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标准成本法的工时怎么确定
扩展阅读
平衡分析如何固定成本 2025-01-18 20:21:16
上海nmn什么价格 2025-01-18 19:35:43

标准成本法的工时怎么确定

发布时间: 2024-07-07 02:09:10

㈠ 问下什么叫做产品标准工时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如果只是为了衡量工厂产能、核算标准成本、或核定工资总额,因而耗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追求更准确的工时定额(或称之为标准工时)是不必要的,也是徒劳的。同时,我们不应当将产品的标准时间定义为标准工时。二者有可能相同,但并不总是相同。
标准工时、工时定额、标准时间、标准作业
最近读到几篇讲标准工时的文章,都是侧重于时间怎么测量、要不要宽放,然而对于标准工时的测定对象和测定目的却有所疏忽或语焉不详。
本文尝试阐述标准工时的测定对象和测定目的,以作为对标准工时概念的补充,并澄清几个常见的认知偏差和不恰当的做法。
你理解的标准工时是什么?
它是指标准的作业时间吗?或者称之为作业的标准时间(ST,Standard Time)?
对于标准工时这个称呼,英文当中一般都是用ST来表达的,如在基础IE(工业工程)的教材中就是用作业测定(直接法或间接法)所得的正常时间,增加一些必要的宽放后得出的一个该项作业的标准时间。
比较常见的对标准时间的定义是:在适宜的操作条件下,用最合适的操作方法,以普通熟练工人的正常速度完成标准作业所需的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或作业时间的值从何而来?由对作业的观察和测量而来,即通过作业测定。
国际劳工组织为作业测定下的定义是:作业测定(工作衡量)是运用各种技术来确定合格工人按规定的作业标准,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时间。
注意,这里说的作业指的是人的操作,作业测定的对象指的是人,而不是机器。因此,作业测定所得的时间是人的标准作业时间,而不是机器的标准加工时间。为什么需要澄清这一点?
早期的时候,也就是在泰勒发展科学管理的那一时期,工厂的生产过程主要依赖人的双手作业,可用的设备较少,即使使用了设备,也几乎离不开人的操作。
因此,人在某个工序或某项作业上的时间长短就决定了工厂的产出效率和产品的生产周期。因而,标准作业时间(即标准工时)的制定对于工厂管理来说至关重要。
另外,由于早期可使用的设备较少,制造费用占比低,为了简化成本计算,经常以直接人工分摊制造费用。对直接人工的衡量采用的就是一线劳动者完成某项作业的标准工时乘以其完成的数量。
这种计算标准工时和应用标准工时的方法一直延续至今,却越来越不能适应工厂管理的需要了。
今天的工厂,大量自动化设备的投入,不仅节省了人力,也大大降低了生产过程对人的依赖。
比如,数控加工中心的投入,在长达几十分钟甚至几十小时的加工周期中,操作者所提供的作业仅仅是上料和下料,以及必要的产品检验,这三项时间加起来可能也就是3分钟或更短,仅占生产周期时间的很小一部分。如果要计算某产品在该数控加工中心的标准工时,请问应当包含机器的自动加工时间吗?
在一篇关于标准工时的文章中,笔者看到有如下的定义:
标准工时的理论定义是在标准工作环境下,进行一道工序加工所需的时间。它由工艺过程决定,主要为直接增加产品价值的人工/机器时间消耗。
根据上述定义,产品在数控加工中心的标准工时指的是,该产品完成一道工序加工所需的时间,包括了人的操作时间和设备自动加工的时间。
这样计算和管理标准工时的方法合适吗?
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厘清标准工时和标准时间是否是同一语,以及计算标准工时的目的。

