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成本和人性是什么意思
扩展阅读
制造环保饭盒要多少成本 2024-10-13 00:33:29
揭阳市国土资源局在哪里 2024-10-12 23:47:30

成本和人性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4-10-12 20:32:35

㈠ 关于企业的‘6S’是什么意思

6S: 指的是由6S的日文 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和英文SAFETY(安全) 的六个单词, 因为这六个单词前面的发音是 "S", 所以简被称为"6S"。

1、整理: 办公空间和货物的工作场所、设备明确区分为对货物的需求, 不需要适当的储存, 需要对货物进行处理或报废。

2、整顿:需要对货物根据规定进行定位、量化等方式的整理, 并清楚地标明, 使时间内发现货物需要的时间减少到零。

3、清扫: 清理办公空间和场地的工作环境, 使其保持免费、无尘、肮脏、干净、整洁, 防止污染的发生。

4、清洁: 精加工、整改和清洁的实施实践将持续到最后, 其效果应保持不变, 实施实践应规范和制度化。

5、素养:以 "人性" 为出发点, 通过整理、整改、清洁、清洁等合理化的改进活动, 培养上下共同的管理语言, 让所有人员都能发展标准, 遵守良好习惯的规则, 从而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推广。

6、安全: 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 在工作状态、行为、设备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 为员工带来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1)成本和人性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企业6S管理模式的目标

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6S管理的每一个点都是为实现企业的目标做准备的,它的具体目标如下:

1、效率

企业效率提高了,产品的成本就降低了。物品设备的明朗化,工作现场没有死角和盲点,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和处理,企业不会因为管理不到位而效率不高或停产,让生产线时刻保持流畅。

2、品质

以人为本是很多企业都倡导的理念,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服务企业,要想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以员工为本,员工工作中的困难企业要解决,员工生活中的困难企业也要关注,员工没有了后顾之忧,就会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先有满意的员工,后有优质的产品。有的企业强调的人本是顾客,而把员工利益放在后面,这是典型的舍本求末,事情也会事倍功半。

3、成本

企业产品的成本高低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成败,决定企业成本的要素中,管理至关重要。管理上不去,工作效率就低下,产品品质也无从保证,产品成本就会提升,成本高了价格势必水涨船高,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

4、交期

一个企业能否如期交货,并且在期限内保质保量的交上产品和服务,影响企业的信誉度和美誉度,也是企业在市场中诚信竞争的一个重要指标。

5、安全

很多企业都把安全第一当做一个口号标语写在醒目的地方,注重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企业要把安全生产落到实处,爱护员工就是爱护企业自己。

㈡ 真正的高手都是反人性

真正的高手都是反人性

真正的高手都是反人性,人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会发现很多人都是反人性的,这些人反而是高手,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真正的高手都是反人性。

真正的高手都是反人性1

人性,是一种复杂且自私的恶

听过这样一句话:“人性并非十全十美,它也有诸多劣根。”

人性是复杂的,它有好的一面,却也存在着许多难以掩盖的瑕疵。

就像我们会因为善良而帮助他人,却又会因为自私而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一位富人和一位穷人是邻居,两个人平时关系还不错。

有一年,天降灾祸,两人地里的庄稼均是颗粒无收。

穷人因为没有收成,只能挨饿等死,富人则用自己的积蓄买了很多粮食以供生活。

见到穷人的惨状,富人出于好心就送了穷人一升米救急。

穷人当时就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道谢,一口一个救命恩人地喊。

后来,穷人熬过了最艰难的阶段,便专门跑到富人家表示感谢。

一番道谢后,当穷人谈起明年的粮食依旧没有着落时,富人慷慨地说:

“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再送你一斗米。”

哪曾想,听到这个消息后,前一秒还感激涕零的穷人转眼就变了脸,非但没有感恩,反而嫌弃富人给的少。

他贪婪地向富人索要更多的粮食,并且要求富人拿钱给他。

富人拒绝后,他气愤地喊道:

“你这么有钱,就应该多送我一些粮食和钱,才给这么一点,你真的很坏。”

“升米恩斗米仇”,人性的复杂在一个人身上演绎的淋漓尽致。

作家张方宇曾说:“人性中的多数品质让人厌恶。”

