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广义成本会计有哪些职能
扩展阅读
进口钻石多少钱一克 2024-07-01 02:27:55

广义成本会计有哪些职能

发布时间: 2024-06-28 06:43:40

A. 会计核算 广义,在会计核算与报告体系中,广义的成本主要分为什么

会计核算,
狭义的成本会计是指:进行成本核算与分析的成本会计;
广义的成本会计则指:进行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及考评的成本会计,
即成本管理。

B. 成本核算会计的日常工作是什么呀

成本核算会计的日常工作为:

1、完整地归集与核算成本计算对象所发生的各种耗费。

2、正确计算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应计入本期成本的费用额。

3、科学地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项目、期间以及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

4、理解成本的构成及与自身工作的关系,选择有利于成本控制的成本计算方法。

5、通过成本分析有效控制成本,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找到成本控制关键点。

(2)广义成本会计有哪些职能扩展阅读:

成本核算会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指计入成本的费用都必须符合法律、法令、制度等的规定。不合规定的费用不能计入成本。

二、可靠性原则。

1、真实性就是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客观的经济事项相一致,不应掺假,或人为地提高、降低成本。

2、可核实性指成本核算资料按一定的原则由不同的会计人 员加以核算,都能得到相同的结果。真实性和可核实性是为了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的正确可靠。

三、相关性原则

1、有用性是指成本核算要为管理当局提供有用的信息,为成本管理、预测、决策服务。

2、及时性是强调信息取得的时间性。及时的信息反馈,可及时地采取措施,改进工作。而这时的信息往往成为徒劳无用的资料。

四、分期核算原则

企业为了取得一定期间所生产产品的成本,必须将川流不息的生产活动按一定阶段(如月、季、年)划分为各个时期,分别计算各期产品的成本。

五、权责发生制原则

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不论是否已经支付,都要计入本期成本。

不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虽然在本期支付,也不应主考试本期成本,以便正确提供各项的成本信息。

C. 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什么关系

成本会计是基础,管理会计是提升。
 

成本会计是入门岗位,着眼点在已发生的会计活动和科目上,干的是普通的财务工作。熟悉熟悉业务,列举成本要素,找出之间的关系,取取数据,月底月初做做报表,填填数据,用EXCEL表中的公式做一些汇总、平均、加减乘除一番,按财务制度出报表,大多是常规性任务。作为入门,是有一定锻炼价值的,但长期做下去,陷在日复一日的重复过程中,很难有太大提升,晋升空间也比较有限。人在这种环境中,容易产生厌倦,甚至心理倦怠。
 

管理会计就不同了,着眼点在未来的企业经营发展任务维度,从事是具有管理性质的工作。它是在成本会计基础上的新挑战和重要提升。管理会计涉及管理性质,要进行业务的深透分析,从现象中找寻本质,从多因素中找到要素,从历史中发现规律,参与到给中高层管理者提供建设性建议和意见的过程,辅助提高运营效率、流程管理和再造,直至对管理效能产生一定影响。
 
再往上发展,还有财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直至负责财务工作的副总。CFO是一个企业中财务工作的最高负责人,他管理的是企业整个的财务命脉,融资、投资、运营三大方面,还有时涉及到兼并重组、资本运作,与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与联络。若是上市公司,还要管控好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三个O之一了(CEO、COO、CFO)。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职场中切忌“一山望着一山高”,学习、熟练、掌握好专业技能之外,还须在人际关系、人脉资源上做好积累、做好文章,才能如鱼得水,伸缩自如。
 


祝你在踏实、务实的每日职场中做好自己、做更好的自己——Be yourself, Be a better self!

D. 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从内容方面看:

现代成本会计拓宽了传统成本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其涉及的内容广泛,以我国会计界目前的共识来看,现代成本会计的基本内容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检查。

而财务会计则是企业财务会计通过其反映职能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是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内的各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

2、从职能方面看:

成本会计的职能,是指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由于现代成本会计与管理紧密结合,因此,它实际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

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和成本会计的内容是一样的

联系:

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的一部分,是对成本核算的一种细化,最终它的核算都会体现在财务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之中。

(4)广义成本会计有哪些职能扩展阅读:

一、现代成本会计

是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直接结合,它是运用专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一系列价值管理活动。成本会计具有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的职能是现代成本会计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成本会计主要是一项管理活动,各项职能的发挥都是为了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