㈡ 标准成本怎么制定,都有哪些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制定标准成本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条件和经营水平,在以下三种不同的原则中进行选择:一是理想标准成本,它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优的成本水平;二是以历史平均成本作为标准成本,它是指过去较长时间内所达到的成本的实际水平;三是正常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标准,这一标准考虑了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失、故障和偏差。通常,正常标准成本大于理想标准成本,但小于历史平均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具有客观性、现实性、激励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地运用于下列具体的标准成本的制定过程中。
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某单位产品耗用的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是由材料的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项因素决定的。
材料的价格标准通常采用企业制定的计划价格。企业在制定计划价格时,通常是以订货合同的价格为基础,并考虑将来各种变化情况,按各种材料分别计算的。
材料的用量标准,是指单位产品耗用原料及主要材料的数量,通常也称为材料消耗定额。材料的用量标准应根据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工艺的现状,结合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情况和降低成本任务的要求,考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必要损耗,并按照产品的零部件来制定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的消耗定额。
因此,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可利用下述公式计算:
单位产品耗用的第i种材料的标准成本=材料i的价格标准×材料i的用量标准
单位产品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材料i的价格标准×材料i的用量标准
2、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规定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是由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和直接人工用量标准两项因素决定的。
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就是标准工资率,通常由劳动工资部门根据用工情况制定当采用计时工资时,标准工资率就是单位工时标准工资率,它是由标准工资总额除以标准总工时来计算的,即:
标准工资率=标准工资总额÷标准总工时
人工用量标准就是工时用量标准,也称工时消耗定额,是指企业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工艺方法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考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产品生产加工所经过的程序,确定的单位产品所需耗用的生产工人工时数。在制定工时消耗定额时,还要考虑生产工人必要的休息和生理上所需时间,以及机器设备的停工清理时间,使制定的工时消耗定额既合理又先进,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因此,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可按照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标准工资率×工时用量标准
3、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是由制造费用价格标准和制造费用用量标准两项因素决定的。
制造费用价格标准,也就是制造费用的分配率标准。其计算公式为:
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标准制造费用总额÷标准总工时
制造费用用量标准,就是工时用量标准,其含义与直接人工用量标准相同。其计算公式为: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工时用量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
成本按照其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前者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后者相对固定,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所以,制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时,也应分别制定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4、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卡
制定了上述各项内容的标准成本后,企业通常要为每一产品设置一张标准成本卡,并在该卡中分别列明各项成本的用量标准与价格标准,通过直接汇总的方法来得出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㈢ 怎么核定工时

我来告诉你:核定工时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基本思路是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写实,得出一批部件消耗的工时总量,然后计算出一个部件消耗的工时。
1.不是只写实一批,要几次才能够得出平均值;
2.要保证写实时的工作节奏状态是正常的,没有人为因素(故意加快或拖延)和客观因素(临时停电等)影响;
3.要剔除必须的工前准备、中间休息(上厕所等)、交接班等等时间;
4.要记录不同工种(或辅助用工)的构成和数量;
5.要记录不同熟练程度的工人的工作效率的差别;
等等
最后根据上述情况计算出的结果:一个部件需要多少工时,其中主要工种是多少,辅助工人是多少,工人的熟练程度(几级工)如何,等等
我只是说的基本思路,你自己再往细处考虑考虑。
这件工作不是你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成立个小组,还需要领导好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㈣ 标准成本中各种费率的计算公式

1、人工分配率=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各产品实用人工工时之和
2、机器费率=机器费用总额÷各产品实用机器工时之和
3、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各产品实用(定额、机器)工时之和

拓展资料

标准成本系统又称标准成本制度或标准成本会计,是指以标准成本为核心,通过标准成本的制定、执行、核算、控制、差异分析等一系列有机结合的环节,将成本的核算、控制、考核、分析融为一体,实现成本管理目的的一种成本管理制度
标准成本一词准确地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出来的。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
它又被称为“成本标准”;另一种含义是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实际产品产量和成本标准计算出来的,即: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目标成本的一种
目标成本是一种预计成本,是指产品、劳务、工程项目等在生产经营活动前,根据预定的目标所预先制定的成本。这种预计成本与目标管理的方法结合起来,就称 为目标成本。目标成本一般指单位成本而言,它一般有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和估计成本等,而标准成本相对来讲是一种较科学的目标成本。
计划成本是根据计划消耗定额计算的,表示计划期预定成本;定额成本是根据使用的定额计算的。企业应通过各项措施,有步骤地降低现行定额,以求达到计划中所规定的成本水平。
目标成本管理是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制定目标成本是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推动全体职工人人关心成本,形成民主管理,从而能够更好地贯彻经济责任制,进一步降低成本。

