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物资采购成本包括哪些内容
物资采购成本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国内购进的一般商品,应以进货原价(即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所列的价款)作为其采购成本;国内购进的农副产品,应以进货原价和收购不含税产品时所支付的税金作为其采购成本。
必须注意,购进商品所发生的进货费用,包括购进出口商品到达交货地车站、码头以前支付的各项费用和手续费,均应作为当期损益列入营业费用。若取得出口商品退税款,其数额应抵扣当期出口销售商品的进价成本。
物资采购成本的归集:
“物资采购”科目:核算企业购入商品的采购成本。该科目的借方登记购入商品的进货原价,贷方登记验收入库商品的实际成本,期末余额反映企业在途商品的采购成本。
“营业费用”科目:核算企业在购、销、存各环节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进货运杂费、装卸费、整理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仓储保管费、检验费、广告费、商品损耗、进出口商品累计佣金、经营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等。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物资采购成本
❷ 企业购入商品的采购成本包括哪几方面
1.国内购进的一般商品; 国内购进的一般商品,应以进货原价(即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所列的价款)作为其采购成本;国内购进的农副产品,应以进货原价和收购不含税产品时所支付的税金作为其采购成本。 必须注意,购进商品所发生的进货费用,包括购进出口商品到达交货地车站、码头以前支付的各项费用和手续费,均应作为当期损益列入营业费用。若取得出口商品退税款,其数额应抵扣当期出口销售商品的进价成本。 2.国外购进的商品。 国外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是指进口商品在到达目的地港口以前所发生的各种支出。具体包括: (1)国外进价。即进口商品按对外承付货款日市场外汇牌价结算的到岸价(CIF)。如进口合同价格不是到岸价,在商品到达目的地的港口以前由企业以外汇 支付的运费、保险费、佣金等,应计入进价。 (2)进口税金。即商品进口报关时应缴纳的进口关税、进口消费税。进口环节缴纳的增值税不计入采购成本。 (3)委托其他单位代理进口的商品,其采购成本为实际支付给代理单位的全部价款。 企业购进商品发生的购货折扣、退回和折让及购进商品发生的经确认的索赔收入应冲减商品进价成本。若发生能直接认定的进口佣金,应调整商品进价成本。 [编辑]物资采购成本的归集 为了正确反映物资采购过程的资金耗费,通常应设置下列科目用以进行成本核算: 1.“物资采购”科目:核算企业购入商品的采购成本。该科目的借方登记购入商品的进货原价,贷方登记验收入库商品的实际成本,期末余额反映企业在途商品的采购成本。 2.“营业费用”科目:核算企业在购、销、存各环节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进货运杂费、装卸费、整理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仓储保管费、检验费、广告费、商品损耗、进出口商品累计佣金、经营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等。
❸ 采购成本如何算
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采购成本不包含进项税额;但对于小规模纳税人而言,进项税额包含在其采购成本的费用。
9日购进免税农产品一批,支付购买价款150000元,另发生装卸费10000元、挑选整理费12000元.则该农产品的采购成本应172000。
(3)商品购进如何结算采购成本扩展阅读:
采购流程
1、收集信息,询价,比价、议价,评估,索样,决定,请购,订购,协调与沟通,催交,进货检收,整理付款。
2、采购数量计算:本期应采购数量=本期生产需用量+本期未预定库存量-前期预估库存量-前期已购未入库数量.
3怎样合理降低采购成本:事先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查询当前市场行情,掌握影响成本的因素和事件。适当寻找多家合格厂商的报价,制作底价或预算,运用议价技巧。事后选择价格适当的厂商签订合约,利用数量或现金折扣。
4、采购价格构成:供应商成本的高低,规格与品质,采购物料的供需关系,生产季节和采购时机,交货条件,付款条件。
5、采购商品成本构成:工程或制造的方法,所需的特殊工具、设备,直接及间接材料成本,直接及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或外包费用,营销费及税捐、利润。
❹ 进口原料的采购成本如何计算
进口商品采购成本即进口商品进价,该价格在正式签约前只是一种合理的估价,一般以FOB价格为基础核算。若以CFR条件成交,则应在FOB价格基础上加上运费。
但采购成本核算的各要素限定在月内完全付诸实施并不客观,发生跨月、跨年核算情况很普遍,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下,进口货物的采购成本核算往往一拖数月,或跨年结算经常发生。经营业务或项目工程记账与财务记账发生记账时间差异不可避免,所以采购成本核算发生差异。
(4)商品购进如何结算采购成本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物资采购账户——反映材料采购资金的支出、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和采购成本结转情况的成本费用类账户。
2、发生的材料的买价和采购费用,记借方。
3、验收入库转入材料账户借方的实际采购成本,记贷方。
4、期末如有余额在借方,表示在途材料的实际采购支出。该账户应按材料品种设置明细账。
❺ 商品购进成本计量的法规依据和它的内容是什么新准则对进货费用是怎样来核算的呢
1.商品购进成本计量的法规依据和它的内容是什么?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006)财会[2006]3号 2006-2-15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存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第二条 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一)消耗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二)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第二章 确认第三条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第四条 存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第三章 计量第五条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第六条 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第七条 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区分的,其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第八条 存货的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第九条 下列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一)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二)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三)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第十条 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第十一条 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第十二条 收获时农产品的成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企业合并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第十三条 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第十五条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第十六条 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为生产而持有的材料等,用其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的,该材料仍然应当按照成本计量;材料价格的下降表明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该材料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第十七条 为执行销售合同或者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合同价格为基础计算。企业持有存货的数量多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的,超出部分的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一般销售价格为基础计算。第十八条 企业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第十九条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第二十一条 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第四章 披露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存货有关的下列信息:(一)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二)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方法。(三)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依据,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当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当期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以及计提和转回的有关情况。(四)用于担保的存货账面价值。2.新准则对进货费用是怎样来核算的呢?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应用指南中指出,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少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到底怎样运用呢?
