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成本核算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有哪些
主要原则:
计算成本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
1.合法性原则。指计入成本的费用都必须符合法律、法令、制度等的规定。不合规定的费用不能计入成本。
2.可靠性原则。包括真实性和可核实性。真实性就是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客观的经济事项相一致,不应掺假,或人为地提高、降低成本。可核实性指成本核算资料按一定的原则由不同的会计人 员加以核算,都能得到相同的结果。真实性和可核实性是为了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的正确可靠。
3.相关性原则。包括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和及时性。有用性是指成本核算要为管理当局提供有用的信息,为成本管理、预测、决策服务。及时性是强调信息取得的时间性。及时的信息反馈,可及时地采取措施,改进工作。而这时的信息往往成为徒劳无用的资料。
4.分期核算原则。企业为了取得一定期间所生产产品的成本,必须将川流不息的生产活动按一定阶段(如月、季、年)划分为各个时期,分别计算各期产品的成本。成本核算的分期,必须与会计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这样可以便于利润的计算。
5.权责发生制原则。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不论是否已经支付,都要计入本期成本;不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即已计入以前各期的成本,或应由以后各期成本负担的费用),虽然在本期支付,也不应主考试本期成本,以便正确提供各项的成本信息。
6.实际成本计价原则。生产所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要按实际耗用数量的实际单位成本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要按实际发生的成本计算。虽然原材料、燃料、产成品的账户可按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加、减成本差异,以调整到实际成本。
7.一致性原则。成本核算所采用的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以使各期的成本资料有统一的口径,前后连贯,互相可比。
8.重要性原则。对于成本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作为重点,力求精确。而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琐碎项目,则可以从简处理。
核算方法:
1.正确划分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如收益支出与资本支出、营业外支出的界限,产品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本期产品成本和下期产品成本的界限,不同产品成本的界限,在产品和产成品成本的界限等。
2、认真执行成本开支的有关法规规定,按成本开支范围处理费用的列支。
3.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包括:建立和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和记录、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制定工时、材料的消耗定额,加强定额管理;建立材料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盘存制度;制订内部结算价格和内部结算制度。
4.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费用的归集与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成本计算期、产品成本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划分方法等。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此外还有分类法、定额法等多种。
(1)如何做好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扩展阅读:
核算问题:
1、成本会计最核心的是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坐在办公室每天进行核算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2、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是全部门、全员共同的事情。
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
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评价和时间的验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的评价,让生产等部门对自己计算出的结果做个论证等,是有必要的。
有时仅靠财务部门自己检查有时难以发现问题的。(注意:实际中,财务部门和其它部门检查的角度或指标多有不同,这好许是易产生差异的原因)
3、成本会计实务可以接受成本会计理论的指引,但要突破相关理论的束缚,不要局限在成本会计理论的框框里面。
最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就是最贴近企业生产流程的核算体系,这样才能反映本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特点都有其特殊性,公司的管理层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关注点。
所以在确定整体思路的前提下,成本核算体系要有一定的可变性,关键的要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管理层关心的问题,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
4、现行的所得税法是重损益而轻资产,即对期间损益作了大量详细的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而对资产价值及生产成本的计量却缺乏相应的规定。
可是资产最终会通过折旧、摊销、销售等方式转化为期间费用,现 在的资产价值即是今后的期间费用的来源和依据,成文法中法无禁止即为合法,税法既然没有对相关的资产计量作禁止或限制性规定。
那么会计功夫的深浅就会决定今后期间费用的多少,而会计本身就是介于艺术和科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它离不开估计、判断并由此衍生出了令人眼花的会计魔术,这为企业纳税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因此现行税法重损益而轻资产计量的做法无异于开门闭窗。这也为在成本核算这方面提供了足够的筹划空间。
参考资料:网络---成本核算
❷ 如何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成本核算
(一)增强成本核算意识,提高成本核算水平
