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会计学中成本原则是什么意思
扩展阅读
驼背支具大概什么价格 2024-11-26 05:25:08

会计学中成本原则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4-08-07 17:41:31

㈠ 什么是边际成本定价原则

边际成本定价(Marginal cost pricing) 边际成本定价是指这样一种定价规则,厂商或国有企业使得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定价法也叫边际贡献定价法,该方法以变动成本作为定价基础,只要定价高于变动成本,企业就可以获得边际收益(边际贡献),用以抵补固定成本,剩余即为盈利。其计算公式为: P = (CV + M) / Q P为单位产品价格;CV为总的变动成本;Q为预计销售量;M为边际贡献,M = S — CV;S为预计销售收入。 如果边际贡献等于或超过固定成本,企业就可以保本或盈利。这种方法适用于产品供过于求、卖方竞争激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与其维持高价,导致产品滞销积压,丧失市场,不如以低价保持市场,不计固定成本,尽量维持生产。编辑本段边际成本简释当一个人得到一种幸福时,往往会不得不放弃另一种幸福,比如当你追求到一个相爱的恋人,和这姑娘决定结婚时,那你必须放弃继续追求其他美丽姑娘的权利,当然姑娘越是美丽可爱,相对于你放弃的权利边际成本越轻,反之亦然。又比如马丁老师决定开餐馆,他可能就必须放弃一份很体面的工作,因为老师是注册会计师,专业人士。老师在放弃“会计师”这个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餐馆的利润越高、规模越大,相对放弃的边际成本就越轻,如果象居士这样的小学生去开马丁老师同样规模的餐馆,当然边际成本就要小的多,~~哈哈。 如果学历比居士还要低的外来民工,也开同样的餐馆,那边际成本将更低。即便一个餐馆每个月的净利润只有1000元,对民工所放弃边际成本来说,都是合算的。这点希望马丁老师考虑一下,因为很多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比如16年前有朋友介绍我去英国顶级“伊丽莎白女王号” 游轮上面工作,月薪3000多美金,还包吃包住,但我还是放弃了,我当时的情况是“仔小老婆嫩”,放弃家庭享有的天伦之乐,边际成本太大了! 从边际成本理论分析,我们很容易知道,为什么象瑞士、法国、挪威等欧洲富裕的国家,人民的犯罪率相对都比较低,而在上海,外来人员犯罪率高的惊人!稍加分析,一下子就全部明白了。
在对财富的占有过程中,边际收益的减少,边际成本就会增加。为了增加收入,牺牲家庭,牺牲婚姻,在某一点上说,追求财富就会变成了“划不来”的行为。比如好的婚姻,其幸福感的价值相当于10万美金。如果上船工作收入不足此数,牺牲了婚姻,那此行为就是不划算的。

