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本会计核算的重点和难点
成本会计核算的重点和难点共分为20内容
第1章成本的涵义、分类和作用
重点掌握成本、产品成本以及期间成本的概念;产品成本与期间成本的区别;成本开支的范围;不得列入产品成本的项目;成本按照经济用途或职能分类;成本按照与特定产品的关系或分派方式分类;成本按照成本习性或可变性分类;成本按照与决策相关性分类;成本按照可控性分类。
本章难点:成本的涵义;成本的分类。
第2章成本会计的发展及其职能和种类
重点掌握成本会计的职能;成本会计按照成本会计制度分类;成本会计按照成本计算模式分类。
本章难点:成本会计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第3章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和组织
重点掌握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成本会计的组织机构;成本会计人员的要求。
本章难点:成本会计工作的基础工作;企业建立内部结算价格制度的理由。
第4章产品成本核算概述
重点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正确划分各种产品成本的界限)。
难点:如何正确划分各种产品成本的界限;成本核算的程序。
第5章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重点掌握要素费用包括的内容;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的区别;企业本期发生的要素费用的分配方法;间接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工资总额包括的内容;工资费用不包括的内容;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计算方法;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作用、区别以及会计处理方法;各种要素费用的账务处理原则。
本章难点: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的区别;间接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计时工资的计算;计件工资的计算。
第6章辅助生产成本与制造费用的核算
重点掌握辅助生产车间的特点;辅助生产费用各种分配方法的计算(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制造费用的特点;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当月分配率法、预算分配率法、累计分配率法)。
本章难点: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法的计算;辅助生产费用交互分配法的计算;辅助生产费用代数分配法的计算;制造费用预算分配率法;制造费用累积分配率法。
第7章生产损失的核算
生产损失、废品损失、停工损失包括的内容;废品的分类;废品损失的计算方法(按废品所耗实际费用计算;按定额成本计算);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账务处理原则。
本章难点:废品损失的按所耗实际费用的计算;废品损失按定额成本计算。
第8章在产品和产成品成本的核算
重点掌握在产品、广义在产品、狭义在产品的涵义;在产品的计算模式;在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定额比例法、按所耗原材料计算法)的计算、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以及结转。
本章难点:在产品约当产量的计算;分工序生产条件下直接材料以及加工费用约当产量的计算;定额比例法与定额成本法的区别。
第9章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概述
重点掌握企业生产按照工艺过程的分类及特点;企业生产按照生产组织特点的分类及特点;不同类型生产企业对成本计算方法的影响;不同类型生产企业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以及特点;成本管理要求对成本计算方法的影响。
本章难点:企业生产不同类型的特点;企业不同类型企业对成本计算方法的影响;企业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
第10章成本计算品种法
重点掌握品种法的概念;品种法的应用范围;品种法成本计算的特点;简单品种法和典型品种法的区别。
本章难点:典型品种法的计算。
第11章成本计算分批法
重点掌握分批法的概念;分批法的应用范围;分批法成本计算的特点;当月分配法和累计分配法的计算以及区别。
本章难点:制造费用当月分配法和累计分配法的计算。
第12章成本计算分步法
重点掌握分步法的概念;分步法的应用范围;分步法计算的特点;分步法的分类;各种分步法的计算(综合结转分步法、分项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成本还原的计算;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比较;综合结转分步法和分项结转分步法的比较;各种分步法的评价。
本章难点:综合结转分步法的计算;成本还原的计算;分项结转分步法的计算;平行结转分步法的计算;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广义在产品的计算;简易平行结转分步法的计算;新分步法的计算;各种分步法的比较。
第13章作业成本法与倒推成本法
重点掌握作业、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的概念;作业成本法的优点、缺点以及适用范围;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动因的选择;作业成本法下间接制造费用的分配;倒推成本法的概念;倒推成本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本章难点:作业成本法下间接制造费用的分配;倒推成本法的计算模式。
第14章期间费用的核算
重点掌握期间费用的概念、特点;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的联系与区别;期间费用包括的内容;管理费用核算的内容;营业费用核算的内容;财务费用核算的内容。
本章难点: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各自核算的内容。
第15章成本控制
重点掌握成本控制的要求;目标成本的计算方法(倒扣测算法);企业总目标成本的分解方法;企业产品目标成本按照成本系数的分解方法;企业产品目标成本按照功能评价系数的分解方法;成本功能分析;定额成本法的概念;定额成本法下实际成本的计算;定额变动与定额差异的联系与区别;定额成本法的优缺点。
本章难点:目标成本法的计算;企业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随企业目标利润率同比例变化的计算;定额差异的计算;定额成本法下实际成本的计算;成本功能分析。
第16章标准成本制度
重点掌握标准成本制度的特点;标准成本差异的计量模式;各个成本项目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以及因素分析(直接材料双因素分析、直接工资双因素分析、变动制造费用双因素分析、固定制造费用双因素和三因素分析);标准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方法;标准成本制度与定额成本制度的区别与联系。
本章难点:各个成本项目标准成本差异的因素分析;各个成本项目标准成本差异产生原因的分析;标准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方法。
第17章成本分析概述
重点掌握影响产品成本分析的因素;成本分析的原则;成本分析的标准;成本分析的各种方法;连环替代法和差额计算的特点及计算。
本章难点:成本分析的阶段以及各种方法;连环替代法的特点以及计算。
第18章产品成本分析
重点掌握成本分析的概念按产品类别分析全部商品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的计算;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及其完成情况指标的计算(降低额和降低率);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三因素分析;单位产品差异按成本项目的因素分析;单位产品直接材料差异的三因素分析。
本章难点: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及其完成情况指标的计算以及三因素分析;单位产品差异按成本项目的因素分析;单位产品直接材料差异的三因素分析。
第19章技术经济指标对成本影响的分析
重点掌握技术经济指标的涵义;技术经济指标包括的内容;技术经济指标对成本的影响途径;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产品总成本、单位成本影响的计算与分析;产量变动对单位成本影响的计算与分析。
本章难点: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产品总成本、单位成本影响的计算与分析;产量变动对单位成本影响的计算与分析。
第20章成本效益分析
重点掌握成本效益分析的含义;成本效益分析的必要性;成本效益分析的内容;每百元商品产值成本的计算以及三因素、五因素计算与分析;每百元商品销售收入费用的计算以及四因素分析;成本毛利率的计算以及三因素分析。
本章难点:每百元商品产值成本的计算以及三因素、五因素计算与分析;每百元商品销售收入费用的计算以及四因素分析;成本毛利率的计算以及三因素分析。
㈡ 成本分析的方法
成本分析的方法
成本分析概述
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动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正确评价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揭示成本升降变动的原因,为编制成本计划和制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编辑本段]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包括: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技术经济指标变动对成本影响的分析、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等。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
[编辑本段]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进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法(也称数量分析方法)很多,企业应根据分析的目的,分析物件的特点,掌握的资料等情况确定应采用那种方法进行成本分析。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技术分析方法有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等三种。