财务管理人员是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工作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还有职业技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尽快的提高本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对单位内成本的核对工作的重视,以及加强他们对于核算工作的维护意识。为了更好的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工作,促进成本核算的发展,应定期开展针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觉性、业务水平和财务管理技能,全面的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体系,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增强他们的岗位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另外,为了更好的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对成本核算的积极性、主动性,应当把日常工作的业绩考核加入单位内的考核体系中去,更好的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良好发展。
(二)做好成本核算基础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管理好单位内的成本核算工作,应当建立健全单位的全额管理制度,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对单位的所有费用支出做到严密的控制,把各项支出费用、资金使用、以及设备使用情况定额制定出来,对超支的原因进行登记,分析原因,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对成本实行最大化的利用。财产物资的管理应当详细完善,所有的财产物资都要进行登记,建立健全各项原始的记录,保证登记固定资产的工作落实到位,利用创设固定资产卡片和明细账,对财产物资严格的管理,清楚所有财产物资的去向。
(三)改革核算评价及核算指标体系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中,反映所有者权益类的会计科目逐渐的取代了从前只体现了资金来源,弱化资本所有权的基金类的科目,行政事业单位正在构建以利润为主的业绩考核体系。由于企业化运作的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归入了企业财务的范围,像企业一样,真正的计算盈亏,向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方向走去,呈现出了企业化的趋势。在深入改革之前,虽然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仍是财政拨款,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将从以前主要体现政府权益转为强化自身的财务责任上。
(四)完善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调整是重中之重。我国法律规定,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的采购应当增加两个会计科目:固定资产、固定基金。同时将单位所购置的固定资产全额在事业支出账户中详细的加以记录。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向企业借鉴固定资产核算制度成功的经验,从而防止出现事业支出失调,不能保证事业支出真实性和可比性的情况。调整固定基金从计提折旧来实现,将会计分录改为:“借――“固定基金”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贷――累计折旧。这样做更直观的表现出固定资产的原净值,可以避免出现虚增净资产问题。
❸ 企业应做好哪些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工作主要有:
1、正确划分各种成本、费用的界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
第二,正确划分生产费用冲仿和期间费用的界限;
第三,正确划分各月份的费用界限;
第四,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
第五,正确划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费用界限。
2、做好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散埋纤
第一,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
第二,建立健全计量、验收、领用、盘存制度;
第三,建立健全定额管理制度;
最后,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的方法。
❹ 如何做好企业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如何做好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一、
成本控制的方法
(一)目标成本管理
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为主、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在产品规划、设计阶段就着手努力,运用价值工程,进行功能成本分析,达到不断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目标成本是在产品生产准备前下达给技术、生产等职能部门的产品成本控制目标,即产品在市场上可能接受的销售价格减去合理利润和税金后所能允许发生成本的最大限额。目标成本计算法的思路是建立一种通过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的估算而得出的目标成本,以便使人们从期望的竞争状态回到能保证目标利润
实现的经营成本和生产效率上来。目标成本计算法通常以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为基础确定产品或劳务的成本计算方法。目标成本计算应以顾客为导向,它以顾客认可的价格、功能、需求量等因素作为出发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目标成本计算又称为“价格驱动成本计算”,它与传统的“成本加成计算价格”相对应。
目标成本计算始于对产品价格的计算。产品价格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产品的功能、性质及市场竞争力。目标成本管理的关键在于确定目标成本,成本预测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①扣除法。首先确定企业的目标利润,然后再从产品销售价格中扣除应缴纳的产品销售税金和本单位目标利润,其余额就是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成本。
②经验估算法,也叫调查研究法。它是对同样产品,采取同行业先进企业以及本企业的历史先进水平或上年度的实际成本,结合在计划期内各种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根据预测成本降低的可能性及其保证程度,估算出产品目标成本。
③高低点法。根据成本习性将企业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用一定时期历史资料的最高业务量与最低业务量的总成本之差与两者业务量之差进行对比,先求出单位变动成本,然后再求得固定成本总额的方法。④回归分析法。根据过去若干期的成本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回归直线,确定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然后再讲行成本预测.