作用:

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2.、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3、对原有制造成本法的影响

制造成本法的产生是20世纪早期资本主义公司发展的产物。在当时,材料和人才费用是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间接费用、研究开发费用和后期的维护服务费用并不重要,而且难以计量并直接计入产品成本。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成本中的知识含量的增加使得企业的原有成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中表现为研究开发成本和服务成本或后援成本的比重日渐上升。另外,现代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仅仅集中于生产制造过程,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全部生产经营过程,尤其是产品的开发研究设计过程。所以我们认为,在成本项目中应包括研究开发费用和销售费用以及后期服务费用,这样才便于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

二、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是指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用:

第一,财务会计有助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

企业财务会计通过其反映职能。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是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内的各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

第二,财务会计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经营成果、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第三,财务会计有助于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企业接受了包括国家在内的所有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就有责任按照其预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接受考核和评价。

E. 鎴愭湰浼氲$殑姒傚康鏄浠涔堬纻

鎴愭湰浼氲″垎涓虹嫮涔夊拰骞夸箟锛

镫涔夌殑鎴愭湰浼氲★细浠呮寚鎴愭湰镙哥畻銆

骞夸箟镄勬垚链浼氲★细鍖呮嫭鎴愭湰棰勬祴銆佸喅绛栥佽″垝銆佹带鍒躲佹牳绠椼佸垎鏋愬强钥冭瘎銆

鎴愭湰浼氲℃槸锘轰簬鍟嗗搧缁忔祹𨱒′欢涓嬶纴涓烘眰寰椾骇鍝佺殑镐绘垚链鍜屽崟浣嶆垚链钥屾牳绠楀叏閮ㄧ敓浜ф垚链鍜岃垂鐢ㄧ殑浼氲℃椿锷锛岀幇浠f垚链浼氲℃槸涓哄厠链嶉氲揣鑶ㄨ俭镓寮曡捣鐗╀环鍙桦姩瀵艰嚧浼氲′俊鎭澶辩湡寮婄锛屽湪鐗╀环鍙桦姩𨱍呭喌涓嬶纴浠ヨ祫浜х幇琛屾垚链涓鸿¢噺灞炴у圭浉鍏充细璁″硅薄杩涜岀‘璁ゃ佽¢噺鍜屾姤锻婄殑绋嫔簭鍜屾柟娉曘

鐜颁唬鎴愭湰浼氲℃槸鍦ㄧ户镓夸紶缁熸垚链浼氲″熀纭涓婂彂灞曡捣𨱒ョ殑涓绉嶆柊鍨嬩细璁$悊璁猴纴鏄浼犵粺鎴愭湰浼氲″湪鐗╀环鍙桦姩鐜澧冧笅镄勫欢浼稿拰𨰾揿𪾢锛屽皢鎴愭湰镙哥畻涓庣敓浜х粡钀ユ湁鏁堢粨钖堬纴鍏锋湁涓嶅悓浜庝紶缁熸垚链镄勪细璁$▼搴忓拰浼氲℃柟娉曪纴鍙闅忕粡娴庣幆澧幂殑鏀瑰彉钥屽强镞跺弽鏄犺祫浜т环鍊煎彉鍖栵纴鍏锋湁楂桦害镄勫喅绛栫浉鍏虫с

F. 成本会计的职责是什么

成本会计概念
成本会计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
成本会计基本知识
一、成本的涵义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中的一个经济范畴,是商品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

成本的内容往往要服从于管理的需要。此外,由于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成本含义也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要求的提高,成本概念和内涵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人们所能感受到的成本范围逐渐地扩大。

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特点,对成本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成本的经济内容归纳起来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成本的形成是以某种目标为对象的。目标可以是有形的产品或无形的产品,如新技术、新工艺;也可以是某种服务,如教育、卫生系统的服务目标。二是成本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发生的耗费,没有目标的支出则是一种损失,不能叫作成本。

二、成本与费用

成本与费用是一组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正确区分成本与费用成本会计的重要前提。

成本是指生产某种产品、完成某个项目或者说做成某件事情的代价,也即发生的耗费总和,是对象化的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获取当期收入的过程中,对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产的耗费,是会计期间与收入相配比的成本。成本代表经济资源的牺牲,而费用是会计期间为获得收益而发生的成本。

