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读研的机会成本要如何选择
扩展阅读

读研的机会成本要如何选择

发布时间: 2024-06-22 01:14:37

Ⅰ 大学生读研的机会成本

读研成本=(研究生学费+年人均消费+本科生年工资)×3=(10000+7200+12000)×3=约90000元
公式2: 收益回报期>读研成本/(研究生工资-本科生工资)+3年
>90000/1500=8年

读研的机会成本
个人选择正规的在校学习或业余学习,可按两个时间段来分析。

第一阶段,在个人达到劳动力年龄之前,也就是说个人这时期内学习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很小或是为零。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劳动年龄之前,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如劳动法,个人不得进行或不适进行获得经济利益的经济活动;第二,九年义务教育使得个人在这时期在校学习直接成本也很低。然而,学习的收益却是很大的,其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在校学习可以系统的、全面的了解掌握诸如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的理论知识。这是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系统分析能力的基础,将来获得较好工资报酬的必要条件。因此,个人在这时期学习的收益大于成本的支付,选择在校学习是理性的,这时期也是个人在校学习的最佳时期。

第二阶段,个人达到劳动年龄,也就是说个人通过劳动力的付出可以获得经济收益,且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经济收益也越大并呈递增的趋势。这时期个人选择继续学习如在校学习或业余学习,机会成本很大,也就是说选择学习将要放弃经济收益,从而增加了学习的机会成本。这时期个人学习成本将包括学习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个人在考虑收益时更重要是要考虑将来的收益变化情况和在今后能在几年内补偿学习成本,如果成本大于收益,将不应放弃工作而选择继续学习,反之将选择继续学习。例如,如某人每个工资为3000元,继续学习二年,直接学习成本为30000元,即这个人的学习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30000+3000*24=102000元,如果学习后工资不高于每月3000元或仅高于一点点如3200元,那么理性的个人将不选择放弃工作,因为学习成本高,而且在很长时间里方可补偿成本的支付,成本大于收益.

对我而言,我的机会成本为33000+3000*36=141000,141000/36=3900,也就是说,我们(最后一届三年制研究生),毕业后三年内,平均月薪至少要达到3900才能算是持平,否则就是失败的投资。呵呵,上帝保佑我吧!

读研收益率的另一种解读
偶然看到2006年第一期的《大学生》,其中一篇题为“读研收益率高达157万”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国人民大学5位同学合作完成的论文《自费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分析——基于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实证研究》获得了“挑战杯”特等奖,“广受好评和肯定”。论文指出:读研前选择在西部地区工作的学生毕业后假如在东部地区工作,不仅收益率达到34.9%,净收益折现总值也高达157万多。

尽管我早已听说了无数个关于考研重要性的说法,但是,这样一个煞有介事的研究结论还是让我大吃一惊。读研究生和不读研究生是不是真有这么大的区别?论文中这么精确的数字究竟是通过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考研的潮流日益汹涌,大学生盲目考研的现象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提出这样一份研究报告,又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并没有看到这篇论文的全文,也不太了解这5位同学完成这篇论文的研究背景,而且我并没有读研究生的经历。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基于杂志上这篇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提出两点质疑:第一,这个“实证研究”究竟是多大程度上的实证?第二,这157万是否确信为读研的收益?

这5位同学在北京地区的九所高校分发了900份问卷,最后收回了707份有效问卷。就算问卷的设计是完美无缺的,而且不去考虑707份有效问卷在数量上是否达到了充分反映事实的程度,有两个问题仍然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在高校里做的调查能否反映社会上的情况?在北京地区做的调查能否反映全国的情况?

我们谈论读研究生的收益,肯定是指读完研究生以后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所能获得的收益。所以,要调查读研究生究竟有多少收益,调查的对象应该是读完研究生参加工作了的人,而不是还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在校学生一般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就算一些研究生曾经工作过一段时间,也没有研究生毕业以后的工作经验。所以,因为自身经历和客观环境的局限,这些学生的认识很可能与现实发生偏差,针对他们所做的调查也就缺乏了可信度和说服力。

我一个朋友本科毕业的时候可以找到月薪2000元的工作,可是他选择了读研究生,因为他认为研究生毕业肯定能够月薪8000元以上。可是,等到他读了三年研究生去找工作的时候,所有用人单位能够提供给他的最高月薪也不过2500元。如果有人在他读书期间让他填写调查问卷,恐怕调查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个热血青年心中美好的乌托邦。