某商品流通企业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发生了如下经济业务:购进洗衣粉2 000箱,每箱40元,计货款80 000元,增值税13 600元,运费1 000元,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财会部门收到开户银行转来的托收凭证、专用发票、运费凭证,审核无误后,当即承付货款。仓储部门已将商品验收入库。账务处理如下:
一、增设“进货费用”账户,将进货费用按商品类别进行归集,期末在已销商品和结存商品之间进行分摊
借:库存商品——洗涤用品类80 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 670.00
进货费用——洗涤用品类 930.00
贷:银行存款94 600.00
会计期末,假定库存商品——洗涤用品类账户期初余额为526 000元,本月增加624 000元,期末余额为470 000元,进货费用——洗涤用品类账户期初余额为37 096元,本月增加42 584元,按商品存销比例分摊进货费用:
进货费用分摊率=(该类商品期初结存进货费用+该类商品本期增加进货费用)÷(该类商品期初余额+该类商品本期增加额) =(37 096+42 584)/(526 000+624 000)×100%=6.9%
该类结存商品应分摊的进货费用=该类商品期末余额×分摊率=470 000×6.9%=32 430(元)
该类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货费用=该类商品进货费用合计-该类结存商品应分摊进货费用=37 096+42 584-32 430
=47 250(元)
根据计算结果账务处理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47 250.00
库存商品——洗涤用品类——进货费用 32 430.00
贷:进货费用 79 680.00
下月初,将库存商品中包含的进货费用用红字冲回。
通过进货费用分摊后,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所反映的是包含采购费用的商品销售成本,库存商品账户反映的是包含采购费用的商品进价。这样,一方面大大简化了逐一计算商品采购成本的工作量(与直接计入采购成本的方法比较);另一方面计算的结果也更为准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也更为真实(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比较)。当然也增加了月末的工作量。
二、计入存货采购成本
承上例,账务处理如下:
借:库存商品——洗涤用品类80 930.00(单位成本为
80 930/2 000=40.465元/箱)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 670.00
贷:银行存款94 600.00
这样,商品购进的入账价格与其他行业存货核算指标口径一致,便于比较分析,同时结转的商品销售成本也是真正意义上的采购成本。计算出来的经营成果也相对比较准确。
但是由于商品流通企业采购的商品品种较多,如果将进货费用在不同的商品品种之间进行分配,势必加大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增加会计核算成本。
三、计入当期损益
承上例,账务处理如下:
借:库存商品——洗涤用品类80 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 670.00
销售费用 930.00
贷:银行存款94 600.00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便于操作,不必逐一计算采购成本,减少了核算的工作量,但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由于进货费用计入了当期损益,无论商品流通企业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还是售价金额核算,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存货成本都是按买价列入存货项目内,存货成本不真实。
第二,当所购商品没能在当期销售尤其需跨年度销售时,该批商品的进货费用是从其他商品的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结转的已销商品销售成本也不是该批商品的实际成本,仅仅是原进价,在编制利润表时,经营成果不准确。
第三,当进货费用较高或进货集中的情况下,还会引起年度中利润大起大落,不利于对各期经营成果进行正确评价。
通过上面的分析与比较,笔者认为,商品流通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当经营的商品品种不多时,可以将进货费用计入采购成本;当进货费用的金额很少时,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一般情况下,应将进货费用先在“进货费用”账户中进行归集,然后在期末对进货费用在已销商品和结存商品中进行分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