成本会计关注的是成本而不是费用。

三、未耗成本与已耗成本

在财务会计中,将成本分为未耗成本与与已耗成本两大类。

未耗成本是指可在未来的会计期间产生收益的支出,此类成本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资产项目,例如设备、存货及应收帐款等。已耗成本则是指本会计期间内已经消耗,且在未来会计期间不会创造收益的支出。这类成本又可分为费用和损失,前者在损益表上列为当期收益的减项,例如已销产品的生产成本及各项期间费用等,后者则因无相应利益的产生,而在损益表上列为营业外支出等项目,例如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四、支出成本与机会成本

支出成本和机会成本是成本的两种主要类型。

支出成本是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现金流出。机会成本是指由于选择最优方案而放弃的次优方案上的收益。会计系统的特征是记录支出成本而不记录机会成本。但是,管理者为了保证所作的决策是最优的,在进行决策时应考虑机会成本。

五、成本会计信息

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混合物,是计算及提供成本信息的会计方法。

财务会计要依据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而成本的形成、归集和结转程序也要纳入以复式记账法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总框架中,因此,成本数据往往被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用于对企业管理当局业绩的评价,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同样,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成本数据,往往被企业管理当局作为决策的依据或用于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业绩评价。

六、新经济环境与成本会计

新的经济环境对成本会计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竞争的加剧;

2、产业结构的变化;

3、生产环境的进步;

4、适时生产系统的出现;

5、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6、作业基础成本法的应用。
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成本会计先后经历了早期成本会计、近代成本会计、现代成本会计和战略成本会计四个阶段。成本会计的方式和理论体系,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早期成本会计阶段(1880——1920)

随着英国产业革命完成,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用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企业管理上的需要,起初是在会计账簿之外,用统计的方法来计算成本。此时,成本会计出现了萌芽。从成本会计的方式来看,在早期成本会计阶段,主要是采用分批法或分步法成本会计制度;从成本会计的目的来看,计算产品成本以确定存货成本及销售成本。所以,初创阶段的成本会计也称为记录型成本会计。

2、近代成本会计阶段(1921——194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制造业中发展起来的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对成本会计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标准成本法的出现使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本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代成本会计主要采用标准成本制度和成本预测,为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提供条件。

3、现代成本会计阶段(1945——1980)

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管理现代化,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成本会计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成本会计发展重点已由如何对成本进行事中控制、事后计算和分析转移到如何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形成了新型的以管理为主的现代成本会计。

4、战略成本会计阶段(1981以后)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性竞争的加剧,大大改变了产品成本结构与市场竞争模式。成本管理的视角应由单纯的生产经营过程管理和重股东财富,扩展到与顾客需求及利益直接相关的、包括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环节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更加关注产品的顾客可察觉价值;同时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内部组织管理,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增加顾客价值的内耗,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此时,战略相关性成本管理信息已成为成本管理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
成本会计的职能
成本会计的职能,是指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由于现代成本会计与管理紧密结合,因此,它实际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在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职能,没有成本核算就没有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在全过程中发挥作用。

成本会计的职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地扩大。

1、反映职能: 最初、最基本的职能。

反映职能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耗费,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进行计量、记录、归集、分配、汇总,计算出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通俗地讲,这项职能就是进行实际成本的计算,把生产经营过程的实际消耗如实地反映出来,达到积聚成本的目的,并用积累的成本资料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耗费和补偿价值的情况,从而判断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

2、计划与预算职能:主要包括全部商品产品的成本计划、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和生产费用预算。

3、控制职能:包括投产前的成本控制和投产后的成本控制。

4、分析、评价职能。
成本会计的种类
成本会计可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

按成本会计制度分类,可分为实际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制度和估计成本制度。

(1)实际成本制度。实际成本制度,是根据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计算成本的一种成本会计制度。

(2)标准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制度,是以预先制定的产品标准成本为基础,用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同实际成本相比较并记录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成本制度。

(3)估计成本制度。估计成本制度,是在产品生产前预先估算单位产品成本,凭以确定售价,然后通过复式记账将算出实际产量的估计成本与账上实际成本比较,据以修改估计成本的一种历史上曾采用过的不完整的成本会计制度。