㈤ 请问:以标准成本为成本核算方法的会计工作,要注意哪些细节总体思路和工作流程是什么谢谢您。

标准成本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帐务处理。其中标准成本的制定是采用标准成本法的前提和关键,据此可以达到成本事前控制的目的;成本差异计算和分析是标准成本法的重点,借此可以促成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并据以进行经济业绩考评。 标准成本的制定 产品成本一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部分构成,标准成本也应由这三大部分分别确定。 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成本,它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位成本两方面。材料标准用量,首先要根据产品的图纸等技术文件进行产品研究,列出 所需的各种材料以及可能的代用材料,并要说明这些材料的种类、质量以及库存情况。其次,通过对过去用料经验的记录进行分析,采用其平均值,或最高与最低值 的平均数,或最节省的数量,或通过实际测定,或技术分析等数据,科学地制订用量标准。 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人工成本。在制订产品直接人工成本标准时,首先要对产品生产过程加以研究,研究有哪些工艺,有哪些作业或操作、工序等。其次要对企业的工资支付形式、制度进行研究,以便结合实际情况来制订标准。 制造费用可以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这两部分制造费用都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的乘积计算,标准用量一般都采用工时表示。 上述标准成本的制订,可以通过编制标准成本单来进行。 在制定时,其中每一个项目的标准成本均应分为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其中,用量标准包括单位产品消耗量、单位产品人工小时等,价格标准包括原材料单价、小时工资率、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等。具体如下: (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用量标准×材料的标准单价 (2)直接工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小时标准工资率 (3)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每小时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其中: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4)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每小时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其中: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
(一)、变动成本差异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是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该项差异形成的基本原因有两个:一 标准成本法
个是材料价格脱离标准(价差),另一个是材料用量脱离标准(量差)。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材料价格差异=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材料数量差异= (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材料价格差异是在采购过程中形成的,采购部门未能按标准价格进货的原因主要有:供应厂家价格变动、未按经济采购批量进货、未能及时订货造成的紧急订货、采购时舍近求远使运费和途耗增加、不必要的快速运输方式、违反合同被罚款、承接紧急定货造成额外采购等等。 材料数量差异是在材料耗用过程中形成的,形成的具体原因有:操作疏忽造成废品和废料增加、工人用料不精心、操作技术改进而节省材料、新工人上岗造成多用料、 机器或工具不适用造成用料增加等。有时多用料并非生产部门责任,如购入材料质量低劣、规格不符也会使用料超过标准;又如加工艺变更、检验过严也会使数量差 异加大。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它也被区分为"价差"和"量差"两部 分。价差是指实际工资率脱离标准工资率,其差额按实际工时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为工资率差异。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其差额按标准工资率计算确定 的金额,又称人工效率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工资率差异= 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人工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工资率差异+人工效率差异 工资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直接生产工人升级或降级使用、奖励制度未产生实效、工资率调整、加班或使用临时工、出勤率变化等。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工作环境不良、工人经验不足、劳动情绪不佳、新工人上岗太多、机器或工具选用不当、设备故障较多、作业计划安排不当、产量太少无法发挥批量节约优势等。 3.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是指实际变动制造费用与标准变动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它也可以分解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价差是指变动制造费用的实际小时分配率 脱离标准,按实际工时计算的金额,称为耗费差异。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按标准的小时费用率计算确定的金额,称为变动费用效率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变动费用耗费差异= 实际工时×(变动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费用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费用成本差异= 变动费用耗费差异+变动费用效率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的耗费差异是部门经理的责任,他们有责任将变动费用控制在弹性预算限额之内。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形成原因与人工效率差异相同。
(二)、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1、二因素分析法。 二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 -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 (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2、三因素分析法。 三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分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闲置能量差异三部分。耗费差异的计算与二因素分析法相同。不同的是将二因素分析法中的"能 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工时未达到标准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另一部分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耗费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 闲置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 (生产能量-实际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编辑本段标准成本的账务处理
为了同时提供标准成本、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三项成本资料。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具有以下特点: 标准成本法
(一)"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登记标准成本 无论是借方和贷方均登记实际数量的标准成本,其余额亦反映这些资产的标准成本. (二)设置成本差异账户分别记录各种成本差异 在需要登记"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时,应将实际成本分离为标准成本和有关的成本差异,标准成本数据记录;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而有关的差异分别记入各成本差异账户。各差异账户借方登记超支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 (三)各会计期末对成本差异进行处理 各成本差异账户的累计发生额,反映了本期成本控制的业绩。在月末(或年末)对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有两种: 1、结转本期损益法 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所有差异转入"利润"账户,或者先将差异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再随同已销产品的标准成本一起转至"利润"账户。采 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确信标准成本是真正的正常成本,成本差异是不正常的低效率和浪费造成的,应当直接体现在本期损益之中,使利润能体现本期工作成绩的好 坏。此外,这种方法的账务处理比较简便。但是,如果差异数额较大或者标准成本制订得不符合实际的正常水平,则不仅使存货成本严重脱离实际成本,而且会歪曲 本期经营成果,因此,在成本差异数额不大时采用此种方法为宜。 2、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 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成本差异按比例分配至已销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 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税法和会计制度均要求以实际成本反映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本期发生的成本差异,应由存货和销货成本共同负担。当然,这种做法会增加一些 计算分配的工作量。此外,有些费用计入存货成本不一定合理,例如闲置能量差异是一种损失,并不能在未来换取收益,作为资产计入存货成本明显不合理,不如作 为期间费用在当期参加损益汇总。 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选择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差异的类型(材料、人工,或制造费用)、差异的大小、差异的原 因、差异的时间(如季节性变动引起的非常性差异)等。因此,可以对各种成本差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材料价格差异多采用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闲置能量 差异多采用结转本期损益法,其它差异则可因企业具体情况而定。值得强调的是,差异处理的方法要保持历史的一致性,以便使成本数据保持可比性,并防止信息使用人发生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