1、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根据实际成本指标与不同时期的指标进行对比,来揭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的一种方法。在对比分析中,可采取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对比,本期实际与上期(或上年同期,历史最好水平)实际指标对比,本期实际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指标对比等形式。通过对比分析,可一般地了解企业成本的升降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查明原因,找出差距,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在采用对比分析时,应注意本期实际指标与对比指标的可比性,以使比较的结果更能说明问题,揭示的差异才能符合实际。若不可比,则可能使分析的结果不准确,甚至可能得出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同的相反的结论。在采用对比分析法时,可采取绝对数对比,增减差额对比或相对数对比等多种形式。
比较分析法按比较内容(比什么)分为:
(1)比较会计要素的总量
(2)比较结构百分比
(3)比较财务比率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某一综合性指标分解为各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通过测定这些因素对综合性指标差异额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采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将构成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分解,测定各个因素变动对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并据此对企业的成本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采用因素分析法的程式如下:
(1)将要分析的某项经济指标分解为若干个因素的乘积。在分解时应注意经济指标的组成因素应能够反映形成该项指标差异的内在构成原因,否则,计算的结果就不准确。如材料费用指标可分解为产品产量,单位消耗量与单价的乘积。但它不能分解为生产该产品的天数,每天用料量与产品产量的乘积。因为这种构成方式不能全面反映产品材料费用的构成情况。
(2)计算经济指标的实际数与基期数(如计划数,上期数等),从而形成了两个指标体系。这两个指标的差额,即实际指标减基期指标的差额,就是所要分析的物件。各因素变动对所要分析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影响合计数,应与该分析物件相等。
(3)确定各因素的替代顺序。在确定经济指标因素的组成时,其先后顺序就是分析时的替代顺序。在确定替代顺序时,应从各个因素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使分析的结果有助于分清经济责任。替代的顺序一般是先替代数量指标,后替代质量指标;先替代实物量指标,后替代货币量指标;先替代主要指标,后替代次要指标。
(4)计算替代指标。其方法是以基期数为基础,用实际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因素,逐步顺序地替换。每次用实际数替换基数指标中的一个因素,就可以计算出一个指标。每次替换后,实际数保留下来,有几个因素就替换几次,就可以得出几个指标。在替换时要注意替换顺序,应采取连环的方式,不能间断,否则,计算出来的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之和,就不能与经济指标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异额(即分析物件)相等。
(5)计算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其方法是将每次替代所得到的结果与这一因素替代前的结果进行比较,其差额就是这一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
(6)将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影响程度的数额相加,应与该项经济指标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额(即分析物件)相等。
上述因素分析法的计算过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设某项经济指标N是由A,B,C三个因素组成的。在分析时,若是用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对比,则计划指标与实际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指标N0=A0×B0×C0
实际指标N1=A1×B1×C1
分析物件为N1-N0的差额。
采用因素分析法测定各因素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程度时,各项计划指标,实际指标及替代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指标 N0=A0×B0×C0-----------(1)
第一次替代N2=A1×B0×C0-----------(2)
第二次替代N3=A1×B1×C0-----------(3)
实际指标 N1=A1×B1×C1-----------(4)
各因素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数额按下式计算:
由于A因素变动的影响=(2)-(1)=N2-N0
由于B因素变动的影响=(3)-(2)=N3-N2
由于C因素变动的影响=(4)-(3)=N1-N3
将上述三个专案相加,即为各因素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程度,它与分析物件应相等。
根据因素分析法的替代原则,材料费用三个因素的替代顺序为产量,单耗,单价。各因素变动对甲产品材料费用实际比计划降低8 000的测定结果如下:
计划材料费用=250×48×9=108 000(元)-----(1)
第一次替代=200×48×9=86 400(元)------(2)
第二次替代=200×50×9=90 000(元)------(3)
实际材料费用=200×50×10=100 000(元)------(4)
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降低8 000元的影响程度如下:
由于产量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1)=86400-108000=-21600(元)
由于材料单耗变动对材料费的影响=(3)-(2)=90000-86400=3600(元)
由于材料单价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4)-(3)=100000-90000=10000(元)
三个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程度=-21600+3600+10000=-8000(元)
上述分析计算时,还可以采用另外一种简化的形式,即差额计算法。差额计算法是利用各个因素的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额,直接计算各个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以上述经济指标N为例,采用差额计算法时的计算公式如下:
由于A因素变动对指标的影响=(A1-A0)×B0×C0
由于B因素变动对指标的影响=A1×(B1-B0)×C0
由于C因素变动对指标的影响=A1×B1×(C1-C0)
〖例3〗以例2材料费用的分析资料为基础,采用差额计算法的结果如下:
由于产量增加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00-250)×48×9=-21600(元)
由于材料单耗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00×(50-48)×9=3600(元)
由于材料单价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00×50×(10-9)=10000(元)
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1600+3600+10000=-8000(元)
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同,但采用差额计算法显然要比第一种方法简化多了。
3、相关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是指在分析某个指标时,将与该指标相关但又不同的指标加以对比,分析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企业的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络的依存关系, 在这些指标体系中,一个指标发生了变化,受其影响的相关指标也会发生变化。如将利润指标与产品销售成本相比较,计算出成本利润率指标,可以分析企业成本收益水平的高低。再如,产品产量的变化,会引起成本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相关分析法找出相关指标之间规律性的联络,从而为企业成本管理服务。
4、差额计算法
差额计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种简化形式,它利用各个因素的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差额来计算其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5、比率法
比率法是指用两个以上的指标的比例进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先把对比分析的数值变成相对数,再观察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常用的比率法有以下几种。
● 相关比率法 由于专案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络,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因而可以将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关的指标加以对比,求出比率,并以此来考察经营成果的好坏。例如:产值和工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的关系又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都希望以最少的工资支出完成最大的产值。因此,用产值工资率指标来考核人工费的支出水平,就很能说明问题。
● 构成比率法 又称比重分析法或结构对比分析法。通过构成比率,可以考察成本总量的构成情况及各成本专案占成本总量的比重,同时也可看出量、本、利的比例关系(即预算成本、实际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比例关系),从而为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指明方向。
● 动态比率法 动态比率法,就是将同类指标不同时期的数值进行对比,求出比率,以分析该项指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动态比率的计算,通常采用基期指数和环比指数两种方法。
成本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进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法(也称数量分析方法)很多,企业应根据分析的目的,分析物件的特点,掌握的资料等情况确定应采用那种方法进行成本分析。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技术分析方法有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关分...
采购成本分析的具体方法
仓管提供的各类物资的每月使用情况:
各类物质的使用数量,长期的关注找到一个合理采购计划!