深以为然。我们不可否认,人性中确实存在好的一面。

可在利益面前,人性的诸多瑕疵就会原原本本的暴露出来,可怕到我们无法想象。

归根结底,人性里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恶。

放纵人性,是一种自我堕落

管理学中有一则木桶定律。

定律中讲,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人亦如此,我们生活质量的好坏,人生层次的高低,也是由人性中恶的一面所决定。

若不加以反抗,肆意纵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形成不易更改的劣根。

我们的结局,也将会随之逐渐变糟。

清朝大臣和珅的结局便是一个很好的诠释。

提及和珅,我们都知道,他过于放纵自己的贪婪,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贪官。

然而,早年的和珅并不贪。

干隆四十一年,和珅勤勤恳恳,政绩卓越,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从管库大臣升任到军机大臣,一跃成为了大清朝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此期间,有位叫安明的人想要提升官职,便私下偷偷来给和珅送礼,希望得到他的举荐。

当时,和珅为官清廉,常常提醒自己,要严于克制贪念。

见有人想通过贿赂方式谋取官名,和珅当即一口回绝,并告诉安明,如果他有真本事,自己一定会举荐提拔。

随后,经过核实,安明确有能力,和珅便保举他升了官。

安明得知后,既高兴又感动,就拿了一块价值不菲的玉送给和珅作为答谢。

面对如此宝贵的礼物,和珅依然不为所动,婉拒不收。

就这样,清廉为官加上为人聪明,皇上对和珅赏识有加,大大小小的案件都交由他去办理。

一次,审理完一桩大案件,看到罪犯遗留的巨额财产,面对巨大的诱惑,和珅动了贪念,便将财产私吞。

自此,他尝到了大财的滋味后,贪念一发不可收拾,贪心越来越重,钱财越贪越多。

直至被赐死时,他家财万贯,富可敌国,总家产比整个王朝十几年的财政总收入还要多,堪称“第一贪”。

俗话说:“过度放纵人性,相当于自我毁灭。”

人生在世,多数人的生活之所以过得并不如意,其实大部分原因并非外部环境导致。

而是我们“咎由自取”,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私欲,便放任那些恶不管不顾,肆意行事。

最终,被它们拖垮了前进的脚步,使我们一点点坠入深渊,落得悲惨下场。

反抗人性,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

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

“当你看到以前与你条件差不多的朋友,如今突然发达了,过得比你好,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有人回答:“虽然我很嫉妒他,但我要向他好好学习一下。”

也有人说:“他就是踩了狗屎运呗,我有他那个好运气,我也可以。”

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其实代表了不同的思维逻辑。

前者虽然出于人性的本能心生嫉妒,却能够克制这种本能,虚心向对方请教;后者则满心嫉妒,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一星半点。

我们常说:“放纵是本能,克制是本事。”

谁都会轻易的任由人性的恶肆意横行,遇到难办的事情就偷懒;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嫉妒;一言不合就冲动发火……

困难的是,我们能够学会反抗这些人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比别人走得更远,站得更高。

中国比特币首富李笑来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说,有位企业创始人某次跨年演讲的主题叫“时间的朋友”,视频一经传出,全网爆火。

可是很早之前,他就出了一本书叫《做时间的朋友》。

如果换做平常人,看到自己创造的概念被他人拿去,肯定会特别生气,甚至上告法院去打官司。

然而,他却反其道行之,克制住生气的冲动和嫉妒的心理,主动跑去找人家谈合作。

结果,两个人一起出了一个专栏,成了当年平台的第一销量,完成了双赢。

看完不由感慨,有些人之所以成功,完全是克服了常人所不能。

杨澜曾说过:

“决定你是什么的,不是你拥有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

选择纵容人性,人生就会随着不断满足自我享受的过程中毁掉自己的前途。

但选择反抗人性,即便开始很艰难,却会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过越好。

有时候,人与人的差距,往往在于是否能克制住人性中坏的一面。

真正的强者,都是反人性的高手

人类的大脑,在经过漫长的演化后,已经形成了一种好逸恶劳、趋利避害的核心观念。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其实不难发现,那些总被人羡慕的强者,他们身上都少不了一个特征——反人性。

所有人都知道躺在床上刷视频、追剧舒服,可总有人以一股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去追逐更好的生活。