北京虽然集中了全中国最强势的高等教育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也非常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北京的人才市场代表着全国的人才市场,北京的用人单位代表着全国的用人单位。据我所知,北京是比较看重学历的。无论是机关单位、事业单位招考公务员的时候,还是国企、私企甚至外企招聘员工的时候,硕士生跟本科生比较起来往往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但是,在上海,这种优势可能就要弱得多,而到了广东,这种优势可能会变得微乎其微甚至荡然无存。所以,拿北京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全国,难免有点儿以偏概全的味道。

再来谈谈“157万”这个数字。论文指出:一个在西部地区工作的人假如读了研究生以后到东部地区工作,就能够得到157万的收益。就算这个命题确实成立,那又能说明什么呢?这157万与其说是读研究生带来的收益,还不如说是东西部贫富差距带来的收益。就拿西安和上海来做个比较吧。在西安,一个职业经理人可能月薪不过3000元,而这个人就算不读研究生,到上海担任同样的职位,月薪很可能达到6500元甚至更多,如果考虑到年终奖等方面的因素,年薪至少高出4.5万元。按照35年的职业生涯来计算,累计恰好高出157万元。

可能有些人会这么说:这个人如果不读研究生,他就不可能从一个西安的职业经理人变成上海的职业经理人,这种基于地域差别而产生的收入差别也就没有机会出现。事实上,可能很多西部地区的人之所以考研究生,也就是基于这种思维,认为读研是去东部地区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不否认,读研确实是从西部到东部的途径之一,但是,这绝对不是必经之路,也绝对不是最好的一条道路。我陆续见过一批又一批的人在内地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直接来深圳发展,而他们并没有去读研。我本人就是一个明证。相反,我一些当年在长沙工作时的同事读了研究生以后想来沿海发展,却屡屡碰壁。用人单位虽然不会反感他们的硕士学位,但对于他们工作经验的匮乏却不可能不在乎。

再说了,就算这157万确实是通过读研究生带来的收益,只要它需要建立在东西部收入差距的基础之上,那也就将变得毫无说服力。在西安,买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只需要40万元,首付两成,20年按揭,本息共计60万元。而上海一套三居室的房子恐怕需要140万,本息共需185万元,比西安多出了125万元。如果考虑到买房之外的生活成本,那恐怕远远不止157万了。

我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谈论大学生是否必要读研究生的问题,其中也对读研的投资收益率进行过一个粗略的计算。我将读研究生的成本分为三个部分:考研的直接成本,读研的直接成本,读研的间接成本。考研的直接成本包括买书籍资料、听辅导班等方面的费用,大约5200元。读研的直接成本包括学杂费、书籍费等方面,三年下来共计36600元。所谓读研的间接损失,指的是读研究生期间应得而未得的合理预期收入。如果本科毕业以后没有读研究生而直接参加工作,假定第一年平均月薪1800元,第二年平均月薪2500元,第三年平均月薪3500元,则三年共收入93600元。加上前面的两项费用,共计135400元。如果一个应届毕业的硕士生能够比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月薪高出1000元,并且此后一直保持这种差距,那么,这个硕士需要用11年才能挣回他读研的成本。

关于读研究生的产出和收益,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刻舟求剑的考研逻辑。很多人觉得目前本科毕业的时候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过两三年拿到硕士学位以后就胜券在握了。这种思路犯了典型的形而上学的错误,用一成不变的观点来看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市场货币需求总量是一定的,发行的货币越少,单位货币就越值钱,而发行得越多,单位货币就越不值钱,即所谓“通货膨胀”。如果说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当于市场货币需求,那么,中国这些年明显已经通货膨胀了,而且还在继续膨胀下去。近几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平均每年增长26.9%。每个人都只相当于面值恒定的纸币而已,伴随着通货不断膨胀,每个大学生的“购买力”必然不断下降。研究生扩招的速度是26.9%,也就意味着硕士学位贬值的速度是26.9%。所以,三年以后的硕士学位恐怕和现在的学士学位不会有多少区别。事实上现在的研究生学历和几年前的本科学历比较起来已经没有多少区别了。

2002年我们同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月薪基本上介于1500元~2500元之间,部分优秀的本科生一毕业就能月薪3500元以上。而三年以后,我很多同学已经研究生毕业,而他们的就业情况似乎并不比三年前本科毕业的时候好多少,大部分人的月薪都是2000元左右,甚至有一些同学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月薪不过1500元的工作。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平均工资会比其他专业的高一些,但相比他们两三年以前本科毕业时的水平也只是略有涨幅而已。