采购自己记录的同类物质的质量,价格,供给情况:
提炼最佳供应商:这是成本控制里较为隐性的控制方式
与生产部门和其他使用物资部门保持经常性沟通:
提高因一些异常急需物资的应变速度
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1.比较法
比较法,又称"指标对比分析法"。就是通过技术经济指标的对比,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挖掘内部潜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便于掌握的特点,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时必须注意各技术经济指标的可比性。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称连锁置换法或连环替代法。这种方法,可用来分析各种因素对成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在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假定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而其他因素则不变,然后逐个替换,并分别比较其计算结果,以确定各个因素的变化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3.差额计算法
差额计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种简化形式,它利用各个因素的计划与实际的差额来计算其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4.比率法比率法,是指用两个以上的指标的比例进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先把对比分析的数值变成相对数,再观察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企业资金成本分析的几种方法
姜定军企业在进行筹资或投资的决策对,首先考虑的是资金成本的高低,也就是企业筹措资金和使用资金过程中应付的使用费和各种筹资费用。前者包括需支付的股息、利息和资金占用费等,它与筹资金额大小、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属于资金成本中的变动费用;筹资费用包括委托金融机构代理发行股栗、债券所支付的注册费、代办费和向银行借款的手续费等,它与筹资金额大小、占用时间长短无直接关系,属资金成本中的固定费用。在实际工作中,资金成本通常以相对数表示为资金成本率,计算公式:资金成本率一资金使用费用/(筹集资金总额一筹资费用)X100%。由于筹资渠道不同,资金成本的组成内容、计算方法也不一致。一、债务成本的计算1.银行贷政资全成本事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支付的利息,新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利息、支出等费用计入财务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从而企业就少缴了一部分所得税,企业实际负担的借款使用费用应从利息支出中扣除应缴纳的所得税辆^计算公式。如某公司取得一笔贷款200万元,年利息率为12%,每季结息一次,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
百元商品产值成本分析的几种方法
产品成本指标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质t的一项综合指标,反映企业的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因此,努力降低产品成本是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但成本指标本身只能表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的效果如何,则必须借助于其他指标来考核,由此看来,企业用什么指标来考核成本的耗费与效果就显得极为重要。 为了把企业商品产品的生产耗费和生产成果联络起来,全面地、综合地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果,在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中,用“商品产值成本率”指标作为工业企业的成本考核指标是可行的。这是因为:工业企业产品的商品产值,反映了凝结在产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用“商品产值成本率”来考核企业的成本,就是从经济效益角度衡量企业计划期生产产品而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因此,它是一项较为客观的考核标准。 产值成本率是指产值与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效果指标,通常用每百元商品产值成本指标来表示。百元商品产值成本是指每百元商品产值所发生的劳动耗费,其计算公式如下: (一)一般分析 一般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1.用本期实际数与计划指标对...... (本文共计3页) [继续阅读本文] 赞
简述成本分析的作用
对全部产品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的评价,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核算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正确评价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提高企业和职工讲求经济效益的积极性。
第二,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正确地查明影响成本高低的各种因素及其原因,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第三,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成本分析还可以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条件的变化,正确选定适应新情况的最合适的成本水平。
施工成本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哪些
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进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法(也称数量分析方法)很多,企业应根据分析的目的,分析物件的特点,掌握的资料等情况确定应采用那种方法进行成本分析。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技术分析方法有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等三种。 1、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根据实际成本指标与不同时期的指标进行对比,来揭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的一种方法。在对比分析中,可采取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对比,本期实际与上期(或上年同期,历史最好水平)实际指标对比,本期实际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指标对比等形式。通过对比分析,可一般地了解企业成本的升降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查明原因,找出差距,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在采用对比分析时,应注意本期实际指标与对比指标的可比性,以使比较的结果更能说明问题,揭示的差异才能符合实际。若不可比,则可能使分析的结果不准确,甚至可能得出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同的相反的结论。在采用对比分析法时,可采取绝对数对比,增减差额对比或相对数对比等多种形式。 比较分析法按比较内容(比什么)分为: (1)比较会计要素的总量 (2)比较结构百分比 (3)比较财务比率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某一综合性指标分解为各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通过测定这些因素对综合性指标差异额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采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将构成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分解,测定各个因素变动对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并据此对企业的成本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采用因素分析法的程式如下: (1)将要分析的某项经济指标分解为若干个因素的乘积。在分解时应注意经济指标的组成因素应能够反映形成该项指标差异的内在构成原因,否则,计算的结果就不准确。如材料费用指标可分解为产品产量,单位消耗量与单价的乘积。但它不能分解为生产该产品的天数,每天用料量与产品产量的乘积。因为这种构成方式不能全面反映产品材料费用的构成情况。 (2)计算经济指标的实际数与基期数(如计划数,上期数等),从而形成了两个指标体系。这两个指标的差额,即实际指标减基期指标的差额,就是所要分析的物件。各因素变动对所要分析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影响合计数,应与该分析物件相等。 (3)确定各因素的替代顺序。在确定经济指标因素的组成时,其先后顺序就是分析时的替代顺序。在确定替代顺序时,应从各个因素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使分析的结果有助于分清经济责任。替代的顺序一般是先替代数量指标,后替代质量指标;先替代实物量指标,后替代货币量指标;先替代主要指标,后替代次要指标。 (4)计算替代指标。其方法是以基期数为基础,用实际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因素,逐步顺序地替换。每次用实际数替换基数指标中的一个因素,就可以计算出一个指标。每次替换后,实际数保留下来,有几个因素就替换几次,就可以得出几个指标。在替换时要注意替换顺序,应采取连环的方式,不能间断,否则,计算出来的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之和,就不能与经济指标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异额(即分析物件)相等。 (5)计算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其方法是将每次替代所得到的结果与这一因素替代前的结果进行比较,其差额就是这一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 (6)将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影响程度的数额相加,应与该项经济指标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额(即分析物件)相等。 上述因素分析法的计算过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设某项经济指标N是由A,B,C三个因素组成的。在分析时,若是用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对比,则计划指标与实际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指标N0=A0×B0×C0 实际指标N1=A1×B1×C1 分析物件为N1-N0的差额。 采用因素分析法测定各因素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程度时,各项计划指标,实际指标及替代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指标 N0=A0×B0×C0-----------(1) 第一次替代N2=A1×B0×C0-----------(2) 第二次替代N3=A1×B1×C0-----------(3) 实际指标 N1=A1×B1×C1-----------(4) 各因素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数额按下式计算: 由于A因素变动的影响=(2)-(1)=N2-N0 由于B因素变动的影响=(3)-(2)=N3-N2 由于C因素变动的影响=(4)-(3)=N1-N3 将上述三个专案相加,即为各因素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程度,它与分析物件应相等。 根据因素分析法的替代原则,材料费用三个因素的替代顺序为产量,单耗,单价。各因素变动对甲产品材料费用实际比计划降低8 000的测定结果如下: 计划材料费用=250×48×9=108 000(元)-----(1) 第一次替代=200×48×9=86 400(元)------(2) 第二次替代=200×50×9=90 000(元)------(3) 实际材料费用=200×50×10=100 000(元)------(4) 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降低8 000元的影响程度如下: 由于产量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1)=86400-108000=-21600(元) 由于材料单耗变动对材料费的影响=(3)-(2)=90000-86400=3600(元) 由于材料单价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4)-(3)=100000-90000=10000(元) 三个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程度=-21600+3600+10000=-8000(元) 上述分析计算时,还可以采用另外一种简化的形式,即差额计算法。差额计算法是利用各个因素的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额,直接计算各个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以上述经济指标N为例,采用差额计算法时的计算公式如下: 由于A因素变动对指标的影响=(A1-A0)×B0×C0 由于B因素变动对指标的影响=A1×(B1-B0)×C0 由于C因素变动对指标的影响=A1×B1×(C1-C0) 〖例3〗以例2材料费用的分析资料为基础,采用差额计算法的结果如下: 由于产量增加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00-250)×48×9=-21600(元) 由于材料单耗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00×(50-48)×9=3600(元) 由于材料单价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00×50×(10-9)=10000(元) 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1600+3600+10000=-8000(元) 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同,但采用差额计算法显然要比第一种方法简化多了。 