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QA、 QC和SQE的区别是什么
QA/QE/QC/SQE的区别:
一、定义的不同:
QA:即英文QUALITY ASSURANCE 的简称,有些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会设置这样的部门或岗位,负责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所要求的有关品质保证的职能,担任这类工作的人员就叫做QA。
QE:全称Quality Engineer,检测把控产品相关质量的工程师称为质量工程师。
QC:是英文QUALITY CONTROL的缩写,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SQE:是Supplier Quality Engineer的简称,供应商质量工程师。
二、工作职能的不同:
QA:从事技术质量和服务质量等的研究、管理、监督、检查、检验、分析、鉴定等。
QE:负责从样品到量产整个生产过程的产品质量控制,寻求通过测试、控制及改进流程以提升产品质量
QC:通过一系列作业技术和活动将各种质量变异和波动减少到最小程度。它贯穿于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中。除了控制产品差异,质量控制部门还参与管理决策活动以确定质量水平。
SQE:负责保障供应商所供原材料的质量。
三、级别不同:
QE和SQE级别高于QA和QC。
(1)qa成本有哪些扩展阅读:
QC的分类:
FQC:即最终品质管控,是在产品完成所有制程或工序,对于产品的品质状况进行检验。
IQC:即来料品质管控,是对采购进来的素材或产品做品质确认,减少质量成本,达到有效控制。
IPQC:即制程品质管控,是在产品从生产到包装过程中进行品质管控,也称作巡检。
OQC:即出货品质管控,是对产品进行全面性的查核确认,以确保客户收货时和约定内容符合一致。
QE的分类:
PQE:即制程品质工程师,重点要熟悉产品的制程,分析和解决产品制造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MQE:即物料品质工程师,重点要熟悉各种原材料及半成品的属性,存储条件和方式.
CQE:即客户品质工程师,重点要熟悉客诉处理流程,8D报告撰写.
SQE:即供应商品质工程师 ,重点要熟悉供应商管理,监督并辅导协助供应商提升品质
DQE:即设计质量工程师,重点是负责研发阶段的质量控制,并对设计风险的控制。
㈡ QCDM指标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运用
QCDM指标是指:品质、成本、交付、管理。Quality(品质)、Cost(成本)、Delivery(交期)、Morale(士气)、Safety(安全)。一般出现在人力资源KPI中。
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
分别解释:
一、品质(QUALITY):
1、产品不良率;
2、退货率;
3、错误率;
4、.品质异常;
5、变异。
二:成本(COST)
1、人员多;
2、效率低;
3、经费高;
4、设备使用率;
5、工时过多。
三、交付(DELIVERY)
1、库存量多;
2、.保管损失;
3、生产量少;
4、交货延期;
5、时限达成率低。
四、管理(MANAGEMENT)
1、士气提高;
2、安全管理;
3、现场美化;
4、作业指示图。
拓展资料:
质量成本内容:
第一个方面:预防成本。这个成本适用于预防不合格品与故障所需的各项费用。其中包括,实施各类策划所需的费用。体系策划产品实现策划。产品设计评审,验证,确认费用。工序能力研究费用。质量审核费用。质量情报费用。培训费用。质量改进费用。
第二个方面:鉴定成本。适用于评估产品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所需各项费用。其中包括,检验费用,检测装置的费用,破坏性试验的工件成本,耗材及劳务费。
第三个方面:内部损失成本。适用于产品出厂前因不满足要求而支付的费用。其中包括,废品损失。返工损失。复检费用。停工损失质量故障处理费。质量降级损失。
第四个方面:外部损失成本。适用于产品出厂后因不满足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而支付的费用。其中包括,索赔费用,退货损失,保修费用,降价损失,处理质量异议的工资,交通费和信誉损失。
关于品质的术语缩写:
QC:(Quality Control)品质控制
QM:(Quality Manage)品质管理
IQC:(Incoming Quality Control)来料检验
IPQC:(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制程检验
FQC:(Final Quality Control)最终检验
QC:(Outgoing Quality Control)出货检验
QA:(Quality Audit)品质保证
QR:(Quality Record)质量记录
QE:(Quality Engineering)]品质工程
QP:(Quality Plan)品质计划
产品不良率:
关于,什么是不良品的定义,会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立场的不同而有差异。
生产者判定的不良品,有时消费者使用时没有任何不便,相反生产者立场上看没有问题的产品,有时消费者持反对意见。
这是因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不良品的定义和判定基准不同。
举个例子,过去有段时间,外国买主判定不合格的出口用产品,市场里却把这种商品贴上保税产品的名字,比一般内需产品更加偏爱这种保税产品。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不良品定义或者判定基准不同时,一般原则上会以消费者的主张为准。
生产者会以“消费者的满意”为前提,进行品质保证功能的强化,必要时需要努力通过技术革新贴合消费者的判定基准,而生产产品。
但是,仅仅因为部分消费者的需求,把连基本性能都没有保障的廉价低品质产品或者有害的产品、山寨等投入市场,这种行为是脱离了品质经营的层次,是属于企业伦理的问题,甚至有时是属于刑事犯罪的。
当然,是要尊重“消费者为中心”的原则。不过,有时消费者对品质的识别能力没有渗透到生产者,或者有时在没有品质有关的数据的情况下进行判断。所以消费者的品质判定并不是绝对正确的。
特别是安全性或环境,公害等有关的社会性品质,在使用之前进行判定是非常困难的。大部分情况是只能通过使用一定时间后事后进行判断。
比如汽车的安全性,或者药品的药效减弱等。甚至有时会因“产品责任法(PL:Proct Liability)”卷入诉讼。
为了解决此类问题,要合理地在消费者的立场上设定不良品的定义,并追求预防对策(PLPP:Proct Liability Prevention Plan),是企业的应尽的责任。