所有人都知道嫉妒别人比自己优秀远比承认自己差要容易得多,可总有人能够坦然接受事实,向别人的长处学习。

所有人都知道冲动易怒是人的本性,可总有人能够克制自己,以冷静的头脑去待人接物。

要知道,若想成功,首先要打败另一个自己,那个被人性控制的自己。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以一介布衣之身,建立了大汉王朝,便是因为成功克制了自己的惰性。

年幼时,他好吃懒做。

在那个以农为本的社会,他出身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却懒得下地干活,以至于他的父亲时常训斥他越长大越懒。

甚至,二三十岁的他依旧整日游手好闲,因为懒,在当地出了名。

好不容易有机会当上一个小官,也懒于做事,终日和一帮兄弟厮混,到处混吃混喝。

然而,因为看到了秦始皇出巡的气派,他幡然醒悟,一改之前的恶习,日夜操劳,努力进取。

最终,他战胜了人性的懒惰,造就了一番伟业。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自胜者强。”

真正的强者,必须善于在特定的环境下,克制自己的欲望,反抗人性。

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

真正的高手都是反人性2

人性是复杂而自私的恶。

人性是复杂的, 它有好的一面,但也有很多难以掩饰的缺陷,就好像我们因为善良而帮助别人,却因为自私而看不到别人比自己更好, 我们不能否认人性中也有好的一面, 但在利益面前,人性的诸多缺陷会照旧暴露无遗,可怕到我们无法想象, 归根结底,人性是更多以自我为中心的邪恶。

放纵人性是一种自我堕落。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看最长的木板,而是看最短的木板, 对人也是如此, 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是由人性中的邪恶一面决定的, 如果不抗拒,大肆沉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易改变的坏根, 我们的结局会逐渐变得更糟, 安铭得知后,既高兴又感动,便拿了一块名贵玉石给贺深表示感谢, 从此,他尝到了富贵之后,贪婪就失控了,贪婪越来越重,越是贪婪,就越是贪得无厌, 俗话说:“过度放纵人性,等于自我毁灭”, 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生活不尽如人意,其实大部分原因都不是外在环境造成的, 就是我们“自己承担责任”,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私欲,让那些恶行置之不理,肆无忌惮, 最后,我们被他们拖下水,一点一点地掉进了深渊,最后我们惨遭殃。

违背人性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

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答案其实代表着不同的思维逻辑, 我们常说:放纵是本能,克制是能力, 每个人都会轻易放任人性的恶行,遇到难事就会偷懒, 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嫉妒, 如果他们不同意,他们就会生气, 难点在于,我们能不能学会抵制这些人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比别人站得更高, 选择放纵人性,会在不断满足自我享受生活的过程中毁掉自己的未来, 但如果你选择反抗人类,即使一开始很难,你也会尽可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过它,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在于你能否克制人性中不好的一面。

真正的强者是反人类高手。

经过长时间的进化,人脑已经形成了喜闲、求优势、避劣的核心理念,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那些总是被别人羡慕的强者,在他们身上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特征——反人类, 大家都知道,躺在床上看视频看剧很舒服,但总有人怀着吊梁的热情追求美好生活, 每个人都知道,嫉妒别人比承认自己更糟要容易得多,但总有人能接受事实,学习别人的优点, 每个人都知道,冲动和易怒是人的天性,但总有人能克制自己,以冷静的心态对待他人。

要知道,要想成功,首先要打败另一个自我,即被人性控制的自我,

真正的高手都是反人性3

当我们顺从人性,我们就会活成一个平凡的人;真正的高手,都是反人性操作的。

当你看到以前和你差不多的一个同龄朋友,甚至有可能不如你,如今突然发达了,赚了很多钱。

你大脑的第一反应是:“好厉害呀,是怎么做到的,我要找他好好学习学习。”

还是:“切,他不就是投机倒把,不就是运气好踩到了风口,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也可以,只是我当时没这么做,或者缺少点运气罢了”

1、 我们必须承认,人性是有劣根性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都希望自己过得比别人好,就像一群好闺蜜拍照的时候,一定是希望自己是照片里最美的那个人。

但是一个牛人之所以能从一群普通人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的思维方式和操作系统,是反人性的。