有一位朋友本科毕业的时候尝试着去找工作,经过几次面试以后得到了广州一家公司的聘用,月薪2500元。当时这已经算是很不错的工作了,但是他选择了读研究生。他希望三年以后拿到硕士学位的时候能够找到月薪5000元以上的工作,可是,事与愿违,几经周折以后他才找到工作,而且月薪只有2000元了。

当你本科毕业的时候研究生比你更受欢迎,当你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应该比应届毕业的本科生也更受欢迎,但是,这种比较都是将应届毕业生作为对象的。如果你读研,三年以后将成为一个应届毕业的研究生,而如果你不读研,到那个时候你就成为了一个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对于大部分用人单位来说,一个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绝对比毫无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更有吸引力,这在市场营销、公关等非技术性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根据华中科大计算机学院一位负责人的介绍,他们学院3年前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去深圳华为公司时月薪为5000余元,而三年后,应届毕业的硕士生去华为能有4000元的月薪就不错了。而此时,三年前跟他们同时本科毕业却直接进入了华为的同学大都已经成为技术骨干,月收入基本上已经过万了。

根据中华英才网公布的一份薪酬报告,有3年工作经验的人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年薪高出13786元,即月薪高出大约1150元。而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在长沙、南昌、成都等内地城市,三年工作经验可能确实只能让工资上浮1000元左右,但是,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地,三年工作经验绝对能带来更大的变化。应届毕业生在这些沿海城市未必能得到很高的工资,很多应届本科毕业生刚来深圳的时候月薪都在2000元以下,但是,工作一年以后,一般都能达到3000元。而工作三年以后,月薪4000元应该是毫无问题的,除非这个人素质太差或者不求进取。而在深圳这种适合创业的城市,三年工作经验足以让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成长为一个自主创业的企业主。

而读三年研究生以后收入水平是不是一定会比本科毕业的时候高出这么多呢?近几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济南等地相继公布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以合理调节人才市场薪资水平。上海市2003年公布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博士3000元,硕士2500元,本科1900元,大专1400元,中专1100元。从这组数字来看,硕士生比本科生的平均月薪只高出600元,相当于一年时间只带来工资200元的涨幅。

总体上学历和收入确实成正比,但学历常常和资历(工作经验)综合影响收入的高低。如果一个求职者能够从用人单位获得的收入(earning)为E,求职者的教育背景(ecation)为E1,工作经验(experience)为E2,则:E= E1+E2。同样是付出三年的努力,你可以让E1的值增加1,也可以让E2的值增加2甚至增加3。在这两者之间,究竟哪一个投资方向更具有吸引力呢?(此文发表于《大学生》杂志2006年5月上期)

偶然看到2006年第一期的《大学生》,其中一篇题为“读研收益率高达157万”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国人民大学5位同学合作完成的论文《自费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分析——基于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实证研究》获得了“挑战杯”特等奖,“广受好评和肯定”。论文指出:读研前选择在西部地区工作的学生毕业后假如在东部地区工作,不仅收益率达到34.9%,净收益折现总值也高达157万多。

尽管我早已听说了无数个关于考研重要性的说法,但是,这样一个煞有介事的研究结论还是让我大吃一惊。读研究生和不读研究生是不是真有这么大的区别?论文中这么精确的数字究竟是通过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考研的潮流日益汹涌,大学生盲目考研的现象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提出这样一份研究报告,又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并没有看到这篇论文的全文,也不太了解这5位同学完成这篇论文的研究背景,而且我并没有读研究生的经历。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基于杂志上这篇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提出两点质疑:第一,这个“实证研究”究竟是多大程度上的实证?第二,这157万是否确信为读研的收益?

这5位同学在北京地区的九所高校分发了900份问卷,最后收回了707份有效问卷。就算问卷的设计是完美无缺的,而且不去考虑707份有效问卷在数量上是否达到了充分反映事实的程度,有两个问题仍然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在高校里做的调查能否反映社会上的情况?在北京地区做的调查能否反映全国的情况?