按成本计算模式分类,可分为完全成本计算模式和变动成本计算模式。

(1)完全成本计算模式。完全成本计算模式,又称“吸收成本”计算模式,它是按照传统的成本观念,将包含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在内的所有制造成本都吸收到产品成本中去,用来进行存货的估价和确定已售产品成本的一种计算模式。

(2)变动成本计算模式。变动成本计算模式,是指产品成本中只包括变动制造成本而不包括固定制造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
一、成本在经济工作中的分类

成本在经济工作中的作用,除了满足考核企业耗费水平、正确计算企业损益的需要之外,还必须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为此,按成本在经济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将企业成本划分为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两大类。

1.财务成本

财务成本是指根据国家统一的财务和会计法规及制度核算出来的,用于编制财务报表和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成本。财务成本也称法定成本或制度成本,目前,我国会计核算都是按这种成本入帐的。正确计算企业的财务成本,对于保证合理的价值补偿,正确计算企业期末存货价值和盈利,考核企业成本费用水平,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利润,交纳税金,具有重要意义。

财务成本在企业中,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按各类企业的经营目标不同,可以将财务成本划分为生产性成本和劳务性成本两大类;在生产性企业中,财务成本还可进一步分为购储成本、生产成本和期间成本(又称经营管理费用)等。

2.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是用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种成本的总称,是根据财务成本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不同的归类、分析和调整后计算出来的,是对财务成本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管理成本主要包括决策成本(如差别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相关成本、沉没成本和重置成本等)和控制与考核成本(如标准成本、定额成本、责任成本、可控成本、计划成本和可比成本等)两类。

二、成本对象及其特点

成本对象是为了计算经营业务成本而确定的归集经营费用的各个对象,也是成本的承担者。成本对象可以是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位顾客、一张订单、一纸合同、一个作业、或是一个部门。

成本会计的一个中心目标是计算产品成本,为对外财务报告服务。产品成本的具体含义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管理目标。产品有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两种。生产性企业生产有形产品,如电视机、计算机、家具、服装和饮料等。劳务性企业提供无形产品,如保险服务、旅游服务、咨询服务等都属向顾客提供的服务;汽车租赁、电话出租和宝龄球等都是由顾客使用组织的产品或设施。

与有形产品相比,无形产品主要有四大方面的特点:无形性、瞬时性、不可分割性和多样性。无形性是指某项服务的购买者在购买之前无法直接感觉到该项服务的存在,因而服务是无形产品。瞬时性是指顾客只能即时享受服务,而不能储存到未来。不可分割性是指服务的提供者与购买者通常有直接的接触,以使交换得以发生。多样性是指服务的提供比产品的生产有着更大的差异性,提供服务的工人会受到所从事工作、工作伙伴、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个人因素等的影响。

可见,无形产品成本计算有其特殊性。

三、成本对象的构成要素

企业的任何经营成果都是依存于一定的时空范围而产生的。确定成本计算对象,不仅要认定计算什么产品(或劳务)的成本,而且要认定是什么地点、什么时期生产出来的产品。因而,确定成本计算对象一定要有“时空概念”。

通常,成本对象由三个要素构成:

1.成本计算实体。

2.成本计算期。

3.成本计算空间。

四、成本分配的方法

把成本准确地分配到各成本对象上去,这是很关键的。歪曲的成本分配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和评价。成本分配的方法主要有:直接追溯法、动因追溯法和分摊法等。

直接追溯法依赖于可实际观察的因果关系,因而其结果最准确;动因追溯法是依赖于成本动因将成本分配至各个成本对象,其准确性次之;分摊法尽管有简单性和操作的低成本等优点,但是三种方法中最不准确的,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提高成本准确性所带来的收益在价值上超过了与动因追溯相关的额外计量成本。

五、成本计算方法

企业通常可采用分批成本计算法和分步成本计算法这两种基本方法来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分批成本计算法是按照产品或服务的明确件数或批别来计算产品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简称分批法。分批法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产品的批别(或定单)。采用分批法核算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分步成本计算法是通过将成本分配于众多相似的产品或服务,然后计算平均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简称分步法。分步法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产品的生产步骤。当企业的产品是单步骤生产时,其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产品的品种。