他们能控制住内心本能的嫉妒,选择放下身段来去请教对方,哪怕这个人可能不如自己。

举个例子吧,大家都知道李笑来老师的思维模式是很厉害的,这也让他过去十年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风口,从畅销书,到知识付费,到区块链等等。

有一次我们在笑来老师的北京办公室,他讲了一个故事,让我觉得,李笑来老师真的厉害。

他说罗振宇老师跨年演讲的主题叫做“时间的朋友”,但李笑来在很早之前就出过《做时间的朋友》这本书,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罗振宇是”侵权“了李笑来的概念。

换成别人,一定会很生气,我们见过太多市面上互撕的不堪入目的版权官司。

但是李笑来没有这么做,不但没有和罗振宇去撕,而是主动跑去合作,一起出了得到 APP 的专栏:通向财富自由之路,卖成了当年平台第一销量。

你看,这就是反人性,反本能的操作,这就是牛人不一样的格局。

2、 你再看看现在网络上的生态,你就会发现这么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天天在知乎、微博、公众号等大流量的地方说别人短处的人,一般自己都不怎么成功。

他们在财富上,影响力上比不过别人,就只能通过言语上的口水战上获得满足,这和沉溺于游戏的网瘾少年有什么分别。

你发现了么,这世上有太多的人,自己没本事,挣不到钱,就希望别人也挣不到钱,这样心里就平衡了。

要穷大家一起穷,凭什么你比我有钱。而不是想着如何大家一起致富。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的读者知道我平时文章下面会有一些广告,这是新媒体的一个基础的商业模式,没问题对吧。

我们提供优质的内容,收点品牌方的钱怎么了,又不是向读者收钱。而且如果是有广告的文章,我在内容上投入的精力,会比平常写正常的文章要多很多,因为我觉得既然底部有广告了,文章内容上一定要写得更好,感谢读者支持。

这种逻辑,就是见不得别人好,哪怕别人的好,和你没有任何关系。

这样的行为处事方式,一定会让你的职场道路,乃至人生道路,越走越窄,越走越孤独。因为没有人愿意和你合作,哪怕合作了,也会觉得风险很高,增加了很多信任成本。

普通人谈如何保证自己不吃亏,优秀的人谈如何才能帮助别人。

3、 《原则》这本书的作者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奉为真理,他说:人生重要的事情只有两件: 带着使命的工作,和建立真正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而商业上的成功,只是附属品。

而好的人际关系,需要:

第一层是去功利化 ,我们纯粹的交友,源于彼此欣赏,而不是想着如何从对方那里得到些什么;

第二层是彼此互惠 ,双方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到最高级的纯奉献,这时候的你,已经在精神境界上足够强大,不管你物质上是否自由,你在精神上已经无需向世界有任何索取。

㈢ 什么是成本收益观念

初看起来,“成本”和“收益”这两个概念似乎与道德行为格格不
入。因为道德提倡奉献,崇尚自我牺牲,道德行为从来不讲成本,不讲
回报。但细细想来,道德行为确实有个成本与收益的问题。道德行为离
不开付出(投入),有付出(投入)就得讲究获得(产出),否则会造
成浪费,得不到应有的效果。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研究道德行为,
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还可以揭示道德行为的特点与规律,为研究道德行
为提供新的视角。