㈡ 会计学中、成本与费用的定义是什么

一、费用的概念及特征
(一)广义的费用概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费用要素的定义是:“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其表现形式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减少,但不包括向所有者进行分配等经济活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减少”,“费用的定义包括了损失,也包括那些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因而是一个广义的费用概念。
(二)狭义的费用概念(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第6 号概念公告中,将费用定义为:“某一主体在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中,因交付或生产了货品,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资产,或因而承担的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2)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将费用定义为:“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我国会计制度规定的费用仅指日常活动或主要业务发生的耗费。因而属于狭义的费用概念。由于费用是与收入相对应的概念,因此收入概念与费用概念必须一致,即如果收入是广义的概念,则费用也应该是广义的概念;如果收入是狭义的概念,则费用也应该是狭义的概念,这是配比原则的基本要求。但笔者认为,采用广义的收入和费用概念,似有不妥。这是由于利得和损失是企业管理当局不能控制的边缘性、偶发性损益,提供包括利得和损失在内的收入与费用指标,不能说明管理当局的“经管责任”,也不利于管理人员加强对内部责任单位(或人员)的绩效考评。因此,收入和费用应使用狭义的概念为妥。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费用是为了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资源耗费。
(三)费用的特征(1)费用最终会减少企业的资源。这种减少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资源的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讲,费用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资源流出,可以理解为流出概念。流出资源的具体形式可能是现金,也可能是其它非现金资产,还可能是提供劳务等。伴随资源的流出产生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在企业资源流出的同时有另一种资源流入(现金或债权等资产)并且流入资源的价值总是大于流出资源的价值(产生毛利);另一种是纯流出,即只有资源流出,而没有资源流入,或流出与流入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2)费用最终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通常,企业的资金流入(收入)会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相反资金流出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即形成企业的费用。根据会计恒等式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当企业的资源流出(资产减少)时,如果负债不变,必然会导致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减少;或资产不变而负债增加时,也将会导致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减少,这是企业发生费用的两种基本形式。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的资产减少是不应归入费用的,如偿债性资产减少,股利分配导致的资产减少等。(3)费用的发生是企业的主动行为。尽管费用的发生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但它所取得的收入必须或者是发生的耗费,是决定收入的关键因素,没有耗费,就没有所得,因此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耗费行为,是企业日常活动的基点,是企业积极主动和预期的经营行为,这也是费用和损失的根本区别。虽然损失和费用都是与企业计算净收益相关的,都是当期收入的减去项目。但从理论上讲,收益的计算只能包括费用和收入的配比。损失是企业边缘性或偶发性的资源减少,它只是一种对收益的纯扣减而不属于企业所付出的努力。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按照费用与收入的关系,可将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与收入直接相关的耗费,它是为取得收入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其价值从实现的收入中直接得到补偿。如,商品销售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部分其他业务支出(因为其他业务支出包含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内容,笔者建议,其他业务支出也应该区分为直接费用— —其他业务成本,间接费用—— 其他业务费用两部分,以便于揭示附营业务效益的信息)。间接费用是指与收入没有直接关系的耗费,它不是为取得收入而必须发生的耗费,发生了耗费并不一定会产生收入,但它确实是为取得收入而应该发生的耗费,如广告费、职工培训费等。
间接费用是企业的一种纯耗费,根据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间接费用只能从发生当期的收入中抵减而获得价值补偿。间接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二、成本的概念及特征
(一)广义的成本概念(1)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的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于1951 年在所发布的“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中,对成本的定义为:“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2)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57 年在所发布的第4 号会计名词公报中,对成本的定义为:“成本系指为获取财货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
或转移的其他资产,发行股票,提供劳务或发生负债而以货币衡量的数额。成本可以分为未耗成本(Unexpired cost)和已耗成本(Expired cost)两部分,未耗成本可由未来的收入负担,例如存货、预付费用、厂房、投资、递延费用等,已耗成本不能由未来收入负担,故应列为当期收入的减项或借记保留盈余,如出售产品或其他资产的成本及当期费用等。”(3)美国着名会计学家埃尔登·享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一书中,对成本的定义为:“成本就是为了取得某一财产或某种服务而付出的现金或其它等支出。”
(二)狭义的成本概念我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成本所下的定义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广义的成本观指的是企业为获得一项资产或一项劳务而付出的代价,而狭义的成本观仅指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付出的代价。不管是哪种成本观,企业发生成本的目的,或是为获取一项资产,或是为获得一项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必将发生资源的耗费(或牺牲,或付出)。因此,为了明确成本的内涵,梳理成本的外延,消除成本概念在各学科之间的矛盾,真正反映成本概念的本质特征,广义的成本概念更符合这一理念。所以笔者认为,成本是为了获得一项资产或某种服务而付出的代价。
(三)成本的特征( 1)成本是资源转化的量度。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企业要获得一项资源,必然要以牺牲另一资源为代价,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那么,所获得的资源的入账价格是多少,现行制度(或准则)是以成本为计量基础的,即企业为取得这一资源付出了多少代价(成本)就是获得资源的入账价格(历史成本)。成本没有独立的存在形式,它必须依附于特定的资产或劳务而存在,离开了特定的资产或劳务而谈成本是没有意义的。成本只用来说明企业为获得一项资产或一项劳务而付出了多少代价,因此成本是资源转化的量度。这也正好说明了为什么会计要素中没有成本要素的原因。(2)成本不会减少所有者权益。由于成本是企业资源转化的量度,因此企业发生成本,并没有发生资源的纯耗费,而是资源从一种形态转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企业的总资源未发生变化,因而不会减少所有者权益。这是成本与费用的根本区别,也是“代价”和“ 耗费”的差异之所在。
(四)成本的本质及分类(1)成本的本质。成本的本质是企业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付出的代价。其代价的内涵是什么,马克思曾对产品成本的经济内涵进行过剖析,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件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表示是w=c+v+m。如果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 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c+v 就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耗费称为成本。因此,成本的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活劳动耗费为劳动者自己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尽管马克思这里所指的成本仅指狭义的产品成本,但我们仍然能够从马克思所剖析的产品成本实质抽象出一般成本的经济实质,即成本的实质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需要补偿的价值而不是可分配的价值,具体量化的项目包括生产资料的消耗(c)和活劳动的消耗(v)两个方面。(2)成本的分类。企业发生成本,必然导致资源的相互转换,其结果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对外交易而发生的资源转换,如购买机器设备,形成固定资产的采购成本;对外投资形成投资成本等;另一种是企业内部不同资源的相互转换,如领用原材料生产产品,形成产品的生产成本等。不管是对外交易,还是企业内部形成的资源转换而发生的成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资源转换的等价性,即在转换过程中不产生收益。这也就是对外证券投资过程中,股票(或债券)投资中已含有的现金股利(或利息)不能作投资收益而作垫支处理的理论依据。根据成本与其归属对象之间的明晰程度,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与某一特定对象之间具有直接联系,可按特定标准将其直接归属该对象的成本。直接成本是成本的主体,它受价格、劳动生产率、供求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成本是指与某一特定对象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无法按某一特定标准直接归属有关对象的成本。间接成本除受价格、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分配标准、分配方法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按成本的本质来揭示成本的内涵和梳理成本的外延,可以很好的区分成本与费用、支出等概念的关系,也可以使各种成本概念如机会成本、作业成本、产品成本、投资成本等协调一致。