3、相关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是指在分析某个指标时,将与该指标相关但又不同的指标加以对比,分析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企业的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络的依存关系, 在这些指标体系中,一个指标发生了变化,受其影响的相关指标也会发生变化。如将利润指标与产品销售成本相比较,计算出成本利润率指标,可以分析企业成本收益水平的高低。再如,产品产量的变化,会引起成本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相关分析法找出相关指标之间规律性的联络,从而为企业成本管理服务。 4、差额计算法 差额计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种简化形式,它利用各个因素的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差额来计算其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5、比率法 比率法是指用两个以上的指标的比例进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先把对比分析的数值变成相对数,再观察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常用的比率法有以下几种。 ● 相关比率法 由于专案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络,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因而可以将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关的指标加以对比,求出比率,并以此来考察经营成果的好坏。例如:产值和工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的关系又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都希望以最少的工资支出完成最大的产值。因此,用产值工资率指标来考核人工费的支出水平,就很能说明问题。 ● 构成比率法 又称比重分析法或结构对比分析法。通过构成比率,可以考察成本总量的构成情况及各成本专案占成本总量的比重,同时也可看出量、本、利的比例关系(即预算成本、实际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比例关系),从而为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指明方向。 ● 动态比率法 动态比率法,就是将同类指标不同时期的数值进行对比,求出比率,以分析该项指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动态比率的计算,通常采用基期指数和环比指数两种方法。
年度成本分析的重点是
成本包括原料、燃料、维修、动力、包装、工资、折旧。要对各产品的各项生产成本做出分析,与指标进行对比,与计划、与同期作对比,分析消耗是超耗还是节省。
㈢ 产品成本技术经济如何分析
产品成本租唯模技术经济分析:
一、生产设备利用情况对成本影响的分析
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技术装备,因而反映生产设备能力利用的技术经济指标也是不同的。这些技术经济指标与总产量都有着直接的关系,以机械厂为例,这种关系可表示为:
总产量=设备总台时×台时产量
=实际使用设备量×单台设备运转时间×台时产量
=安装设备量×设备使用率×单台设备计划台时×计划台时利用率×台时产量
由此可见,生产设备利用效率是通过设备数量利用率与工时利用率,从而在总产量上表现出来。随着设备数量利用、时间利用及能力利用等技术经济指标的改善,总产量必然增长,这将促使单位产品固定费用成本的减少,从而对产品成本产生有利的影响。
设备利用状况的计算公式为:
总产量变动对单位成本影响={[1/(1+产量增长%)]-1}×计划单位成本中固定费用成本占%
当安装设备的数量及单台设备计划台时保持不变情况下,应用生产设备的数量利用、工时利用及能力利用等技术经济指标与总产量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进行测算,即:
总产量增长率=(实际总产量/计划总产量)-1
=[(实际设备使用率×实际台时利用率×实际台时产量)/(计划设备使用率×计划台时利用率×计划台时产量)]-1
=(1+设备使用率增长率%)×(1+台时利用率增长率%)×(1+台时产量增长率)
把上式代入到计算总产量变动对单位成本影响的公式中去,可以得到生产设备数量利用、工时利用及能力利用等技术经济指标(称为生产设备效率),对单位成本影响的计算公式:
生产设备效率变动对单位成本的影响={1/[(1+设备使用率增长率%)×(1+台时利用率增长率%)×(1+台时产量增长率)]-1}×计划单位成本中固定费用成%
如果上式计算的结果为负数,表示因提高生产设备效率而使产品单位成本下降,反之,表示产品单位成本上升。
二、产品质量变动对成本影响的分析
企业在生产消耗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产品弊缓质量提高必然会使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由于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因此判断质量好坏的指山型标也是很多的,如合格品率、废品率、等级品率等。产品质量变动对成本的影响程度,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计算:
(一)废品率高低对成本水平的影响
废品是生产过程中的损失,这种损失最终是要计入产品成本的,因此,废品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产品成本水平。其影响程度的计算公式为:
废品对成本水平的影响程度=[废品率×(1-可回收价值占废品成本的%)]/(1-废品率)
(二)产品等级系数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某些产品用同一种材料,经过相同的加工过程,生产出不同等级的产品。这些产品通常用“等级系数”来表示,等级系数越高,统一换算为一级品的总产量越大,产品的成本水平也会相应降低。产品等级系数变动对成本影响程度的计算公式为:
产品等级系数变动对成本的影响程度=(变动后的等级系数-原来分等级系数)/变动后的等级系数
劳动生产率变动对成本影响的分析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工时消耗定额,即降低了单位产品的工资费用,但产品中的工资费用又受平均工资增长率的影响。因此,计算劳动生产率增长对成本的影响,要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是否快于工资率增长速度,一般采用的计算公式为:
产品成本降低率=生产工作工资成本占产品成本比重×{1-[(1-平均工资增长%)/(1+劳动生产率提高)}
三、材料消耗量变动对成本影响的分析
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企业提高材料利用率,对于节约消耗,降低单位产品材料成本有重要的影响,提高材料利用率主要途径有改进产品设计和工艺加工过程、合理下料、综合利用等等。企业材料的利用率越高,消耗定额越低,单位产品中的材料成本越低。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消耗的变动对产品成本降低率的影响=材料费用占成本的%×材料消耗定额升降的%
降低材料消耗定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提高材料利用率。即通过改进工艺加工方法,实行合理下料,节约用料等,使单位产品材料成本下降。其影响程度的计算公式为:
材料利用率=(产品零件的净重/投入生产的材料重量)×100%
材料利用率变动对材料成本的影响=(变动后的材料单位成本-变动前材料单位成本)/变动前的材料单位成本×100%
2、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地代用廉价材料。其影响程度的计算公式为:
代用材料对材料成本的影响=(代用材料用量×材料单价)-(原来材料用量×材料单价)
3、改变产品设计,取消不必要的功能,降低材料消耗定额。它对产品成本影响程度的计算公式为:
改变产品设计对成本的影响=改变设计后的材料成本-改变设计前的材料成本
㈣ 如何进行成本分析
问题一:怎样做成本分析?? 要正确进行成本分析,关键是定量分析
1、单位应对各种产品分别制定标准成本,该标准成本应当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略低于平时生产的平均成本,这样做是为了明确一个努力方向,该标准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该标准成本分别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四个项目制定,每一项都分解成二、三个因素标准来分别进行考核。
有了标准成本,月末就可以对成本差异进行因素分析了,方法如下: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为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
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两者相加就是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为工资率差异和人工效率差异。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两者相加就是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3、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效率差异。
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两者相加就是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4、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闲置能量差异、效率差异。
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
闲置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三者相加就是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所以说,定量分析是成本分析的基础,只有搞好了基础工作,才可以做成本分析的
至于成本分析的格式没有固定的,可以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各个单位的都不一样,没有什么可比性
问题二:如何成本分析 一、分析成本的步骤如下
1.列明开支项目
要估算你的创业成本,你需要找出公司在创业阶段有可能需要消耗的所有费用,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掌控自如。有的费用是一次性的,比如注册费用;有的是必须支出的,但在一段时间内也是固定的,比如,办公场地费用、硬件设备费用等;而有的则是长期费用,如员工工资、员工福利保险、公关外事费用等。
当你把所有开支项目都罗列出来后,最好先评估一下它们是否是必需的开支。一家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应该只把创建公司必须开支的费用列入预算中。那些必要的支出包括两方面:即固定支出和临时支出。固定支出包括租金、薪水、设备费用等。临时支出包括仓库费用、运输费用和销售提成等。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所有的支出费用都列在一张表上,根据各类支出项目的必要性来排序。然后慎重决定哪些费用是必需的,哪些可以暂时不列入预算,这样就可以估算出创业所需要的最低成本。
2.分析产品研发与生产成本
手中拥有一笔资金,到底投什么项目,不仅要看项目的前景与自身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对项目开发、生产与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成本做一个分析预测,以便判断是否应该进入某个领域。
不仅如此,进行产品研发与生产成本分析的目的也在于帮助企业改善成本管理,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成本管理应从企业的成本分析开始,找出差距和问题所在,然后对企业成本的形成和成本管理的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根据我们预先得出的成本法则,回答以下问题:
(1)目前企业可以支配的流动资金数额;
(2)项目盈利时间有多久;
(3)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以融到多少资金。
根据这种对比,基本上可以判断出我们是否适合投入某个项目、进入某个行业。如果对比之后,发现差距太大,就应该考虑退出。
3.企业成本水平分析
企业成本水平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企业总成本水平、各经营领域的成本水平、各经营领域中主要单位产品成本的水平。
1.企业总成本水平的分析
企业总成本水平分析,是把企业实际总成本和计划成本,与同行业的先进成本水平做比较,然后再对构成总成本的各要素进行分析,寻找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主要成本指标有企业产品总成本和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降低率,影响因素的分析,通常可以从产品产量的变动、产品品种结构的变动、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三个因素来分析。
2.各经营领域成本水平的分析
分析各战略经营领域的成本水平是确定其经营资本利润率的基础工作,是制定企业战略不可缺少的依据。
3.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
对于经营领域结构复杂、产品品种众多的企业,需要选择重点分析对象,比如,主要产品。所谓主要产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代表性产品,即分析了该产品的成本后,就可推算出其他产品的成本情况;
(2)成本因素是取得成功关键之一,而该产品在战略经营领域各品种中,对经济效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同的战略经营领域有不同的主要产品。
在分析具体成本因素时,还要注意以下要点:
(1)材料费分析要点
①是否具有控制实际消耗量和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意识、措施?