目标成本法的执行,与产品生命周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产品规划、设计、生产阶段,目标成本法的作用更加明显。具体包括下面几步:
第一,产品规划阶段。由企业产品开发委员会对市场的产品需求状况和消费倾向等问题进行调研。
第二,产品设计阶段。在此阶段,目标成本法强调价值工程法的运用。根据产品规划书,设计出产品原型。结合原型,把成本降低的目标分解到各个产品构件上。
第三,试生产阶段。在试生产阶段一旦发现产品成本超过目标成本要求,就得重新返回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进行再次改进。只有在目标成本达到的前提下,才能进入最后的生产。
最后,生产阶段。进人生产阶段后,目标成本法转向成本维持,保证正常的生产条件,维持既定的水平成本。
(二)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三)责任成本控制
责任成本是指特定的责任中心(如某一部门、单位或个人)在其所承担的责任范围内所发生的各种耗费。从实质上来说,责任成本制度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管理制度。具体说,就是要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组织系统,建立责任成本中心,按成本责任的归属进行成本信息的归集、控制和考核,从而将经济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和具体执行人。责任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建立责任中心。实行责任成本制度,要求企业根据其组织结构特点按照分工明确、权责分明、业绩易辨的原则,合理划分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可从不同角度划分,西方责任会计中划分的责任单位主要是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和投资中心。我国责任会计理论对责任单位也有不同的划分形式,从责任会计核算与控制内容划分,可将责任单位分为成本费用责任单位、利润责任单位、成本资金责任单位和收入资金占用单位。
(2)建立内部结算制度。内部结算是指在企业内部模拟银行结算方式,对各责任单位的经济事项运用货币形式进行交换的管理方式。建立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转移产品或劳务确定合理的内部价格,为各责任中心考核提供依据。建立内部结算制度的关键是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和选择内部结算方式。
(3)编制责任预算。责任预算是企业总预算在各个责任中心进行合理划分而编制的预算。作为责任会计的重要环节,责任预算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控制企业及各责任单位活动的标准,是考评各责任单位业绩的依据,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手段。
(4)进行责任控制。责任控制是责任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各责任单位的责任指标为基础,以责任预算为依据,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收入、成本、利润、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各责任中心应实行自上而下的控制,各责任中心也应加强自我控制。
(5)建立健全责任成本核算制度。为了及时报告责任中心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实际与预算的差异,企业应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责任成本核算制度。
(6)进行责任考核。可以根据责任中心的业绩报告,分析与其责任预算的差异,并查明原因,实行奖惩。通过评价和考核,可以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存在的缺陷,为下一期预算编制提供参考资料。责任成本考核应公平合理,不但能激励各责任中心的积极性,也能通过适当的惩罚约束和控制不当行为,以实现责任中心权责利的统一。
(四)标准成本控制
标准成本法亦称标准成本系统、标准成本会计,是指围绕标准成本的相关指标而设计的,将成本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150]。标准成本系统最初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随着其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被西方国家广为采用,目前已成为企业Et常成本管理中应用最为普遍和有效的一种控制手段。
标准成本具有以下特点:以产品成本为对象,融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为一体,突出成本控制在系统中的核心地位;成本差异揭示及时,按管理区域分类计算、分析和控制各种差异,责任分明;不强调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反映成本差异旨在改进管理,降低消耗。
一个完整的标准成本系统,主要有标准成本的制订、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和成本差异的处理三部分组成。实施标准成本系统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①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结合生产特点制定成本中心;
②正确制定单位产品标准成本(成本标准);
③揭示实际消耗与成本标准的差异;
④根据实际产量和成本标准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
⑤积累实际成本资料并认真汇总计算实际成本;
⑥通过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比较,算出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成本差异的原因;
⑦进行标准成本及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纳入会计簿记体系的单位才有);
⑧向成本负责人提供成本控制报告,评价考核各责任部门、人员的业绩。
二、
成本控制的步骤
虽然控制对象各有不同,控制工作的要求也各不一样,但控制工作的过程基本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
(1)确定控制标准,即确定评定工作绩效的尺度。管理者应以计划为基础,制定出控制工作所需要的标准。
(2)衡量工作成效,即通过管理信息系统采集实际工作的数据(与已制定的控制标准中所对应的要素),了解和掌握工作的实际情况。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获取信息的质量问题,做到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可靠性、适用性。
(3)分析衡量的结果,即将实际工作结果与标准进行对照,找出偏差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为进一步采取管理行动作好准备。这是控制中最需理智分析的环节,是否要进一步采取管理行动就取决于此。若分析结果表明没有偏差或只存在“健康”的正偏差,那么控制人员就不必再进行下一步,控制也就到此为止了。
(4)采取管理行动,纠正偏差。纠正偏差的方法不外乎两种:要么改进工作绩效,要么修订标准。
三、
成本控制的原则
(一)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丧失的收益。
1.实用性:成本控制要能起到降低成本、纠正偏差的作用,具有实用性;——成本控制系统应能揭示何处发生了失误,谁应对失误负责,并能确保采取纠正措施。
2.例外管理:对正常成本费用支出可以从简控制,而格外关注各种例外情况;
3.重要性:对成本细微尾数、数额很小的费用项目和无关大局的事项可以从略;
4.灵活性:成本控制系统应具有灵活性。面对出现的预见不到的情况,控制系统仍能发挥作用。
(二)因地制宜原则
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个别设计,要适合特定企业的特点、适合特定部门的要求、适合职务与岗位责任要求、适合成本项目的特点。
(三)全员参加原则
有效控制成本的关键,是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四)领导推动原则
成本控制涉及全体员工,并且不是一件令人欢迎的事情,必须由最高当局来推动。
❺ 企业成本如何核算
成本核算方法大致分为以下五种,望采纳!