应该注意的是,实际上,很多企业所采用的成本计算制度既非分批法,也非分步法。而是分批法与分步法的结合。

在实际工作中,还采用了一些其他的成本计算方法,如分类法、作业基础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和变动成本计算法。从计算产品实际成本的角度来说,这些方法都不是必不可少的,因而通称为辅助方法。

六、成本会计系统

成本计算具有两重性,它既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成本会计系统应由两个部分组成。

1.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成本会计

不管使用何种类型的成本会计系统,成本的结果都被用于公司的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的要求将影响成本会计系统的设计。

成本在损益表中列为销售成本,在资产负债表中列为存货。

2. 以管理为目的的成本会计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看,成本计算是为企业正确地进行最优决策,有效经营和严格进行成本控制服务的。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过程的质量和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管理部门为了实现有效经营,正确进行经营决策,往往要从许多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优”的标准主要是经济效果,而各种形式的“成本”,又是经济效果的重要表现形式。

七、资本化成本与非资本化成本

在编制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时,首先要区分资本化成本与非资本化成本。

资本化成本是指发生时首先被记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它被预期为企业带来未来的收益。例如,购买机器设备和材料等的成本。这些成本在资产提供有效服务的使用期间逐期转变为费用。非资本化成本是指不经过存货阶段即作为费用被扣减的成本,发生时即计入费用列入损益表,如支付给营销经理的薪金和管理办公用房的租金。

八、可记入存货的资本化成本与不可计入存货的资本化成本

商业和制造性企业的资本化成本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可计入存货的资本化成本和不可计入存货的资本化成本两种。

可计入存货的资本化成本(也叫做可计入存货的成本),是指购进存货的成本,或者其他新增加的成本。不可计入存货的资本化成本,是指那些与存货无关的资本化成本。可计入存货的资本化成本将成为产品销售成本的一部分。

九、成本会计制度

成本会计制度是组织和从事成本会计工作所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具体依据。成本会计一般应遵循历史成本、分期核算、合法性、可比性、权责发生制和成本-效益等原则。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包括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的方法、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和建立健全成本考核制度等。
成本会计的内容
现代成本会计拓宽了传统成本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其涉及的内容广泛,以我国会计界目前的共识来看,现代成本会计的基本内容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检查。

成本会计的特征

1、计算产品成本。

2、有助于企业资源的详细计划和有效的控制利用。

企业如何安排、使用上述资源,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任务来计划资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测算这些资源投入使用后的效率和效益,这就需要细致地观察分析企业周围的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状况,充分掌握正确的信息,完善情报体系是制定成本计划的基础。同时改善企业素质,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是改善企业成本计划的重要条件。要提高素质、改善环境,必须深化改革,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项目以及按生产经营期限,分别制定出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和分期的费用预算及成本计划,组成有机的成本计划体系。 成本会计的组织工作 成本会计的组织工作主要包括:

1、设置成本会计机构;

成本会计机构是处理成本会计工作的职能单位。它是根据企业规模和成本管理要求来考虑,在专设的会计机构中是单独设置成本会计科、室或组等,还是只配备成本核算人员来专门处理成本会计工作。

2、配备必需的成本会计人员;

成本会计人员是指在会计机构或专设成本会计机构中所配备的成本工作人员。对企业日常的成本工作进行处理。诸如:成本计划、费用预算成本预测、决策、实际成本计算和成本分析、考核等。成本核算是企业核算工作的核心,成本指标是企业一切工作质量的综合表现,为了保证成本信息质量,对成本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要求比较高。

(1)会计知识面广,对成本理论和实践有较好的基础;

(2)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的流程(工艺过程);

(3)刻苦学习和任劳任怨;

(4)良好职业道德。

3、确定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形式;

任何工作的组织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成本会计工作也不例外,它的组织原则主要有:

(1)成本核算必须与成本管理相结合;

(2)成本会计工作必须与技术相结合;

(3)成本会计工作必须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

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从方便成本工作的开展和及时准确地提供成本信息的需要,而按成本要素划分为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间接费用成本组织核算。

(1)材料组:一般由企业厂部成本会计人员与仓库材料管理人员共同负责,主管材料物资和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入库、领用、结存的明细分类核算,定期盘点清查,计算材料成本费用,并对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

(2)工资组:主管应付职工的工资、奖金的计算与分配的明细分类核算,并对全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3)间接费用组:间接费用的核算一般是由厂部成本会计人员负责进行,这部分费用可按成本习性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而变动费用以弹性预算进行控制,固定费用则用固定预算进行控制。