㈢ 请问会计中成本核算的原则是什么

1、合法性原则。指计入成本的费用都必须符合法律、法令、制度等的规定。不合规定的费用不能计入成本。

2、可靠性原则。包括真实性和可核实性。真实性就是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客观的经济事项相一致,不应掺假,或人为地提高、降低成本。可核实性指成本核算资料按一定的原则由不同的会计人 员加以核算,都能得到相同的结果。真实性和可核实性是为了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的正确可靠。

3、相关性原则。包括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和及时性。有用性是指成本核算要为管理当局提供有用的信息,为成本管理、预测、决策服务。

4、分期核算原则。企业为了取得一定期间所生产产品的成本,必须将川流不息的生产活动按一定阶段(如月、季、年)划分为各个时期,分别计算各期产品的成本。成本核算的分期,必须与会计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这样可以便于利润的计算。

5、权责发生制原则。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不论是否已经支付,都要计入本期成本;不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即已计入以前各期的成本,或应由以后各期成本负担的费用),虽然在本期支付,也不应主考试本期成本,以便正确提供各项的成本信息。

(3)会计学中成本原则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对一个企业来讲,要计算企业的主要产品成本,要根据生产特点和生产组织方式选择采用一种最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但这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并不一定能满足该企业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的全部需要。

企业的情况错综复杂,要全面考虑具体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生产步骤,根据企业的规模和水平,科学合理地安排成本计算程序和方法,把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结合运用,达到最佳的成本计算和最优的成本控制。

成本会计最核心的是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

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是全部门、全员共同的事情。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

㈣ 历史成本原则的应用分析

历史成本原则要求资产按照购入成本(原始成本)入账,并在持有资产过程中不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动。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价,费用则是已经耗费的历史成本。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尽管几个世纪以来,会计实务经历了诸多变迁,也出现了诸如“成本与市价敦低法”、物价变动会计、现行成本计量的冲击,但历史成本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核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该原则的牢固地位得益于银行与审计师的支持。银行的信贷风险是银行在从事信贷业务时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可靠性是银行业最注重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历史成本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营责任履行情况的优势使贷款的回收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因而被银行业广为推崇。在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中,历史成本原则为审计师们作了有利的辩护,由于历史成本的依据——发票具有较强的可验证性,并且在法庭上具有较强的证明力,这样,只要审计师们拥有相应的发票作为书面证据,就能够得以免除法律责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历史成本原则成了审计师的“保护伞”。其次,在20世纪前半叶,财务会计侧重于会计信息的供给者,财务会计信息主要用于企业内部,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会计信息的最相关使用者就是供给者本身。按照历史成本原则,持有资产在不加工、不变化时,不必考虑其价格的变化。会计信息供给方自然从节约会计核算成本,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出发,选择了历史成本原则。 但是,信息是商品,会计信息也是一种商品。企业作为信息的供给方整理、传递本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以信息的需求方,包括投资人、债权人等的需要作为目标,提供他们在投资决策、信贷决策以及其他经济决策方面有关的信息。不能像20世纪20年代以前那样,企业只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自从1973年成立以后,将会计目标视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在FASB的《概念公告第1辑》中,会计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①财务报告应提供对当今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的有用信息;②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其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现金流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即估量现金流量前景的信息;③财务报告应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事项和影响的信息,诸如有助于估量企业获得现金流量顺差能力的信息。会计的侧重点转向了这些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全球性通货膨胀促成的现行成本法等通货膨胀计量模式的提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大规模的企业联合和兼并的出现,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决策的相关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投资者、债权人关心的不是资产以前值多少钱、债务以前能否收回,而是资产当前市值多少、债务今天能否收回。以市场价值为背景的现行价值、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估算值等价值计量基础,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和风险,对决策具有高度相关性,并且能披露传统惯例所无法处理的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会计信息,使资产负债表更能体现企业价值。因此必须从历史成本这个传统惯例中解脱出来,以会计目标为导向,科学地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当今世界,公允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作为一个重要的计量属性运用在各项准则中。从概念上看,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它们都是可以观察到的市场确定金额。如果在现时市场上能找到相同或类似的资产或负债的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那么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就可以作为估计公允价值的可靠依据。如果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不能获得,那么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可以用来估计公允价值。可以看出,在现实中,公允价值并非特指一种计量属性,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如:现行市价、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公允价值又不完全等同于现行价值,而是现行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代表一定时间上市场公认的现行价值(即市场价值)。公允价值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理乍得。C.布雷登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后来经过协商, 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制定了这方面的准则。时至今日,国际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已有十几个之多,公允价值会计在各国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显示出蓬勃生机。
在现代会计环境中,公允价值不可能回避。我国2000年12月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取消了公允价值,理由是企业可以利用公允价值来夸大利润,取消公允价值就能防止企业借重组之机操纵利润、粉饰会计报表。但2000年12月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求计提八项准备,用剔除准备后的净值来反映现值,而现值实际上是公允价值的一种形式。现值(公允价值)既符合会计目标,又符合科学的要求,它也与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相吻合。
现行的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混合计量模式,是修正的历史成本模式,由于对不同的资产、负债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因而具有很大的不规则性。会计界对资产的定义已基本达成了共识,资产被定义为“未来经济利益”,而历史成本反映的却是过去的成本,这使得资产在其确认与计量上存在矛盾。