我们谈论读研究生的收益,肯定是指读完研究生以后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所能获得的收益。所以,要调查读研究生究竟有多少收益,调查的对象应该是读完研究生参加工作了的人,而不是还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在校学生一般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就算一些研究生曾经工作过一段时间,也没有研究生毕业以后的工作经验。所以,因为自身经历和客观环境的局限,这些学生的认识很可能与现实发生偏差,针对他们所做的调查也就缺乏了可信度和说服力。

我一个朋友本科毕业的时候可以找到月薪2000元的工作,可是他选择了读研究生,因为他认为研究生毕业肯定能够月薪8000元以上。可是,等到他读了三年研究生去找工作的时候,所有用人单位能够提供给他的最高月薪也不过2500元。如果有人在他读书期间让他填写调查问卷,恐怕调查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个热血青年心中美好的乌托邦。

北京虽然集中了全中国最强势的高等教育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也非常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北京的人才市场代表着全国的人才市场,北京的用人单位代表着全国的用人单位。据我所知,北京是比较看重学历的。无论是机关单位、事业单位招考公务员的时候,还是国企、私企甚至外企招聘员工的时候,硕士生跟本科生比较起来往往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但是,在上海,这种优势可能就要弱得多,而到了广东,这种优势可能会变得微乎其微甚至荡然无存。所以,拿北京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全国,难免有点儿以偏概全的味道。

再来谈谈“157万”这个数字。论文指出:一个在西部地区工作的人假如读了研究生以后到东部地区工作,就能够得到157万的收益。就算这个命题确实成立,那又能说明什么呢?这157万与其说是读研究生带来的收益,还不如说是东西部贫富差距带来的收益。就拿西安和上海来做个比较吧。在西安,一个职业经理人可能月薪不过3000元,而这个人就算不读研究生,到上海担任同样的职位,月薪很可能达到6500元甚至更多,如果考虑到年终奖等方面的因素,年薪至少高出4.5万元。按照35年的职业生涯来计算,累计恰好高出 157万元。

可能有些人会这么说:这个人如果不读研究生,他就不可能从一个西安的职业经理人变成上海的职业经理人,这种基于地域差别而产生的收入差别也就没有机会出现。事实上,可能很多西部地区的人之所以考研究生,也就是基于这种思维,认为读研是去东部地区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不否认,读研确实是从西部到东部的途径之一,但是,这绝对不是必经之路,也绝对不是最好的一条道路。我陆续见过一批又一批的人在内地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直接来深圳发展,而他们并没有去读研。我本人就是一个明证。相反,我一些当年在长沙工作时的同事读了研究生以后想来沿海发展,却屡屡碰壁。用人单位虽然不会反感他们的硕士学位,但对于他们工作经验的匮乏却不可能不在乎。

再说了,就算这157万确实是通过读研究生带来的收益,只要它需要建立在东西部收入差距的基础之上,那也就将变得毫无说服力。在西安,买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只需要40万元,首付两成,20年按揭,本息共计60万元。而上海一套三居室的房子恐怕需要140万,本息共需185万元,比西安多出了125万元。如果考虑到买房之外的生活成本,那恐怕远远不止157万了。

我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谈论大学生是否必要读研究生的问题,其中也对读研的投资收益率进行过一个粗略的计算。我将读研究生的成本分为三个部分:考研的直接成本,读研的直接成本,读研的间接成本。考研的直接成本包括买书籍资料、听辅导班等方面的费用,大约5200元。读研的直接成本包括学杂费、书籍费等方面,三年下来共计36600元。所谓读研的间接损失,指的是读研究生期间应得而未得的合理预期收入。如果本科毕业以后没有读研究生而直接参加工作,假定第一年平均月薪1800元,第二年平均月薪2500元,第三年平均月薪3500元,则三年共收入93600元。加上前面的两项费用,共计135400元。如果一个应届毕业的硕士生能够比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月薪高出1000元,并且此后一直保持这种差距,那么,这个硕士需要用 11年才能挣回他读研的成本。

关于读研究生的产出和收益,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刻舟求剑的考研逻辑。很多人觉得目前本科毕业的时候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过两三年拿到硕士学位以后就胜券在握了。这种思路犯了典型的形而上学的错误,用一成不变的观点来看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市场货币需求总量是一定的,发行的货币越少,单位货币就越值钱,而发行得越多,单位货币就越不值钱,即所谓“通货膨胀”。如果说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当于市场货币需求,那么,中国这些年明显已经通货膨胀了,而且还在继续膨胀下去。近几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平均每年增长26.9%。每个人都只相当于面值恒定的纸币而已,伴随着通货不断膨胀,每个大学生的“购买力”必然不断下降。研究生扩招的速度是26.9%,也就意味着硕士学位贬值的速度是26.9%。所以,三年以后的硕士学位恐怕和现在的学士学位不会有多少区别。事实上现在的研究生学历和几年前的本科学历比较起来已经没有多少区别了。