②是否研究过降低采购价格的措施?
③标准价格、消耗定额的计算方法是否妥当?
④库存程度是否合理?
(2)工资分析要点
①是否具有掌握实际工作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及具体措施?
②工资比率的决定方法是否合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如何?
......>>
问题三:会计中如何进行产品成本分析 初级会计职称培训
包含以下分析:
一、产品生产成本表的编制产品生产成本表是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成本的报表。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的编制
产品总成本分析(一)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的分析考点一、对比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它是通过将分析期的实际数同某些选定的基数进行对比来揭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成本管理中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基数:计划数、定额数、前期实际数、以往年度同期实际数、本企业的历史先进水平、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考点二、构成比率分析法通过计算某项指标的各个组织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即部分与全部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这种比率分析法也称比重分析法。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反映产品成本的构成是否合理。考点三、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计算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关的指标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如:成本利润率(二)按产品种类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的分析
1.本期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对比分析
2.本期实际成本与上年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1)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变动的因素:产品产量变动、产品品种比重变动和产品单位成本变动(2)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变动的因素:产品品种比重变动和产品单位成本变动(3)在产品品种比重和产品单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量增减会使成本降低额发生同比例的增减,但成本降低率不变。
问题四:公司的全面成本分析应该怎样做? 按实际成本与往年对比,列出增减百分比,找出主要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如果能找到同行业的数据,也可以作同行业的横向对比。
问题五:如何写成本分析报告 成本分析的核心就是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充分认识未被利用的劳动和物资资源,寻找利用不完善的部分和原因,发现进一步提高利用效率的可能性,以便从各方面揭露矛盾,找出差距,制定措施,使企业经济效益愈来愈好。
(一)成本分析的内容
成本分析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的定期分析。即对价值链各环节的商品产品成本、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主要产品单位成本等指标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2.成本效益分析。即对百元商品产值成本指标、百元销售收入成本费用、成本费用利润等指标的分析。
3. 成本技术经济分析。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产品单位成本影响的分析。
4.厂际间产品单位成本的分析评价。
5.成本的预测分析。
6.成本的决策分析。
(二)成本分析的方法
成本分析方法要以成本分析的原则作为指导,它是达到成本分析目的,完成成本分析任务所应遵循的分析程序和所采用的手段。成本分析方法是成本分析实践的科学总结,随着成本分析实践的发展而完善,随着人们对成本分析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充实。它包括一般方法和技术方法。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从分析的全部过程(或程序)的观点来看,也称分析的基本程序。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分析目的,制定分析计划。
2.贮存分析信息,全面掌握情况。包括企业外部信息收集和企业内部信息收集。
3.进行定量分析,建立分析模型。
4.搞好定性分析,抓住关键因素。
5.作出综合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成本分析的技术方法,也称为数量分析方法。分析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技术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指标对比分析法
它是根据分析的不同要求,对指标实际数做各种各样的比较,揭示差异,研究、评价企业成本工作,以便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对比;本期实际指标与以前实际指标的对比;本期实际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指标相比较。
2.比率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是把分析对比的数值变成相对数,也就是计算出比率,进行观察比较。根据分析的不同内容和不同要求,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相关比率分析;趋势比率分析和构成比率分析。
3.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一般包括:(1)连环替代分析法;(2)差额计算法;(3)按百分比计算的差额计算法;(4)因素分解法;(5)因素分摊法。
问题六:如何进行有效工业企业产品成本分析 1.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应当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2.成本费用定额、成本计划编制的依据应当充分适当,成本费用事项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
3.成本费用预测、决策、预算、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的控制流程应当清晰,对成本费用核算、内部价格的制订和结算办法、责任会计及有关成本费用考核等应当有明确的规定。
企业应当建立成本费用核算制度,制订必要的消耗定额,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盘存以及在产品的移动管理制度,制订内部结算价格和结算方法,明确与成本费用核算有关的原始记录及凭证的传递流程和管理制度等。
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应当遵循下列要求:
(一)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二)成本费用核算应与客观经济事项相一致,以实际发生的金额计价,不得人为降低或提高成本;
(三)成本费用核算应当为企业未来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四)成本费用应当分期核算;
(五)一定期间的成本费用与相应的收入应当配比;
(六)成本费用的核算方法应当前后一致;
(七)成本费用归集、分配、核算应当考虑重要性原则。
企业应当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费用确认制度。成本费用核算应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生产经营中的材料、人工、间接费用等进行合理的归集和分配,不得随意改变成本费用的确认标准及计量方法,不得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成本费用。
成本计算方法应当在各期保持一致。变更成本计算方法应当经过有效审批。
企业应当建立成本费用分析制度。
企业可以运用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性、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方法开展成本费用分析,检查成本费用预算完成情况,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寻求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应当建立成本费用内部报告制度,实时监控成本费用的支出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企业应当建立成本费用考核制度,对相应的成本费用责任主体进行考核和奖惩。通过成本费用考核促进各责任中心合理控制生产成本及各种耗费。
成本费用考核工作主要包括修订成本费用预算、确定成本考核指标和分析、评价业绩等。
企业在进行成本费用考核时,可以通过目标成本节约额、目标成本节约率等指标和方法,综合考核责任中心成本费用预算或开支标准的执行情况,保证业绩评价公正、合理。
企业应当加强对成本费用的监督检查,制定制度,明确监督检查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检查工作。检查内容包括:
(一)成本费用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
(二)成本费用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成本费用预算制度的执行情况;
(四)成本费用核算制度的执行情况。