成本——收益分析是指以货币单位为基础对投入与产出进行估算和
衡量的方法。它是一种计划方案,是预先作出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一个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都要考虑具体经济行为在经济价值上
的得失,以便对投入与产出关系有一个尽可能科学的估计。成本——收
益分析是一种量入为出的经济理念,它要求对未来行动有预期目标,并
对预期目标的几率有所把握。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一个普
遍的方法。经济学可以用它来研究各种条件下的行为与效果的关系,探
究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其他社会科学也可运用它来分析
人的行为。“经济学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经济
学家之所以有不同,是因为他们对什么是成本、什么是收益的看法不同。
将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推而广之,几乎可以无所不包。因此经济学的方法
可以应用到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1](P 282)那么,具体化到道德
领域,具体化到道德行为,成本——收益分析是否可能,这就需要分析
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内在特征。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前提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从事经济活动
的企业,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出发,总要力图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
益。“消费和需求构成了厂商的收益,生产和供给引出了厂商的成本,
厂商按照收益和成本决定其生产规模。”[2](P 57 )这是厂商理论的
基础。“从收益和成本两方面的变化,研究出最佳的生产规模以获得最
大限度的利润。利润最大化就是厂商决定生产规模的原则。”[2](P57
)在这里,厂商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获得最大化利润,厂商研究成本与收
益的变化只是为了确定可以获得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规模。在经济活动中,
人们之所以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
收益。“经济分析比其他方法更明确更全面地假定最大化行为,假定家
庭、厂商、工会或管理当局的效用或福利函数能够极大化。”[3](P 7)
因此,当我们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考察道德行为时,其前提条件
应该是,道德行为也是一种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然而,传统的道德
理论则认为,道德的根本特点是自我牺牲,它不求回报,提倡奉献。“
道德调整与其他调整方式不同,其根本特点在于要求个人或行为主体对
他人或社会作出必要的自我节制和自我牺牲。所谓道德总是要以个人对
社会或对他人的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4](P15)其实,这
只是对道德利他性这一方面特性的说明。道德除了利他性之外,还有自
利性的一面。而且,道德并不排除对其最佳效益的追求。道德在本质上
是讲效益的,它的产生本身就是经济原理的运用。道德既不是自发产生
的自然物,也不是什么神的意旨,而是人们为了调整相互间的利益关系
而约定的行为规范。人们之所以要用这种形式规范各自的行为,是因为
这种形式可以避免人与人之间在利益上的种种冲突,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把人的行为约束在规则所允许的范围内,因此,道德是以较低的契约
成本换取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相互协调的较高收益,道德这种形式在人
际关系中的运用本身就遵循了人类行为效用最大化法则。“经济学可以
证明,那些历史地形成的道德规范是有效率的。一个人最有效率的行为
或对策,就是遵从道德的行为或对策。由于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采取合作态度、替他人着想以及自律精神不仅是有道德的,而且是有效
率的。”[1](P 277)道德不仅是人们获得经济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策略
,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其实,人类的一切行为
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动机,都可以运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
析方法进行研究和说明。“当代行为科学已用大量事实证明,决定人的
道德行为选择的最根本的动因是人们对其行为结果的预期,这种预期是
建立在人们对行为结果的酬赏——代价分析的基础之上。并且,在这种
行为结果的预期中,经济利益上的考虑通常起着最重要的作用。”[5]