2002年我们同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月薪基本上介于1500元~2500元之间,部分优秀的本科生一毕业就能月薪3500元以上。而三年以后,我很多同学已经研究生毕业,而他们的就业情况似乎并不比三年前本科毕业的时候好多少,大部分人的月薪都是2000元左右,甚至有一些同学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月薪不过1500元的工作。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平均工资会比其他专业的高一些,但相比他们两三年以前本科毕业时的水平也只是略有涨幅而已。

有一位朋友本科毕业的时候尝试着去找工作,经过几次面试以后得到了广州一家公司的聘用,月薪2500元。当时这已经算是很不错的工作了,但是他选择了读研究生。他希望三年以后拿到硕士学位的时候能够找到月薪5000元以上的工作,可是,事与愿违,几经周折以后他才找到工作,而且月薪只有2000元了。

当你本科毕业的时候研究生比你更受欢迎,当你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应该比应届毕业的本科生也更受欢迎,但是,这种比较都是将应届毕业生作为对象的。如果你读研,三年以后将成为一个应届毕业的研究生,而如果你不读研,到那个时候你就成为了一个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对于大部分用人单位来说,一个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绝对比毫无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更有吸引力,这在市场营销、公关等非技术性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根据华中科大计算机学院一位负责人的介绍,他们学院3年前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去深圳华为公司时月薪为5000余元,而三年后,应届毕业的硕士生去华为能有4000元的月薪就不错了。而此时,三年前跟他们同时本科毕业却直接进入了华为的同学大都已经成为技术骨干,月收入基本上已经过万了。

根据中华英才网公布的一份薪酬报告,有3年工作经验的人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年薪高出13786元,即月薪高出大约1150元。而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在长沙、南昌、成都等内地城市,三年工作经验可能确实只能让工资上浮1000元左右,但是,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地,三年工作经验绝对能带来更大的变化。应届毕业生在这些沿海城市未必能得到很高的工资,很多应届本科毕业生刚来深圳的时候月薪都在2000元以下,但是,工作一年以后,一般都能达到3000元。而工作三年以后,月薪 4000元应该是毫无问题的,除非这个人素质太差或者不求进取。而在深圳这种适合创业的城市,三年工作经验足以让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成长为一个自主创业的企业主。

而读三年研究生以后收入水平是不是一定会比本科毕业的时候高出这么多呢?近几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济南等地相继公布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以合理调节人才市场薪资水平。上海市2003年公布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博士3000元,硕士2500元,本科1900元,大专1400元,中专1100元。从这组数字来看,硕士生比本科生的平均月薪只高出600元,相当于一年时间只带来工资200元的涨幅。

总体上学历和收入确实成正比,但学历常常和资历(工作经验)综合影响收入的高低。如果一个求职者能够从用人单位获得的收入(earning)为E,求职者的教育背景(ecation)为E1,工作经验(experience)为E2,则:E= E1+E2。同样是付出三年的努力,你可以让E1的值增加1,也可以让E2的值增加2甚至增加3。在这两者之间,究竟哪一个投资方向更具有吸引力呢?

Ⅱ 研究生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一)收益成本
收益成本即是学生因为投资于研究生教育而放弃的其他方面的收益,主要包括投资收益和工资收益。
1.投资收益。投资收益是指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如果用于其他投资手段而获得的收益。如果把学费投资到股票、基金、银行存款等各种行业获得的收益都构成学生的机会成本。以一般自费研究生三年学费3.5万元为例,虽然投资于各种行业收益不一且三年内3.5万元左右的资本投资可能获取不到多大的经济收益,如最稳定的银行存款利息大概只有一千多元,但这也是因为读研而放弃的个人机会成本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这部分的机会成本过小,因此很多人选择读研。
2.工资收益。工资收益是指学生如果不读研,直接就业在这三年里获得的工资收入。据有关报道的数据显示,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签约月薪为2000元左右,随着经验、资历、业绩的增加,工资会逐步上涨。按此估算,除了三年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约20000元,这三年的收益大约为50000元。这项收益也构成应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时的机会成本。
由此可见,一名本科毕业生如果直接攻读三年硕士研究生的机会成本至少也要五六万元。对于一些紧俏专业和应用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本科毕业直接工作收益较高,即直接读研的机会成本比其他学生更高。对于国内普通家庭来说,子女读研的教育投资成本还是挺高的。除了能计算的、会计意义上的机会成本外,研究生还面临着其他隐性的,难以用数字衡量教育机会成本。
(二)时间成本
应届毕业生读研的时间正是人生最关键的黄金时期,选择读研的毕业生都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和知识结构,又有创新精神和灵活思维,以及年轻人特有的勇气和活力,在这一阶段,如果能获得较好的机会,那么很可能就是他们辉煌事业的起步。然而,选择读研的话,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学校,交际圈很小,学业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社交十分有限,这很可能使他们丧失许多重要的机遇。对于学有成就的同学来说,这三年的寒窗苦读是值得的,不过对于那些对从事科学研究没有兴趣,仅仅是不愿面对就业压力而读研的学生来说,那三年的时间几乎被浪费了。有的学生如不能按期毕业则要推迟毕业时间,推的时间越长,其时间成本也越大。一寸光阴一寸金,浪费了三年大好时光,对于青年人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这一部分的机会成本不容小觑。