一、分步法
1.定义
以产品生产阶段、“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
2.成本对象
分步法下的“步”同样是广义的,在实际工作中有丰富的、灵活多样的具体内涵和应用方式,分步法下之“步”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定义为下列“步”含义:部门——即计算考核“部门成本”、车间、工序、特定的生产、加工阶段、工作中心,
上述情况的随意组合。
3.计算方法及要点
较之其他方法,分步法在具体计算方式方法上很有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它按照生产加工阶段、步骤计算成本所导致的。
在分步法下,有下列一系列特定的计算流程、方法和含义,分步法成本核算一般有如下要点:按照“步”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费用、计算成本、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会计期间”法、期末往往存在本期完工产品、期末在产品,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分配生产费用。
4.适用范围:大批大量多步骤多阶段生产的企业;管理上要求按照生产阶段、步骤、车间计算成本;冶金、纺织、造纸企业、其他一些大批大量流水生产的企业等。
二、分类法
1.定义
以“产品类”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
2.成本对象
分类法的成本对象为产品“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定义为:产品自然类别、管理需要的产品类别。
3.计算方法及要点
分类法下成本核算的方法要点,可概括如下:以“产品类”为成本计算对象,开设成本计算单;“产品类”的成本计算方法同于“品种”;某“类产品”的成本计算出来后,按照下列方法再分配到具体品种,以计算品种的成本;类中选定某产品为“标准产品”;定义其他产品与标准产品的换算系统;按照换算系统之比例将“类产品”的成本分解计算到具体品种产品的成本。
4.适用范围
分类法适合于产品品种规格繁多,并且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企业。
三、分批法
1.定义
以产品批别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2.成本对象
产品的“批”。分批法是一种很广义的成本计算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有“批号”、“批次”的定义。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确定成本对象:产品品种、存货核算中分批实际计价法下的“批”、生产批次、制药等企业的产品“批号”、客户订单——即按照客户订单计算成本的方法、其他企业需要并自定义的“批”。
3.计算方法及要点
品种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要点为:以“批号”、“批次”为成本计算对象开设生产成本明细账、成本计算单。 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工期”,
一般不存在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若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在产品间分配采用定额法。
4.适用范围
单件、小批生产企业、按照客户定单组织生产的企业——因而也称“订单法”
四、品种法
1.定义
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2.成本对象
品种法的成本计算对象为:产品品种。实际工作中,可以将“品种法”之下的成本对象变通应用为:产品类别、 产品品种、产品品种规格。
3.计算方法及要点
品种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要点为:以“品种”为对象开设生产成本明细账、成本计算单;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会计期间”;
以“品种”为对象归集和分配费用;以“品种”为主要对象进行成本分析。
4.适用范围
品种法适合于大批大量、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采掘业、管理上只要求考核最终产品的企业。
五、ABC成本法
从70年代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研究作业成本法(ABC法),现在,已经被很多国家采用。辉勤财务:它是一种将制造费用等间接费用不按传统的(以车间为费用归集和分配对象)方法,而是以“作业”为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方法,它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间接费用,使成本的计算更加合理。由于它只是间接费用的一种分配方法,因此,企业实际上还要结合其他基本核算方法共同使用。
成本核算方法
常见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分步成本法和订单成本法。
❻ 企业应做好哪些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1)正确划分各种成本、费用的界限
进行成本核算的关键是正确划分各种成本、费用的界限。为了正确地核算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正确地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企业必须正确地划分以下五个方面的成本、费用界限。
(1)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
企业发生的经营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其支出的用途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用途的支出.其列支的项目也有所不同。要想正确地计算产品的成本,首先就要分清哪些支出可以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哪些支出不可以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即企业应严格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应分期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不应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产品成本;收益性支出则应直接计入当期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
(2)正确划分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界限
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各种支出,其用途是不同的。根据支出用途的不同,有些作为生产费用可以计入产品成本,有些作为期间费用则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用于产品生产的耗费形成产品成本,并在产品销售后作为产品销售成本计入企业损益,但是由于当月投产的产品不一定当月完工,当月完工的产品也不一定当月销售,因而当月的生产费用往往不是计人当月损益的产品销售成本。而当月发生的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为了正确地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正确计算企业各期损益,必须正确地划分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界限。