自利性、经济性、计算性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特征。这种方法的
内在精神是追求效益,但这种对效益的追求带有强烈的自利性。成本—
—收益分析的出发点和目的是追求行为者自身的利益,它只不过是行为
者获得自身利益的一种计算工具。成本——收益分析追求的效用是行为
者自己的效用,不是他人的效用,这是其指向性,即自利性;由于行为
者具有自利的动机,总是试图在经济活动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
益,使经济活动经济、高效。成本——收益分析的前提——效用最大化
就蕴含着经济、高效的要求。道德行为的效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
效用,另一类是精神效用。道德本身是精神产品,但它以利益为基础。
遵守某种道德就是维护某种利益,因此,道德行为效用最大化包含了物
质利益的最大化。但道德的效用又不能仅仅用物质利益来衡量,它还表
现为人格完善的精神价值。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全面地把握道德行为
经济性的内涵及其价值。行为者要使自己的经济活动达到自利的目的,
达到经济、高效,必须对自己的投入与产出进行计算,因此,成本——
收益分析蕴含着一种量入为出的计算理性,没有这种精打细算的计算,
经济活动要想获得好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成本——收益的计算特
性是达到经济性的必要手段,也是保证行为者行为自利目的的基本工具。
由此可见,成本——收益分析具有极强的功利性。
那么,源于经济学且功利色彩十分浓厚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为
什么能够适用于道德行为呢?这是因为道德行为虽然具有利他性,但也
具有自利性、经济性和计算性,在内在特征上与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的内在要求相一致。道德的自利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物质利益
上的自利性。因为道德的基础是利益,一个人选择遵守道德的行为,实
际上就是选择了通过尊重他人利益维护自己利益的目的。在经济活动中,
许多通过利他形式达到自利目的的互利道德行为就属于这种类型。二是
精神上的自利性。道德既是人们相互间维护物质利益的工具,也是人们
追求精神完善的一种境界。追求高尚道德目标的人,他们把道德本身作
为目标,因此,他们在发生道德行为时,其精神也是自利的。道德行为
同时是一种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行为,它讲求效率,并对行为的后果
进行理性的思考(计算),并力图取得最佳效果。“实际上,人们的道
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不可能脱离他们现实的生活环境,尤其是经济生
活环境的。道德认知和良心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行为,但是,
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体对其行为后果的酬赏——代价
的分析和预期。”[5]虽然道德行为不同于经济行为, 经济行为的成本
——收益分析不能机械地搬到道德行为的分析中来,但成本——收益分
析的内在精神和基本做法是适用于道德行为分析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在谈判桌上寸利必争、连办公用纸都要精打细
算的企业家,却在捐助社会事业、赈灾济贫时出手大方,与从事经济活
动时判若两人。这种现象是否意味着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遵循着截然不
同的规律呢?是否意味着成本——收益分析不适用于道德行为呢?笔者
的回答是否定的。首先,不管是经济行为,还是道德行为,都追求效用
的最大化。“在经济活动领域中,追求财富是人的主要的和公认的目的。
”[6](P 119)在充满竞争的市场上,人们只能以赚钱的多少来体现自
己的价值。市场机制是一个以利益为杠杆的机制,它使人处于一种求利
的紧张气氛之中,不得有半点松懈,否则便无法在经济活动中立足。一
旦跨过经济活动的边界,有些人便会从求利的紧张气氛中缓过气来,甚
至慷慨地捐让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但他们在利益捐让过程中所表现出
的品质,并未超越效用最大化的行为规律,而不过是追求了另外一种效
用。其次,人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经济人与道德人并不是两个领
域的两种人,而是同一活动中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属性。在经济
活动中,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充分展现着经济人的属性,但人们在追
求利益的过程中也同时遵循着道德,表现出道德人的属性。其实,经济
人的假设反映了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反映了人的本性。不管什么行为,
都不会使人性发生根本变化。因此,经济人的假设在道德领域中也是成
立的。但人的行为随着环境的变化,其表现方式会有所不同。在道德活
动中,道德人会处于突出的位置,使人的行为表现出更大的道德性,经
济人的属性则退居次要位置。因此,一个人在社会事务中所表现出的“
出格”行为仍然是一种常规行为。