Ⅲ 求,专业回答!分析你在选择考研时产生的机会成本有哪些,这些成本最终会影响到你的决策吗

作为一个本科学生,都要在工作,考研中做出抉择。近年来,考研人数年年都在攀升,不断有大学毕业生加入考研大军。考研,作为定向我们人生轨迹的有一大选择,不得不为我们深深思考。考研所面临的成本是不可忽视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无一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但考研之后所带来的社会地位的提升,经济收入的增加,择业竞争优势的增强,也深深吸引着广大毕业生前赴后继的加入考研行列。究竟考研能给一个人带来多大的收益,考研究竟值与不值,下面将从经济角度分析考研成本与收益,利用统计学方法与知识,理性分析考研利弊。

目录一、基本假设
二、大学考研成本
三、研究生毕业后收益分析
四、结论

一、基本假设1经济学基本假设。
由于我们是从经济学角度讨论考研的成本与收益,经济学基本假设在此适用,具体内容有:
a.理性人假设。人总是理性的,人是趋利避害的,人们总是想用最小的代价去得到最大的利益,体现在考研方面就是在考研时会朝最利于自己的方向选择,包括专业,学校等,不存在选择的不适宜以导致的损失。
b.完全信息假设。假设本科毕业生在考研与工作的信息搜集方面是完全的,且不存在所谓的搜寻成本。
c.资源的稀缺性假设。这里主要是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稀缺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都想要考到更好的大学的研究生,以导致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2时间成本,风险成本,心理成本及其他成本忽略不计。考研往往面临着除经济支出的其他成本,这些成本往往难以核算,这里为便于研究,忽略这些成本与收益。3.考研成本均以考本专业计算。现实中,考研不仅单指本专业考研,还面临跨专业考研,当然跨专业考研成本更高,但这里只考虑本专业考研,忽略跨专业考研的情况。4.假设考研需要准备时间为一年,学制3年。且不考虑公费读研,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情况。

二研究生成本分析首先,从经济成本看。按经济学观点,预算成本有两种意义:
一是衡量支付能力;二是预测成本收益。因此讲,考研在支付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谈经济成本,必须与经济收益结合起来,抛开机会收益单单谈机会成本毫无意义。因为成本大小是相对收益来讲的。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经济成本包括基本支付的成本,包括准备考研的费用,报名费,学费,生活费等其他必要费用。和读研究生所导致的机会收益的减少,与机会成本的增加。
1.根据一般考研同学的情况,预计准备考研时间为一年,假设本科生准备考研基本费用如下:资料书籍500左右,辅导班500左右;生活费,一个月600(平均),一年准备下来;7200;交通费500/年合计:。89002.读研究生的直接成本关于研究生收费情况,目前,国家规定如下:计划内非定向研究生,学费全部由国家和学校提供;计划外研究生,根据经费来源不同,分为委托培养和自筹资金两类。委托培养研究生,其经费由委托培养单位负担,数额由各招生院校根据国家有关条款自行规定,如清华大学的硕士每人每年8000元,博士每人每年10000元,该类毕业生毕业后回委托单位工作;自筹资金研究生,其经费自筹,不再享受国家普通奖学金等。 从收费表可以看出,国内高校的普遍收费都在5000元以上,平均水平在8000元左右,而且热门专业普遍收费较冷门专业高,保持在10000元以上。但是我们也看到收费并没有因为学校的牌子好坏而高低,如清华、中山大学、东南大学等每年只收5000元左右,而西北工业大学等也要收6000元以上。收费并没有因经济发展程度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如地处华东地区的复旦大学等几所高校收费都在10000元以下,而西南地区的四川大学等几所高校收费都在8000元以上。同时,收费也没有因为来自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的生源不同而不同,各高校对所有生源一视同仁。中华英才网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人们还是比较习惯“免费的午餐”。有2328人参加的调查中,45%的人认为研究生的培养费用应该由国家来负担;8%的人把皮球踢给学校,认为高校和院系应该自筹经费;只有11%的人同意学生负担学费。但值得注意的是,有36%的人认为助学贷款是最好的选择,看来贷款读书的观念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有关商业银行应在研究生贷款上学的项目开发上多投点精力了。(引自网络知道http://..com/question/13213412.html)全国部分高校研究生学费情况(单位:人民币,来源:http://bbs.kaoyan.com/t2497005p1)
西安交大1900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2000
中山大学18000(三年)
南航15000
北航27000
哈工大6000
东南15000
西北工大18000
华南理工36000(三年)
武汉大学30000(三年)
北理一年8000