问题七:成本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进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法(也称数量分析方法)很多,企业应根据分析的目的,分析对象的特点,掌握的资料等情况确定应采用那种方法进行成本分析。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技术分析方法有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等三种。
1、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根据实际成本指标与不同时期的指标进行对比,来揭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的一种方法。在对比分析中,可采取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对比,本期实际与上期(或上年同期,历史最好水平)实际指标对比,本期实际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指标对比等形式。通过对比分析,可一般地了解企业成本的升降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查明原因,找出差距,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在采用对比分析时,应注意本期实际指标与对比指标的可比性,以使比较的结果更能说明问题,揭示的差异才能符合实际。若不可比,则可能使分析的结果不准确,甚至可能得出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同的相反的结论。在采用对比分析法时,可采取绝对数对比,增减差额对比或相对数对比等多种形式。
比较分析法按比较内容(比什么)分为:
(1)比较会计要素的总量
(2)比较结构百分比
(3)比较财务比率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某一综合性指标分解为各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通过测定这些因素对综合性指标差异额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采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将构成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分解,测定各个因素变动对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并据此对企业的成本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采用因素分析法的程序如下:
(1)将要分析的某项经济指标分解为若干个因素的乘积。在分解时应注意经济指标的组成因素应能够反映形成该项指标差异的内在构成原因,否则,计算的结果就不准确。如材料费用指标可分解为产品产量,单位消耗量与单价的乘积。但它不能分解为生产该产品的天数,每天用料量与产品产量的乘积。因为这种构成方式不能全面反映产品材料费用的构成情况。
(2)计算经济指标的实际数与基期数(如计划数,上期数等),从而形成了两个指标体系。这两个指标的差额,即实际指标减基期指标的差额,就是所要分析的对象。各因素变动对所要分析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影响合计数,应与该分析对象相等。
(3)确定各因素的替代顺序。在确定经济指标因素的组成时,其先后顺序就是分析时的替代顺序。在确定替代顺序时,应从各个因素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使分析的结果有助于分清经济责任。替代的顺序一般是先替代数量指标,后替代质量指标;先替代实物量指标,后替代货币量指标;先替代主要指标,后替代次要指标。
(4)计算替代指标。其方法是以基期数为基础,用实际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因素,逐步顺序地替换。每次用实际数替换基数指标中的一个因素,就可以计算出一个指标。每次替换后,实际数保留下来,有几个因素就替换几次,就可以得出几个指标。在替换时要注意替换顺序,应采取连环的方式,不能间断,否则,计算出来的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之和,就不能与经济指标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异额(即分析对象)相等。
(5)计算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其方法是将每次替代所得到的结果与这一因素替代前的结果进行比较,其差额就是这一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
(6)将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影响程度的数额相加,应与该项经济指标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额(即分析对象)相等。
上述因素分析法的计算过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设某项经济指标N是由A,B,C三个因素组成的。在分析时,若是用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对比,则计划指标与......>>
问题八:如何进行成本分析 一、分析成本的步骤如下
1.列明开支项目
要估算你的创业成本,你需要找出公司在创业阶段有可能需要消耗的所有费用,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掌控自如。有的费用是一次性的,比如注册费用;有的是必须支出的,但在一段时间内也是固定的,比如,办公场地费用、硬件设备费用等;而有的则是长期费用,如员工工资、员工福利保险、公关外事费用等。
当你把所有开支项目都罗列出来后,最好先评估一下它们是否是必需的开支。一家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应该只把创建公司必须开支的费用列入预算中。那些必要的支出包括两方面:即固定支出和临时支出。固定支出包括租金、薪水、设备费用等。临时支出包括仓库费用、运输费用和销售提成等。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所有的支出费用都列在一张表上,根据各类支出项目的必要性来排序。然后慎重决定哪些费用是必需的,哪些可以暂时不列入预算,这样就可以估算出创业所需要的最低成本。
2.分析产品研发与生产成本
手中拥有一笔资金,到底投什么项目,不仅要看项目的前景与自身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对项目开发、生产与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成本做一个分析预测,以便判断是否应该进入某个领域。
不仅如此,进行产品研发与生产成本分析的目的也在于帮助企业改善成本管理,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成本管理应从企业的成本分析开始,找出差距和问题所在,然后对企业成本的形成和成本管理的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根据我们预先得出的成本法则,回答以下问题:
(1)目前企业可以支配的流动资金数额;
(2)项目盈利时间有多久;
(3)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以融到多少资金。
根据这种对比,基本上可以判断出我们是否适合投入某个项目、进入某个行业。如果对比之后,发现差距太大,就应该考虑退出。
3.企业成本水平分析
企业成本水平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企业总成本水平、各经营领域的成本水平、各经营领域中主要单位产品成本的水平。
1.企业总成本水平的分析
企业总成本水平分析,是把企业实际总成本和计划成本,与同行业的先进成本水平做比较,然后再对构成总成本的各要素进行分析,寻找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主要成本指标有企业产品总成本和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降低率,影响因素的分析,通常可以从产品产量的变动、产品品种结构的变动、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三个因素来分析。
2.各经营领域成本水平的分析
分析各战略经营领域的成本水平是确定其经营资本利润率的基础工作,是制定企业战略不可缺少的依据。
3.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
对于经营领域结构复杂、产品品种众多的企业,需要选择重点分析对象,比如,主要产品。所谓主要产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代表性产品,即分析了该产品的成本后,就可推算出其他产品的成本情况;
(2)成本因素是取得成功关键之一,而该产品在战略经营领域各品种中,对经济效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同的战略经营领域有不同的主要产品。
在分析具体成本因素时,还要注意以下要点:
(1)材料费分析要点
①是否具有控制实际消耗量和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意识、措施?
②是否研究过降低采购价格的措施?
③标准价格、消耗定额的计算方法是否妥当?
④库存程度是否合理?
(2)工资分析要点
①是否具有掌握实际工作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及具体措施?
②工资比率的决定方法是否合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如何?
③标准工资和工时......>>
问题九:成本分析的方法 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进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法(也称数量分析方法)很多,企业应根据分析的目的,分析对象的特点,掌握的资料等情况确定应采用那种方法进行成本分析。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技术分析方法有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关分...
问题十:如何进行成本数据分析呢??大体包括哪些步骤和方法? 成本分析需要运用经验,产品知识和综合判断能力对实际或是预期的成本包括原物料成本;人工成本;加工费;管理成本等加以估计。成本按其不同产生和存在形式可分成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半变动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总成本。