㈤ 什么是成本效益原则

1 、成本效益原则,就是要对经济活动中的所费与所得进行分析比较,对经济行为的得失进行衡量,是成本与收益得到最优的结合,以求获取最多的盈利。

成本效益原则。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即使运用作业成本法,也只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而不能提供绝对准确的信息。确认的成本动因越精细,成本信息的精确性越高,则作业成本系统付出的计量成本(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本)也越高。当选择某个成本动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于因选择该成本动因而增加的计量成本时,即应选择该成本动因;反之,就应放弃对该成本动因的选择。在实际工作中,成本效益分析可以采用差量成本分析法:假设用计量成本表示因选择了某个成本动因而要求计量的相关成本,用错误成本表示因没有选择某个成本动因而使产品成本的精确度下降,从而使企业管理当局做出错误决策所付出的代价,则差量成本即是选择某个成本动因与否的两个方案所形成的成本之差,即:差量成本=计量成本-错误成本。如果差量成本大于0,应放弃对该成本动因的选择;如果差量成本小于0,可以确定选择该成本动因。构建作业成本系统的目的并非拥有最精确的成本系统,而是力图使计量成本与错误成本之和达到最小。
(http://0003.blogchina.com/)

2 、实行成本效益原则,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投资者权益最大化,它是由企业的理财目标决定的。

3、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在资金成本率和息税前资金理论率的对比分析问题;在投资决策中,有投资额与各期投资收益额的对比分析问题;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有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的对比分析问题。因此,成本效益原则在各种财务活动中广为运用。

㈥ 什么是成本原则(cost principle)

成本原则,也称历史成本原则,是资产按其取得时的交换价格计价的一种会计原则。该会计原则以历史成本作为购置、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最初会计确认基础。
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按照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负债的取得和偿还都按取得负债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资产减负债得到的所有者权益自然也是成本计价的,有别于报表日的重置价值、变现价值和市价。
拓展资料:
1、成本原则的主要应用是企业取得的各种财产物资应以其购进或建造时发生的原始成本即实际成本入账,并以此作为分摊和转作费用成本的依据。当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按实际成本计价,能防止随意性,使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便于了解和比较。成本原则要求资产按照购入成本(原始成本)入账,并在持有资产过程中不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动。
2、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价,费用则是已经耗费的历史成本。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尽管几个世纪以来,会计实务经历了诸多变迁,也出现了诸如"成本与市价敦低法"、物价变动会计、现行成本计量的冲击,但历史成本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核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3、会计历史成本原则的内涵
(1)会计历史成本原则的定义会计原则又称“会计准则”,它是建立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及会计概念等会计基础理论之上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应当依据的概念和规则,对于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将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归纳为:客观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谨慎性、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和重要性等13项原则。
(3)历史成本原则亦称实际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