4、制定成本会计制度。

成本会计制度是指对进行成本会计工作所作的规定。它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发展变化。商品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制度内容包括成本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计算、分析和考核等所作出的有关规定,指导着成本会计工作的全过程,这也称作广义的成本会计制度。

具体的成本会计制度有:关于成本预测、决策制度;关于计划(或标准成本)成本编制的制度;关于成本核算制度;关于成本控制制度;关于成本分析、考核制度等。
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
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健全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指按照规定的格式,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的具体事实所做的最初书面记载。它是进行各项核算的前提条件,是编制费用预算,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的重要依据。成本会计有关的原始记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物化劳动消耗的原始记录。

(2)反映活劳动消耗的原始记录。

(3)反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的原始记录。

(4)其他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一切核算的基础,成本核算更是如此。因此,原始记录必须真实正确,内容完整,手续齐全,要素完备,以便为成本计算、控制、预测和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

2、健全存货的计量、验收、领退和盘点制度;

为了保证入库材料物资数量与质量,必须搞好计量与验收工作,准确的计量和严格的质量检测是保证原始记录可靠性的前提;为了保证领、退的材料物资准确无误,还必须及时办好领料和退料凭证手续,使成本中的材料费用相对准确。由于材料物资等存货品种、规格多,进出频繁,尽管严格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账面不符还经常存在,所以对材料物资还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进行账面调整,以保证库存材料物资的真实性,确保成本中的材料等费用更加准确。

3、实施有效的定额管理;

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及占用所规定的数量标准。科学先进的定额,是对产品成本进行预测、核算、控制和考核的依据。与成本核算有关的消耗定额,主要包括:工时定额、产量定额、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消耗的定额,有关费用的定额如制造费用的预算等。消耗定额的制定是作为企业产品生产发生耗费应该掌握的标准。但由于消耗定额服务于不同的成本管理目的,可表现为不同的消耗水平。当企业编制成本计划时,是根据计划期内平均消耗水平所制定的定额;当定额作为分配实际成本标准时,是以能体现现行消耗水平的定额为依据来衡量的;当企业为实现预期利润而控制成本时,是根据企业实现预期利润必须达到的消耗水平作为衡量的尺度。定额制定后,为了保持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还必须根据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行不断的修订,使它为成本管理与核算提供客观的依据。

4、建立适合企业内部的结算价格;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往往会相互提供半成品、材料、劳务等等,为了分清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明确各单位工作业绩以及总体评价与考核的需要,应制定企业内部结算价格。

制定结算价格的主要依据有:

(1)内部转移的材料物资等,应以当时的市场价格作为内部结算价格;

(2)材料物资、劳务等也可以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双方协商定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议价”,作为内部的结算价格;

(3)企业生产的零部件、半成品等在内部转移时,可以用标准成本或计划成本作为内部结算价格;

(4)在原有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利润(即一定利润率计算)作为内部的价格。

除上述计价方法外,企业也可以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以及结算上具体情况来确定其合理的结算价格进行结算。

5、颁布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而制定的有关制度、章程和规则。规章制度是人们行动的准绳,是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的保证。

企业内与成本会计有关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计量验收制度、定额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考勤制度、质量检查制度、设备管理和维修制度、材料收发零用制度、物资盘存制度、费用开支规定以及其他各种成本管理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应随着生产发展、经营情况的变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客观条件和变化,不断改进,逐步完善。

成本会计主要

G. 学习成本会计

你好:工业企业成本如何核算,题是有点大,但是不是不能回答。可分几个步骤。1、你必须掌握一定的成本核算知识,了解成本核算的基本步骤。2、你必须了解你要核算对象的生产过程,掌握它的工艺流程。3、建立一定的与其相对应的产品核算模式,科学的、按步骤核算产品成本。4、科学的核算产品原材料定额、工资定额、工时定额,合理的分配费用。5、随时掌握原材料市场行情,有降低材料成本的控制办法。6、建立目标成本考核机制。严格的控制生产成本。其他具体的,必须根据你们企业的具体的情况而定。主要的成本核算报表有:原材料分配表、费用分配表、单位成本表、总成本表等。你能把前边的6条搞清楚,报表自然就出来了。不知道你听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