根据我们前面的假设,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假定居民一年期存款年利率为2.5%根据以上数据计算读研究生的学费平均是12000元/年,住宿费1200/年,生活费600/月,7200/年研究生直接成本就是20400元/年折算成现值第一年20400元第二年19890元第三年19392.75元直接成本合计59682.75元3.读研究生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当我的投资可以在别处获得更大收益时,我就会认为我的投资不仅存在正常耗费的成本,而且还存在失去这更大收益的所谓“机会成本”。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面临考研与工作的抉择,估算一下读研究生的机会成本或许会对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选择有所帮助。我们考虑自己在教育上的投入产出。这里我们研究的机会成本就是所谓的隐性成本,包括投资收益和就业成本。
(1)投资收益如果学生所缴纳的学费不用于教育投资,而用于其他投资,所得的收益构成机会成本的一部分。若根据以上计算,以一名应届毕业生三年的学费36000作为主要资本进行投资,其投资收益的计算要靠行业而定,并且存在一定风险,这里我们只考虑储蓄的情况。我们可以简单计算将36000元学费存入银行扣除利息税后所获得的利益收入(假设存款利率20%):P=【3600(1+2%)3-36000】*(1-20%)=1043.23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投资于教育资本相对较小,在短期内可能不会产生较大收益,为方便计算,我们暂时把这部分机会成本忽略不计。(2)就业收益根据中央党校研究室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每月为1700元。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薪酬持续一路走低。尽管这样,我们知道应届的度研者大多数是重点大学的或者其他本科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他们毕业后若直接就业,其月收入应高于1700元的水平。这样看来我们如果把这些读研者的应届生月收入定为2000元也不为过。除去三年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约25200元,那么应届生在这三年里的收益为46800元左右。这项收益构成了应届生读研时的隐性成本。以上可以计算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之和,也即个人经济上的总机会成本在8万-10万元之间。这个数字也只能近似表明应届读研机会成本的货币表现。由此可见,一名应届本科生如果直接攻读三年硕士研究生的机会成本至少也要8万。对于一些紧俏专业和应用型专业的毕业生如果直接读研的机会成本只会更高。(参考文献:应届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成本分析)4.时间成本虽然在本文研究中忽略考研的时间成本与心理成本不计,但仍不可否认考研成本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时间与心理成本,这里简单分析一下。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三年,并且大部分考生都是在23——26岁这个年龄段读研,可谓是人生最关键的黄金时期。读研期间是知识结构水平提高,还是心智更加成熟,或者是综合竞争力上超越了自己和众多的本科生?又或者是原地踏步,甚至在职业发展方面已经落后于他人?如果选择考研,可能会丧失很多在社会上的好的机遇,三年研究生读下来,可能三年前年轻人的拼搏精神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没有那么强烈了,这些都属于研究生时间成本的增加。研究生三年,其实是一种既定方针的实施和延续——利用教育背景的提升来升级自己的理想。所以,如果研究生结束后,目标没有达到或者与原预期有缩水,就成为了一种“沉淀成本”,也就是之前付出,而今后必须继续付出才能达到收益效果的相关成本,这种也应该列在研究生的时间成本范畴内。此外,工作经验成本也不可忽略。三年的工作经验和三年的硕士学历哪个更重要?三年前毕业的同学可能现在已经是某公司的业务骨干之一,而自己仍然是新出炉的大学生。最尴尬的情形要数同届毕业参加工作的同学后来是自己的面试官,或者进同一家公司是上下级。而这种情况在某些技术型企业尤其平常,这些企业都是靠熟练程度和经验来划分职业层级。能够获得教育的途径很多,在职研究生、合作办学、MBA等方式都可以让工作精英手握许多教育机构选择。不过工作经验的取得却只有正式工作之后。对于银行金融类、商业咨询类等公司,工作经验是录取员工的硬性标准之一,一般都会要求求职者拥有三到五年相关工作经验。这是我们的研究生就是学历比别人高,也只能望尘莫及了。因此许多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再来考研目的性更明确,比如工程管理、会计学等专业,有了工作经验就知道未来必须要准备哪些东西,以期待在学校的两年能够尽快弥补,然后重新回到职场以获得比工作前更高的起点平台。5.心理成本年纪大,对人的影响有多大?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女生需要问的,男生同样重要。试想如果有同学提前上学,21岁大学毕业,硕士读两年,工作第一年23岁,五年后做到中层经理为28岁;有同学本科复读,23岁大学毕业,硕士三年,工作第一年26岁,五年后为31岁。年龄越大,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重,压力也越大。父母的赡养,婚姻家庭的维持,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三年时间看似转瞬,象牙塔再轻松美好,我们终究要面对社会。对于那些父母期望值比较高,或者家庭经济条件不甚乐观的同学,这种压力会更大。已经付出了那么大的经济成本,又花费三年时间读研,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女大学生还要面临生育压力,单位歧视育龄女性的压力,因而女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成本往往大于男性,这其实是个无奈的现实。三、研究生收益分析研究生毕业见习期间普遍年薪在3万到五万之间,是本科生的0.8倍到1.5倍,而这一数字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还会增加,在高技术领域以及学术性强的科研机构等行业,这种变化愈加明显。

