从过去年产几千辆汽车,到现在年产几百万辆,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不可能像汽车那样。尽管班级授课制产生之后,教育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但其幅度是有限的。而且从目前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降低生师比,缩小班级规模似乎是一种改革的趋势,其结果是教育所耗费的人力成本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