成本分析是对每一个成本单元(如:材料、工时、行政开支、管理开支和利润)加以分析并相加,得出最终价格的过程。成本的关键组成部分:1.直接的材料成本:用经济可行的办法能算出的,所有包含在最终产品中或能追溯到最终产品上的原材料成本。对汽车厂来说钢板就是直接原材料。直接原材料不包括胶水、钉子等项目,因为在这极小部分上一个一个花时间计算成本时不合算的,它们应该被计入间接材料(副料)成本中去。
2.直接劳动力成本:用经济可行的办法能追溯到最终产品上的所有劳动力成本。如机器的操作员、组装人员。对需要大量高技术劳动力的产业来说,比如信息业或IT业,直接劳动力成本会占很高的比例。要记住如果采购项目包括高技术劳力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不能直接将其它案例中的数据直接拿来运用。另外,要避免用本地的工资水准来衡量异地供应方的直接劳力成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会犯这种错误。
3.间接生产成本(也叫生产管理费用):除了上述成本以外,所有和生产过程有关的成本。它又包括:
・可变管理费用,如水电、供应和劳力等。间接劳力是可变还是固定成本要取决于公司的性质。
・固定管理费用,如租金、保险、财产税、折旧和工商管理费等。
㈤ 生产过程成本控制有哪些方面
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
生产成本控制包括工艺成本控制和生产成本控制,工艺成本控制仍属于生产准备阶段的控制,是在确定工艺方案时确定的,而生产成本控制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控制。
一、工艺成本控制
工艺成本,是指对工艺方案有直接关系的费用,一般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在实际工作中,产品制造有多种工艺方案可供选择,这就要求对各种工艺方案进行分析对比,作出经济评价,然后选择制定最佳方案,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省工、省料的工艺方案,从而降低工艺成本。
工艺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的数额,在正常情况下,采用比较先进的设备,就可以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从而固定费用就会增大,而材料的利用率就会因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使变动费用降低,因此选择工艺方案,会涉及到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的相互影响,现以公式表示如下:
产品年工艺总成本=产品年产量×单位产品工艺成本变动费用+工艺成本固定费用
从上式可以看出,如果企业的年产量和固定费用已定的情况下,工艺总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变动费用的高低,即单位变动费用高总成本就高,单位变动成本低、总成本就低。
二、生产成本控制
1、运用定额法进行生产成本控制
工艺方案确定后,开始生产产品时,产品成本进入实际发生阶段,成本控制也进入了生产成本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实际发生的成本能够按人们预定要求,不超过原定目标成本限额进行。这就需要进行成本的日常控制,运用定额法是成本控制的方法之一。
运用定额法和弹性预算进行成本控制。日常控制主要是根据目标成本限额,事先制订一个标准成本,用以衡量对照实际成本,就能随时掌握成本动态,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标准成本制度的基本做法,是将实际成本区分为标准成本和标准成本差异两部分,在标准成本差异中又分为正常差异和异常差异,正常差异,是在标准成本允许范围内的偏差,异常差异是指严重脱离实际标准的差异。标准成本制度的任务,在于及时发现和控制异常差异的发生,并加以处理。
早在50年代,我国曾推行定额法,目前在一些企业仍继续采用着,这种方法就是在标准成本制度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的。他们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定额法具有换算和控制的双重职能,定额法比标准成本制度更具体、更系统、它强调分产品计算差异,分产品计算实际成本、以满足财务成本的要求,而标准成本则测重于分部门计算料、工、费的差异,不强调分产品计算实际成本和调整差异,因此,只能用于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而不能象定额法那样通过内部控制和计算的双重作用。
运用定额法对生产过程进行成本控制的做法是:
(1)对材料成本的控制
要进行生产过程中材料成本控制,应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材料耗用量的控制、一是材料单价的控制,前者属于生产车间的经济责任,后者属于材料供应部门的责任。而分产品制订材料消耗定额则是对材料成本控制的前提。
材料消耗定额,应是现在生产条件下的平均先进水平,反映在定额卡片中,作为该产品领用材料的标准,领发材料应严格按标准进行控制。具体做法:
①实行限额领料制度。通过限额凭证控制材料耗用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时,可用限额领料单和限额领料卡片来反映材料领用限额数量和实际耗用数量,这种凭证是一种多次使用的累计数、发料凭证,一般有效期为一个月,只要领用不超过限额,就可以继续使用。
②实行定期盘点制度。控制材料耗用量在水泥企业中,连续投料,产品陆续完工,同时又没有实行限额领料的情况下,可定期对各班组的原材料消耗进行盘点,算出一定时期原材料的实际耗用量,用期初结存数+本期领用数-期末结存=本期实际耗用量,然后与定额耗用量(实际产量)×单位定额比较,就可以计算节约或超支。
③实行逐日逐班盘点制度,及时控制材料耗用量。以上两种办法,均属专业人员控制材料用量,为使定额法与班组经济核算相结合,每班在开始生产之前。根据生产任务按限额进行领料,在生产过程中对材料实际耗用量和生产量,由班组经济核算员进行统计,下班之前,经济核算员根据实际完成的产量计算其完成产量的材料消耗量,再与实际消耗量对比以确定该班组的材料定额差异数,以评价其班组的工作效果。
④对材料单价的控制,就是对外购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一般应从采购价格和采购地点上选择,应选择价格低,地点近的材料,才能降低采购成本。
材料的采购成本与材料储存费用,往往是矛盾的,大批量采购材料、必然会节约采购费用,降低采购成本、但采购的结果,积压在仓库,造成储备资金积压,同时增加保管费用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选择一个经济合理的采购批量,将是降低采购成本的有力措施。
(2)对工资成本的控制
在计时工资制度下,由于工资总额要到月终才能确定,因此平时无法按产品别控制工资费用的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工资费用分为两部分控制、一部分反映工时定额执行情况,称为量差,另一部分反映工资单价的称为价差。前者可以随时考核、随时控制,后者可以在月终计算,对前者进行调整。
①对工时工资的控制。由于工时定额执行情况对工资费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因工时使用节约或浪费,而影响工资的节约和浪费、而生产效率差异,计算公式为:
工时工资差异=(实际生产工时-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计划工资单价
上述公式不以每天每班计算工资差异,用以表示工时的节约或浪费,以促进充分利用工时,节约工资费用。
在考核工时工资差异时,要注意非生产时间工资费用的考核。处理方法是在平时计算工时工资差异时,应同时将非生产时间工资单独计算,单独考核。计算公式:
非生产时间工资=非生产工时×计划工资单价
非生产工时工资与前式计算的工资差异相加、减,而为生产效率差异,考虑了非生产时间的因素。
非生产工时工资的另一种处理方法,则是平时不计算这一部分工资费用,而是在月终时将这部分工资费用,平均分配在每一个工时的实际工资单价中,加大单位工时实际工资,表现为工资单价的超支差异,用此来调整工时工资差异,以便控制工资成本。
②对工资单价的控制。控制工资单价就是控制每一个小时的工资额,影响实际小时工资单价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工资水平,使工资单价上升,
增加新工人,使工资单价下降。
压缩非工作时间使工资单价下降,反之,则上升。
增加各种工资性津贴,如加班、加点津贴,使工资单价上升,反之,则下降。
减少病假工资,使工资单价下降,反之,则上升等。
总之,实际工资单价是由工资总额中应计入成本的工资费用和实际生产工时两个因素决定,因此,在控制工资单价时,应分别从计入成本的工资费用和实际生产工时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控制工资费用增长和乱加各项津贴,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生产工时,以降低单位工时的工资费用,计算公式:
工资单价差异=(实际工时工资单价-计划工时工资单价)×实际生产工时
③计件工资制的工资控制。计件工资是指根据规定的计件单价,按照每人或每个班组集体完成的合格晶产量计算的工资。计件单价指完成单位产品所应支付的工资额,计件单价是在计时工资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即按平均日工资的平均日产量计算的。在计件工资制度下,因节约时间而多生产的产品,应照付工资,因此,产量与工资成本成正比例增加,为浪费工时而少生产的产品,也相应少付工资,计件工资的计算公式为:
计件工资=实际合格品数量×实际计件单价
由此可见、在计件工资制度下,生产多少产品、支付多少工资,不存在工时利用好坏,和工资率高低对成本的影响问题。计件工时有时也存在工资差异,如计入成本的病假工资;计入成本的非生产时间的工资;因各项原因使生产单件产品的工时增加而多支付的工资等等,即属于工资的超支差异。
(3)对制造费用的控制
企业各车间的制造费用都属于共同性费用,只能通过预算进行控制。预算是组成成本控制系统的基础,它是确定利润目标和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应有的收支计划。预算要为各项费用事先规定一个限额,作为成本控制的手段。也可以借鉴西方企业管理常用的弹性预算进行成本控制。
弹性预算的关键是研究成本和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这样使编出的预算随产量增减而能机动调整,以便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弹性预算的特点就是适应性强。
编制弹性预算时,采用变动成本法、将成本按其习性分为变动和固定两部分,变动成本部分,其预算随产量而增减,固定成本部分则相对不变,两部分相加为预算总额。弹性预算的表式见表 1-2-1。
2、实行责任成本核算进行生产成本控制