四、结论分析考研的成本与收益,并不是想单纯的确定考研到底值与不值,不同的人情况不同,本文分析是假设了很多条件,但不是对每一个人都适用,所以研究生到底考不考,还要跟据个人情况而定,在这里仅论述一些通过以上分析所得的启示。1.理性分析考研,避免盲目考研。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应届生把考研当成逃避就业压力,社会压力的一条途径,而并不是处于对自己科研能力的提升,只是盲目跟风。面对考研与工作的抉择,我们要理性分析考研的后果,象牙塔不是世外桃源,最终还是要进入社会,毕竟社会需要的是实干家,避免过高预期落空。2.提高研究生成本意识,珍惜读书机会从前文中我们了解到,读研成本确实很高,不论是金钱,时间,心理等各方面成本,都不可忽略,我们付出成本就是想取得收益,所以广大考生要紧紧抓住读研究生这一提升我们能力与知识,技能的机会,充分利用高校宝贵的教学资源,以最少的机会成本取得更大的收益。从而在毕业后实现人生价值,奉献社会。3.加强教育投资,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政府方面来讲,要增加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开发智力、发展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一个关键。从长远看,教育投资是效益最大的一种投资。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教育的投资。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大学教育要因材施教,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健康成长成才,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技巧,使其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也是避免盲目考研的途径之一。5.合理扩招,提高学历文凭的含金量2009年考研国家线大幅跳水,除个别专业有小幅涨分,大部分专业降分幅度10到25分不等。此外,今年硕士研究生的扩招规模达到6.4%,并且增加了5万的专业硕士招生计划,使得总招生数量创造了历史新高,达到47.5万人。这种形势下,有部分同学认为考研已经失去了精英教育意义:研究生数量增加,必将导致今后就业压力增大,与其今后面临更大压力,不如现在就放弃考研直接工作。也有部分同学更加坚定要
继续考研,既然扩招,说明自己被录取的机会就更大,尤其是被重点大学录取的可能性就更高。
研究生扩招会使教育资源普及,但过分扩招会使学历膨胀,使研究生就业压力更大。当务之急是合理制定扩招计划,统筹扩招工作。

就业还是考研,看似是两个问题,其实只是一个问题,或者说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怎样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怎样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只有结合自身的实际,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为了躲避就业大潮中的浪头而盲目考研,只会在未来面对更加汹涌的大浪时无所适从。

Ⅳ 如果你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攻读研究生,是列出各种可能的机会成本如果从纯收入角度,你选择研究生方案的判据

可能的机会成本:学习时间、休闲时间。依据:读研会提高学历,毕业工作可以得到更多收入。

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

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机会成本会随付出的代价改变而作出改变,例如被舍弃掉的选项之喜爱程度或价值作出改变时,而得到之价值是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的。

而如果在选择中放弃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首选),那么其机会成本将会是首选。而作出选择时,应该要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而放弃选择机会成本最高的选项,即失去越少越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