(3)正确划分各月份的费用界限
为了按月分析和考核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结果,如实反映企业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在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时还必须正确地划分各月份的费用界限。本月发生的成本费用,都应该在本月全部入账,不得延至下月入账。更重要的是,应该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正确地核算待摊费用与预提费用。为了简化核算工作,对于金额较小的待摊或预提费用.按照重要性原则,可以不作为待摊或预提费用处理,而在发生当月计入产品成本。
(4)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
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止一种,为了满足企业成本考核和成本管理的要求,应该分别计算各种产品的成本。因此,对于计入本月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应该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属于某种产品单独发生、能够直接计入该种产品成本的费用,应该直接计入该种产品成本;属于几种产品共同发生、不能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的费用,则应该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别计入这几种产品的成本。
(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费用界限
在月末计算完工产品成本时,如果某种产品已经全部完工,则已归属到该种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之和,即为该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如果某种产品都未完工,则已归属到该种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之和,即为该种产品的月末在产品成本;如果某种产品月末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则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将已归属到该种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别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
2)做好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
(1)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
原始记录是企业最初记载各项经济业务实际情况的书面凭证。它是进行各项核算的前提条件,是编制费用预算、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的重要依据。为了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在产品和半成品的内部转移以及产品质量的检验结果等,都应作出真实的记录。企业设置原始记录应该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规模和管理要求而定,既要全面地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设置必要的原始记录,又要注意简便易行。
(2)建立健全计量、验收、领用、盘存制度
成本核算必须以实物计量为基础,严格执行对各种财产物资的计量制度。如果财产物资的收发没有很好地计量、验收,必然导致财产物资的变动、结存等缺乏客观的依据。此外,入库的财产物资为了保证领、退数额准确无误,还必须及时办妥领、退料凭证手续,以保证成本核算中材料费用的相对准确。
(3)建立健全定额管理制度
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条件下,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以及占用的数量所制定的消耗标准和应达到的要求。制定各项消耗定额,既是编制成本计划的依据,又是审核、控制生产费用的重要依据。在制定定额后,为了保持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还必须根据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行不断的修订,使其为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提供客观依据。
(4)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的方法
企业拥有的财产物资,有很大一部分要投入生产,它们的价值会随着生产过程的进行而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因此,这些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的方法会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计算。企业财产物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原值的计算方法、折旧的计提方法;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划分标准;材料成本的组成内容、材料按照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时发出材料单位成本的计算方法、材料按照计划成本核算时材料成本差异率的种类等;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价值的摊销方法、摊销期限的确定等;为了正确计算成本,对于各种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的结转,应严格执行国家的统一规定。方法一经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改变。
❼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方法
事业单位成本计算程序如下:
1. 确定成本计算对象。事业单位业务和经营活动内容广泛,成本计算对象也是多种多样,可以是生产的产品、研究的课题、服务的项目、专项工程或工作。例如,科学事业单位可以以研究室、业务部或课题组为成本核算单位,也可以以科研课题、项目、产品等为成本核算对象。
2. 划分成本项目。成本项目是指对成本费用按照用途进行的分类。事业单位成本项目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中的相关费用,如工资、津贴补贴、办公费、水电费、设备购置费等。
3. 确定成本计算期。成本计算期是指成本计算的起止日期。事业单位的成本计算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通常情况下,产品成本计算以月为成本计算期,课题研究一般以课题周期为成本计算期,跨年度的课题分年度计算,课题结束计算全部成本。
4. 成本归集与分配。成本费用归集分配的基本原则是,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计算对象,间接费用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成本计算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