我们的伦理学比较重视道德发展规律的研究,但对道德行为规律的
研究则显得不够。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分析道德行为,可以揭示出
道德行为的成本——收益规律。“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又称交易费用
分析法。在交易费用为正的世界上,经济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就是行为的
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即R≥C),这是经济人决定是否采取行动的必要
条件,而采取行为的程度则在于边界条件: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即MR
=MC),因为这时已经实现了净收益(NR=R-C)的最大化。经济人的
行为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人们的基本行为动机没有什么不
同,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人们行为的差异则在于其收益较之成本的
差异,此差异来源于各人价值观的不同。”[7](P 17 )由此分析道德
行为,可以发现:一种道德行为是否发生,及其发生的广度和深度如何,
由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决定;当收益大于成本时,该行为就具有经济的价
值,并且是值得或易于发生的,反之,则是不值得发生或不易发生的;
收益与成本的差越大,这种行为发生的几率就越高,驱动力就越强。在
收益既定的情况下,道德成本就像经济活动中的“看不见的手”一样,
支配着人们的道德选择。这就是道德行为的收益——成本规律。
道德行为可区分为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无论是道德的行为
,还是不道德的行为都是遵循道德行为的成本——收益规律的。
就道德的行为来说,其成本主要由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构成。直接
成本是道德主体在从事道德活动的过程中在时间、财力和精力等方面的
付出;机会成本是指道德主体因从事该项道德活动而放弃从事其他道德
活动所放弃的效用收益。道德的行为收益是指道德主体从事某项道德活
动所获得的效用。在这里,收益大于成本,则表明该行为有效益,这种
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反之,则无效益,这种行为就会被弱化,甚至消失
而出现不道德行为。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在社会的倡导下,一些人无
私奉献,乐于助人,但也有些人,却乘机捞取便宜,损害无私奉献、乐
于助人者的利益。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时,是要
对这种行为可能付出的成本和可能得到的收益进行比较计算的,只有当
他认为收益会高于成本时,才可能选择这种行为。当无私奉献、乐于助
人者作出善举时,他们所生产的公共产品(如创造的良好社会秩序等)
被他人无偿享用。这些公共产品的生产是要付出成本的,如果这种成本
得不到补偿,其主体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倘若一种道德的行为收益与
成本差距太大,这种行为就会受到抑制。久而久之,道德的行为就会被
不道德的行为挤垮,这与商品市场上劣质商品搞垮优质商品的莱蒙市场
现象是类似的。因此,对待道德的行为,社会不能不闻不问,而应通过
制度设置使善有善报,使遵守道德者自身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更多的人乐于行善积德,扩展道德的行为,提高整个社会的道
德水平。
至于不道德的行为,其成本由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受罚成本和边
际成本构成。直接成本是指道德主体从事不道德活动的直接支出,包括
人力、财力的支出和精神负担方面的代价;机会成本是指道德主体因为
从事此项不道德活动而同时不再有机会将其资源用于其他道德行为活动,
由此而放弃的可能的收益;受罚成本是指道德主体的不道德行为暴露以
后受到惩罚所付出的代价,包括事发后所受的处罚付出和由此产生的负
面效应。当然,受罚成本必须在不道德行为暴露并受罚后才产生,否则
不能被计作不道德行为成本。边际成本是不道德行为成本变动量与其收
益变动量之比,表示随着不道德行为数量的增加,每增加一次不道德行
为所增加的成本。不道德行为的收益就是道德主体从不道德行为中所得
到的好处。不道德行为收益如果大于成本,这种不道德行为就会强化。
要避免该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关键是加大受罚成本。一般说来,不道德
行为者所选择的某一具体不道德行为,其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是一定的,
而且随着不道德行为的增加,不道德行为者从事不道德行为的手段会更
加熟练,经验会更加丰富,边际成本会趋小。因此,只有增大受罚成本,
加大对不道德行为的处罚力度,才能提高不道德行为的风险程度和被制
约力。处罚要有力度,处罚不到位比不处罚还要糟糕。处罚要体现严肃
性,要处罚到对这种行为具有较强的抑制性。
不道德行为发生者总要把行为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如果我们把
道德行为的收益与成本之差视为效益,那么,一种行为收益越多,成本
越低,则效益越高,行为者就会乐于趋向这种行为。如下图所示。
图1 不道德行为收益与成本关系简图
当收益与成本相等时,效益为零。效益为零的行为,从理论上来说
是不值得发生的。一个行为者在从事不道德活动之前,要对自己行为的
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一般说来,当效益较大时,才会实施该行为;从
图示来看,不道德行为者效益预期值处于零效益曲线下方的某一点上,
这些点的连接就形成了效益预期曲线。要使不道德行为成为不经济的行
为,成为不值得发生的行为,必须使其收益小于成本,办法就是加大受
罚成本。受罚是针对行为者讲的,对于社会来说,就是对不道德行为的
惩罚。惩罚曲线的设置必须使其处于零效益曲线之上,而且随着收益的
增大而增大,否则惩罚就会缺乏抑制不道德行为的作用。惩罚曲线表明,
只要发生不道德行为,不管行为者事实上有没有收益,都要进行与预期
效益相应的惩罚,因此,惩罚曲线应与效益预期曲线平行,并与零效益
曲线保持一定距离,这体现了惩罚与行为者所能获得的效益成正比例的
关系,惩罚曲线随着预期效益的增大而上升。惩罚曲线越上升,收益与
成本的差距就越大,效益负值也就越大,不道德行为的成本才会越高,
这种行为就越不值得发生。
由此可见,无论是道德行为,还是不道德行为,都遵循着效用最大
化原则,因此,对道德行为的调节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只有运用这一经
济原则调节道德行为,才能保护道德的行为,抑制不道德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盛洪.经济学精神〔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2】刘涤源.谭崇台.当代西方经济学说〔M〕. 武汉:武汉大学出
版社,1983.
【3】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5.
【4】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85.
【5】王一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兼论经济生活、道德和政治
法律的关系〔M〕.哲学研究,1997,(1)
【6】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7】贺卫.寻租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