责任成本来源于国外管理会计,从国外有关书籍中看,主要是从研究消耗与因果关系出发来研究工作者的工作与费用支出之间的关系,从而阐述以责任中心为基础的直按费用的汇集的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我国50年代有过类似的做法,如实行两级成本核算,考核车间成本指标,进行经济责任转帐等,对考核车间经济责任,降低产品成本,起了促进作用。至今责任成本核算与企业经济核算相结合,成为反映经济责任完成情况的有力工具,它是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进行生产成本的核算与制约。责任成本的核心,就是将生产过程中费用的发生归属于不同部门或个人,以便划清经济责任,使企业的每个成员,都明确企业和他们自己的奋斗目标,以便动员群众进行成本控制、降低产品成本。
责任成本的核算程序
(1)划分责任单位(或责任者),责任单位可以是车间、班组、也可以是各科室,凡是需要考核经济责任的,都可作为责任单位,进行责任成本核算。
(2)划分责任成本范围,即明确划分各责任单位的可控制费用和不可控制费用,为了进行成本控制,并收到实际效果,应根据责权划分,把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一定部门或个人的权限范围内,各该部门或个人能掌握的就是该部门或个人的可控成本,否则,则为不可控成本。
各单位的责任成本,不一定是产品的单位成本、可能是产品单位成本的某些费用项目,在车间范围内,原材料和其他制造费用都是车间的可控成本。下述内容则是不可控成本:
①按规定比例计提的费用。如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折旧费等都是按国家统一规定标准计提的,不随着责任单位经营的好坏而增减。
②按定员和一定标准发放的费用。如交通费补贴,劳动保护用品等。
③辅助生产车间分配给基本车间的费用,对劳务耗用量可以控制,故一般互相结转劳务时,可采用计划单位成本结转。
(3)设立责任帐户进行责任成本核算。按责任单位设立责任帐户,核算责任单位的责任成本完成情况。责任成本核算与考核是通过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到各责任单位而实现的,责任成本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就形成了各责任单位的标准责任成本、各责任单位都应按照责任成本控制实际费用的发生,只要各车间完成自己负责的责任标准成本,就能保证总体目标成本的完成。
在标准责任成本指标分解落实的基础上,责任单位可随时控制实际费用的发生、责任单位用实际发生的费用与标准进行比较、寻找与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反映责任单位经济责任的完成情况。
责任帐户可以分两级、也可以分三级,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设置。在责任成本核算过程中,标准责任成本是由上而下进行指标分解,而实际责任成本,则是由下而上逐级汇总的,以形成责任帐户网。
总之,责任成本核算的特点:责任成本核算的对象是责任单位(责任者);责任成本核算的内容是可控制的费用;责任成本核算的方法是以责任单位(责任者)为中心的费用归集、计算整理、考核和分析,并根据经济责任完成情况进行奖惩。
3、纵向成本控制
纵向成本控制是指按照企业组织结构的上下级层次关系,自上而下的进行成本控制。纵向成本控制侧重于运用成本计划指标分解,成本归口分级管理来实现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进行纵向成本控制的步骤,在于分清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同层次,在成本控制方面的责、权、利并且根据各个层次进行成本控制的不同侧重点和方向,来制订落实、考核成本计划。水泥企业通常分厂部、车间和班组三级管理。
(1)厂部成本控制
厂部成本控制是在厂长的统一领导下,由企业的总会计师和总工程师负责,对全厂进行成本控制。概括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由企业总工程师负责,组织设计部门进行,通常做法是具体分析产品功能和成本的关系,在产品保证所需要的功能情况下,尽量剔除多余功能,防止成本过剩。经过分析和产品市场的预测就可以拟定出产品的目标成本。由于产品设计阶段的目标成本对以后产品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产品在设计阶段要进行周密、细致的研究分析、采取多方案选择录用的办法进行设计,促使成本过剩的问题,控制在发生之前。
②厂部的日常成本控制。主要由厂部成本管理部门负责,对成本控制的基层部门、如车间和班组的成本控制工作经常性的指导。具体内容:a、编制全厂成本控制计划,根据不同层次,分别将总成本控制计划,分解到每个车间,督促车间执行控制计划。b、组织科研技术人员,经常深入车间、班组进行生产工艺、技术措施、设备利用,劳动生产率等多方面的调查,对落后的生产工艺要组织力量加以改进、在生产技术方面不断进行现场辅导和专业训练。c、加强产品质量的控制、制订产品技术指标、配备力量,把好质量关。d、控制全厂的间接费用开支,包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要求分类编制费用预算,做好分级归口工作,严格监督各级各口的费用开支,确保全厂性费用,不突破预算。
③厂部的相对成本控制。厂部只进行绝对成本控制,也就是使产品成本不突破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而要在绝对成本控制的同时,重视相对成本的控制。利用量、本、利分析的管理,分别对产品的质量、成本、利润进行分析、促使利润最大化。
(2)车间成本控制
车间成本控制,是企业内部的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中各项费用的支出加以监督和限制,使车间成本不突破控制标准。车间成本控制是厂部成本控制和班组成本控制的中间环节。它起着呈上启下的作用。车间成本控制的内容:
①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控制,车间成本主要由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车间成本控制、实际上就是成本项目的控制。车间对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依据班组的控制报告、分析和研究材料成本控制中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此外,车间还要加强对废品损失的控制,除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以外,还要研究和改进操作工艺方法,不断提高产品的生产水平。对生产中消耗材料的控制、如物料、燃料、动力等要象材料控制一样,对水、电、气按定额控制外,还要建立严格的计量制度、做好经常检查、防止跑、冒、滴、漏。
车间人工成本的控制、主要是对职工人数、工资总额、人均工资以及劳动生产率几个方面的控制,前三者是对人工成本的绝对控制、后者则是人工成本的相对控制、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②制造费用的控制。制造费用是车间成本中较为复杂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面广、大部分费用都有固定和半变动的性质,因此,对于制造费用的控制,通常采用预算制。制造费用的日常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要求在平时费用开支前,进行认真的审查监督、对照预算标准,进行事前控制。有些费用开支,要规定一定的审批手续,防止乱支乱用。有条件的企业,应该把费用开支指标落实到人。做到人人关心费用开支、历行节约。
(3)班组成本控制
班组成本控制,是企业以班组为成本的责任单位,对其可控成本进行的控制。班组是企业的最基层组织、对班组耗用的材料、工时和费用进行控制,就是班组成本控制,控制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① 班组成本核算和控制的范围,必须能与其他班组明确划分,不相混淆。
② 班组成本核算和控制的内容,必须根据它所承担的生产任务的特点确定。
③与班组成本控制有关的指标,一般有:产品数量、耗料、耗工、费用开支以及安生
产等。
④班组成本控制必须简单明了,控制方法简便,便于群众掌握。控制的方法大致有:a、耗料要有定额,根据定额签发限额领料单、凭单领用材料。b、耗工要有工时定额或产量定额。在控制班组的耗工中、要根据班组人数确定应完成产量的工序。c、对班组应负担的费用,可事前制订费用定额、为工具费劳动保护费等,要求实耗必须控制在定额以内。d、班组成本控制还有产量、质量、安全生产和废品率等指标,这些都将影响成本的高低。
班组成本控制报告,要每日公布或每完成一项任务公布,一方面上报,一方面向班组成员公开列示、以便促使班组成员关心劳动成果和经济效益,努力降低产品成本。
4、横向成本控制
横向成本控制是由企业组织结构的同一层次所组成的各职能部门(处、科、室)成本费用中心等机构所进行的成本控制。进行横向成本控制、主要有两点:
第一、要按照同一层次的不同管理职能部门的各种分工,在实行经济责任制、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责任会计的条件下,明确各自在成本控制过程和系统中的责、权、利,从而担负起相应的成本控制工作。在实际上,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成本控制的责、权、利。通常都通过成本控制计划和指标的归口来实现。
第二、要按照生产工艺和经营管理的要求,恰当的设置成本费用中心,通过同一层次的各个费用中心的控制工作。来实现企业成本控制的总目标。成本费用中心一经确定,各个中心就按照可控成本的范围,进行日常的成本控制工作。因此,如何恰当的划分成本费用中心,做到既能使各个中心都有自己可控成本的范围,又能做到各个中心之间责、权的界限明确。且能与有关职能部门的成本控制工作有机结合。是做好横向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横向成本控制只有在企业成本控制总系统内,做为总系统运行的一种方式,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以上几种方法,都表明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加以应用。
但是,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水平,毕竟同计划成本或目标成本之间存在着差异,基至超出合理的界限。所谓成本失控,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设计落后、工艺技术陈旧、导致该产品生产耗费的人、财、物过高。
(2)成本开支范围和成本消耗标准得不到严格控制,为了小团体或个人的眼前利益
而乱挤成本。
(3)成本控制的各项定额、标准,严重脱离实际,使成本控制无所依据。
(4)成本核算把关不严,核算方法前后不统一,随心所欲,导致费用乱支。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形成企业成本失控的原因也很多。主要表现为宏观调节失控、盲目生产、库存产品增加;生产力布局不合理、产品供产销往返重复,费用增加;社会摊派过多等。宏观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立法不全,执法不严等,都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企业成本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